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49)
2023(7123)
2022(6162)
2021(5532)
2020(4793)
2019(10458)
2018(9983)
2017(18539)
2016(10578)
2015(11314)
2014(11093)
2013(10715)
2012(9924)
2011(8808)
2010(8543)
2009(7791)
2008(7901)
2007(6845)
2006(5854)
2005(4948)
作者
(34857)
(29329)
(29217)
(27440)
(18759)
(14511)
(13092)
(11560)
(11025)
(10305)
(9934)
(9826)
(9801)
(9504)
(9346)
(8999)
(8823)
(8658)
(8599)
(8328)
(7805)
(7123)
(6874)
(6776)
(6566)
(6548)
(6508)
(6445)
(6235)
(6071)
学科
(36897)
经济(36863)
管理(28793)
(28112)
(21883)
企业(21883)
方法(16483)
数学(13620)
数学方法(13500)
(11881)
(11865)
(10289)
(8937)
贸易(8931)
业经(8854)
地方(8779)
(8679)
(8628)
财务(8623)
财务管理(8610)
农业(8483)
中国(8323)
企业财务(8213)
(6700)
环境(6661)
技术(5709)
(5574)
(5474)
银行(5428)
理论(5121)
机构
学院(148986)
大学(146240)
研究(54923)
管理(52735)
(52499)
经济(51385)
理学(46214)
理学院(45555)
管理学(44579)
管理学院(44343)
(41627)
科学(41219)
中国(39322)
农业(33823)
业大(32131)
(31274)
(30611)
研究所(28738)
中心(24835)
(23197)
农业大学(22400)
(21996)
(20070)
(19782)
(19535)
(19299)
北京(19085)
财经(19022)
科学院(18892)
师范(18839)
基金
项目(110573)
科学(85061)
基金(80618)
(76213)
国家(75561)
研究(68473)
科学基金(62214)
自然(45368)
(45329)
基金项目(44489)
自然科(44278)
自然科学(44259)
自然科学基金(43485)
社会(42927)
社会科(40723)
社会科学(40712)
(38875)
资助(32218)
教育(30132)
重点(25686)
计划(25677)
编号(24463)
(24451)
科技(23290)
(23193)
科研(22562)
(22417)
创新(21801)
(21640)
(19364)
期刊
(54112)
经济(54112)
学报(37743)
(37069)
研究(33056)
科学(30835)
中国(26043)
大学(25604)
农业(25158)
学学(25084)
(17689)
管理(16240)
(13961)
业大(11392)
业经(10493)
(10293)
金融(10293)
(9963)
农业大学(9734)
经济研究(8805)
(8651)
科技(8418)
财经(8406)
技术(8267)
资源(8122)
中国农业(7849)
林业(7764)
教育(7679)
问题(7628)
(7149)
共检索到2042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凯  魏雨辰  吴望军  钮莹芳  邱启勇  邵勇钢  翟曼君  董新星  韦伟  陈杰  张立凡  
[目的]本文旨在鉴定CIDEA基因上游调控区内与猪肌内脂肪沉积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并分析关联位点对基因表达的影响,为解析CIDEA基因对猪肌内脂肪性状的影响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猪CIDEA上游调控区2 kb片段测序挖掘出肌内脂肪含量相关的候选SNP位点,在杜洛克×长白猪×大白猪群体中对候选位点进行关联分析;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关联位点不同基因型个体的CIDEA基因表达量和肌内脂肪标记基因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脂肪酸结合蛋白3(FABP3)的表达量;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分析突变位点对CIDEA基因转录活性的影响。[结果]猪CIDEA基因上游调控区包含6个SNP位点,连锁分析后选择g.97268816 T>A,g.97269217 G>A和g.97269353 C>T三个标签SNP位点进行关联分析,发现g.97268816 T>A位点中AA基因型个体的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TT基因型个体(PA和g.97269353 C>T位点中三种基因型个体之间的肌内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而且,g.97268816 T>A位点中AA基因型个体的CIDEA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TT基因型个体(P<0.05),而FABP4基因表达水平则显著高于TT基因型个体(P<0.01)和TA基因型个体(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的结果显示AA型个体的荧光素酶活性极显著高于TT型个体(PA位点与猪的肌内脂肪含量显著相关,突变可以导致CIDEA基因的表达水平升高,进而影响猪的肌内脂肪含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常国斌  刘向萍  陈蓉  栾德琴  王克华  张颖  马腾  周伟  戴爱琴  陈国宏  
【目的】旨在探讨影响鸡脂肪性状重要候选基因A-FABP、Ex-FABP的聚合效应,并对其进行初步验证,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脂肪性状的有效分子标记提供依据。【方法】运用PCR-SSCP技术分别检测如皋鸡A-FABP、Ex-FABP基因所有外显子区域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分析单基因型和聚合基因型与12周龄胸肌脂肪含量之间的关系;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后代分离群体单基因型和聚合基因型的发育性表达规律,进行聚合基因型遗传效应的初步验证。【结果】如皋鸡A-FABP的外显子3、Ex-FABP基因外显子4区域中存在A/G突变,共出现3种基因型;AA型(A-FABP)、BB(Ex-FABP)型个...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许云贺  边连全  苏玉虹  刘显军  王瑞年  杨爽  
将18头约60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随机分为2个处理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和试验日粮,试验日粮为基础日粮中添加吡啶羧酸铬,铬在日粮中的添加浓度为200μg·kg-1。在体重大约90kg时屠宰,并且进行基因表达和肉质测定、H-FABP基因分型及其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H-FABP基因型对肌内脂肪和大理石花纹存在显著影响(p<0.05),Dd基因型具有最高的肌内脂肪含量和大理石花纹得分,分别为2.358%和1.919;(2)铬营养素对肌内脂肪含量、大理石花纹和基因表达量有显著的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16.49%、19.19%和52.94%;(3)H-FABP基因和...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查程万  吴建  张锡英  贾超  刘红林  黄小国  梁国飞  吴望军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不同冷冻时间对猪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 IMF)含量的影响并分析IMF含量和其他生产性状的相关性。[方法]从299头杜洛克×(长白×大白)三元商品猪群中随机挑选52头作为试验对象,测定屠宰前活体重、屠宰后胴体重以及相关肉质性状;采集倒数第3~4肋骨间的背最长肌,采用索氏抽提法分别测定0 d鲜肉样、-80℃超低温冻存90和180 d肉样的IMF含量。对3个不同时间点测定的IMF含量进行相关性与差异显著性分析,并对3个不同时间点的IMF含量与测定的生产性状的相关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0 d与冻存90 d的IMF含量呈极极显著相关(r=0.75),2个时间点测定的平均IMF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与0 d相比,冻存90 d的平均IMF含量呈上升趋势;0 d与冻存180 d的IMF含量呈显著相关(r=0.29),但与0 d相比,冻存180 d测定的平均IMF含量极显著升高(P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梁艳  顾以韧  刘锐  龚建军  吕学斌  陈晓晖  
关键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建   杨文   孟孜   查成万   吴望军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断奶重、屠宰前活体重、背膘厚等性状因素对猪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 IMF)含量的影响,确定影响猪IMF含量的关键性状因素。[方法]以805头皮特兰×[杜洛克×(长白×大白)]四元商品猪群为试验对象,记录了性别,测定了初生重、断奶重、屠宰前活体重,以及IMF含量等14个性状;首先通过相关性分析从14个性状中初步筛选出影响IMF含量的性状因素;然后通过随机森林模型评估各性状因素对IMF含量影响的重要性,进一步通过LASSO回归和逐步回归筛选出影响IMF含量的关键性状因素;在此基础上,利用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 GLM)分析关键性状因素不同水平对IMF含量的影响。[结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MF含量与断奶重(r = 0.13,P < 0.001)和屠宰前活体重(r = 0.22,P < 0.001)呈显著相关;与不同位置背膘厚呈极显著相关(P < 0.001),相关系数范围在0.21~0.26之间。另外,IMF含量与肉色红度值a*、黄度值b*、色调角H0和色度C*值也呈显著相关(P < 0.05),相关系数范围在0.08~0.13之间。随机森林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胸腰结合处背膘厚对IMF含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屠宰前活体重。LASSO回归和逐步回归分别筛选出9个、5个显著影响IMF含量的性状因素,其中性别、断奶重、屠宰前活体重、胸腰椎结合处背膘厚四个活体可测性状为两种方法共筛选出的关键性状因素。GLM分析结果显示,四个活体可测性状对IMF含量均具有显著影响,并且阉公猪平均IMF含量(2.52%)显著高于母猪(2.41%)(P < 0.05);断奶重小于5 kg组平均IMF含量(2.24%)显著低于其它三组(P < 0.05);屠宰前活体重小于85 kg组的平均IMF含量(2.27%)显著低于115 kg以上组(2.67%)(P < 0.05),当屠宰前活体重大于100 kg后,各水平组之间平均IMF含量差异不显著(P > 0.05)。另外,胸腰椎结合处背膘厚大于26 mm组的平均IMF含量(2.73%)显著高于其它背膘厚组(P < 0.05),而5~12 mm与12~19 mm背膘厚组的平均IMF含量差异不显著(P > 0.05)。[结论]本研究通过机器学习确定了性别、断奶重、屠宰前活体重和胸腰椎结合处背膘厚四个与IMF含量显著相关的活体可测定的性状,并发现平均IMF含量随着屠宰前活体重和胸腰椎结合处背膘厚的增加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本研究结果为育种实践中IMF含量间接选育性状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构建猪活体IMF含量预测模型提供了可用的参数变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郑永战  盖钧镒  赵团结  周瑞宝  田少君  
【目的】分析中国大豆栽培和野生种质资源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本文简称脂肪性状)的变异特点,筛选优异种质,为不同生态区域大豆脂肪性状育种提供材料和依据。【方法】从中国全国各大豆生态区抽取代表性的栽培和野生材料进行田间试验,测定脂肪性状,进行各性状变异特点分析,并应用多元变异指数、聚类和主成分法分析中国和各生态区大豆脂肪性状的综合变异。【结果】(1)中国栽培大豆脂肪平均含量为17.21%,比野生种提高6.22%;油酸平均含量为23.25%,提高7.75%;亚麻酸平均含量为8.00%,减低4.23%;亚油酸平均含量为53.53%,减低2.57%;但栽培种的变异小于野生种;不同生态区均有此同一趋势。栽...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孟德连  孙超  姚军虎  杨公社  方骏  
【目的】选用320只1日龄AA肉公鸡,研究谷胺酰胺和天冬胺酰胺对肉鸡部分脂肪性状、血脂指标及相关生脂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研究2种氨基酸对肉鸡脂代谢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双因子完全随机设计,将试验鸡按体重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分别在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中添加1%的谷氨酰胺和天冬胺酰胺,试验期为42d。屠宰后测腹脂率,游标卡尺测皮下脂肪和肌间脂肪厚度,比色法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固醇(HDL-C),RT-PCR技术检测肝脏、腹脂组织中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脂肪酸合成酶(FAS)、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Ⅰ(CPT-1)、脂蛋白酯酶(LPL)、肉毒碱棕榈酰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亚静  付雪林  倪德斌  胡军勇  雷明刚  刘望宏  
采用4种方法对多种类型猪肉肌内脂肪含量进行测定,其中,鲜样浸提法与近红外光谱法(鲜样)的相关系数为0.989,与索氏抽提法(干样)的相关系数为0.978;而索氏抽提法与近红外光谱法的相关系数为0.981,且大理石纹评分法(观察法)与其他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9。通过4种方法的比较分析表明,索氏抽提法测定结果显著低于鲜样浸提法与近红外光谱法,而鲜样浸提法与近红外光谱法所测结果之间无显著差异,大理石纹评分法与其他方法均存在显著差异,只可作为辅助方法。鲜样浸提法和近红外光谱法在不同品种间进行测试分析显示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因此,认为鲜样浸提法仍然是最为准确有效的测定猪肉肌内脂肪的经典方法,而近红外光谱...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黄业传  贺稚非  李洪军  秦刚  王庭  马明辉  
【目的】探讨皮下脂肪和肌内脂肪对猪肉风味的贡献,为改善猪肉产品风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猪瘦肉中添加不同比例或种类的皮下脂肪,或在去脂猪肉中添加肌内或皮下脂肪,热处理后,用GC-MS和电子鼻对各样品的风味进行测定。【结果】在猪肉中添加不同比例或种类的皮下脂肪不会使挥发性风味物质在种类上发生显著变化,只是在部分物质的峰面积上有不同程度改变;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和电子鼻分析表明,添加不同种类或比例的皮下脂肪不会引起猪肉整体风味太大的改变。在去脂肉中添加5%的皮下脂肪后,挥发性物质中醛和酮的种类显著增加,总的峰面积增加了50%左右;添加5%的肌内脂肪后,酮和醛的种类也会显著增加,总的峰面积增...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付玲娟   史金平   张全伟   刘婷   赵德宝   马维华   马海蛟   孟泉禄   唐致雄   成述儒  
为研究PPARA对绵羊肌内脂肪(IMF)沉积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寻找绵羊肌内脂肪沉积相关分子标记,以小尾寒羊(STH)和萨寒杂交(STH×SFK)F_1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肉品质,利用H&E染色和油红O染色比较2个绵羊群体背最长肌组织学结构及脂滴分布;利用qRT-PCR和WB技术检测PPARA 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在不同群体间的表达差异,并分析PPARA基因与肌内脂肪的相关性;Sanger测序技术检测PPARA基因SNP位点以评估其作为绵羊肌内脂肪沉积相关遗传标记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小尾寒羊剪切力和失水率极显著高于萨寒杂交,但是pH值极显著低于萨寒杂交,大理石花纹评分小尾寒羊低于萨寒杂交群体;组织学染色显示,小尾寒羊肌纤维较粗,排列紧密,肌内脂肪在肌纤维间隙集中分布;萨寒杂交肌纤维较细且结构松散,肌内脂肪在肌细胞间及肌纤维间隙均匀、广泛分布,含量更高;PPARA mRNA表达量小尾寒羊群体显著高于萨寒杂交群体,PPARA蛋白表达量小尾寒羊群体极显著高于萨寒杂交群体;相关性分析显示,PPARA基因表达量与绵羊脂滴面积比及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剪切力和失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大理石花纹评分弱相关;Sanger测序结果分析显示,2个绵羊群体PPARA基因第2内含子T49885C、T50007C、G50013A、G50835A、G50942A及G51154C位置上发生碱基突变,但小尾寒羊群体未检测到C49885T突变。SNP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SNP位点群体纯合度均大于杂合度,在群体中处于中低度多态;除G50835A突变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其余SNPs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遗传基础稳定。研究认为,PPARA基因对绵羊肌内脂肪沉积具有重要影响,可作为绵羊肌内脂肪性状选择的潜在分子遗传标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斌  廖望  何凯琴  耿照玉  陈兴勇  
[目的]研究淮南麻黄鸡肌肉品质及脂肪酸合酶(FASN)、脂蛋白脂酶(LPL)基因表达量随日龄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肌内脂肪(IMF)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0,120,150和180日龄淮南麻黄鸡为研究对象,测定各日龄公、母胸肌和腿肌肌肉品质(亮度(L~*)、红度(a~*)和黄度(b~*)值及pH、蒸煮损失、剪切力)、IMF含量和血脂指标(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浓度),荧光定量表达检测脂肪沉积相关基因FASN和LPL的表达量,Pearson法分析血脂指标和FASN、LPL基因表达量与IMF含量的相关性。[结果]公鸡和母鸡胸肌L~*、pH、腿肌蒸煮损失在不同日龄间无显著差异,其余肉质指标在不同日龄间有显著差异。公鸡和母鸡胸肌IMF含量在180日龄显著高于90日龄(P<0.05),公鸡腿肌IMF含量在180日龄显著高于90和120日龄(P<0.05),母鸡腿肌IMF含量在150和180日龄显著高于90日龄(P<0.05)。除公鸡HDL浓度在不同日龄间无显著差异外,公母鸡各血脂指标在不同日龄间均有显著差异。公鸡胸肌IMF含量与血清HDL浓度显著正相关,与VLDL浓度显著负相关;腿肌IMF浓度与HDL浓度极显著正相关,与TG和LDL浓度极显著负相关。母鸡腿肌IMF含量与血清TG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其他血脂生化指标相关性不显著。公鸡肝脏、胸肌FASN和LPL基因相对表达量在不同日龄间有显著差异,腿肌FASN和LPL基因相对表达量在不同日龄间无显著差异;母鸡肝脏FASN和LPL基因相对表达量在不同日龄间无显著差异,胸肌和腿肌FASN和LPL基因表达量在不同日龄间有显著差异。公鸡和母鸡胸肌IMF含量均与胸肌FASN基因表达量显著正相关;公鸡胸肌IMF含量与肝脏FASN和LPL表达量均显著正相关;母鸡腿肌IMF含量与腿肌LPL表达量显著正相关。[结论]日龄对淮南麻黄鸡肉品质、血脂水平和脂肪沉积相关基因表达量有显著影响,可通过血脂TG浓度间接选择IMF含量。FASN参与调控公、母鸡胸肌IMF含量,LPL参与调控母鸡腿肌IMF含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璐  苏玉虹  王军  赵会仁  袁志发  
【目的】通过Meta分析,用数学模型分析与优化定位分散的猪肌内脂肪QTL,提高QTL定位的准确度和有效性,为猪肌内脂肪相关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基因挖掘奠定基础。【方法】收集猪肌内脂肪QTL及其相关信息,以美国肉畜研究中心(USDA-MARC 2.0)公布的猪遗传连锁图谱为参考图谱,利用BioMercator2.1将各QTL映射到参考图谱上,构建新的整合图谱,得到QTL簇。对得到的QTL簇进行Meta分析,缩短置信区间,定位"真实"QTL(MQTL),减少QTL的定位误差。【结果】收集了67个猪肌内脂肪QTL及相关信息,经比对、映射,构建新的整合图谱,发现了12个QTL簇。通过Meta分析,得到12...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呼红梅  王继英  郭建凤  张印  沈彦锋  武英  
旨在研究莱芜猪和杜洛克猪间肌肉H-FABP基因mRNA表达差异,同时分析H-FABP基因mRNA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和脂肪酸含量的相关性,探索莱芜猪肌内脂肪沉积的分子机理。试验选择100kg体重莱芜猪10头、杜洛克7头,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测定H-FABP基因mRNA表达丰度,并测定肌内脂肪和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莱芜猪背最长肌H-FABP基因mRNA的表达量比杜洛克猪高36.16%。莱芜猪和杜洛克猪肌肉H-FABP基因mRNA的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含量相关显著,H-FABP基因mRNA的表达量和肌内脂肪含量与饱和脂肪酸、饱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关显著,莱芜猪H-FABP基因mRNA的表达量和...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秦文  吴晓云  李天科  阎萍  
为研究牦牛肌肉中脂肪酸组成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以牦牛和黄牛背最长肌为材料,利用气象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脂肪酸的定性定量分析,并通过Real-time PCR技术检测FASN基因在牦牛和黄牛背最长肌中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分析了其与脂肪酸组成的相关性。结果发现,牦牛背最长肌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均极显著高于黄牛(P<0.01),而饱和脂肪酸(SFA)显著低于黄牛(P<0.05)。牦牛背最长肌中FASN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黄牛(P<0.01)。牦牛FASN基因mRNA表达量只与牦牛C10:0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黄牛脂肪酸...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