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08)
- 2023(15570)
- 2022(13619)
- 2021(12619)
- 2020(10711)
- 2019(23975)
- 2018(23760)
- 2017(45075)
- 2016(24786)
- 2015(27496)
- 2014(26764)
- 2013(26266)
- 2012(23785)
- 2011(21446)
- 2010(21145)
- 2009(19507)
- 2008(18468)
- 2007(15859)
- 2006(13804)
- 2005(11803)
- 学科
- 济(90162)
- 经济(90061)
- 管理(69773)
- 业(62928)
- 企(51754)
- 企业(51754)
- 方法(42338)
- 数学(36466)
- 数学方法(36027)
- 农(25723)
- 学(24891)
- 中国(23361)
- 财(22478)
- 业经(20529)
- 环境(19629)
- 贸(18170)
- 贸易(18161)
- 地方(18031)
- 易(17642)
- 农业(17296)
- 理论(15584)
- 和(15542)
- 制(15449)
- 技术(14633)
- 划(14550)
- 务(14314)
- 财务(14242)
- 财务管理(14219)
- 企业财务(13390)
- 银(13187)
- 机构
- 大学(342785)
- 学院(342114)
- 管理(132591)
- 济(126957)
- 经济(124102)
- 研究(117625)
- 理学(115831)
- 理学院(114472)
- 管理学(112062)
- 管理学院(111513)
- 中国(85062)
- 科学(80172)
- 京(73745)
- 农(67793)
- 所(60880)
- 业大(60807)
- 研究所(56499)
- 财(55241)
- 农业(54059)
- 中心(52971)
- 江(48869)
- 北京(45995)
- 财经(45088)
- 范(44942)
- 师范(44302)
- 院(43255)
- 经(41100)
- 州(39770)
- 技术(38504)
- 经济学(36971)
- 基金
- 项目(247817)
- 科学(192006)
- 基金(178378)
- 研究(171816)
- 家(160102)
- 国家(158836)
- 科学基金(134066)
- 社会(105839)
- 社会科(100102)
- 社会科学(100074)
- 省(98171)
- 基金项目(95553)
- 自然(91772)
- 自然科(89520)
- 自然科学(89491)
- 自然科学基金(87877)
- 划(83746)
- 教育(78310)
- 资助(72907)
- 编号(69132)
- 重点(56305)
- 成果(53619)
- 发(52747)
- 部(52404)
- 创(51479)
- 计划(48904)
- 科研(48542)
- 创新(48070)
- 课题(47745)
- 大学(44755)
- 期刊
- 济(134717)
- 经济(134717)
- 研究(92337)
- 学报(67112)
- 中国(62822)
- 农(60621)
- 科学(57974)
- 大学(48743)
- 管理(46332)
- 学学(46317)
- 农业(42224)
- 财(40074)
- 教育(35531)
- 技术(27729)
- 融(24428)
- 金融(24428)
- 业经(24037)
- 经济研究(22001)
- 业(21812)
- 财经(20500)
- 科技(18892)
- 业大(18802)
- 版(18418)
- 图书(17761)
- 经(17486)
- 问题(17228)
- 资源(16887)
- 林业(15883)
- 理论(15340)
- 技术经济(15193)
共检索到4813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赵光影 刘景双 王洋 窦晶鑫
为了研究CO2浓度升高和氮输入影响下湿地生态系统CO2排放通量变化,选择三江平原典型草甸化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湿地系统为对象,利用开顶箱进行CO2浓度升高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促进了湿地生态系统CO2排放量,不施氮、常氮和高氮处理分别增加23.78%、23.14%和34.18%.CO2浓度升高增加了小叶章地上、地下生物量的积累,且当氮素供应充足时增加显著。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在CO2浓度升高条件下有增加的趋势。回归分析表明小叶章生物量、土壤活性有机碳与湿地生态系统CO2排放量显著相关。CO2浓度升高和施氮通过影响植物生物量和土壤...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树伟 纪程 邹建文
大气二氧化碳(CO_2)浓度升高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主要气候变化因子之一。大气CO_2浓度升高促进植被生长和光合产物积累,进而增加土壤碳库储量。同时,大气CO_2浓度升高引起土壤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改变会导致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形成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效应。目前,国际上有关大气CO_2浓度升高导致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效应的增加与其所引起的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消长关系并不清楚。深入研究和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和反馈机制对定量评估全球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和土壤的固碳潜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和反馈机制及主要驱动因子,发现大气CO_2浓度升高显著促进植被生物量碳的累积和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土壤碳氮库储量,但却明显减少土壤活性氮源的供给。大气CO_2浓度升高可降低旱地CH4吸收汇的功能。大气CO_2浓度升高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源效应完全抵消土壤的碳汇效应,并且抵消近50%以上的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潜力,且随其在大气中富集强度的增加呈减弱趋势。本文还提出大气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影响土壤-大气温室气体交换的主要生物和环境控制因子,为气候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估算研究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卢妍 徐洪文 宋长春
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连续两个生长季(2003-2004年)对三江平原小叶章草甸和毛果苔草沼泽CO2、CH4和N2O的排放通量进行野外原位观测。结果表明:两种类型湿地的生长季均为温室气体的排放源,三种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之间的关系是,CO2和CH4、CO2和N2O、CH4和N2O排放通量之间均为正相关,但显著性水平视不同湿地类型以及不同年份而异。表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受湿地类型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植物在沼泽湿地温室气体排放中的关键性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从 李舒清 刘树伟 邹建文
【目的】研究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条件下稻麦轮作生态系统N_2O排放的响应规律,以期科学评估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稻麦轮作生态系统N_2O排放的影响,为中国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依托同步模拟自由大气CO_2浓度升高和温度升高的T-FACE试验平台,设置本底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Ambient)、500μmol·mol~(-1) CO_2+本底大气温度(C)、本底大气CO_2浓度+温度增加2℃(T)和500μmol·mol-1 CO_2+温度增加2℃(C+T)等4个处理。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原位观测稻麦轮作生态系统N_2O排放通量,研究稻麦轮作生态系统N_2O排放对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规律。【结果】(1)CO_2浓度升高使水稻和小麦生物量和产量分别显著增加9.7%、11.3%和5.6%、5.7%(P<0.05);温度升高使水稻和小麦生物量和产量分别显著减少21.1%、18.0%和31.6%、17.7%(P<0.05);CO_2浓度和温度的同步升高使水稻和小麦生物量和产量分别显著降低13.5%、8.7%和26.0%、10.3%(P<0.05)。(2)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均未改变稻麦轮作系统N_2O的季节排放模式。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水稻季和小麦季N_2O排放分别增加15.2%和39.9%,其中后者达显著水平(P<0.05);温度升高未显著影响水稻季N_2O排放,但显著增加小麦季N_2O排放20.5%(P<0.05);CO_2浓度和温度同步升高对水稻季N_2O排放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年际差异,但总体上有促进N_2O排放的趋势;CO_2浓度和温度同步升高极显著增加小麦季N_2O排放(46.0%,P<0.01)。(3)小麦季N_2O排放与小麦生物量密切相关,在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条件下,小麦季N_2O排放与小麦地下部生物量和ΔSOC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4)与对照组相比,CO_2浓度升高、温度升高以及两者的共同作用,分别导致稻麦轮作系统单位产量的N_2O排放强度(GHGI)分别增加29.1%、66.3%和81.8%,其中温度升高和CO_2浓度和温度同步升高处理达显著水平(PT>C。可见,在未来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情境下,为保证现有粮食供应水平不变,由稻麦生产所导致的N_2O排放强度变化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进程。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蔡博峰 赵楠 冯恺
研究和分析了城市CO2排放的核心驱动力和主要影响因素。城市化水平和城市CO2排放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能力的上升是城市CO2排放的主体驱动力,而城市地理位置、空间形态和城市所采取的低碳政策是城市CO2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不同导致驱动力的差异,是发达国家城市人均CO2排放往往低于全国水平,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均CO2排放往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地理位置对城市CO2排放的影响是长期和不易改变的,主要通过影响城市的采暖和制冷来影响城市CO2排放;而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则是中长期的,密集程度高,空间布局紧凑的城市其人均CO2排放水平往往较低;城市...
关键词:
城市CO2排放 驱动力 影响因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戴万宏 王益权 黄耀 刘军 赵磊
采用静态箱和气相色谱法,对不同施肥条件(CK,NP,秸秆+NP)下的土壤呼吸进行了连续1年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土娄土农田土壤的呼吸速率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以7月上旬最大,冬季最小;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因素,二者间存在极显著的幂函数相关关系(PNP>CK。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胡宗义 唐李伟 苏静
采用非参数APLM研究我国贸易开放度与人均CO2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贸易开放度的加大,人均CO2排放也随之增加,即贸易开放对人均CO2排放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研究结果支持"污染天堂假说"(PHH)在我国的适用性。此外,还发现能源强度是我国人均CO2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之间并不存在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而是正相关关系,FDI对人均CO2排放的实际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瑞 王平 高永恒 马钢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洪久 胡彦蓉 刘大为
发展低碳经济,减少CO2排放是大势所趋。通过对江苏省1996~2010年GDP、产业结构、人口、城市化率、人均收入、能源效率等因素和CO2排放量的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江苏CO2排放的因素主要有GDP和第三产业结构比例,其中GDP呈正向驱动效应,第三产业结构比例呈负向驱动效应,且GDP对CO2排放的影响超过第三产业结构比例。同时,预测结果表明:江苏CO2的总体排放量仍呈增加趋势,年均增长7.34%。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和节能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
CO2排放 影响因素 多元回归 江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谭世超 潘虎强 卫琼茹 牛梦姣 刘翠平 张士宇 郑亮 齐丽彬 熊淑萍
为探究大气CO_2浓度升高背景下不同形态氮肥对小麦的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利用开顶式气室(OTC),采用二因素完全区组试验设计,设置400μmol/mol(正常大气浓度,C)、600μmol/mol(高于正常大气浓度,E)2个CO_2浓度和硝态氮(NO_3~--N,A)、铵态氮(NH_4~+-N,N) 2种氮肥形态处理,测定不同处理组合下小麦花后不同时间旗叶净光合速率(P_n)、胞间CO_2浓度(C_i)、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株高、地上部生物量及产量。2年结果表明,高浓度CO_2处理(E)可显著提高小麦旗叶P_n、C_i,而对旗叶G_s、T_r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小麦的株高、地上部生物量及产量显著升高。高浓度CO_2条件下,2种氮形态处理的小麦光合参数和产量指标均具有显著差异。高浓度CO_2处理(E)中,施用NH_4~+-N(A)的小麦地上部生物量、株高、产量比施用NO_3~--N处理(N)分别增加5.00%~11.95%、1.92%~3.59%、7.17%~8.26%,穗粒数增加4.41%~5.43%。NH_4~+-N处理(A)的小麦旗叶P_n、T_r分别比NO_3~--N处理升高7.91%~27.48%、4.91%~27.48%。综上,高浓度CO_2条件下施用NH_4~+-N可有效提升小麦旗叶的光合能力,使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升高。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欣 张秋良 孙守家 王冰
【目的】探明环境因子对兴安落叶松原始林生态系统CO_2浓度及其δ~(13)C动态的影响,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碳交换过程,为模拟和预测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之间的互馈机制以及科学评估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技术对兴安落叶松生态系统不同物候期、不同高度的CO_2浓度及其δ~(13)C进行连续高频观测,并分析环境因子与CO_2浓度变化的关系。【结果】1)兴安落叶松生态系统不同高度的CO_2浓度在生长季和日尺度上均呈单峰变化,峰值分别出现在展叶期(522.34μmol·mol~(-1))和凌晨(782.81μmol·mol~(-1)),谷值分别出现在落叶期(406.07μmol·mol~(-1))和中午(379.72μmol·mol~(-1));δ~(13)C变化趋势与CO_2浓度相反;2)CO_2浓度随垂直高度升高而减小,δ~(13)C随垂直高度升高而增大;不同高度的CO_2浓度及其δ~(13)C具有明显成层现象,夜间大气稳定性增加(理查逊数Ri≥0.083)会加剧冠层内外的差异;3)在0.5h尺度上,影响昼夜各高度CO_2浓度变化的主要因子为空气温度(T_a)(0.714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辉 李磊 李庆会 周琳 朱旭君 陈法军 王玉花 房婉萍
[目的]探究大气CO_2浓度与温度升高对茶树光合系统及品质成分的影响,为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茶树栽培管理和茶叶加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龙井长叶’茶苗为材料,通过开顶式气室模拟高CO_2浓度(648~658μmOl·mOl-1)和温度升高(+0.57℃),测定不同处理下茶树叶片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素含量和品质成分含量,研究茶树光合系统及品质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CO_2浓度升高、温度升高、CO_2浓度和温度共同升高,茶树叶片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与对照相比有显著变化。CO_2浓度升高、温度升高能促进茶树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合成,但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变化,CO_2浓度和温度共同升...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为付 李逢春 胡雅蓓
应对气候变化,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中国的CO_2减排责任,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型、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路径转轨的外部约束条件。本文在测度中国各省份1990—2011年CO_2排放规模基础上,比较了各省份历年CO_2排放规模、排放增长速度、排放强度等指标,发现CO_2排放规模和强度存在着省际转移现象,并表现出不同的区域与阶段特征。本文还测算了各省份2020年前的CO_2减排规模和强度值,并以此为外部约束指标,提出了中国不同省份的节能减排任务。要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中国的CO_2减排任务,从区域层面要控制省份的CO_2排放规模和排放强度;从国家层面要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加快全...
关键词:
CO_2排放 区际转移 减排对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鑫 朱敏 李保平 孟玲
采用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方法测定了黏虫幼虫对高CO2浓度下生长的小麦叶片的选择性;并观察了在高CO2浓度下连续生长至第7代后的幼虫存活情况,测定了老熟幼虫体内保护酶活性以及成虫能源贮存。结果表明:在非选和可选情况下,3龄和4龄幼虫偏好当前CO2(390μL.L-1)条件下生长的小麦叶片,取食量比高CO2(780μL.L-1)条件下提高26.7%和30.3%(非选择性测定)或是高CO2下的4.2倍和1.6倍(选择性测定),6龄幼虫未表现出显著的取食偏好。高CO2处理下连续饲养至第7代的幼虫孵化至化蛹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当前CO2处理,主要差异表现在4龄之后,但老熟幼虫体内的保护酶活性和蛋白质含量在当前和...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玉洁 陶福禄
以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为主要标志的全球气候变化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产生重要影响,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对CO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特征与机理研究,对揭示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本文分别介绍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对CO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研究进展,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协同效应,以及CO2浓度与温度升高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实验研究方法,并提出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对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响应研究仍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①多因子协同效应;②不同品种的响应差异;③不同尺度水平的响应过程;④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关键词: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CO2浓度 温度 响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