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70)
- 2023(11346)
- 2022(10127)
- 2021(9519)
- 2020(8093)
- 2019(18694)
- 2018(18590)
- 2017(36145)
- 2016(19761)
- 2015(22166)
- 2014(22122)
- 2013(21886)
- 2012(19901)
- 2011(18012)
- 2010(17778)
- 2009(16196)
- 2008(15595)
- 2007(13540)
- 2006(11538)
- 2005(9882)
- 学科
- 济(79650)
- 经济(79573)
- 管理(55017)
- 业(52103)
- 企(44151)
- 企业(44151)
- 方法(41690)
- 数学(36578)
- 数学方法(36016)
- 农(19105)
- 学(18945)
- 中国(18738)
- 财(17691)
- 业经(16607)
- 地方(15171)
- 贸(14063)
- 贸易(14057)
- 理论(13888)
- 易(13629)
- 农业(12791)
- 和(12756)
- 技术(12404)
- 环境(12197)
- 制(11853)
- 务(11330)
- 财务(11262)
- 财务管理(11243)
- 划(11082)
- 企业财务(10646)
- 银(10349)
- 机构
- 大学(280898)
- 学院(278935)
- 管理(112750)
- 济(107106)
- 经济(104787)
- 理学(99275)
- 理学院(98156)
- 管理学(96018)
- 管理学院(95544)
- 研究(93729)
- 中国(66131)
- 科学(61913)
- 京(59647)
- 农(49231)
- 所(48207)
- 业大(46439)
- 财(46110)
- 研究所(44554)
- 中心(41674)
- 农业(39025)
- 江(38599)
- 财经(38268)
- 北京(37441)
- 范(36275)
- 师范(35901)
- 经(34908)
- 院(34149)
- 州(31731)
- 经济学(31369)
- 技术(29936)
- 基金
- 项目(201205)
- 科学(157470)
- 基金(146305)
- 研究(141613)
- 家(129459)
- 国家(128445)
- 科学基金(109681)
- 社会(87482)
- 社会科(82908)
- 社会科学(82885)
- 省(79272)
- 基金项目(77931)
- 自然(74574)
- 自然科(72911)
- 自然科学(72897)
- 自然科学基金(71530)
- 划(66986)
- 教育(65285)
- 资助(61604)
- 编号(56722)
- 成果(45135)
- 重点(45084)
- 部(43626)
- 发(41980)
- 创(41684)
- 课题(39155)
- 科研(39027)
- 创新(38841)
- 计划(38096)
- 大学(36996)
- 期刊
- 济(109506)
- 经济(109506)
- 研究(77469)
- 学报(50431)
- 中国(47410)
- 科学(44524)
- 农(43969)
- 管理(40680)
- 大学(37019)
- 学学(35105)
- 财(32338)
- 农业(31168)
- 教育(29569)
- 技术(24121)
- 融(19108)
- 金融(19108)
- 经济研究(17997)
- 业经(17822)
- 财经(17607)
- 业(16126)
- 图书(15076)
- 经(14929)
- 科技(14779)
- 问题(14166)
- 技术经济(13895)
- 业大(13861)
- 理论(13813)
- 版(13231)
- 统计(13182)
- 实践(12875)
共检索到3883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段民孝 宋同明 范弘伟 王利明
通过混合不同遗传标记花粉授粉法 ,研究 C型细胞质对玉米单交种和再杂交当代优势的效应。试验结果表明 ,不育种与同型正常种姊妹交籽粒间比较 ,C型胞质效应为 3.37% ;与同一有色父本杂交籽粒间比较 ,C型胞质效应为 2 .4 4 %。 2年 C型胞质效应平均分别为 2 .88%和 2 .94 %。同一 C型胞质对不同杂交种的效应不同 ,不同年份间有变化。不育种及正常种与同一有色单交种再杂交当代粒重均有杂交优势 ,杂交优势因不同父本而不同。正常种为母本 ,杂交优势为 3.73% ,不育种为母本 ,杂交优势为 2 .84 %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春红 李九云 董文琦 刘子会 李运朝 郝桂琴 贾银锁
不育化制种主要在于保证杂交种子的质量及降低其生产成本。多胞质杂交种的利用主要拓宽胞质异质性,增强杂交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与防范小斑病菌新的专化小种的严重为害。本研究以优良玉米新品种冀玉988(6048×黄选921-6)为背景,以S组的S,M,R与21A及C组的Rb,Bb与Es雄性不育细胞质(CMS)为试材,将母本6048转育成同核异质体,不育性稳定。父本921-6对21A,S与R三种CMS具有强恢复性。本研究论证了多胞质杂交种在生产上利用的可行性。冀玉988已配制成具有恢复性能的多胞质雄性不育杂交种,可用于生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夏涛 刘纪麟
对玉米Mo_(17)核背景三种雄性不育细胞质(T、C、S)系及正常可育细胞质(N)系小孢子发育过程中花药组织的物质代谢系统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小孢子发生及败育的所有过程中,雄性不育细胞质系花药组织淀粉、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脯氨酸含量以及淀粉酶活性均显著低于正常可育细胞质系。讨论了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的“物质亏损”现象及其原因。
关键词:
玉米 细胞质雄性不育性 物质亏损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从锋 刘鹏 董树亭 张吉旺 王空军 贾士芳
【目的】探讨细胞质雄性不育玉米的根系特性和氮素吸收利用规律。【方法】在土柱栽培条件下,选择目前生产中广泛应用的骨干自交系478和齐319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和其同型保持系(可育系)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雄性不育系及其可育系灌浆期根系特性的差异及对缺氮的响应。【结果】CMS玉米的籽粒产量和千粒重均高于其同型可育植株(P0.05),收获指数明显较高(P<0.05),且缺氮条件下优势更为明显。CMS玉米灌浆期具有较高的根系干重、根系体积和根系总活力,且深层根系分布相对较多,根系活力较强,有效延长了根系的功能期,促进了植株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CMS玉米氮素积...
关键词:
玉米 细胞质雄性不育 根系特性 氮效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孟金陵 甘莉 程必芳
从甘蓝型油菜×埃塞俄比亚芥和芥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中,分别获得了稳定的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NE398和JN223。NE398在恢保关系上与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趋向一致,部分材料对低温较敏感。JN223的遗传基础显然不同于NE398,它除了具芥菜型油菜的细胞质外,还对低温不敏感。对这两类材料已分别转育出双低雄性不育系,不育度多在90%以上。讨论了通过种间杂交创造新的不育系,拓宽甘蓝型油菜不育胞质类型的重要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三森·健葩彤 查芭·健葩彤
泰国的玉米研究,农业合作部农业厅开始于1950年,大学部肯色萨大学开始于1958年。国家玉米和高粱研究中心,通称苏湾农场和农业厅大田作物研究所下属从事玉米研究的Nakhon Sawan大田作物研究中心,通称沙湾中心,分别成立于1965,1963年。著名的SW1于1969-1972年间选育成功,与SW1种源有高度配合力的广基综合种KS23于1987-1988合成,作为与KS23相配对的、相互轮回选择的广基综合种KS24,于1992-1993年合成。截至目前,已合成和改良了下列群体,硬粒型群体有SW2,SW3,SW5,Sawan-complex,NSDR;马齿型群体有KS6,KS27,Caripe...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明 陈琛 刘晨旭 李伟 李金龙 焦炎炎 张垚 程德荷 刘文欣 陈绍江
为研究不同父本自交系对杂交当代籽粒含水率的影响,以籽粒脱水速率较慢的5个杂交种和5个自交系为母本,以脱水性能较好的5个早熟自交系为父本,10个母本分别人工授粉进行自交及与父本杂交,并对授粉后52天(DAP,d)的杂交当代籽粒及所有亲本材料的自交籽粒含水率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在早熟自交系授粉后,母本杂交授粉当代的籽粒含水率均值下降3.04个百分点,单粒干重比自交增加5.63%;母本自交系籽粒含水率均值下降2.85个百分点,单粒干重增加7.18%;当代杂交籽粒的含水率与父本呈正相关,表明玉米籽粒脱水性能具有父本效应,早熟父本可降低杂交当代籽粒的含水率。本研究可为玉米种质脱水性能的改良和选育快速脱水适宜机收的玉米品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 籽粒 含水率 核磁共振 遗传效应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书芬 傅廷栋 宋文光
对9个甘蓝型单、双低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杂种的产量及有关性状的分析表明,杂种的产量优势明显,组合间差异较大。全株总有效角果数不仅优势明显,而且与单株产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单株产量的贡献最大。大多数性状存在程度不同的杂种优势,全株总有效角果数,单株产量、幼苗鲜重,幼苗干重的优势较强,可以作为杂种优势鉴定和杂交组合选择的主要性状。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细胞质雄性不育 杂种优势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汤述翥 张宏根 朱正斌 刘巧泉 梁国华 严长杰 刘超 李鹏 顾铭洪
部分BT型粳稻不育系存在自交结实现象,不育性的稳定性较差,影响杂交种的纯度;WA型粳稻不育系虽然不育性稳定,但开花习性差,育性最难恢复,应用难度较大;HL粳稻不育系开花习性及异交结实率与BT型粳稻不育系无显著差异,育性稳定性明显好于BT型粳稻不育系,可恢复性明显好于WA型粳稻不育系,较好地协调了育性稳定性、开花习性和可恢复性几方面的矛盾。因此,提出了在粳稻杂种优势利用中用红莲(HL)型不育系部分替代BT型不育系,以解决目前生产上杂交粳稻BT型不育系不育性不够稳定及细胞质单一的问题。通过测交鉴定,已筛选和育成一批HL型粳稻恢复系。不同细胞质杂交粳稻组合的鉴定结果表明,将红莲型不育细胞质应用于粳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侯爱斌 柳青山 董良利 李团银 侯旭东 梁笃 段冰
首先对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JnA进行小斑病菌接种鉴定,同时对其花药、花粉形态观察,通过恢保关系鉴定,F2育性分离观察及F1花粉碘液染色镜检,初步确定JnA属于S组细胞质雄性不育。从JnA×恢313的F2出现少量不育株和半恢株的情况看,JnA的不育性的恢复既受主基因控制,又受微效多基因作用。细胞学显微观察发现JnA的败育时期发生在单核晚期至二核花粉期,败育发生与绒毡层解体异常有关。同时对JnA在生产上利用的可行性作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
玉米 细胞质雄性不育 JnA 分组 利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举仁 杨爱芳 张可炜 李蓓 魏爱英 李宁
我国有大面积的盐碱地,淡水资源也相对匮乏,采用转基因技术培育耐盐耐旱玉米品种有重大意义.近年来,本实验室以我国生产上玉米骨干自交系为材料,分析了影响转化效率的因素,优化了转化参数,建立起一套优化程序,将来自E.coli的甘氨酸甜菜碱合成酶基因betA、来自盐生植物盐芥液泡膜上的Na+/H+反向转运蛋白基因NHX1和液泡膜上焦磷酸酶PPase基因分别转入玉米优良自交系,获得了耐盐耐旱性明显提高的转基因自交系.其中一些自交系的幼苗在0.8%NaCl浇灌下仍能较好生长,耐旱性也显著提高,在干旱或盐胁迫下植株受害程度及细胞膜损伤较轻.一些转基因耐盐耐旱自交系组配的单交种在滨海盐碱地中比对照品种显著增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丰光 刘志芳 李妍妍 景希强 邢锦丰 黄长玲
【目的】分析中国不同时期玉米品种产量、杂种优势及主要农艺性状发展变化规律,为今后玉米育种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意见。【方法】利用中国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20个玉米单交种及其32份亲本自交系为材料,采用3点裂区试验设计,分析产量、杂种优势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规律,产量与各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品种产量和中亲产量随年代推进逐渐提高;早期品种高密条件下产量下降,当前品种随密度增加产量逐渐提高;不同时期品种随年代变化杂种优势在低密条件下逐渐增加,而高密条件下逐渐下降,中密和平均杂种优势没有变化;随年代变化,雄穗分枝和穗上叶与主茎夹角逐渐减少,行数、籽粒长和百粒重逐渐增加,行粒数、出籽率和容重没有变...
关键词:
玉米 产量 杂种优势 农艺性状 相关分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河成 段运平 李凌雨
早熟玉米单交种子粒产量低的主要原因是营养生长期短,形成的叶片少且面积小,光合产物供应不足,从而导致穗部性状的劣化和子粒产量的不稳定性。以早熟为前提子粒高产的育种途径,除配合力选育外,还可以通过提高叶片生长率来实现。通过试验研究提出,在高配合力前提下把具有潜在高灌浆速率的早熟自交系同一定的中晚熟自交系组配单交,不仅可使营养生长期显著延长,同化物供应改善,而且也可使灌浆期显著缩短,从而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仇秀丽 王洪飞 王乃元 李毓 梁康迳
利用4个CMS-FA胞质不育系、相应保持系和3个恢复系,研究不育细胞对11个产量相关性状的细胞质效应和核质互作效应.结果表明:CMS-FA胞质杂交稻不育细胞质对千粒重和生育期性状表现出显著正效应,对穗颈长性状表现出显著负效应,其他性状的不育细胞质效应不显著;单株穗数、千粒重、每穗总粒数、结实率、株高,穗长、穗颈长和生育期等性状的核质互作效应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不育胞质与核基因的互作使杂种F1的平均基因型预测值、群体平均优势和群体超亲优势在株高和穗颈长上得到明显增加;CMS-FA胞质杂交稻不育细胞质无不良细胞质效应,不育系可恢复性好,可作为杂交稻育种的优良不育胞质加以利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雷海英 孙毅 阎敏 段永红
为探讨玉米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机理,选用了8个玉米自交系和它们的5个杂交种,采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分析了杂种和亲本之间抽穗期叶片的基因表达差异模式。结果表明:所选用的杂交种与自交系之间的基因表达模式可以分为5种类型:杂种特异表达型(W1)、单亲显性表达型(W2)、双亲表达沉默型(W3)、单亲沉默表达型(W4)、亲本和杂交种表达一致型(W5),所占比例分别为2.81%,16.92%,11.79%,4.25%和64.23%。还对每种差异表达模式与12个杂种性状表现和中亲优势进行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
玉米 杂种优势 mRNA差异显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