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586)
- 2023(3677)
- 2022(3151)
- 2021(2944)
- 2020(2567)
- 2019(5598)
- 2018(5446)
- 2017(10186)
- 2016(6000)
- 2015(6249)
- 2014(6375)
- 2013(6449)
- 2012(5978)
- 2011(5283)
- 2010(5345)
- 2009(4739)
- 2008(4996)
- 2007(4514)
- 2006(3625)
- 2005(3344)
- 学科
- 济(18828)
- 经济(18809)
- 业(18229)
- 管理(17894)
- 企(16031)
- 企业(16031)
- 方法(9483)
- 财(9148)
- 数学(8209)
- 数学方法(8077)
- 务(7421)
- 财务(7414)
- 财务管理(7399)
- 企业财务(7144)
- 学(7091)
- 制(5301)
- 银(4300)
- 中国(4283)
- 银行(4279)
- 农(4223)
- 行(3980)
- 业经(3819)
- 融(3794)
- 金融(3792)
- 技术(3449)
- 体(3411)
- 理论(3199)
- 策(2973)
- 划(2923)
- 体制(2872)
- 机构
- 大学(84154)
- 学院(83534)
- 研究(32240)
- 济(28216)
- 经济(27462)
- 管理(26690)
- 农(25144)
- 科学(24062)
- 理学(23318)
- 中国(23055)
- 理学院(22917)
- 管理学(22304)
- 管理学院(22165)
- 农业(20516)
- 所(18959)
- 业大(18477)
- 京(17972)
- 研究所(17587)
- 财(15522)
- 中心(14436)
- 农业大学(13160)
- 省(12685)
- 江(12654)
- 财经(12270)
- 室(11893)
- 业(11839)
- 经(11220)
- 实验(11068)
- 院(10966)
- 科学院(10841)
- 基金
- 项目(60844)
- 科学(46086)
- 基金(44799)
- 家(42836)
- 国家(42540)
- 研究(35708)
- 科学基金(34517)
- 自然(25930)
- 自然科(25387)
- 自然科学(25364)
- 自然科学基金(24928)
- 省(24616)
- 基金项目(23699)
- 社会(21633)
- 划(21346)
- 社会科(20528)
- 社会科学(20519)
- 资助(18936)
- 教育(16653)
- 计划(14942)
- 重点(14631)
- 科技(13584)
- 部(12973)
- 创(12636)
- 科研(12625)
- 业(12307)
- 发(12244)
- 创新(11950)
- 编号(11908)
- 性(11267)
共检索到1203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曼莉 胡坚 张楠 柯智健 柳志强 李晓宇
【目的】G蛋白信号调控因子(regulators of G-protein signaling,RGS)是G蛋白信号转导通路中的负调控因子,参与多个G蛋白信号通路介导的细胞内过程,目前对于胶孢炭疽菌相关RGS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较少。【方法】本研究通过同源重组获得CgRGS7基因的敲除突变体,并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初步分析。【结果】CgRGS7基因编码620个氨基酸,具有7个跨膜结构域和1个RGS功能域。CgRGS7敲除突变体与野生型菌株相比,表现为分生孢子产量降低且孢子呈多端萌发,附着胞形成率下降以及致病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侯圣凡 华战迎 刘峻杰 董振飞 冯泽坤 闫佳琪 王红清
为科学防控草莓炭疽根腐病,本研究在调查全国12个草莓主产区的109株草莓根部腐烂样品的基础上,对导致草莓根部腐烂的病原菌进行菌落形态鉴定、分离纯化与分子鉴定、多基因序列(ITS-ACT-GAPDH-CALTUB2-CHS)联合鉴定以及致病性鉴定。结果表明:109株草莓根部腐烂样品中有27.5%的样品是由草莓炭疽根腐病病原菌胶孢炭疽菌复合种(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complex)引起;胶孢炭疽菌复合种可分为3种生理小种,分别为暹罗炭疽菌(C.siamense)、隐秘炭疽菌(C.aenigma)与果生刺盘孢菌(C.fructicola);3种炭疽菌致病力由高到低依次为隐秘炭疽菌、果生刺盘孢菌和暹罗炭疽菌。其中隐秘炭疽菌发病较快,引起的病症较重。综上,本研究可为草莓炭疽根腐病病害防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玲 褚小静 郝宇 张洪滨 梁元存
【目的】黄瓜枯萎病是黄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其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f.sp.cucumerinum)。研究旨在明确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编码磷脂酶C(phospholipase C,PLC)的FoPLC4在调控分生孢子形成和致病性等方面的功能。【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确定FoPLC4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分析FoPLC4结构。基于尖孢镰刀菌番茄专化型基因组数据库,采用特异性引物克隆黄瓜枯萎病菌FoPLC4。根据同源重组原理构建携带潮霉素磷酸转移酶(hygromycin phosphotransferase,HPH)基因的敲除载体,利用PEG(polye...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姚锦爱 黄鹏 余德亿 林丽萍 吕苏敏
研究了室内温度、pH值和光照对建兰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的影响,测定了孢子的致死温度及时间,用田间药效试验法筛选建兰炭疽病的防治药剂.结果表明,该菌产孢和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28℃,pH值为中性或偏微酸,光照条件为完全黑暗或12 h光暗交替,55℃水浴中5 min孢子致死.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种供试药剂对建兰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均在60%以上,以78%波尔.锰锌可湿性粉剂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的速效性和持续性最好.
关键词:
建兰 胶孢炭疽菌 分生孢子 药效试验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喻晗晞 丁绍晨 陈盼 圣聪 李绚 徐乐 赵弘巍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体外施加靶向细胞色素b(Cytb)的小分子RNA对稻瘟病菌致病性的抑制作用。[方法]将稻瘟病菌与双链小分子RNA(ds-sRNA~(MoCytb-21))共同孵育,通过测定孢子萌发效率和形态,确定小分子RNA对稻瘟病菌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有抑制作用。在分别施加溶剂(对照组)或dsRNA~(MoCytb-500)(处理组)的情况下,使用稻瘟病菌菌株Guy11侵染水稻‘日本晴’,明确体外施加小分子RNA是否可以降低稻瘟病菌的致病能力。[结果]与对照相比,与小分子RNA共同孵育的稻瘟病菌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显著降低。2′-O-甲基修饰(OMe)和硫代甲氧基修饰(SOMe)能够延长小分子RNA的抑制效果。用Guy11和dsCytb混合喷施的水稻病斑面积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体外施加特异性靶向稻瘟病菌Cytb的小分子RNA能够抑制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具有开发成为高效绿色环保RNAi药剂的潜力和价值。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毛秀秀 覃映雪 邹文政 郭松林 苏永全 鄢庆枇 纪荣兴
应用改良的微孔板法研究了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B11的生物膜形成特性。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B11能够在聚苯乙烯酶标板表面形成稳定而明显的生物膜,其生物膜的OD590值在6h即达到小高峰,于22h达到峰值,其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随着初始菌液浓度的增加,生物膜的OD590值逐步降低;25℃的生物膜的OD590值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的生物膜生成量(P0.05);培...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生物膜 形成特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范永山 谷守芹 董金皋 董秉芳
目的研究MAPK信号转导途径对玉米大斑病菌生长、发育和致病性的调控作用,为明确玉米大斑病菌和玉米之间互作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对玉米大斑病的有效防治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方法利用MEK特异性抑制剂U0126处理玉米大斑病菌,观测该抑制剂对玉米大斑病菌孢子萌发、附着胞发育和致病性的影响。结果U0126对玉米大斑的菌落形态和生长速度没有显著影响,可以形成正常的菌丝、分生孢子,但分生孢子萌发时间晚,芽管短,分生孢子萌发百分率和附着胞产生数目下降,玉米叶片的发病时间延迟2~3d,发病率下降30%左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U0126对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产生的抑制程度随着浓度增加而上升,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博光 蒋继宏
预试验发现苦豆草地上部分乙醇提取物对杉炭疽菌有较强的抑制活性 ,进一步用不同溶剂 ,在不同 pH条件下萃取将苦豆草乙醇提取物分离为 4个组分。生测表明其生物碱部分对该菌的抑菌活性最强。将生物碱部分用氧化铝柱层析分离得到 7种单体结晶。用熔点、旋光度、红外、和GC MS得到的MS数据与文献相应数据对照鉴定了这 7种生物碱 ,它们分别是 :槐果碱、苦参碱、槐胺碱、莱曼碱、槐定碱、苦豆碱、野靛碱。用纸环法生测表明这 7种生物碱对杉炭疽菌分生孢子萌发均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 ;它们的EC50 为 :苦豆碱 72 0 μg/mL ,野槐胺碱 1 98 0 μg/mL ,苦参碱 86 0 μg/mL ,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成楠 王亚南 胡同乐 王树桐 周宗山 曹克强
【目的】鉴定辽宁省部分地区疑似炭疽病的蓝莓病株的病原,为蓝莓病害的防控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对采自辽宁省兴城市和庄河市的疑似炭疽病的蓝莓发病枝条及叶片进行组织分离、培养,从所分离获得的两类菌株中选择形态学不同的代表菌株LNSW1和B-Cg1进行后续试验和分析。观察两个代表分离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上的菌落及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对代表菌株LNSW1和B-Cg1的真菌核糖体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采用Mega5.1软件中邻位加入法(neighbor-joining,NJ)进行基于病原菌rDNA-ITS基因序列和GenBank中已有相...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余贤美 侯长明 王洁 王海荣 安淼 艾呈祥
【目的】对侵染牛心柿引起炭疽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分析其致病性,初步构建其侵染谱,为柿树病害的病原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通过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从感病牛心柿的果实、叶片和嫩梢中分离病原菌,根据菌落和孢子形态特征及其rDNA-ITS序列分析进行种类鉴定,采用以菌饼进行伤口和非伤口接种、孢子悬浮液进行喷雾接种的离体接种试验分析其致病性。【结果】从感病牛心柿果实、叶片和嫩梢中分离获得9个病原菌分离物,菌落及孢子形态特征显示均为炭疽菌。以真菌转录间隔区通用引物ITS6和ITS4为引物,以菌丝总DNA为模板,扩增获得病原菌rDNA-ITS基因片段,经rDNA-ITS序列分析和系统...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玉森 叶乃兴 许文耀 刘威 魏日凤 刘伟
研究了炭疽菌属的孢子萌发率、附着胞形成率及形态等受孢子龄、叶汁种类和孢子悬液浓度影响的情况.结果表明,5 d菌龄的孢子以水配成3.4×105个·mL-1左右的孢子悬液,在25℃光照下培养12 h,附着胞的形态特征稳定,较适宜孢子萌发与附着孢形态的观察.对附着胞形态观察发现,11种炭疽菌产生的附着胞特征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胶孢炭疽菌的12个菌株中,除寄生于雷公藤的炭疽菌外,其余11个菌株的附着孢形态差异不明显.
关键词:
炭疽菌 附着胞 形态特征 影响因素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宋晓东 刘桂荣 陈江燕 徐贵军 李淑华
实验证明 ,国内供试松球壳孢菌 (Sphaeropsissapinea)的致病力明显高于美国的B型菌株 ,与A型相似 ,致病性较强。B型也能无伤侵入 ,只是发病率明显低于A型。伤口并不是病菌侵入的唯一途径 ,自新梢伸长至针叶发育完全期间 ,病菌可直接侵入树木当年嫩梢并使之枯萎 ;此后 ,随着梢部组织的不断成熟与老化 ,伤口对病菌侵入与危害的作用才得以显现出来 ,无伤接种时不发病或只产生部分枯叶。气孔也是病菌侵入的途径之一。病菌不但可侵入当年新稍 ,而且还可于枝梢的 2a和 3a生处有伤侵入 ,使之染病甚至死亡。油松(Pinustabulaeformis)、赤松 (P .densiflora)、...
关键词:
松球壳孢菌 致病性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威 叶乃兴 刘伟 金珊 连玲丽 赖建东 谢运海
通过PCR扩增并测定福建省不同产地茶树上分离的炭疽病菌的β-Tub2、ITS、GDPH和ACT 4段基因序列,采用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合其纯培养、分生孢子、附着孢等形态特征对分离菌进行鉴定,并采用离体法测定菌株的致病力.结果表明:5株供试病原菌分离物均为GloeoSPoRIum CInGulATA f.SP.CAmellIAe,为茶树炭疽病病原菌,它们的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都相似.致病力测定表明,所有分离物均对茶树叶片致病,但其中一株致病力明显强于其余菌株,且致病力强的菌株与其余菌株的基因序列存在差异.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白灏 韩先干 刘蕾 单雪芹 宋军 刘瑞 董洪亮 刘海文 丁铲 于圣青
【目的】研究信号分子AI-2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结晶紫半定量法和荧光染色法检测AI-2对APEC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Real-time PCR检测AI-2对APEC毒力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活菌计数法观察AI-2对APEC黏附和入侵鸡胚成纤维细胞DF-1的影响。【结果】AI-2在浓度为0.185 mmol.L-1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增强,而浓度为0.037mmol.L-1和0.285mmol.L-1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无显著变化。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加入AI-2后,APEC毒力基因pfs,vat,luxS,tsh,fuyA,iucD转录...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思良 赵艳珠 黄连江 韦刚
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及海南省芒果树上分离了6个芒果炭疽病菌株,用10个不同培养基在暗中26℃下进行培养试验,结果表明,酵母膏培养基对芒果炭疽菌的分生孢子形成具有显著的促进效果。在测试浓度范围内,供试菌株的产孢量基本与酵母膏的含量呈正相关。促进该菌产孢的最适酵母膏浓度为8~10g/1000ml。芒果树嫩叶培养基比成叶对芒果炭疽病菌的分生孢子形成有利。
关键词:
芒果炭疽病菌,分生孢子形成,酵母膏培养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