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55)
2023(9985)
2022(8147)
2021(7423)
2020(5958)
2019(12854)
2018(12433)
2017(22995)
2016(11562)
2015(12209)
2014(11173)
2013(10601)
2012(9181)
2011(8164)
2010(8337)
2009(8269)
2008(6969)
2007(6196)
2006(5528)
2005(4851)
作者
(28636)
(23618)
(23547)
(22087)
(14825)
(11145)
(10529)
(8906)
(8818)
(8279)
(7904)
(7901)
(7425)
(7255)
(7211)
(7066)
(6932)
(6903)
(6669)
(6651)
(5656)
(5521)
(5464)
(5398)
(5397)
(5234)
(5150)
(5116)
(4652)
(4615)
学科
(40001)
管理(39790)
(37603)
经济(37569)
(35965)
企业(35965)
(25089)
金融(25088)
(22516)
银行(22507)
(21898)
中国(19513)
技术(15282)
方法(13120)
(13041)
业经(12226)
技术管理(11780)
(11574)
(11457)
中国金融(11017)
数学(10556)
地方(10412)
数学方法(10411)
(9287)
财务(9266)
财务管理(9257)
理论(9100)
企业财务(8844)
农业(8097)
环境(7720)
机构
学院(146632)
大学(141793)
(60563)
经济(59285)
管理(58016)
理学(49748)
理学院(49310)
管理学(48541)
管理学院(48272)
研究(44432)
中国(41076)
(29428)
(27669)
科学(24393)
中心(23503)
财经(23068)
(22248)
(20855)
(19773)
经济学(19004)
(18731)
(18328)
业大(18014)
(17909)
(17755)
(17753)
研究所(17748)
师范(17576)
金融(17533)
财经大学(17251)
基金
项目(99327)
科学(80298)
研究(77729)
基金(71315)
(60409)
国家(59843)
科学基金(53604)
社会(51098)
社会科(48692)
社会科学(48682)
(42089)
基金项目(37453)
教育(35277)
(33451)
自然(32066)
编号(31568)
自然科(31448)
自然科学(31443)
自然科学基金(30894)
(28556)
资助(26679)
创新(25543)
成果(24741)
(22902)
重点(22366)
课题(22105)
国家社会(21329)
(20584)
(20446)
项目编号(20420)
期刊
(66634)
经济(66634)
研究(44734)
中国(32366)
(29940)
金融(29940)
管理(24323)
(23218)
教育(19133)
(17779)
科学(17516)
学报(17062)
大学(13784)
技术(13595)
学学(12919)
业经(12619)
经济研究(11434)
农业(11374)
财经(11045)
(9544)
科技(9384)
技术经济(7558)
商业(7441)
(7211)
论坛(7211)
问题(7201)
现代(6923)
理论(6771)
(6765)
财会(6548)
共检索到2258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跃平  贺吉刚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更广泛意义的信息披露即ESG信息披露逐渐成为国际国内企业信息公开的三个基本标准,也为我国绿色金融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近年来,为进一步推动ESG体系,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指引。2022年5月,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发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企业质量工作方案》,明确指出要切实强化ESG体系的构建,推动上市企业全方位践行新的发展理念;同年6月,银保监会印发相关指引,宣称ESG体系作为国际公认的金融协同发展价值观,是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支柱。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芳城   何雨恬  
利用201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作为准自然实验,选取2009~2022年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为样本,使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对制造业ESG表现的影响。作用机制检验表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设立有助于缓解制造业的融资约束、提高盈利能力和提升企业市场价值,进而对制造业的ESG表现产生积极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对制造业ESG表现的影响存在异质性,该影响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和非重污染的企业中。研究结论在理论上为提升企业ESG表现提供了新视角,在实践上为利用绿色金融政策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郭炜   康雯伊  
随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ESG表现与绿色技术创新逐渐成为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重点。本文以2011~2022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ESG表现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ESG表现可以显著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字金融能够增强这一促进作用。作用机制分析发现,企业积极提升ESG表现可以通过提高外部分析师关注度和增加资源投入两条路径来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异质性分析显示,对于非高新技术企业、高管年轻化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所处地区市场竞争程度较高的企业,ESG表现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林章毅  
把绿色金融作为适应绿色经济发展新趋势、把握绿色经济发展新机遇的一项战略性业务,在新时期的发展转型中寻找到一条更广阔的路径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银行业务的发展必须围绕宏观大趋
[期刊] 清华金融评论  [作者] 王靖国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强化维稳戍边能力的基础上,也要发挥好生态卫士功能,通过绿色发展,推进"三化"建设,着力加强南疆力量建设,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作用。绿色金融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19世纪以来,工业化、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日趋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黄纪强   郑铿城  
绿色金融对优化信贷资金配置,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具有重要指引作用。本文采用2012—2019年28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实证研究框架,分析绿色金融能否助力提高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可以通过优化信贷资金配置助力清洁和非重污染行业绿色创新发展,从而能有效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水平,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绿色金融对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影响作用在区域间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对东部、中部和环保监管程度大的地区的绿色创新水平推动作用更大。进一步拓展发现,绿色金融能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即促进了经济增长并减少了污染排放。本文的启示在于:第一,应持续强化落实绿色金融政策实施,扩大试点范围;第二,建立支持绿色信贷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信贷制度;第三,加强区域创新联动,推动区域创新协调发展;第四,加强环境监管并建立绿色创新扶持政策,助推行业高效协同发展。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孙慧  王凤逸  丁辰鑫  
基于2015—2021年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环境信息公开对城市绿色创新的影响。基准回归结果表明,环境信息公开能够显著提高城市的绿色创新水平。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环境信息公开可以通过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促进城市绿色创新,绿色金融亦能够通过提高环境信息公开水平促进城市绿色创新,即环境信息公开与绿色金融在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水平方面能够产生协同作用。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随着绿色金融的发展与创新水平的提高,环境信息公开对城市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具有边际递增的非线性特征。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环境信息公开的绿色创新效应在东部城市、非省会城市、资源型城市以及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城市更为显著。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胡剑波   叶树   张宽元  
本文以2015-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视为准自然实验,运用渐进倍差法考察其政策效应。研究发现:(1)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能显著提升企业ESG表现,这一结论在通过交叠倍差法检验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有效。(2)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通过降低债务融资成本和提高研发创新水平有效提升企业ESG表现,同时加剧重污染企业融资约束,缓解非重污染企业融资约束。(3)试验区的政策效应随着企业所处行业性质、地域市场环境以及企业自身数字化水平等发生变化,企业ESG表现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石虹   余少龙  
基于2012—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研究了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设立提高了试点地区企业ESG表现,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机制分析表明,试验区通过推动内部绿色创新、加强外部环境监督以及改善金融市场环境提高了企业ESG表现。进一步研究表明,试验区设立的政策效果在无政治背景、非成长期、非重污染企业以及东西部企业中更加显著;企业提高ESG表现有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但ESG表现与试验区设立的协同效应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存在时滞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晓慧   陈艳  
文章利用2009—2020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探究ESG表现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分析绿色金融改革对二者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良好的ESG表现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创新,绿色金融改革能够增强ESG表现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良好的ESG表现能够降低融资成本、减小财务风险以及缓解代理问题,进而有效促进企业创新。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高、法制环境较差以及环境敏感性较低的企业中,ESG表现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进一步分析发现,良好的ESG表现不仅能够增加企业创新产出,还可以优化企业创新结构、提高企业创新效率。经济后果检验结果表明,良好的ESG表现能够通过促进企业创新来提升企业价值。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勇  
<正>绿色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时也是指导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核心理念。绿色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环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以保护环境为宗旨,追求低投入、低污染、低能耗的投入产出模式,有助于打破传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二元分割的瓶颈,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协调。对此,如何通过绿色金融创新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绿色生态发展,
关键词: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蒙大斌   李新宇   李磊  
探究绿色金融政策的作用机理及政策效果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基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理论,揭示绿色金融政策背景下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策略性行为与融资活动的关系:绿色金融政策会引发企业“信号战争”与绿色创新行为,进而形成多种纳什均衡,对“两高”企业融资产生不同影响。基于537家上市公司相关数据,采用链式中介效应模型考察绿色金融政策对“两高”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结果发现:绿色金融政策不仅能够直接降低“两高”企业融资成本,而且可以通过环境信息披露、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以及环境信息披露和绿色技术创新的链式中介作用3条间接路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肖黎明  张仙鹏  
从强可持续理念出发,基于改进的SFA模型对中国2004-2015年30个省份的绿色创新效率及生态福利绩效值进行测度,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同时考虑其空间特征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生态福利绩效值在空间上已形成由北京—浙江—广东—陕西构成的四角极点支撑,并不断向沿线地区辐射。(2)2004-2015年两系统的耦合度均值C∈[0.666, 0.680],整体处于较高强度耦合阶段,而协调度均值则整体处于初级协调阶段(D∈[0.512, 0.565]),未来仍有较大的优化空间。(3)从空间格局上看,地区间的耦合协调度差距显著,高值区(中高级协调)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且已形成由广东—浙江两个高级协调发展极核辐射的"U"型发展轴带;初级协调阶段的地区连片扩张趋势明显。相比较而言,西北地区仍处于中国绿色创新效率与生态福利绩效耦合协调的最后梯队,受周边地区辐射影响较小,增速缓慢。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严兵   程敏   王乃合  
将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纳入供应链评估体系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也是促进企业绿色创新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2010—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供应链数据研究发现,下游客户的ESG优势可以激励中游企业进行绿色创新,这种影响主要通过强化企业绿色意识、加大商业信贷支持以及绿色技术溢出等渠道实现。通过区分企业—客户关系特征发现,当中游企业更依赖大客户以及企业—客户的股权性质一致时,更有助于中游企业推进绿色创新,且在高环境不确定性下,“机会导向效应”发挥主导作用,企业更倾向于绿色创新。进一步分析揭示了ESG绿色溢出的非对称传导效应和双重角色的抵消作用,说明了供需协调成本和供需关系平衡的重要性。本文也证实了下游客户ESG优势通过促进中游企业绿色创新能帮助企业实现碳减排和提升碳绩效。本文揭示了供应链ESG管理对于推动绿色供应链建设的重要作用,为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政策参考。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潘明清   谢清华   崔冉  
基于资源配置视角,探究绿色金融与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和内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金融有助于增强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且该促进效应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从作用渠道看,绿色金融可以通过研发资本和研发人才两条传导机制增强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从异质性效应看,劳动力与资本资源错配严重制约了绿色金融对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东部地区的抑制效应更强。进一步讨论发现,绿色金融、资源配置对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效应。研究结论丰富了绿色金融理论体系,为我国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提供理论和经验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