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34)
- 2023(4949)
- 2022(4045)
- 2021(3750)
- 2020(3155)
- 2019(6801)
- 2018(6755)
- 2017(13898)
- 2016(7433)
- 2015(8133)
- 2014(8108)
- 2013(8389)
- 2012(7869)
- 2011(7124)
- 2010(7233)
- 2009(6740)
- 2008(6598)
- 2007(6337)
- 2006(5559)
- 2005(4814)
- 学科
- 农(44136)
- 济(40649)
- 经济(40618)
- 业(29673)
- 农业(29500)
- 业经(14675)
- 方法(12000)
- 管理(11500)
- 地方(10910)
- 中国(10905)
- 数学(10898)
- 数学方法(10867)
- 农业经济(9966)
- 劳(9172)
- 劳动(9155)
- 产业(8958)
- 村(8898)
- 农村(8892)
- 发(8440)
- 企(8356)
- 企业(8356)
- 发展(7141)
- 展(7139)
- 制(7027)
- 人口(6910)
- 技术(6827)
- 土地(6767)
- 收入(6639)
- 农业劳动(6418)
- 动力(6200)
- 机构
- 学院(110826)
- 大学(103253)
- 济(56043)
- 经济(55261)
- 管理(44318)
- 农(40736)
- 理学(38989)
- 理学院(38679)
- 管理学(38234)
- 管理学院(38046)
- 研究(37780)
- 农业(30724)
- 中国(29571)
- 业大(23918)
- 科学(21617)
- 京(20579)
- 财(18829)
- 所(18822)
- 农业大学(18618)
- 中心(18398)
- 江(17144)
- 研究所(17008)
- 经济管理(16805)
- 经济学(16743)
- 经济学院(15347)
- 财经(15251)
- 业(14815)
- 发(14498)
- 经(13853)
- 省(13545)
- 基金
- 项目(75376)
- 科学(60556)
- 研究(58917)
- 基金(54810)
- 家(46594)
- 国家(46089)
- 社会(40386)
- 科学基金(39907)
- 社会科(38022)
- 社会科学(38017)
- 省(31829)
- 基金项目(29953)
- 农(25881)
- 编号(25151)
- 划(24167)
- 教育(23562)
- 自然(22571)
- 自然科(22016)
- 自然科学(22014)
- 自然科学基金(21621)
- 资助(20731)
- 发(19812)
- 成果(18472)
- 发展(17153)
- 国家社会(17065)
- 部(16987)
- 展(16907)
- 创(16244)
- 业(16196)
- 重点(16143)
共检索到1638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颜银根
本文首先在新经济地理框架下构建了3×2×2空间均衡模型,提出了理论假说:劳动力流动以及FDI向沿海的流动加剧中国非农产业在东部沿海地区的集聚。通过使用中国2005年30个省份的截面数据研究发现,劳动力流动和FDI对非农产业集聚有着显著正向影响,与FDI相比较,劳动力流动对非农产业的集聚影响更为明显。在中国,劳动力流动和FDI并没有能够形成新经济地理中所述的"循环累积",但人口密度、市场潜能、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等因素对非农产业的集聚有着显著的影响。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范剑勇 王立军 沈林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伴随着非农产业向沿海地区集聚的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跨省流动转移。本文以一个新国际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为框架详细分析了这一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的结构、数量、城镇类别选择、行业选择等等,发现跨省流动的绝大部分劳动力是从人口较为密集的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向产业已有一定集聚优势的沿海地区转移。文章最后以广东省为案例,分析了外来农民工的进入与流入地、流出地的经济发展关系,发现它符合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推断。本文最后得出的政策含义是推动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对发展中西部经济、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劳动力流动 地区差距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尹希果 梁彭勇
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分析等经济计量方法,对我国1978~2003年工业集聚与非农产业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二者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协同互动关系;(2)非农产业就业是影响我国工业集聚的重要原因,而工业集聚没有带动就业非农化;(3)我国地区政府的就业政策加快了非农化进程,引起了非农化过程中的工业集聚效应;(4)我国城市对工业的承受能力较弱;(5)我国的工业集聚只引起了产业产值变化,并没有过多地改变产业就业结构,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差,没有很好地解决就业问题,今后的工业化战略应当更加重视就业问题的解决。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宁辉
Under the huge framework of China's entry into WTO, by using GTAP model, the author experimentally analyses that the shift of rural residual labor forces to non agricultural industries or cities and towns is vital to improve the income of rural residents and narrow the gap both between rural areas and urban areas and between regions.
关键词:
剩余劳动力 工业化 现代化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武优勐
随着国民收入增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地方公共服务质量成为影响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2005—2016年我国265个城市面板数据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微观数据,分析了城市公共服务集聚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城市公共服务集聚对劳动力流入呈现倒U形关系,即随着集聚水平提高,其边际效应先增加然后逐渐减弱;第二,这种影响在个体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方面具有异质性,即城市公共服务集聚对较高文化程度、较高技能水平的劳动力而言更具有吸引力。本文一定程度上阐明了城市公共服务集聚对劳动力流动的作用机理,为劳动力流动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高云虹 梁志杰
工作搜寻成本、劳动力流动和产业集聚三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基于相关假设的劳动者搜寻净收益模型和企业利润模型表明:劳动力趋于向工作搜寻成本较低的区域流动,并促进该区域的产业集聚。利用2011年北京市工资水平相近的10区县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显示:在工资差异不显著的情况下,工作搜寻成本对劳动力流动和产业集聚都有显著影响。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徐永良
本文利用经我们扩展了的Harris—Todaro模型,同时加入Shapiro—Stiglitz模型的效率工资分析模式,在二元经济结构假设下,分别探讨了农村劳动力不具有无限弹性、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情况下产业集聚的规模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的规模受外部规模经济的强弱、制造企业和农业部门边际生产的高低、以及各生产要素间的替代弹性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而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导致区域外迁入的劳动力回流,制造业部门产业集聚规模可能下降。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谢露露
随着政府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和劳动力流动性的加强,产业空间分布发生变化,对产业集聚效应也相应产生影响。本文利用2007年中国地级市二位数工业行业数据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产业集聚效应的确存在而且没有外溢到相邻地区,但这一效应随着产业空间分布的均匀而减弱。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产业集聚效应的发挥必须有劳动力自由流动作为基础。
关键词:
产业结构调整 劳动力流动 集聚效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赵祥
文章从劳动力流动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产业集聚的影响,认为我国各级地方政府所实施的片面城市化政策导致政府对公共卫生、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流动人口难以享受到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提高了劳动力区际流动的隐性成本,降低了劳动力的区际流动性,阻碍了我国产业在空间上的高效集聚。因此,为提高我国产业的地理集聚水平和经济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有必要着力推动以流动人口市民化为核心的城市化进程。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光霞 林乐芬
本文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汇总得到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农村劳动力规模,以西科恩和霍尔的集聚经济效应模型为基础,采用Shapley分解方法,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于城市间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存在"强者恒强"的自我强化现象。(2)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本地市场效应会促进流入城市人均收入增长,其携带的人力资本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城市人均收入增长。(3)Shapley分解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本地市场效应扩大了城市间的人均收入差距,而其携带的人力资本水平却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姬军荣
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产业集聚是推动农村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与动力。文章从工业集聚与服务业集聚对农村城镇化影响程度的视角,通过构建相关指标与计量模型,引入产业结构熵数指标,进行数据处理与回归分析并以河南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文章最后认为,工业集聚是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动力;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是推进城镇化的必由之路;服务业集聚对提升农村城镇化质量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农村城镇化 机制 实证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朱炎亮 万勇
在经济集聚形成的多种机制中,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无疑是经济集聚最重要的因素。在企业生产函数中引入外部效应参数,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整合到模型框架中,使模型更加接近现实。本文模型的函数解析与数值模拟表明,劳动力流动引致前后向联系与循环累积效应的"金融外部性"和马歇尔外部性,对于经济集聚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效应。但随着城市人口大量集聚,企业生产负外部性、劳动力拥挤成本等分散力量会降低经济集聚的程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敏洁 徐常萍 唐磊
文章以中国2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采用路径分析和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自助法,实证分析了制造业集聚对劳动力流动的多重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区域制造业集聚程度越高,空气污染越严重,工资和房价也越高,前者抑制劳动力流动,后两者促进劳动力流动,综合作用下,当前制造业集聚机制仍以向心力为主;智能制造提高了集聚下的环境效率、生产效率和企业空间盈利边界,强化了核心区域对劳动力流入的吸引,验证了“数字鸿沟”效应;改善欠发达地区空气污染和设施便利性问题成为发挥分散力,引导集聚走向分散的内在核心。
关键词:
制造业集聚 智能制造 区域福利 数字鸿沟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蔡武 吴国兵 朱荃
本文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在城市生产函数中引入集聚空间外部性,利用均衡模型推导出产业集聚、农村劳动力流动等因素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方程,并探讨了产业集聚、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具体路径与内在机理,认为伴随城市产业集聚规模效益的变动,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轨迹呈现倒U型的阶段性特征。随后基于模型方程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产业集聚、劳动力流动等因素通过影响本省区城乡差距,进一步将作用传递和迭加到相邻省区城乡差距之上;(2)城市产业集聚过程中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目前尚处于极化效应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通过加速城市产业集聚扩大了城乡...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靳卫东 张自如 何丽
相对于中西部地区,我国东部地区集聚了较多的高等教育资源,具有人力资本积累优势。考虑到社会资本损失,当这种人力资本积累优势足够大时,即使就业起始收入较低,选择到东部地区就业仍然是高等人力资本水平劳动力的最佳决策。不过,这种劳动力流动并不能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