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78)
2023(9601)
2022(8580)
2021(8211)
2020(6887)
2019(16036)
2018(16037)
2017(30469)
2016(16896)
2015(18949)
2014(18928)
2013(18836)
2012(17125)
2011(15411)
2010(15122)
2009(13726)
2008(13054)
2007(11081)
2006(9515)
2005(8149)
作者
(50324)
(41699)
(41499)
(39340)
(26690)
(20171)
(18759)
(16522)
(15981)
(14794)
(14391)
(13997)
(13193)
(13103)
(12939)
(12875)
(12775)
(12435)
(12019)
(11796)
(10688)
(10229)
(10089)
(9482)
(9401)
(9328)
(9254)
(9186)
(8482)
(8374)
学科
(62722)
经济(62655)
管理(44843)
(42381)
(35816)
企业(35816)
方法(30306)
数学(25955)
数学方法(25659)
(19629)
(15807)
中国(15208)
(14505)
业经(13630)
地方(12930)
理论(11749)
(10939)
农业(10652)
(10384)
贸易(10378)
技术(10083)
环境(10065)
(10039)
教育(9702)
(9535)
(9401)
财务(9344)
财务管理(9330)
企业财务(8843)
(8730)
机构
大学(237778)
学院(234442)
管理(93269)
(84736)
经济(82749)
理学(81658)
理学院(80648)
研究(79627)
管理学(79160)
管理学院(78751)
中国(55086)
科学(54761)
(50729)
(44095)
(41146)
业大(40651)
研究所(38246)
(36946)
中心(35149)
农业(35087)
(32759)
北京(31823)
(31584)
师范(31194)
财经(30446)
(28798)
(27737)
(27032)
技术(26844)
师范大学(25378)
基金
项目(169607)
科学(130843)
基金(121263)
研究(119795)
(107660)
国家(106783)
科学基金(90035)
社会(71766)
社会科(67776)
社会科学(67756)
(67660)
基金项目(65465)
自然(61533)
自然科(60027)
自然科学(60006)
自然科学基金(58907)
(57392)
教育(54737)
资助(49881)
编号(48878)
成果(39657)
重点(38115)
(36154)
(35849)
(35498)
课题(33725)
科研(33142)
创新(33099)
计划(32999)
大学(31283)
期刊
(89311)
经济(89311)
研究(65084)
学报(45898)
中国(40528)
(39817)
科学(39211)
大学(32975)
管理(32873)
学学(31086)
农业(28452)
教育(27058)
(26292)
技术(19252)
(14917)
金融(14917)
图书(14795)
(14644)
业经(14564)
财经(13913)
经济研究(13775)
科技(13063)
业大(12679)
理论(12196)
(12126)
(11642)
问题(11505)
实践(11503)
(11503)
林业(11149)
共检索到3267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凯  东保住  张贵  张键  张园园  周洪友  赵君  
为了研究马铃薯黄萎病菌的侵染机制,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转入马铃薯黄萎病菌VD012中,经过潮霉素选择性培养基的筛选和分子鉴定,获得了47株有绿色荧光信号的阳性转化子。随机挑取8株阳性转化子,以野生型菌株为对照,对转化子的菌落形态、菌丝的生长速率、产孢量、粗毒素含量和致病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株阳性转化子中有3株微菌核产生的数量明显高于野生型,1株转化子微菌核产生量低于野生型菌株;各阳性转化子的生长速率和野生型菌株差异不显著;阳性转化子的产孢量与对照相比,有2株差异不显著。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保湿培养8 h,所有阳性转化子的平均萌发率低于野生型菌株。相...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萌  刘伯  于秀梅  赵伟全  刘大群  
【目的】对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30株马铃薯疮痂病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分析。【方法】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同时测试菌株的生理生化及生长限制因子等指标,利用SPSS软件将结果与11株链霉菌标准菌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30个测试菌株中包括Streptomyces scabies种群10株,S.bobili种群7株,S.turgidiscabies种群1株,S.galilaeus种群6株,S.diastatochromogenes种群2株,S.setonii种群1株,S.enissocaesilis种群3株。【结论】由此可见,中国马铃薯疮痂病菌的组成具有明显多样性,其中S.galilaeus...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冯伊彤   贾硕   刘麟   杨剑锋   杜磊   张文兵   石胜华   武占敏   张键   赵君  
为了探究铁离子对向日葵大丽轮枝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的影响,在培养基中外源添加铁离子后,对大丽轮枝菌的生长速度、产孢量、微菌核数量、粗毒素分泌量、细胞壁降解酶活性以及致病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外源添加不同浓度的铁离子后,菌丝的生长速度和产孢量均呈现出递增趋势,相比对照,添加80μmol/L的铁离子后大丽轮枝菌的生长速度最快,菌落直径为68.81 mm,增长率为21.40%;产孢量为2.58×10~7个/mL,增长率为21.13%;微菌核数量也随着外源添加铁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多,在培养5 d后,相比对照,其涨幅为51.53%;粗毒素分泌量在添加80μmol/L的铁离子后,增幅近1倍;细胞壁裂解酶活性随着外源铁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并在80μmol/L时达到最强。此外,随着培养基中铁离子浓度的增加,大丽轮枝菌的致病力也相应增强,表现在当外源添加的铁离子浓度由0μmol/L增加至80μmol/L时,病情指数由35.00提高至62.20,增长率为77.71%。综上所述,外源添加铁离子不仅能够加速大丽轮枝菌的生长,促进产孢和微菌核的形成,还能够增强大丽轮枝菌的致病力。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范尉尉  陈霞  马春红  李广敏  张香云  耿军义  
在棉花根冠细胞生物测定过程中,棉花黄萎病病菌通过提纯复壮而达到较强的侵染能力,并制备出较多的黄萎病菌粗毒素。介绍了粗毒素的简易制备、根冠细胞培养与制备过程以及染色过程中染色剂的选择、染色时间的长短。实验与传统方法相比有几点改进:总结出细胞振荡时间在1~2 min之内;之后黑暗条件下静置培养2~6 h;选用pH为6.5的0.01%中性红染色3~5 min,之后加入一滴0.2%伊文思兰染色,伊文思兰的染色时间应严格掌握在3min以内等,为根冠细胞测定方法的推广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华兰  彭亚丽  李婷  谢鹰飞  唐丽梅  王榕  熊兴耀  王万兴  胡新喜  
为揭示南方马铃薯连作障碍产生的机理,以金湘为材料,研究马铃薯连作对南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开垦土壤种植的马铃薯产量为43.69 t/hm~2,未见块茎发生疮痂病,连作土壤马铃薯产量显著降低,为25.63 t/hm~2,疮痂病薯率显著增加,为6.7%;种植1季春马铃薯后,连作土壤和新开垦土壤pH均降低,有效磷、全磷、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放射菌总数降低,细菌总数和真菌总数均增加,土壤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磷酸酶活性、脲酶活性增加,转化酶活性降低;与新开垦土壤和第1季土壤相比,连作土壤的pH值及全氮、有机质含量显著降低,碱解氮含量降低,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连作土壤的细菌总数和放射菌总数减少,真菌总数增加,真菌总数与细菌总数的比值显著增加;连作土壤的过氧化氢酶活性、转化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增加,脲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降低。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怡凡  刘巍  朱其立  孙敏  李延锋  朱建强  
【目的】筛选及开发出对马铃薯早疫病害具有防治效果的拮抗细菌菌株,旨在丰富该病的生防菌种资源。【方法】从马铃薯种植区早疫病害发生严重的地块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拮抗菌株,利用形态学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及16S rDNA与gyrB基因序列分析的多项分类法,对获得的拮抗菌株进行分类鉴定。通过测定拮抗菌株对马铃薯块茎切片的防病效果、抑菌广谱性及其生物学功能初步验证菌株的防效功能,并进一步设置盆栽试验印证供试拮抗菌株对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土壤微生物菌群的影响。【结果】通过初筛与复筛获得1株对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平板抑制率达89%的拮抗细菌WK-1菌株,经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该菌株对马铃薯离体块茎切片的防治效果为88.39%,对马铃薯黑痣病菌、水稻纹枯病菌、玉米大斑病菌、小麦赤霉病菌以及水稻恶苗病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此外,有溶解无机磷以及产铁载体的能力,盆栽防治效果为74.49%,且经拮抗菌剂WK-1处理,土壤根区微生物群落结构得到改善,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细菌的多样性上升。【结论】本研究筛选得到的对马铃薯早疫病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WK-1,可有效防控马铃薯早疫病害的发生,为该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及菌种资源,应用于农业植物病害防治工作的前景良好,可根据实际种植生产需要进行推广。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怡凡  刘巍  朱其立  孙敏  李延锋  朱建强  
【目的】筛选及开发对马铃薯早疫病具有生防效果的菌株,以期丰富该病的生防菌种资源。【方法】从马铃薯种植区该病害发生严重的地块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生防菌株,利用形态学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及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对其种属进行分类鉴定。通过测定菌株对马铃薯块茎切片的防病效果、抑菌广谱性与生物学功能初步验证其防效功能,并设置盆栽试验印证菌株对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效及对土壤微生物菌群的影响。【结果】获得1株对马铃薯早疫病菌平板抑制率达89%的生防菌株WK-1,经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该菌株对马铃薯离体块茎切片的防效为88.39%,其抑菌效果具有广谱性,有溶解无机磷及产铁载体的能力,盆栽防效为74.49%,且有助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得到改善。【结论】生防菌株WK-1在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方面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潜能,可以作为高效复合功能菌剂的候选菌株。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铃薯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研究团队(后文简称"团队")在谢从华教授和柳俊教授的引领下创建,2003年获批组建湖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7年入选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2016年获批组建农业农村部马铃薯生物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2020年牵头组建了湖北省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同时团队还是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蔬菜改良中心华中分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美  张龙  
分离到了一种对蜡蚧轮枝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细菌,采用生理生化反应方法对该细菌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该细菌为粪产碱杆菌(Alcaligenes faecalis)菌株.在不同温度下对该细菌的生长速度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进行研究,发现在弱酸性条件下,该菌生长最快的温度为30-39℃,对卡那霉素、氯霉素、四环素、链霉素都敏感,对卡那霉素的完全抑制最低浓度为60μg.mL-1.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崔晓艳  魏太云  陈新  
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是包含范围广、增殖过程复杂但基因组简单的一类重要病毒,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笔者介绍了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的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并对potyviruses的复制模型、运动方式和途径等作了相关总结。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平  赵竹青  宋波涛  刘新伟  
锌是植物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锌缺乏是全球公共健康问题。在马铃薯主粮化背景下,探讨马铃薯锌营养特性及锌生物强化技术手段对实现马铃薯富锌、改善人体缺锌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马铃薯锌营养功能、马铃薯产区土壤锌状况、育种以及农艺强化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和展望,提出锌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和品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农艺强化是目前马铃薯锌营养强化主要技术措施,育种强化需要进一步发掘利用优异种质资源,旨在为科学利用锌生物强化技术实现马铃薯富锌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黎肇家  李汶晋  毛跃彦  贺林生  李姝江  
[目的]探究栾树枝枯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为栾树枝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栾树枝枯病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病原菌;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平板测定法探讨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pH、光照和温度条件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以及菌丝和孢子的致死条件,初步明确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发病栾树枝干皮层出现多个灰白色圆形斑块,斑块边缘洁白不规则,皮层干枯坏死,分离得4种类型微生物;利用柯赫氏法则,结合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确定引起栾树枝枯病的病原菌是小新壳梭孢(Neo fusicoccum parvum),分离频率为72%。该病原菌在胡萝卜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好,直径达6.20 cm,产孢量最多,为100.95 × 10~7/mL;碳源以葡萄糖、D-果糖和麦芽糖最佳,氮源以牛肉膏最好;菌丝和产孢适合在偏碱性、25℃环境中生长,完全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慢、产孢量少,光照12 h及以上培养效果好,产孢量最大可达77.55 × 10~7/mL;菌丝和分生孢子致死条件分别为50℃处理30 min和60℃处理15 min。[结论]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能引起栾树枝枯病,其对环境适应性好,生长繁殖能力强,有很强的致病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鹏  余德亿  姚锦爱  黄梦雪  
【目的】探讨蜡蚧轮枝菌生物学特性与菌株对榕母管蓟马毒力的相关性,为榕母管蓟马优质高效生防菌株的初步筛选提供参考。【方法】室内观察蜡蚧轮枝菌V07、V16063、V3450和Vp28 4株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测定其对榕母管蓟马成虫的毒力,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4株蜡蚧轮枝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存在异同,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均很高,但V3450菌株生长速度最快,孢子GT50最短;V16063和Vp28菌株生长速度较快,孢子GT50较短;V07菌株生长速度最慢,孢子GT50最长。榕母管蓟马成虫受供试菌株侵染后的死亡趋势均随菌剂浓度升高和侵染时间延长而上升,但不同菌剂中的变幅则明显不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何云昆  赵志坚  李云海  张仲凯  李先平  邓纪新  
从云南省曲靖、宣威、开远、峨山、江川、昆明等6 个县、市采集的马铃薯青枯病典型病株中分离到57 个菌株,对番茄和马铃薯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并研究了它们对3 种双糖和3 种己醇的氧化能力和其他一些生理生化反应。试验初步证明,云南省马铃薯青枯菌存在3 个生物型,供试的大部分菌株属于生物型Ⅲ(17/57)和1 个新生物型(31/57),少数菌株属生物型Ⅴ。首次发现云南省马铃薯青枯菌存在复合侵染的现象,即:不同生物型的青枯菌侵染同一马铃薯植株。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周洪友  刘正坪  胡俊  常静  
对苏丹草大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为进一步探讨该病的流行规律及制定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研究了温度、pH、光照、营养条件对苏丹草大斑病菌营养生长的影响及温度、pH、湿度、营养条件对该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苏丹草大斑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pH范围5.0~9.0,最佳为8.0;光照对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在试验的培养基中以PDA+苏丹草种子煎汁是生长最好的。该菌孢子萌发的温度为10~35℃,最适温度为20℃;pH范围3.0~9.0;在相对湿度为100%的条件下容易萌发,水滴中更易萌发。1%的葡萄糖液、1%乳糖液、1%蔗糖液及2%苏丹草种子煎汁都能促进孢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