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664)
2023(15669)
2022(13583)
2021(13125)
2020(10803)
2019(25081)
2018(25160)
2017(47148)
2016(26614)
2015(30019)
2014(30149)
2013(28604)
2012(25939)
2011(23449)
2010(23755)
2009(21476)
2008(20691)
2007(18146)
2006(15632)
2005(13726)
作者
(73355)
(60709)
(60616)
(57673)
(38731)
(29322)
(27544)
(23813)
(23226)
(21938)
(20760)
(20352)
(19193)
(19110)
(18837)
(18731)
(18388)
(18027)
(17467)
(17258)
(15174)
(15171)
(14718)
(13950)
(13673)
(13631)
(13601)
(13440)
(12303)
(12025)
学科
(95411)
经济(95303)
管理(70548)
(65909)
(56230)
企业(56230)
方法(47304)
数学(40690)
数学方法(39908)
中国(29301)
(24741)
(24699)
教育(24376)
(23673)
理论(22770)
业经(21337)
地方(17663)
技术(16415)
(16391)
农业(16344)
(16220)
贸易(16212)
(15861)
(15729)
(15349)
财务(15265)
财务管理(15239)
企业财务(14412)
环境(14109)
(13886)
机构
大学(363957)
学院(361830)
管理(138070)
(130938)
经济(127715)
理学(120560)
研究(119466)
理学院(119110)
管理学(116412)
管理学院(115742)
中国(82376)
(78400)
科学(76716)
(60258)
(60021)
(56514)
(56089)
师范(56046)
研究所(55135)
业大(54116)
中心(53015)
(52866)
北京(49754)
财经(48887)
师范大学(45421)
(44391)
农业(44124)
技术(43976)
(43397)
教育(43252)
基金
项目(248860)
科学(196087)
研究(185279)
基金(176738)
(153907)
国家(152504)
科学基金(130502)
社会(112431)
社会科(106215)
社会科学(106188)
(99654)
教育(92734)
基金项目(92665)
自然(85701)
(85433)
自然科(83725)
自然科学(83705)
自然科学基金(82135)
编号(78149)
资助(73831)
成果(64952)
重点(57109)
课题(56687)
(55421)
(53108)
(51869)
项目编号(48040)
创新(48033)
教育部(48016)
科研(47600)
期刊
(138680)
经济(138680)
研究(109081)
中国(73185)
教育(71387)
学报(57994)
科学(52436)
(50151)
管理(49457)
(45331)
大学(44227)
学学(40377)
技术(36680)
农业(35312)
(25145)
金融(25145)
业经(23527)
财经(23168)
经济研究(22870)
职业(19890)
(19792)
图书(19194)
(18500)
问题(17235)
科技(16975)
(16738)
统计(16454)
技术经济(16339)
理论(15908)
(15438)
共检索到5200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李萍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仅有愿景描绘是不够的,亟需进一步标定“强”的靶向,用以指明“增强”路向,为此构建强适应性概念框架。创新之处在于突破“群氓”运动思维,从CAS理论视角重新审视强适应性生成逻辑,提出“强”的能量蕴含在多元适应性主体趋利而聚的复杂适应系统中,是利益共同体内部合作势能在时间轴上从隐性量变到显性质变并最终集中爆发的涌现结果这一全新观点,并创建EMSV指标模型这一强适应性概念框架:激励(E)为各方聚集提供支点,动力(M)是夯实利益共同体的基础,合力(S)是合作剩余的现实呈现,活力(V)是合力的双向持续表达。EMSV指标模型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供新理念、总原则、元规则、主标准的路向指引。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韦卫  姚娟  任胜洪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新发展格局下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诉求,具体体现为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的根本反映,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高质量教育诉求的必然选择,以及夯实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源基础的现实需要等3个方面。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应理顺职业教育相对独立性、办学定位的概念廓清、教育对象的特征界定等基本理论问题,建立和完善职教高考制度,选拔适合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建设高水平本科职业大学,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吸引力;搭建互惠互利的行业企业参与平台,提升职业教育的市场敏感性和适应性;改革职业教育评价机制,增强职业教育人才评价的社会认可度等。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陈莹  
为了应对智能时代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成为各国普遍追求。从国际上来看,德国已经形成轮廓清晰的实践模式。一方面,德国通过深入研究智能时代生产和服务模式特征,制定了职业行动能力基本框架,明确了职业行动能力核心要素。职业行动能力框架由专业维度(包括知识和技能)和个人维度(包括社会能力和独立能力)构成,不同能力维度又细化为12项职业行动能力要素。另一方面,德国职业行动能力的框架和要素引领了《职业教育条例》改革。通过附加资质和全面覆盖的方式,职业行动能力框架和要素得以体现到《职业教育条例》当中,直接指导了职业教育实践。以职业行动能力研究为媒介,德国实现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从而提升了职业教育适应性。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蓝洁  唐锡海  
各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在适应本土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中生成,在国际适应的过程中传播。职业教育模式国际适应的客观效果分为优势区、机会区、维持区等三种类型,取决于模式输出国和输入国主动适应意愿的综合影响。从"应然"层面解读中国职业教育模式的国际适应性,应包含国际化和本土化的两重联动逻辑。在"实然"状态下,有必要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路径实现职业教育模式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深层联动发展。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花鸥  曾庆琪  
职业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类型特性逐渐凸显,增强适应性成为现阶段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它是衡量职业教育重要的质量标准,也是解决职业教育自身结构层次矛盾的主要突破口。课程作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征,它的适应性发展更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建设中的关键内容。深入理解并把握职业教育课程适应性的实质内涵和理论逻辑,从价值观、知识观、教学观、质量观等层面寻求职业教育课程的适应性构建,对现代职业教育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乃至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影  任航  罗通彪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贯彻落实新职教法的根本选择。依托新职教法的精神内涵,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要以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为价值指向。通过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优化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国家资历框架;聚焦“三教”改革,深化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科学把握好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实践路向。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花鸥  刘元芬  
新知识生产模式强调知识生产的"异质性""应用情境性""跨学科性"和"自我反思性",这些特征和发展趋势影响了国家和社会对新时代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度和重视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改变传统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淡化了"为知识而知识的学术旨趣"的课程价值取向,强化了"跨学科开放性融合"的课程体系框架构建,打破了"以学术理论知识导向"的课程内容设置,转变了"以知识传授习得"为主导的课程组织实施形态,改变了"同质类结果性"的课程质量评价。新知识生产模式下,课程适应性建设应坚持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促进实践知识内化,坚持应用问题导向的课程目标定位,注重核心素养培养,坚持跨学科交融的课程内容设置,凸显知识整合,坚持多元协同介入的课程组织实施,强化自我反思,坚持异质类多维的课程质量评价,强化知识综合化。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郭天平  俞燕  黄文胜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新发展格局下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精准要求,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诉求。由此,对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表象、实现机理、基本路径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关联进行系统厘清与梳理,立足经济、人力资源、教育视角分析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内涵,基于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对增强职业适应性的内在机理进行纵深剖析,并提出优化路径,以期为补齐职教短板、探索特色职教道路、构建我国职业教育学术及话语体系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沈兵虎  王兴  顾佳滨  
增强适应性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关键突破口。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出发,适应性与超越性的辩证统一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本质要求。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表征是主动适应、全面适应和超越适应。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实践机制是在明确动因和目标的基础上,按照系统性、统一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的原则,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通过提升认知、多元协同、有效整合、评价改进,对构成要素及内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进行调整、协调、变革,实现维持性适应、动态性适应与超越性适应。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坤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中均强调"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这是针对职业教育长期存在的人才供需矛盾、企业缺乏动力、办学定位低端等难点、堵点、痛点提出的重大战略谋划和新的发展要求,是全方位多层次适应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求的基础环节,是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制造强国、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任胜洪  孙延杰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新时期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总体要求。借鉴三螺旋理论,既廓清“职业院校—企业—政府”的内在关系,又明晰三者的不同功能,从而促进“职业院校—企业—政府”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然而,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还存在政府在“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之间的杠杆功能不明晰、职校在“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之间的载体作用待提升、企业在“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之间的抓手作用未凸显的现实困境。因此,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需要健全职教制度,明晰政府在政、校、企之间的杠杆功能;优化办学要素,凸显职校在政、校、企之间的载体作用;深化产教融合,增强企业在政、校、企之间的抓手责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李翔  
数字技术和绿色经济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工作组织出现明确变化,新业态发展迅速,企业工作方式和劳动者就业呈现新的特征。国家职业分类体系随之进行了重要调整和完善,以反映工作世界的变化。这一变化也导致产业现场对劳动者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以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培养对象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面临调整、改革与完善。理解工作世界的新变化,对于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具有重要价值。以适应工作世界的变化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发展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知行合一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职业教育,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途径。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董可雷  张棉好  许路涵  
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课程增强适应性的内在要求。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职业教育课程反映岗位中的技术实践活动。针对职业教育课程在开发和实施阶段过于强调预设和控制学习者的活动,导致课程内容固化和结构碎片化的问题,应认识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厚植知行合一的课程范式、坚持动态演化的知识形成机理并且推动课程结构向完整的工作过程发展。职业教育课程要坚持工学结合,要通过梳理岗位的工作标准并且基于模块按照“还原”和整合融贯的方式再现工作过程,课程要通过“技术的使用”贯彻落实,并通过多主体、多专业的协同教学,共同将技术方案转化为“人工物”。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沈中彦  方向阳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我国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应首先确立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双重属性,即职业教育通过适应外部环境促进自身发展、通过适应协调内部关系推动外部发展。为此,必须明确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价值取向:在国家层面,适应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社会层面,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在个人层面,适应以人为本的发展导向。同时,要明确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实践路径:适应类型定位特征,彰显职业教育的系统性;适应合作开放交流,突出职业教育的跨界性;适应社会产业发展,强化职业教育的灵活性;适应全面质量理念,保障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鄢彬  蒋芝英  
"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的使命担当。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打牢人力资源基础和释放内需潜能。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应以凸显类型教育特色、构筑多元办学格局、促进多维融合发展、提高办学开放水平为逻辑主线。同时,建议从树立科学的职业教育发展观,构建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促进职业教育社会化、开放化办学,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等方面出发,寻求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出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