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81)
- 2023(12728)
- 2022(10592)
- 2021(9687)
- 2020(7742)
- 2019(17196)
- 2018(16888)
- 2017(31983)
- 2016(17342)
- 2015(18950)
- 2014(18364)
- 2013(17618)
- 2012(15825)
- 2011(14208)
- 2010(14341)
- 2009(13449)
- 2008(13081)
- 2007(11286)
- 2006(9759)
- 2005(8888)
- 学科
- 济(61528)
- 经济(61412)
- 管理(53509)
- 业(46326)
- 企(39819)
- 企业(39819)
- 方法(24382)
- 中国(20470)
- 数学(20446)
- 财(20143)
- 数学方法(20072)
- 制(17639)
- 农(16158)
- 业经(15106)
- 学(13257)
- 务(12632)
- 财务(12600)
- 财务管理(12570)
- 理论(12281)
- 体(12092)
- 地方(11965)
- 企业财务(11944)
- 银(11776)
- 银行(11761)
- 行(11207)
- 融(11078)
- 金融(11074)
- 环境(10751)
- 贸(10472)
- 贸易(10463)
- 机构
- 学院(234765)
- 大学(232788)
- 济(92087)
- 经济(89851)
- 管理(86668)
- 研究(77460)
- 理学(74453)
- 理学院(73547)
- 管理学(72111)
- 管理学院(71648)
- 中国(58842)
- 京(48356)
- 财(47486)
- 科学(46708)
- 所(37595)
- 财经(37107)
- 中心(36025)
- 江(35843)
- 农(34749)
- 研究所(33789)
- 经(33668)
- 业大(32359)
- 范(31065)
- 师范(30727)
- 北京(29661)
- 经济学(29490)
- 院(28991)
- 州(28877)
- 财经大学(27772)
- 农业(27143)
- 基金
- 项目(160159)
- 科学(127492)
- 研究(118842)
- 基金(116782)
- 家(101472)
- 国家(100666)
- 科学基金(87570)
- 社会(77022)
- 社会科(73075)
- 社会科学(73059)
- 省(62690)
- 基金项目(61034)
- 教育(56067)
- 自然(55581)
- 自然科(54337)
- 自然科学(54323)
- 自然科学基金(53316)
- 划(52835)
- 编号(47829)
- 资助(46459)
- 成果(39209)
- 重点(36423)
- 部(35446)
- 制(34723)
- 创(34215)
- 课题(33984)
- 发(33740)
- 国家社会(32539)
- 创新(31973)
- 性(31610)
共检索到3493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尚雪峰 仇保兴 张赫 叶昊儒
面对日益增加的自然和人为灾害,城市适灾韧性的提升成为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然而,传统的城市适灾韧性研究多聚焦于系统的静态属性,未能充分考量城市系统内在的动态性及适应能力。引入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视角,深入探讨城市适灾系统的动态特性,旨在揭示CAS理论在提升城市适灾韧性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识别并分析了城市适灾系统中的适灾主体、适灾资源及适灾环境三个关键子系统,并基于CAS理论的七个基本属性,系统地提出了七个促进城市适灾韧性提升的目标及关键实现机制。此外,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如何将理论成果有效融入城市规划与管理实践,并对CAS理论应用于城市适灾韧性提升的潜在局限性进行了讨论。本研究不仅拓展了城市适灾韧性的理论视野,也为城市管理者在灾害防控与恢复的过程中提供了科学的指导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韧性 复杂适应系统 城市适灾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夏陈红 马东辉 郭小东 王志涛 王威
当代中国受气候变化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多种作用和影响,已进入高度风险的社会。作为风险社会形构的国土空间,其时空结构的形成必然蕴含着不断组构重建、互相融合的微观基础和机理。为了探索国土空间在不确定灾害事件影响下的自组织、自适应机制,为国土空间规划治理提供结构和过程双重耦合的路径图式,引入韧性概念的来源——适应性循环模型,对国土空间系统“突变—涌现—适应”的动力和非动力涨落过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具备适灾韧性特征的国土空间系统转换为韧性规划语言,搭建适宜于多层级系统韧性升级的“吸收—适应—转变”框架,以揭示国土空间系统在单一适应周期内的涨落过程、不同适应周期之间的层级关系和上下联系,实现对国土空间风险运行演进过程的空间映射。为国土空间韧性防灾专项规划提供交叉视角和路径支持。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程燕梅 何舒颖
提升城市流通韧性是内外双循环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在定量评估我国大中城市流通韧性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我国城市流通韧性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大中城市间流通韧性差距较大。对于具有外循环经济特征的沿海城市而言,制度因素和政务服务能力更利于流通韧性的形成,对于具有内循环经济特征的内陆城市而言,产业结构调整、省会城市和交通节点城市的优势条件更利于培育城市流通韧性。此外,数字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产业中的应用能够为提升城市流通韧性带来乘数效应。
关键词:
双循环 流通韧性 大中城市 形成机制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徐实
韧性城市规划是当前城市为应对复杂多变的灾害风险、突发事件所提出的新思路,城市是一个兼具多重功能的复杂系统,如何将韧性思维有效渗透于城市规划,是城市规划者面临的主要挑战。现阶段,我国韧性城市规划以问题导向为主,呈现出由简单借鉴到优化创新的发展趋势,在城市功能方面逐步由局部强化向整体性能完善过渡,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志端 仇保兴 陈鸿
当前气候变化和新冠疫情对我们的城市系统提出重大考验,韧性且健康将成为未来城市至关重要的功能特性。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来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升城市韧健水平,将会很好地维持这一特性。在对城市韧健内涵解读、概念辨析、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从城市系统环境韧健、城市系统结构韧健、城市系统要素韧健三个维度出发,通过修正式德尔菲法确定了影响城市韧健水平的关键因素。通过研究城市系统韧健公式和城市发展韧力指数,提出城市系统韧健模型,对模型进行分解后,提出五大城市系统韧健提升途径。结合提升机制,构建了一套城市系统强健策略体系,以达成城市韧健功能目标,最后应用到北京韧性城市纲要中进行案例分析和解读。建议以城市系统韧健评价为抓手,对城市的不同机遇与挑战提出情景式的韧健规划进行应对。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成杰 苏虹 高兴波 高航
根据城市韧性理论和数字经济理论,构建数字经济对城市韧性影响机制模型,利用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0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城市韧性的影响效应与中介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城市韧性水平提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数字经济影响城市韧性的过程中,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创新能力发挥了中介作用;数字经济对城市韧性有正向的空间溢出作用。研究从数字经济与城市韧性关系方面拓展了数字经济理论和城市韧性理论的应用边界,揭示了数字经济对城市韧性的影响机制,为通过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城市韧性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肖骅 林勇 徐湖洋 吴宇翔 徐瞳
评估救灾物资的储备能力,有利于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和城市韧性的增强。考虑救灾物资储备在城市韧性增强过程中的作用,从救灾物资储备全物流过程所涉及的采购、储存保管、维护保养、轮换更新、动用补充、处理与利用等环节出发,构建了救灾物资储备能力评估体系;运用熵权-灰色关联法,提出了相应的评估方法;以期为城市救灾物资储备能力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城市韧性 自然灾害 物资储备 能力评估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李强 刘玮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财政涉灾预算在灾后救援、恢复和重建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然而,新兴风险以及灾害风险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给传统的财政体系带来了严峻的风险挑战。新安全格局对自然灾害治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通过优化财政涉灾预算结构来增强财政抗灾韧性。要从总体性、人民性和创新性三个维度统筹考虑,进一步加强财政抗灾韧性建设,基于资金或有程度匹配灾害风险频率和强度的原则对财政涉灾预算结构进行优化,有针对性地应用灾害金融工具以减轻灾害损失后果,前瞻性地保障经济与社会的平稳发展。要持续推进灾害治理体系的制度创新,不断提升自然灾害应急综合保障能力,实现财政安全与韧性治理良性互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雪 张文松 张睿 汪家源 陈宝莲
考虑到平台生态系统韧性演化过程的复杂性、非线性和不确定性,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理论框架,认为模块化、去中心化、平台领导即兴能力、组织学习能力及环境不确定性的互动、协同、耦合是影响平台生态系统韧性的关键。运用fsQCA方法分析了这五大要素之间的内在协同效应并刻画了其影响平台生态系统韧性的复杂因果关系。研究发现存在三类能同时实现高平台生态系统韧性的适配组态:关注平台领导即兴能力和环境不确定性的“组织-环境驱动型”、关注模块化平台架构和组织学习能力的“技术-组织驱动型”与兼具前两类驱动路径核心条件的三维联动的“技术-组织-环境驱动型”。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钱悦 温雅 孙亚程
高动荡性和高不确定性的乌卡(VUCA)环境下,组织韧性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本研究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选取三一重工为研究对象,探讨企业如何通过推进组织学习和塑造学习型组织文化来提升组织韧性,从而成功应对行业下行和乌卡环境下的危机。研究结果揭示了乌卡环境下提升组织韧性的两条路径,即以“跨界学习”为主的外部学习路径和以“知识中台”为主的内部学习路径。“跨界学习”体现在企业不局限于对标同行,而是根据外部环境和企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借鉴和内化跨行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知识中台”体现在企业内部知识的标准化、系统化和灵活运用,以及建立超越日常管理职级的扁平化知识传递系统。外部学习和内部学习互相衔接补充,形成学习成果和学习能力之间的正循环。本文的理论框架揭示了两条文献中鲜少研究的路径,补充了组织韧性形成机制的文献缺口,对管理实践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
组织韧性 组织学习 跨界学习 知识中台
[期刊] 求索
[作者]
罗黎平
基于组织间关系协同治理视角,通过对产业集群韧性及其过程进行分解,可以构建起一个研究如何提升产业集群韧性问题的整体分析框架。集群韧性即为集群抵御风险冲击与恢复更新的能力,包括冲击吸收能力、冲击适应能力以及恢复更新能力三个方面,具体可以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进行量化测度;冲击吸收阶段治理的主要目标是避免出现集群组织间关系应急性调整"失灵"和结构"故障",此阶段社会网络治理与焦点企业治理须发挥主导作用;冲击适应阶段治理的主要目标是有效阻滞冲击的进一步传导与扩散,此阶段社会网络治理、焦点企业治理继续发挥作用,但第三方(包括政府、行业协会)治理的及时参与尤为关键;恢复更新阶段组织间关系治理主要由焦点企业治理以及第三方治理发挥主导作用。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孔陇 赵福昕
提升产业链韧性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之举,是从容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破题之道。本文结合“韧性”原理将韧性构成要素拆解为风险抵抗力、弹性恢复力、核心竞争力与适度控制力,研究发现:产业链韧性“四力要素”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战略、目标、价值以及内容四个方面高度耦合。因此,为畅通国内市场大循环,化解贸易壁垒、技术制裁、市场封锁、外资控制等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对我国产业链韧性与安全造成的威胁,需从战略域、技术域、融合域和主体域出发,有序推进“战略托底—机制保障—多链融合—主体赋能”的实践方略,秉持“中国之治”的价值取向,将全球竞争格局重构的“外部冲击”转化为我国新竞争优势重塑的“内部动力”。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代鑫 黄弘 于富才 吴爱枝 时德轶 张鹏
社区韧性成为公共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但韧性压力测试的概念尚处于萌芽阶段。该文基于韧性曲线提出了通用的社区韧性压力测试分析框架,以暴雨内涝灾害为例,构建了12种压力测试暴雨情景,基于水动力学方法建立暴雨内涝模型,提出了融合管网排水能力与淹没时空特征的暴雨内涝灾害下社区韧性压力测试方法。以某社区为例,结合实验监测数据,开展了社区暴雨内涝韧性压力测试。结果发现,暴雨内涝灾害时社区韧性受降雨历时影响不大但与小时雨强呈正相关,在200.0 mm/h的极端降雨情景下该社区约44%区域被淹,管网排水能力完全恢复需5.7 h。基于测试结果针对性地提出了暴雨内涝灾害下社区韧性提升建议。该分析框架和方法可为社区韧性评价提供决策支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袁秋玲 孟凡鑫 李芬 刘耕源 杨志峰
食物、能源、水是支撑人类发展的三大生命线资源,彼此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其中一方变化对另外两方面造成的负面影响或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在经济活动聚集的城市表现尤为显著。传统的基于部门分割视角下的城市生态资源管理体系与政策,难以应对复杂的城市生态问题。尤其是当前气候变化和新冠疫情对城市的强大冲击,给城市资源供应链管理带来巨大挑战。而食物—能源—水关联视角为城市的韧性提升与生态管理提供了系统思路及新视角。城市蓝绿基础设施通过直接提供与食物、能源、水相关的生态效益,能够降低城市生态系统对不确定性扰动的暴露程度和脆弱性,可有力推动城市韧性的提升。通过系统综述及识别蓝绿基础设施对食物—能源—水关联影响的路径,构建了食物—能源—水关联视角下蓝绿基础设施提升城市韧性的概念框架,强调蓝绿基础设施对城市韧性的关键驱动作用,并提出相应的蓝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管理策略,为韧性城市实践提供路径引导。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卢现祥 滕宇汯
以2005—2019年全国281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个维度,实证检验创新驱动政策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创新驱动政策不仅显著提升城市经济韧性,而且政策效应具有持续性增强趋势。机制分析表明,创新驱动政策能够通过人才供给、配置合理和环境优化对城市经济韧性产生积极影响。更为重要的是,配置合理和环境优化作为政府有为的重要内容,能够有效缓解技术供给层面的市场失灵现象,正向调节创新驱动政策通过增强技术供给对城市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并且,市场有效性的提高能够正向调节有为政府的作用机制。研究结论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创新驱动政策的经济效应,共同提升城市经济韧性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