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35)
- 2023(4465)
- 2022(3536)
- 2021(3159)
- 2020(2703)
- 2019(6177)
- 2018(5767)
- 2017(11317)
- 2016(6081)
- 2015(6866)
- 2014(6931)
- 2013(6842)
- 2012(5894)
- 2011(5030)
- 2010(5195)
- 2009(5182)
- 2008(5697)
- 2007(5225)
- 2006(4622)
- 2005(4373)
- 学科
- 企(67405)
- 企业(67405)
- 业(58515)
- 管理(47287)
- 济(29984)
- 经济(29927)
- 财(19510)
- 务(17795)
- 财务(17792)
- 财务管理(17785)
- 企业财务(16963)
- 业经(16573)
- 方法(16236)
- 技术(12103)
- 企业经济(11798)
- 经营(10752)
- 划(10429)
- 技术管理(9820)
- 策(9744)
- 数学(9303)
- 数学方法(9277)
- 决策(9111)
- 和(9006)
- 计划(8341)
- 理论(8332)
- 制(8125)
- 人事(7745)
- 人事管理(7744)
- 经济理论(7230)
- 体(7210)
- 机构
- 学院(95587)
- 大学(91238)
- 管理(47918)
- 济(41591)
- 理学(41454)
- 理学院(41116)
- 经济(40923)
- 管理学(40868)
- 管理学院(40675)
- 财(22924)
- 研究(20455)
- 中国(18979)
- 财经(18033)
- 京(17759)
- 经(16211)
- 商学(15635)
- 商学院(15517)
- 江(15254)
- 财经大学(13248)
- 经济管理(11924)
- 州(11749)
- 经济学(11699)
- 工商(11565)
- 北京(10770)
- 经济学院(10532)
- 公司(10330)
- 中心(10041)
- 科学(9667)
- 业大(9250)
- 所(8981)
- 基金
- 项目(57109)
- 科学(48407)
- 基金(44776)
- 研究(43006)
- 家(36759)
- 国家(36325)
- 科学基金(34993)
- 社会(30086)
- 社会科(28638)
- 社会科学(28628)
- 基金项目(23952)
- 自然(23152)
- 省(22784)
- 自然科(22754)
- 自然科学(22748)
- 自然科学基金(22451)
- 教育(19897)
- 资助(17732)
- 划(17521)
- 业(16771)
- 编号(16648)
- 企(15473)
- 企业(14617)
- 创(14536)
- 创新(13290)
- 部(13059)
- 制(12946)
- 人文(12650)
- 教育部(12235)
- 项目编号(12227)
共检索到1402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牛建波
支持代理理论的学者们主张CEO报酬应该与公司业绩紧密相联,但是实证研究并未为此提供证据。本文从心理契约的角度分析了CEO报酬安排等组织行为对CEO行为的影响,并且构建了CEO关系型心理契约对公司绩效产生影响的机制,提供了一个理解CEO报酬的新视角。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牛建波
CEO报酬是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支持代理理论的学者主张CEO报酬应该与公司业绩紧密相联系,但是实证研究并未为此提供证据。本文从心理契约的角度分析了基于绩效的CEO报酬安排对CEO激励的消极影响,提供了一个理解CEO报酬激励制度设计的崭新视角。这有利于我们形成报酬激励制度的科学态度,也为我国企业正在逐渐深入的薪酬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
CEO报酬 管家理论 心理契约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于斌 王勃琳 张书逢
文章界定理念型心理契约为心理契约的高级阶段,运用理论推演的方法,基于关系资本视角,研究理念型心理契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与雇员之间一旦形成理念型心理契约,便会在企业内部产生一种新的资本形态——雇员关系资本,在雇员关系资本的作用下,一方面可以为企业带来资本增值绩效,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进而提升企业绩效。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张振鹏
心理契约与企业绩效管理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企业忽视员工心理特点,不能与员工建立有效的心理信赖关系是目前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文章以沟通模型和心理契约模型为基础,构建了持续沟通对心理契约违背的修正模型。
关键词:
心理契约 绩效管理 沟通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肖继辉
本文的理论模型分析发现,在经理报酬契约中赋予市场或行业参照业绩的权重为负值,也就是说,在对经理业绩评价时参照市场或行业加总业绩,可以完全或部分过滤掉契约中的市场噪音, 改善经理的努力水平和提高契约激励效率。此外,本文实证研究发现,在我国上市公司总经理报酬契约中,对总经理业绩的评价会参照市场加权(和简单)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和一位数行业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并且发现样本的行业分布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所得结论。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潘秀丽
激励性管理人员报酬契约是现代企业有效运转的重要环节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关于报酬契约中业绩衡量标准的选择问题。由于现实中最常用的业绩衡量标准是净收益和股价 ,因此 ,本文主要针对这两个标准的优势与不足 ,讨论了不同类型企业的合理性选择。本文同时讨论了我国的现实情况 ,并提出了笔者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业绩衡量标准 报酬契约 有效激励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永丽 王凯莉
以2010—2016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高管团队质量对薪酬契约结构的影响,进而研究其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管团队质量越高,越倾向于选择货币化薪酬激励替代股权薪酬激励,进而影响企业业绩,高管薪酬契约结构在团队质量与企业业绩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说明在我国目前的薪酬机制中,货币化薪酬发挥着积极的治理效应,是较为有效的激励形式。
关键词:
高管团队质量 薪酬契约结构 企业业绩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陈共荣 李鸥
"经济人"假设前提下的企业经理人激励理论对现代企业存在的某些现象无法给出合理解释,我们在放宽了"经济人"假设前提的关系合同理论基础上,通过对合同治理结构(权威治理和双边治理)和嵌入人际关系(对称结构和非对称结构)的匹配对经理人的报酬契约进行分析,认为国有企业属于权威型的不对称结构,而民营企业属于双边治理的对称结构。因此,国有企业经理人的报酬契约模式相对单一且倾向于政府干预,而民营企业经理人的报酬契约模式更加多样化并倾向于市场治理。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陈进 张国民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作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公司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激励约束机制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与发达的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组织相比,由于体制原因和历史遗留问题,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面临着多方面的特殊因素,存在诸多困难。本文主要分析了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通过建立国企经营者激励约束的报酬契约模型,为国企激励约束机制的改进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朱蓉
基于代理理论和制度理论的视角,运用2008—2013年中国上市银行的数据对风险控制、企业绩效和高管薪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性质的上市银行高管薪酬具有显著差异;企业绩效对高管薪酬有正向影响,中国上市银行已经建立起基于业绩的高管薪酬制度;风险控制对高管薪酬有正向影响,中国上市银行的高管薪酬与风险成本调整后的绩效相适应。
关键词:
上市银行 高管薪酬 风险控制 企业绩效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杨 余嘉元
本文以高科技企业中研发与技术部门员工作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契约的规范责任与心理契约的发展责任和人际责任存在正相关关系,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对员工心理资本的形成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同时在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与绩效关系中,心理资本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关键词:
心理契约 心理资本 绩效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陈震 丁忠明
设计出能够对高管实施有效激励的报酬契约,一直被看成解决公司委托——代理矛盾的重要手段。但研究发现高管报酬与公司业绩指标的相关性很低,对高管的报酬激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随着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心理契约对员工行为的影响开始被关注,心理学被引入到研究中来,高管自愿离职的例证表明,心理契约对高管行为的影响可能甚于报酬激励。文章以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高管报酬契约与心理契约存在互补效应,这为降低企业代理成本提供了启示。重视高管人员的心理契约,将心理契约激励与高管报酬契约结合起来,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报酬激励,不但可以降低企业支付的高管报酬代理成本,还能激发高管工作的积极性,获取心理契约带来的好处。
关键词:
报酬契约 心理契约 互补效应 激励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陈若华 刘慧龙
设计报酬契约以激发代理人的合意行为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而董事会及其相关的制度安排是报酬契约健康运行的关键。以我国2001年~2003年受到证监会公开谴责的上市公司为代表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所有权的缺位和激励方式的单一,上市公司因会计行为异化而受公开谴责仅与上市公司的巨亏行为以及资产负债率正相关,而与报酬契约、董事会制度安排等的相关性则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报酬契约与公司会计行为的不相关性以及控制权收益的隐性,成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行为异化泛滥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报酬契约 公司治理 会计行为异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