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86)
2023(10498)
2022(8919)
2021(8460)
2020(7148)
2019(16946)
2018(16502)
2017(32111)
2016(17542)
2015(20014)
2014(19965)
2013(20073)
2012(19173)
2011(17484)
2010(17477)
2009(16402)
2008(16522)
2007(14939)
2006(12973)
2005(11857)
作者
(50668)
(42542)
(42447)
(40728)
(27263)
(20243)
(19397)
(16626)
(16052)
(15299)
(14575)
(14087)
(13740)
(13641)
(13490)
(13344)
(12907)
(12692)
(12364)
(12209)
(10621)
(10579)
(10400)
(9776)
(9701)
(9665)
(9353)
(9351)
(8651)
(8559)
学科
(76003)
经济(75935)
管理(48497)
(46170)
(35361)
企业(35361)
方法(34828)
数学(31687)
数学方法(31359)
中国(23113)
(22225)
(20070)
(18745)
贸易(18739)
(18359)
(15158)
(14795)
农业(14276)
业经(14049)
地方(13477)
环境(13135)
(12718)
银行(12694)
(12205)
(12158)
(11777)
金融(11775)
(11418)
财务(11389)
财务管理(11359)
机构
大学(257091)
学院(255523)
(117028)
经济(114869)
管理(96392)
研究(93634)
理学(82328)
理学院(81410)
管理学(80108)
管理学院(79621)
中国(72854)
(54718)
科学(54507)
(53647)
(48036)
(44136)
研究所(43534)
中心(42400)
财经(42099)
(38342)
(38013)
经济学(37415)
业大(36256)
北京(35284)
农业(34900)
经济学院(33825)
(33097)
(32839)
师范(32573)
财经大学(31035)
基金
项目(164184)
科学(129650)
基金(121167)
研究(120873)
(105507)
国家(104706)
科学基金(88720)
社会(77791)
社会科(73885)
社会科学(73865)
基金项目(62597)
(61154)
自然(55930)
教育(55213)
自然科(54605)
自然科学(54587)
自然科学基金(53672)
(52827)
资助(51224)
编号(48234)
成果(40470)
(38378)
重点(37316)
(36377)
课题(33737)
(33409)
国家社会(33008)
教育部(32868)
中国(32093)
科研(31756)
期刊
(126749)
经济(126749)
研究(80007)
中国(49359)
(40900)
(40108)
学报(38478)
科学(36217)
管理(34037)
大学(29027)
学学(27297)
农业(27182)
(26535)
金融(26535)
教育(24548)
经济研究(21896)
财经(21115)
技术(21001)
业经(18870)
(18241)
问题(17180)
(17032)
(15399)
国际(15039)
世界(14159)
技术经济(13393)
统计(12987)
理论(11941)
(11683)
(11314)
共检索到3884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建坤  
一个国家CO2排放峰值一般出现在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之后,经济呈内涵式发展,GDP增速趋缓,能源消费弹性下降,能源消费增长缓慢,且主要依靠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满足消费,化石能源消费不再增加。CO2排放达峰值时,其GDP的CO2强度年下降率要大于GDP年增长率,单位能耗的CO2强度年下降率大于能源消费的年增长率。因此,合理控制GDP增速,强化节能以大幅度降低GDP能源强度,改善能源结构,降低单位能耗的CO2强度是促使CO2排放尽快达到峰值的重要措施。到2030年前后,我国基本完成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趋于内涵式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单位GDP能源强度仍可争取保持年均3%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永河   蒋永棋   黄子航   缪彬  
建筑业减碳是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运用决策试行与评价实验室(DEMATEL)方法从直接碳排放、间接碳排放、运行碳排放和环境代价四个维度对云南省建筑业CO_2排放影响因素予以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系统动力学构建出云南省建筑业CO_2排放系统仿真模型,从而揭示预测出不同情境下云南省建筑业CO_2排放的预期峰值和时间。模拟结果表明:在高碳情景下,云南省建筑业将于2038年实现碳达峰,峰值为1 091.33百万吨;而在低碳情景和基准情景下,云南省建筑业将于2035年实现碳达峰,其峰值分别为455.91百万吨、942.04百万吨。最后,给出促进云南省建筑业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永河   蒋永棋   黄子航   缪彬  
建筑业减碳是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运用决策试行与评价实验室(DEMATEL)方法从直接碳排放、间接碳排放、运行碳排放和环境代价四个维度对云南省建筑业CO_2排放影响因素予以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系统动力学构建出云南省建筑业CO_2排放系统仿真模型,从而揭示预测出不同情境下云南省建筑业CO_2排放的预期峰值和时间。模拟结果表明:在高碳情景下,云南省建筑业将于2038年实现碳达峰,峰值为1 091.33百万吨;而在低碳情景和基准情景下,云南省建筑业将于2035年实现碳达峰,其峰值分别为455.91百万吨、942.04百万吨。最后,给出促进云南省建筑业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莉  王建军  
调整高耗能行业的结构,提高高耗能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是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路径之一,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文章围绕如何设计这一过程展开研究。首先构建了我国CO2排放量与人口因素、人均不变价格GDP、高耗能行业结构、高耗能行业能效和第三产业结构之间的STIRPAT关系模型,通过对1980~2012年期间的数据模拟得到长期均衡发展关系模型,最后通过设定不同的情景研究高耗能行业结构和能效变化对我国CO2排放峰值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第三产业结构、人口因素和人均不变价格GDP而言,我国高耗能行业结构和能效对CO2排放量的影响更大,我国在未来是有可能通过调整高耗能行业结构和提高高耗能能效在203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曾贤刚  庞含霜  
了解我国各省区CO2排放现状及其成因,是制定CO2减排政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依据。本文运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方法学,对我国各省区从2000年到2007年间由化石燃料消费以及水泥生产过程所产生的CO2排放量进行了核算。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各省区的CO2历史累计排放量、人均排放量、排放强度、排放量对GDP的弹性系数、单位工业增加值的排放量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历年来各省区CO2排放总量排名基本没有变化、煤炭工业对各省区的CO2排放状况有重大影响、经济结构转型较早的省区CO2减排效果较好、一些省区CO2排放总量低但排放趋势却不断恶化、CO2排放的区域转移十分明显。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为付  李逢春  胡雅蓓  
应对气候变化,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中国的CO_2减排责任,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型、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路径转轨的外部约束条件。本文在测度中国各省份1990—2011年CO_2排放规模基础上,比较了各省份历年CO_2排放规模、排放增长速度、排放强度等指标,发现CO_2排放规模和强度存在着省际转移现象,并表现出不同的区域与阶段特征。本文还测算了各省份2020年前的CO_2减排规模和强度值,并以此为外部约束指标,提出了中国不同省份的节能减排任务。要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中国的CO_2减排任务,从区域层面要控制省份的CO_2排放规模和排放强度;从国家层面要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加快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宏武  时临云  
对1991~2010年中国工业行业CO2排放量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年均增长较快的是能源加工、有色金属、钢铁和电力煤气等基础原材料行业,钢铁、化学和建材业则是CO2排放的主要行业;在影响中国工业行业CO2排放的诸因素中,经济规模是最大的增排驱动因素,能源效率和经济效率是两个较大的减排驱动因素,而能源转换在诸影响因素中驱动力最小且各行业的驱动方向差别较大,只有电力煤气、矿业和能源加工等属于减排驱动;中国CO2减排对策至少可以从能源转换、能源效率、经济效率、经济规模等方面来着手进行。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建豹  张志强  曲建升  熊永兰  
以人均CO2排放量为测度指标,定量计算了1999—2011年中国省域人均CO2排放的时间特征和空间演化特征,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中国人均CO2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人均CO2排放绝对差异呈逐年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呈波动变化趋势;集聚性呈先波动减小、后增加趋势;空间正相关性随距离增加减弱;人均CO2排放与人均GDP(1999年不变价)相关性减弱。2中国省域人均CO2排放空间格局比较稳定,各省域人均CO2排放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空间集群效应。3影响人均CO2排放量的最大驱动因子是碳排放强度,其次依次为劳动适龄人口比例、年末总人口、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GDP(1999年不变价)。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蔡博峰  
基于中国0.1°CO2排放网格数据分析研究,全局Moran指数为0.27(P<0.01),说明在空间上中国CO2排放具有显著的正自相关性。局部Moran指数结果表明,以重点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其CO2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效应。中国CO2排放在空间上受热点城市影响而形成空间集聚格局,一些重点城市直接决定着我国CO2排放空间格局。因此在城市尺度上分析我国CO2排放特征非常重要。在349个城市层面上分析得到城市CO2排放和人口、经济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人口和经济活动强度是影响我国城市CO2排放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城市层面上验证了CO2排放EKC曲线的统计显著性,U型拐点出现在一个较高的经济水平。...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冯相昭  邹骥  
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CO2排放国,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减排压力。在讨论Kaya恒等式及其政策涵义的基础上,利用修改后的Kaya恒等式对1971-2005年期间中国的CO2排放进行了无残差分解,并结合宏观经济背景的变迁对从"四五"到"十五"计划期间的排放变化展开详细分析,结果表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是CO2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能源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减少CO2排放,而能源结构的低碳化则是降低CO2排放水平的重要战略选择,最后强调指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能效技术以及清洁燃料技术等政策选择不仅能促进"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约束性目标的...
[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作者] 闫云凤  杨来科  张云  黄敏  
文章采用投入产出和结构分解分析,定量分析了我国CO2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促进我国CO2排放增长主要因素是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而起到抑制作用的因素只有效率效应。从最终需求角度看,资本投资和城市居民消费增加是CO2排放增长的两大主要来源,农村居民、政府消费和净出口的影响相对较小。从部门来看,机械设备制造业、旅客运输等服务业以及建筑业是CO2排放增长的三大部门。最后,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了节能减排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奥  武春友  
基于IPAT方程,本文将中国1990~2008年间CO_2排放量变化分解为人口因素驱动、经济因素驱动和技术因素驱动,运用LMDI因素分解法对各驱动因素的驱动效应和驱动程度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情景分析法对中国2011~2025年间CO_2减排界域按照CO_2排放量下降和零增长进行划定预测。最后,本文从节能减排领域的技术创新角度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唐杰英  
文章在分析加入WTO前后(1995~2008年)中国各工业行业CO2排放密度变化的基础上,计算各行业的净出口消费指数Djt和修正净出口消费指数D*jt,通过分析其变化趋势,分别考察中国在与发达国家分工中以及在国际分工中是否成为高排放产业的"避难所"。文章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多数行业隐含国外CO2排放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而且排放密度最低的行业隐含国外CO2排放所占的比例最高;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中国没有成为高排放产业的集聚"避难所",但工业的集聚程度有所提高;从与发达国家的分工来看,加入WTO后中国更多地承担排放密度较高产品的生产,这可能是中国在低排放行业上参与国际垂直化分工程度提高的结果。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丽  罗小虎  张希良  齐天宇  熊威明  
在国际气候变化与中国节能减排任务的宏观政策背景下,本文结合我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特点,基于能源平衡表统一核算我国及各省在2005-2008年期间碳排放情况。在此基础上,采用LMDI法对全国以及各地区能源排放因子、地区工业能耗占总能耗比重、地区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地区工业比重、人均GDP、地区人口比重等多种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因素分解研究与讨论。结果显示:人均GDP的升高是我国及各省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大幅度的下降是我国碳排放控制的最主要努力方向。与此同时,由于各地区的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能源禀赋、人口比重等具体条件不同,未来应根据其自身发展阶段和特点采取不同侧重的节...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龙志和  陈青青  
笔者在测算我国1953年~2007年间CO2排放量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的经济计量检验,建立联立方程组模型,研究CO2排放量与人均GDP间双向因果关系,并分析各种因素对CO2排放量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我国CO2排放量与人均GDP间变动关系并不是简单EKC模型中的倒U型,有着更为复杂的相互作用关联。人均GDP提高导致CO2排放量上升的同时,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以及资本设备更新速度的加快,都将减少CO2排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