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56)
2023(8183)
2022(6836)
2021(6126)
2020(5261)
2019(11900)
2018(11322)
2017(21227)
2016(12094)
2015(13037)
2014(12854)
2013(12392)
2012(11269)
2011(10259)
2010(10289)
2009(9464)
2008(9372)
2007(8030)
2006(6989)
2005(5911)
作者
(39661)
(33407)
(33238)
(30975)
(20970)
(16068)
(14736)
(13142)
(12599)
(11725)
(11499)
(11197)
(10808)
(10470)
(10426)
(10306)
(10121)
(9899)
(9570)
(9532)
(8644)
(8315)
(8034)
(7660)
(7629)
(7370)
(7331)
(7148)
(6874)
(6797)
学科
(49338)
经济(49286)
管理(32721)
(31943)
方法(27785)
(25687)
企业(25687)
数学(25432)
数学方法(24997)
(12854)
(12335)
(11014)
中国(10652)
业经(9878)
(9616)
贸易(9615)
(9365)
农业(8579)
环境(7822)
技术(7811)
理论(7462)
地方(7115)
(6949)
财务(6930)
财务管理(6919)
(6738)
(6667)
企业财务(6604)
(6253)
金融(6252)
机构
大学(179310)
学院(177780)
(68078)
经济(66916)
管理(66136)
研究(62809)
理学(59417)
理学院(58667)
管理学(57013)
管理学院(56734)
科学(45365)
(44707)
中国(43382)
(37165)
业大(36554)
农业(36139)
(34523)
研究所(32601)
(27772)
中心(27352)
(25000)
农业大学(24350)
财经(23618)
北京(22310)
(22199)
(21990)
师范(21761)
(21706)
经济学(21070)
科学院(20607)
基金
项目(133125)
科学(103965)
基金(98561)
(91844)
国家(91170)
研究(83788)
科学基金(75945)
自然(54186)
社会(53980)
自然科(53053)
自然科学(53034)
(52954)
基金项目(52278)
自然科学基金(52100)
社会科(51303)
社会科学(51289)
(46193)
资助(40676)
教育(39391)
重点(31083)
编号(30299)
计划(29623)
(28461)
(28039)
(27695)
科研(26845)
创新(26294)
科技(26291)
(24330)
大学(23469)
期刊
(63265)
经济(63265)
学报(42824)
研究(42179)
(39028)
科学(35266)
大学(30010)
中国(29372)
学学(29031)
农业(26515)
管理(21894)
(19497)
(14903)
教育(14133)
技术(13140)
业大(12869)
经济研究(11393)
财经(11227)
(11135)
(11113)
金融(11113)
农业大学(10901)
统计(10644)
业经(10400)
科技(10138)
(9959)
(9572)
技术经济(8971)
问题(8753)
决策(8752)
共检索到2368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金华  于亚雄  刘丽  程耿  胡银星  程加省  
对2004年至2007年云南省6个试点共计146品种次不同棱型大麦进行产量构成因素变化及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麦的平均产量是六棱>二棱高秆>二棱矮秆;有效穗二棱矮秆最高且变异系数(c.v.%)最小,六棱最低但c.v.%较大;穗粒数是二棱矮秆最低且c.v.%最小,六棱大麦最高但c.v.%最大;千粒重最高的是二棱高秆且c.v.%最小,六棱大麦的千粒重最低。3种类型大麦3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大小都是千粒重>有效穗>穗粒数;3因素间的相关性有正有负。偏相关分析同样表明千粒重与产量的偏相关系数最大,所有材料、二棱矮秆、二棱高秆和六棱大麦千粒重每增加1个单位(g),产量分别增加1...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本普  李风云  王勇  李秀云  张金邦  王继诰  杨立凯  张俊生  孙爱梅  李萌  唐宁  孙永年  
通过多年多点的高产攻关 ,对不同穗型高产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大穗型品种 ,栽培的主攻方向是穗重 ,但其分蘖成穗率低 ,应适当增加播种量 ,以获得理想穗数 ;多穗型品种 ,栽培的主攻方向是穗多 ,但其分蘖成穗率高 ,应适当减少播种量 ,既要获得足够穗数 ,又要防止倒伏 ;中穗型品种 ,栽培的主攻方向是在穗足的条件下 ,争取穗重。中穗型品种 ,取得高产的机率高 ,因此 ,超高产育种 ,应选育中穗型品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任三学  赵花荣  姜朝阳  谭凯炎  
冬小麦全生育期设计人工灌溉1~6次水的6种处理和对照(不灌水)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有效穗数和株高与灌水次数成正相关,而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以灌4水处理最多(大),凸显出穗大粒多的产量优势;处理间产量呈"S"型曲线变化,灌水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呈抛物线型变化。分析不同灌水次数冬小麦的灌水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认为,华北平原冬小麦全生育期合理调配灌水期,推行3~4水的灌溉制度,亦即在自然降水偏多年份灌3水,正常偏少年份灌4水,就可实现高产高效的生产目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房锋  李美  高兴祥  李健  李燕  
【目的】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是中国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主产区发生最严重的阔叶杂草之一,严重威胁冬小麦生产安全。研究旨在明确冬小麦田播娘蒿的出苗规律、田间消长动态及不同密度播娘蒿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于2013—2014年在山东省济南市选取播娘蒿发生严重的冬麦田,小麦播种前耕作方式为玉米秸秆还田浅旋耕,采用固定样方和随机样方取样的方法研究冬小麦田播娘蒿的出苗规律及在田间的消长动态。设置小麦播种量67.5、135.0、202.5 kg?hm-2 3个密度处理,在不同小麦播种密度下,播娘蒿结合人工接种方法,分别控制为0、10、20、40、6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尹江  杨素梅  田长叶  杨才  曹永国  
按照四种不同生态类型区分析了1989~1991年度全国旱地裸燕麦(Avena nuda L.)区试3年9点试验数据,结果表明,由多个基因型构成一个群体在各生态区的生育表现、穗粒性状与产量的关系有显著的差异,着眼于高产裸燕麦育种目标,夏裸燕麦区以大穗大粒型品种为突破口;二秋裸燕麦区则应主攻大穗;秋裸燕麦区提高产量要在均衡发展的前提下提高亩穗数,实现重穗型;冬裸燕麦区则应保持大穗,增加穗粒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传辉  杨四军  顾克军  顾东祥  石祖梁  张斯梅  常志州  
【目的】探讨添加秸秆与氮肥用量对小麦产量、干物质转运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为确立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的高产稳产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选用宁麦16为试验对象,采用盆栽试验,设置秸秆和氮肥2个因素,其中秸秆设添加(26g/盆)和不添加2个水平,氮肥设5个水平,其小麦全生育期的施氮量分别为0,0.08,0.12,0.16,0.20g/kg,共计10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及干物质转运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变化,最后对添加秸秆、氮肥用量及其二者的交互作用效应量进行计算。【结果】无论添加秸秆与否,小麦籽粒产量均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施氮均能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添加秸秆...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利文  毛留喜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怀德  赵欢庆  俞国基  杨俊海  赵晖  王彩云  
以来源于意大利、加拿大和墨西哥的12个硬粒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硬粒小麦的单株产量构成因素变化以及对单株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源于墨西哥品系的单株产量极显著高于意大利品种,加拿大品种与墨西哥品系和意大利品种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单株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不同来源品种间无显著差异,穗粒数墨西哥品种极显著高于加拿大和意大利品种,千粒重墨西哥品系则显著低于意大利和加拿大品种。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来源品种的有效穗数与穗粒数和千粒重大多存在着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与单株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千粒重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与单株产量均为正相关;千粒重与单株产量间多为正相关。通...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姜心禄  吴茂力  池忠志  李旭毅  郑家国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类型品种在10.5~11.25 t.hm-2的目标产量下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为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在四川应用较多的超级稻品种和非超级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类型品种连续3年高产栽培条件下的产量表现,进而分析其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研究表明:超级稻的产量与穗数、千粒重关系密切,同时,与穗粒数成显著负相关,与结实率成负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非超级稻品种的产量与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呈负相关,且与穗粒数、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明确不同类型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可以制订合理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充分发挥超级稻的产量潜力,实现水稻大面积稳产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姚金保  马鸿翔  姚国才  杨学明  张鹏  周淼平  张平平  
利用江苏省淮南片和国家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的资料,对宁麦16产量构成因素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为该品种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宁麦16平均成穗数444.6万/hm2,穗粒数41.6粒,千粒重40.0 g。相关分析表明,穗粒数、成穗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4992**,r=0.4403**),而千粒重与产量呈不显著负相关(r=-0.2465)。产量与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9870.61+13.63 x1+138.61 x2+120.53 x3。通径分析表明,成穗数对产量的作用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千粒重的效应相对较小。因此,宁麦16的高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娟  崔党群  范平  宋保谦  
选用 2 0个小麦品种 (系 ) ,采用典范相关分析方法 ,分析了小麦冠层结构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产量与其构成因素和植株特性呈显著相关 ,穗粒数和穗数对产量和单株产量的贡献均较大 ,干物重和株高对产量的贡献最大 ;叶长与产量呈显著相关 ,倒三叶长对产量的影响最大 ,对单株产量的影响 3片叶相近 ;茎壁厚、节间长与单株产量呈显著相关。产量构成因素与各冠层结构特性均存在显著的典范相关。茎壁厚和节间长与茎粗均相关显著 ;在叶片特性中 ,除叶宽与披垂度相关不显著外 ,其余各组性状间均相关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顾蕴倩  刘雪  张巍  亓春杰  汤开磊  赵杨  张岩  李刚  王斌  赵春江  周剑敏  罗卫红  
【目的】建立花后弱光逆境对弱筋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和籽粒品质影响的模拟模型,为弱光天气事件对优质弱筋小麦生产的灾损评估提供模型工具。【方法】以弱筋小麦品种扬麦15号为试材,通过设定花后3个光照强度(光照强度分别为自然光强的50%、34%和16%)和4个弱光持续时间(2 d、4 d、6 d和8 d)的遮阴处理试验,模拟连阴雨天气诱发的弱光逆境对弱筋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和籽粒品质的影响。在定量分析弱光逆境对弱筋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和氮素累积影响的基础上,确定其与籽粒品质指标的函数关系,将这些函数关系与笔者前期建立的弱光对小麦干物质生产影响模拟模型相结合,建立花后弱光逆境对弱筋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和籽粒品质影响的模...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梁  陶洪斌  周祥利  边少锋  赵洪祥  王璞  
在吉林省的2个生态类型区布置种植密度试验,重点分析密度和生态因素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密度的增加,公主岭地区千粒重逐渐下降;而在桦甸地区,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显著增加,穗粒数下降;2个地区均以8万株/hm2的产量最高,分别为12 815和11 453kg/hm2。在同一个密度水平下,公主岭地区的产量和千粒重高于桦甸地区。2)生态因素对产量和千粒重的影响较大,对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的影响较小。产量、千粒重与积温呈显著正相关,说明热量条件不足是限制玉米产量和千粒重的主要因子。尤其是灌浆中期至成熟期的积温,保证这个阶段的积温是保证产量的关键,最适日均温为24.98℃。3)在高...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赵梦雨   王斌   王腾飞   兰剑  
为探讨宁夏半干旱区紫花苜蓿(Medicaco sativa)种子田高效生产的最佳播种量,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播种量(S_1:1.2 kg·hm~(-2),S_2:1.8 kg·hm~(-2),S_3:2.4 kg·hm~(-2),S_4:3.0 kg·hm~(-2),S_5:3.6 kg·hm~(-2))对紫花苜蓿种子生产性能和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量对紫花苜蓿株高、一级分枝数、每生殖枝花序数、每花序小花数、每花序结荚数、单位面积生殖枝条、每荚种子数、千粒重、实际种子产量和表现种子产量均有显著影响(P <0.05),其中单位面积生殖枝数、每生殖枝花序数、每花序结荚数、每荚种子数及千粒重均在S_4播量下达到最高,分别为177.09、23.35、12.56、6.16和1.88 g;株高和每花序小花数在S_2播量下达到最大,分别为87.81 cm和18.18;以上指标均随播种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表现种子产量和实际种子产量均在S_4处理下最大,分别为5 993.39和630.68 kg·hm~(-2),较S_1处理提高了180.25%和38.41%。相关性分析表明,每生殖枝花序数与每花序小花数和种子产量间均极显著正相关(P <0.01)。主成分分析显示,每生殖枝花序数和实际种子产量的贡献率最大,每荚种子数次之,株高的贡献率最小,综合排名由高到低为S_4> S_3> S_2> S_5> S_1。建议在宁夏半干旱区紫花苜蓿种子田生产的最佳播种量为3.0 kg·hm~(-2)。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饶华熹  
小麦的杂交育种工作,根据育种目标,主要是选配好的杂交亲本,使双亲主要性状的优缺点达到最大程度的互补,杂交后代就有可能出现各种好的变异类型,选育出优良的品系或品种的可能性就大,这方面的例子很多。除选择优良的株系外,对于优良单株的选择,依据于生育期、抗病、抗逆性及产量因素,如每株穗数、每穗小穗数和穗长,选择的效果如何,我们应用复相关分析,对产量因素进行筛选,验证了多年以来田间的单株选择方法是适用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