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13)
- 2023(6632)
- 2022(5562)
- 2021(4986)
- 2020(4179)
- 2019(8831)
- 2018(8607)
- 2017(16481)
- 2016(8534)
- 2015(9083)
- 2014(8324)
- 2013(7881)
- 2012(6666)
- 2011(6065)
- 2010(5917)
- 2009(5909)
- 2008(5450)
- 2007(4769)
- 2006(4046)
- 2005(3643)
- 学科
- 济(29365)
- 经济(29326)
- 业(25175)
- 管理(24041)
- 企(19110)
- 企业(19110)
- 方法(14107)
- 数学(12375)
- 数学方法(12255)
- 中国(10911)
- 险(10802)
- 保险(10711)
- 财(10023)
- 农(8427)
- 银(8301)
- 银行(8299)
- 行(7863)
- 制(7733)
- 融(7184)
- 金融(7183)
- 业经(7101)
- 贸(6903)
- 贸易(6900)
- 易(6732)
- 务(6562)
- 财务(6552)
- 财务管理(6538)
- 企业财务(6179)
- 理论(5474)
- 农业(5406)
- 机构
- 学院(111500)
- 大学(108959)
- 济(46522)
- 经济(45606)
- 管理(43837)
- 理学(37707)
- 理学院(37389)
- 管理学(36721)
- 管理学院(36526)
- 研究(31785)
- 中国(28864)
- 财(25237)
- 京(20939)
- 财经(20144)
- 经(18383)
- 科学(17773)
- 中心(16035)
- 江(15748)
- 经济学(15465)
- 财经大学(15321)
- 所(14233)
- 经济学院(14203)
- 农(14005)
- 业大(13699)
- 研究所(12804)
- 州(12785)
- 范(12692)
- 北京(12582)
- 师范(12571)
- 商学(12502)
- 基金
- 项目(76360)
- 科学(61359)
- 研究(57320)
- 基金(57157)
- 家(48784)
- 国家(48401)
- 科学基金(42931)
- 社会(38667)
- 社会科(36756)
- 社会科学(36751)
- 基金项目(29687)
- 省(29423)
- 自然(26725)
- 教育(26213)
- 自然科(26186)
- 自然科学(26180)
- 自然科学基金(25707)
- 划(24424)
- 编号(23506)
- 资助(23087)
- 成果(17933)
- 重点(16958)
- 部(16820)
- 国家社会(16679)
- 创(16458)
- 发(15659)
- 制(15507)
- 课题(15392)
- 创新(15366)
- 教育部(15166)
共检索到1595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张中朝 张丽坤
操作风险保险(Operational Risk Insurance,ORI)是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举措,新Basel协议在首次将操作风险纳入其监管框架第一支柱的同时,对ORI也给予了特别关注。然而,由于没有合理考量风险缓释效应,新Basel框架在这方面的各种安排可能会引致一系列与其目标相冲突的陷阱,如不公平竞争问题、监管套利问题等。本文试图通过对ORI风险缓释效应的量化分析,在揭示这些问题的同时为最终修正这些缺陷提供一些思路,从而更好地实现Basel框架的宗旨,也为完善我国的操作风险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ORI 风险缓释效应 资本豁免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刘元庆 郑志国
信用风险缓释技术(Credit Risk Mitigation Techniques,CRMT)在新巴塞尔协议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是新巴塞尔协议降低资本要求的主要方法。本文对新巴塞尔协议有关信用风险缓释技术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梳理、归纳和概括,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加强担保抵押管理应该采取的几点措施:一是要建立严格的担保抵押管理程序和操作要求;二是要强化对担保抵押的全过程动态连续监管;三是要控制风险缓释技术本身所带来的剩余风险;四是要在风险缓释工具和借款人之间建立有效的隔离。
关键词:
新巴塞尔协议 信用风险 缓释技术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何明影 梁杰 胡金生
预测编码理论指出,预测缺陷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各种行为特征的基础。ASD个体的预测缺陷主要表现在目标导向的动作预测受损、利用社会信息的人际预测受损和动作相关的词汇预测受损三个方面,这可能与其听觉刺激的神经反应增强、静息状态下可预测信息减少和参与预测的脑区异常有关。ASD个体的预测缺陷理论解释主要包括贝叶斯理论、HIPPEA理论和PIA假说。未来应进一步整合预测缺陷相关理论,关注ASD个体预测缺陷的年龄发展趋势,合理运用预测编码理论对ASD进行早期筛查和干预。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预测缺陷 预测编码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毛振华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在向前推进,有很艰难的道路要走,无论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还是体制改革,都需要以足够的时间窗口为基础中国宏观经济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生了一些变化,GDP由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进入7%~8%左右的"次高速增长"阶段,并且目前还处于下行通道;经济发展的动力从"出口—投资驱动"转向"信贷—投资驱动",但近两年的投资效率已经不断下降,而消费需求还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从社会资源分配的情况看,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黄轶
信用衍生工具是分离和转移信用风险的各种工具和技术的统称。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信用违约互换是交易最活跃的信用衍生工具之一,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管理信用风险的新型金融衍生工具。其通过将信用风险从基础资产中分离出来,以市场价格在交易商之间转让,达到转移信用风险的目的。1994年,摩根银行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开展了第一笔信用违约互换交易。信用衍生产品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信用风险管理方式,提高了信用风险管理效率。2010年10月,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殷红 刘定 张博
本文构建包含金融摩擦和企业异质性的宏观经济模型,系统考察不同宏观审慎政策的信贷结构优化效应和金融风险缓释效应。研究发现:第一,宏观审慎货币政策应在传统货币政策规则的基础上盯住资本资产价格,而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应盯住产出缺口和信贷量;第二,宏观审慎政策的介入可有效削弱金融供给冲击导致的资源错配问题、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同时可有效缓解金融风险冲击造成的经济紧缩现象、避免金融风险积聚,相较于宏观审慎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可更好地发挥逆周期调控和金融稳定作用;第三,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逆周期调控效果会随着国有企业占比的提高而加强,进而有效纠正金融资源错配问题。本文研究顺应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政策方针,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实现金融资源“精准滴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黄文馨
会计成本是一种在制度上承认的合法性成本 ,而不是管理决策所要求的合理性成本 ,它存在着种种缺陷。为了提高管理决策的效率和质量 ,构成合理性的成本 ,现行会计成本必须经过修正才能作为企业管理的决策指标
关键词:
会计成本 成本修正 合理性成本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银莉
文章对集团化经营与财务危机发生概率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传导效应进行计量检验和分析,经验证据表明一家集团成员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确实给关联集团成员企业带来负面的外部性影响,而大股东的资金支持行为对控制集团内部财务风险的蔓延有积极作用,可以减少成员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
关键词:
集团成员企业 传导效应 财务危机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王达
大国金融实力的博弈这一基本逻辑贯穿现行国际金融监管框架演进的历史进程。现行国际金融监管框架的根本缺陷不在技术层面,而在议事规则、治理结构以及实施效率等非技术层面。美国重构现行的国际金融监管框架有其内在的逻辑。尽管由美国主导构建的全球金融市场LEI系统拉开了新一轮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序幕,但现行国际金融监管框架的重构之路依然漫长。当下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正处于关键的时间窗口,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应当在这场国际金融监管规则的制定即大国金融利益的博弈中准确定位和充分应对,从而在既定约束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学陶 胡薇
对13家美国银行的年度面板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发现: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使用并不直接表现出风险加权资产及整体银行风险的下降,而是表现为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银行可以发放更多的贷款。在剔除了过度投机因素后,银行可增加约63%的目标贷款额。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 风险缓释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蕾
本文对信用风险缓释技术的内容、应用及绩效进行了对比研究:一是分析了三种技术作用的不同条件、缓释作用的计量等;二是从缓释技术的分类、资格认定及法律确定性方面,对比研究了我国同巴塞尔协议的差异,为我国信用风险缓释技术的应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
巴塞尔协议 信用风险缓释技术 信用风险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孙莲香
为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2010年10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了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试点业务。对此类新兴的金融衍生产品,我国尚未出台具体会计准则规范其会计处理。2012年11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5号》(以下简称《解释5号》),其中对CRM的会计处理作出了解答,但是具体细则仍然不够明晰,导致市场参与者在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方面存在差异。为提高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和可比性,笔者尝试在《解释5号》规定的基础上梳理CRM会计处理方法。
[期刊] 征信
[作者]
陈宬旭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是我国近年来出现的信用衍生产品,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金融产品的信用风险。分析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市场现状,针对市场发展初期出现的如参与者单一化、定价基础较为薄弱等问题,提出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市场体系改革途径及建议对策。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玲 金冰 韩慧
提出基于"双边关系—商业模式—经贸结构"视角的分析框架,探讨"一带一路"风险动态演进与缓释机理。良好的双边关系为合作奠定了相对确定性环境和规则、制度,对部分东道国政治、制度风险等具有一定替代作用,企业则审慎采取了适宜的商业及运作模式,最终政企紧密合作形成了贸易、工程、投资的非均衡发力和风险可控格局。简单风险回避是一种消极风险处理办法,关键是要加强多主体合作,均衡好"风险—收益",构建预防性、分散性和补救性的风险缓释策略,进而动态、循环地降低风险发生概率或损失。当前,应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和不确定性风险冲击,持续加强双边关系,优化经贸布局,提高企业运作能力,注重合作关联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更好地让国际循环和国内循环相互促进、联动发展。
关键词:
一带一路 风险缓释 双边关系 商业模式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秦岭
受到信托关系调整的金融产品领域,至今一直遵循着不成文的"刚性兑付"规则,而该规则既不符合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投资规律,也缺乏法律依据。刚性兑付规则存在的原因,在于该规则所涉及各方都因该规则获得了各自的"收益",但风险也正是隐藏于所谓的收益之中。若要打破刚性兑付并避免发生大面积金融机构兑付危机,法律监管在寻求刚性兑付规则所积累风险的缓释路径方面应大有可为。
关键词:
刚性兑付 收益 风险 缓释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