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77)
- 2023(15369)
- 2022(12894)
- 2021(11716)
- 2020(9817)
- 2019(22621)
- 2018(21928)
- 2017(41374)
- 2016(22890)
- 2015(25582)
- 2014(25376)
- 2013(25322)
- 2012(23719)
- 2011(21704)
- 2010(21616)
- 2009(20032)
- 2008(20156)
- 2007(18023)
- 2006(15538)
- 2005(13927)
- 学科
- 济(98935)
- 经济(98820)
- 管理(65329)
- 业(60978)
- 企(49128)
- 企业(49128)
- 方法(46595)
- 数学(40775)
- 数学方法(40426)
- 中国(27393)
- 农(25765)
- 财(25552)
- 学(23445)
- 贸(21107)
- 贸易(21101)
- 业经(20657)
- 易(20558)
- 环境(18396)
- 制(17702)
- 农业(17088)
- 地方(16200)
- 银(15656)
- 银行(15592)
- 务(15541)
- 财务(15522)
- 和(15520)
- 融(15487)
- 财务管理(15486)
- 金融(15483)
- 行(14913)
- 机构
- 大学(344340)
- 学院(339846)
- 济(147094)
- 经济(144559)
- 管理(127228)
- 研究(121763)
- 理学(110994)
- 理学院(109683)
- 管理学(107871)
- 管理学院(107258)
- 中国(90643)
- 科学(76025)
- 京(72244)
- 财(65403)
- 农(64999)
- 所(63097)
- 研究所(58195)
- 业大(54728)
- 中心(54172)
- 财经(53490)
- 农业(52005)
- 经(48914)
- 江(48274)
- 经济学(47535)
- 北京(45275)
- 范(43670)
- 经济学院(43200)
- 院(43124)
- 师范(43122)
- 财经大学(40052)
- 基金
- 项目(232806)
- 科学(183236)
- 基金(172403)
- 研究(162784)
- 家(153972)
- 国家(152769)
- 科学基金(128913)
- 社会(106782)
- 社会科(101362)
- 社会科学(101327)
- 基金项目(91235)
- 省(88638)
- 自然(83965)
- 自然科(82102)
- 自然科学(82067)
- 自然科学基金(80701)
- 划(76674)
- 教育(74224)
- 资助(69988)
- 编号(62127)
- 重点(53649)
- 部(52768)
- 成果(50365)
- 发(50250)
- 创(48771)
- 国家社会(45798)
- 创新(45788)
- 科研(45516)
- 教育部(44751)
- 计划(44182)
- 期刊
- 济(151913)
- 经济(151913)
- 研究(96714)
- 学报(62439)
- 中国(60644)
- 农(57817)
- 科学(55054)
- 财(49838)
- 大学(45586)
- 学学(43477)
- 管理(43272)
- 农业(39299)
- 教育(30001)
- 融(28261)
- 金融(28261)
- 财经(26877)
- 经济研究(26366)
- 技术(25475)
- 经(23250)
- 业经(22967)
- 业(22381)
- 问题(20772)
- 贸(19116)
- 版(17761)
- 世界(16976)
- 技术经济(16916)
- 国际(16454)
- 统计(16069)
- 科技(15829)
- 业大(15415)
共检索到4871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周杰琦 韩颖 林洪
在Antweiler分析框架基础上,引入FDi技术溢出、自主技术创新及对外资技术的吸收能力三种影响环境质量的技术因素,将FDi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分解为规模、结构及技术溢出效应,并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检验,同时通过不同的样本、工具变量策略和估计方法来保证结论的可靠性,研究发现:无论从全国还是高排放区域来看,FDi降低了工业CO2排放效率,但有利于提高低排放区域的工业碳排放效率,进一步测算表明这是由不同地区FDi的规模、结构效应与技术溢出效应之间的强弱关系所导致。此外,目前中国外资利用水平与以环保为目标的最佳水平之间尚有差距。以上结果意味着应引进掌握环保技术的外企,推行差异化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绩...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工业碳排放效率 影响机理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子豪 刘辉煌
利用基于DEA模型的Malmqusit指数方法,测算了2000~2009年中国35个工业行业的碳排放绩效,并从FDI技术溢出效应的角度,考察了工业行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因素。碳排放绩效测算表明,行业整体的碳排放绩效在研究期内增加了7.8%,主要是技术进步的推动,技术效率则起抑制作用。收敛性检验表明,各行业碳排放绩效绝对收敛,即行业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影响因素分析表明,FDI可以通过水平技术溢出、前向和后向的垂直技术溢出对行业碳排放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但对不同类型行业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戴胜利 张维敏
本文以中部地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选取2009~2019年中部六省9种主要的工业能源消费量进行碳排放计算。通过Tapio脱钩模型、LMDI指数分解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的方式,对中部六省工业能源碳排放与工业经济的发展关系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索。研究发现,现阶段,中部六省碳排放量增速减缓,工业经济增长趋于平稳。且中部六省整体呈现出从弱脱钩向强脱钩发展的变化趋势。与此同时,中部六省实现最佳脱钩状态的顺序为:河南>湖北>江西>湖南>安徽>山西。经熵值法优化后得出,能源消费效应是促进碳排放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而能源结构效应是促进碳减排的主要驱动因素。因此,依靠优化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的方式具有较大的潜力促进中部六省节能减排。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郭沛 杨军
利用面板数据GMM检验了2000~2012年中国34个工业行业的FDI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FDI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为负,说明目前FDI对中国的碳排放强度减少有一定积极意义;此外,工业行业开放程度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也为负,说明这一时期中国工业行业开放程度的提高对碳排放强度有减少的作用;工业行业总产出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为正。从绝对数值大小上来看,对碳排放强度影响最大的是工业行业开放程度,其余依次为FDI和工业行业总产出。从不同要素密集度的工业行业实证检验结果来看,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制造行业、初级产品行业和低技术制造行业的FDI对碳排放强度影响系数为负,高技术制造行业FDI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系...
关键词:
中国 FDI 碳排放强度 面板GMM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艳秋 陶思佳
“30·60”的双碳目标提出后,工业智能化作为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驱动力,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挥重要作用。基于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多维度实证分析了工业智能化对中国工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效应。研究发现:(1)工业智能化发展能够提升工业碳排放效率;(2)工业智能化能够依靠技术进步和抑制能源强度提升工业碳排放效率;(3)空间效应上,工业智能化的发展能够提升本地区工业碳排放效率,但对周边地区工业碳排放效率的溢出、扩散效应还未显现;(4)工业智能化对工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其发展能够带动东部地区工业碳排放效率的提升,而对中西部地区工业碳排放影响较小。研究结果有效补充了有关工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及有关工业智能化的研究,为工业智能化驱动工业碳排放效率提升提供了可靠的实证依据,同时为工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政策参考。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彭水军 张文城
本文基于(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估算了1992~2007年中国居民消费引致的碳排放量及其部门分布,并采用结构分解法分析了包括居民部门行为因素和生产部门行为因素在内的七大因素对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1992~2007年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量呈较快增长趋势,是中国碳排放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居民消费碳排放主要来源于非化石能源产品与服务的消费所造成的间接排放,其中绝大部分又来自城镇居民的消费活动。结构分解分析显示,样本期内,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量的迅速增加主要由能源产品及非能源产品与服务消费规模的增长造成,能源强度降低和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是有效抑制其增加的主要因素,而生产部门能源使用结构的变...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余心滢 蔡道成 袁智炜 毛浩
制造业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一环,而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制造业数智化装备应用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仍有待明晰。基于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匹配省级工业机器人数据,将人力资本列为调节变量,从能源效率效应﹑人工替代效应﹑产出规模效应3个视角实证检验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工业机器人应用对碳强度影响的空间效应。结果发现: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存在显著的碳减排效应;工业机器人应用通过能源使用效率﹑人工替代﹑产出规模3种传导机制影响碳排放强度,其中前两者体现的是碳减排效应,后者是碳增排效应;人力资本强化了工业机器人渗透度增加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工业机器人应用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为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政府要通过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制造业企业引入工业机器人,并加大人力资本教育投资,培养和引进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子豪 刘辉煌
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和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碳排放的影响日益引起各方重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行业的碳排放的影响如何?外商直接投资通过何种技术渠道对中国的碳排放产生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效应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存在何种差异?都是当前亟待研究的现实问题。利用中国1999-2008年35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分别使用反映外商直接投资不同渠道的效应的指标,并对35个工业行业按照排放强度进行分类,本文实证检验了FDI的技术效应对我国工业行业碳排放的影响。全行业的研究表明,FDI的技术效应对工业行业的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技术影响渠道方面,FDI的人员流动效应的正面影响显著强...
关键词:
FDI 技术效应 碳排放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毕克新 杨朝均
对于处在经济成长期的我国来讲,降低工业碳排放强度是实现碳减排目标的有效途径,而FDI的溢出效应是促进我国工业碳排放强度降低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采用我国23个工业行业2003~2009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FDI溢出效应对我国工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FDI的水平溢出效应、前向关联溢出效应和后向关联溢出效应均对我国工业碳排放强度的降低产生了积极影响。其中,前向关联溢出效应的影响相对较为明显。此外,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和研发投入显著地降低了我国工业的碳排放强度。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罗良文 李珊珊
本文利用中国2001~2010年35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分别考察了FDI后向、前向技术外溢对工业碳减排的影响,同时估算了研发投入强度、所有制结构、行业结构等行业特征对FDI技术外溢的碳减排效应的影响。研究显示,外资企业通过后向关联的技术外溢有利于工业碳减排,经由前向关联的技术外溢短期内能促进工业碳减排,但对长期工业碳减排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反映吸收能力的行业特征指标对FDI技术外溢的工业碳减排效应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文治 陆建明
FDI主要流入制造业中相对清洁的部门,从直接效应来看,FDI流入并没引起制造业污染排放的增加,反而减少了制造业的污染排放。基于投入产出的计算结果,FDI对中国制造业污染排放的间接拉动效应存在行业差异性,且FDI的间接效应只引起制造业中二氧化硫排放的上升,而对工业废水和工业烟尘的排放影响不显著。制造业各行业的能源消耗和科技投入也是造成污染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制造业 投入产出 经验分析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媛媛 李坤望
鉴于清洁生产技术越来越被大力提倡,本文将总的环境技术分解为清洁生产技术和末端治理技术,并采用了2001~2006年36个工业行业的数据,从产业间的生产链联系分析了外资的进入分别对这两种技术进而总的环境技术产生何种影响。结论表明,外资进入仅仅从水平联系上提高了末端治理技术,却从水平、前向链接两个渠道提高了清洁生产技术,后向链接的影响虽然为负,但是不具有很好的稳健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崔盼盼 张艳平 张丽君 孙莹莹 郑智成 王伟 徐晓霞
隐含碳排放研究是探索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论文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与城镇居民消费数据核算2002—2012年中国大陆30个省(除港澳台、西藏外)的城镇居民隐含碳排放,在分析城镇居民隐含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的基础上,运用LMDI-Ⅰ加法数量分解模型分析城镇居民消费隐含碳排放的驱动机制及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除吉林省外,其余各省的隐含碳排放呈增加趋势;消费水平提高是隐含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其高值主要聚集在北部沿海地区;人口规模对隐含碳排放变化具有双向效应,其强正向作用区与人口分界线所划分的东半壁逐渐趋于一致;导致多数省份隐含碳排放量下降的决定因素是隐含碳排放强度效应,空间差异不大;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对隐含碳排放变动的贡献不大,但其空间演变特征较为复杂。总之,各省隐含碳排放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存在差异,未来减排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膨宇
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提高碳排放效率是实现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基于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的准自然实验,构建企业异质性分析框架,从理论与实证分析试点政策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影响、传导机制与时空异质性,利用2006~2020年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会显著促进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提升;在影响机制方面,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的渠道,提升城市碳排放效率;创新试点政策对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作用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基础、不同规模的城市存在差异化影响;空间视域下,创新试点政策对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会显著带动150千米至250千米内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提升。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牛鸿蕾
结合工业部门的碳排放概况,本文实证测度了中国工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的灰色关联效应,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本文对工业结构的划分更为细致,并且采用一种改进的灰色关联度模型。结果表明:中国工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总体存在较强的关联效应,但各行业比重与碳排放的关联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与行业发展历程、行业特性、生产节能技术水平等方面有关;与碳排放的灰色关联度很高的行业应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对象,如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化学工业等的生产规模应被适度缩减,并提升其生产效率与能源利用率;而纺织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等传统轻工业、以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
关键词:
工业结构 碳排放 灰色关联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