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74)
2023(5700)
2022(5102)
2021(4620)
2020(4257)
2019(10149)
2018(10010)
2017(19594)
2016(10984)
2015(12734)
2014(13019)
2013(13171)
2012(12680)
2011(11635)
2010(11734)
2009(11147)
2008(11260)
2007(10473)
2006(8989)
2005(8088)
作者
(36297)
(30401)
(30248)
(28913)
(19196)
(14810)
(13924)
(12033)
(11496)
(10817)
(10356)
(10170)
(9775)
(9747)
(9735)
(9724)
(9694)
(9066)
(8924)
(8877)
(7863)
(7625)
(7486)
(7068)
(6988)
(6879)
(6861)
(6788)
(6313)
(6269)
学科
(48236)
经济(48184)
管理(28736)
(28471)
方法(25044)
数学(22437)
数学方法(22228)
(22212)
企业(22212)
(13349)
(12228)
(12195)
中国(11565)
(9519)
贸易(9518)
地方(9262)
(9224)
农业(8718)
(8672)
业经(8665)
(7455)
(7244)
财务(7230)
财务管理(7203)
(6950)
银行(6909)
(6792)
金融(6790)
企业财务(6778)
理论(6720)
机构
大学(170143)
学院(167226)
(67821)
经济(66316)
研究(61203)
管理(60393)
理学(51752)
理学院(51108)
管理学(50086)
管理学院(49793)
中国(45219)
科学(40896)
(38209)
(37070)
(33805)
研究所(30988)
农业(30848)
(30281)
业大(30238)
中心(27968)
(26404)
财经(24026)
北京(23452)
(21711)
(21560)
(21429)
师范(21211)
经济学(21161)
(20506)
农业大学(19942)
基金
项目(109992)
科学(83885)
基金(78338)
研究(74885)
(70794)
国家(70224)
科学基金(57396)
社会(45112)
(43398)
社会科(42574)
社会科学(42555)
基金项目(41431)
自然(39278)
自然科(38306)
自然科学(38286)
(37643)
自然科学基金(37612)
教育(34843)
资助(33514)
编号(30221)
重点(25643)
成果(25082)
(24521)
(23967)
计划(22817)
(22178)
科研(22146)
课题(21432)
创新(20848)
科技(20527)
期刊
(73262)
经济(73262)
研究(46911)
学报(34021)
(33882)
中国(32581)
科学(28707)
大学(24325)
(24245)
学学(23019)
农业(22653)
管理(20194)
教育(15909)
(14008)
金融(14008)
技术(13930)
(12692)
财经(12118)
经济研究(11973)
业经(11484)
(10416)
问题(10263)
(9647)
业大(8912)
技术经济(8890)
(8369)
统计(8309)
理论(8226)
图书(7915)
商业(7604)
共检索到2472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亐开兴  张继才  杨国荣  和占星  金显栋  王安奎  袁希平  黄必志  昝林森  
【目的】观察BMY牛及婆罗门牛染色体核型,为培育我国热带肉牛新品种积累细胞遗传学基础资料和数据。【方法】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常规染色方法制备牛染色体标本,比较BMY牛及婆罗门牛染色体核型的差异。【结果】BMY牛和婆罗门牛染色体数为2n=60,染色体臂数(NF)=62,公牛为XY型,母牛为XX型,29对常染色体为端着丝粒染色体,X染色体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Y染色体为一较小的端着丝粒染色体,属于瘤牛型,BMY牛与婆罗门牛的核型差异不大,这与BMY牛的育种历史相符。BMY牛染色体与云南黄牛、牦牛、犏牛及尕里巴牛在数目和形态上大致相同,而与大额牛、云南野牛、马来半岛野牛、泰国野牛差异较大,相差1~...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和占星  和协超  张继才  黄梅芬  王喆  朱芳贤  赵刚  文际坤  
为了比较婆罗门牛和BMY牛的雌二醇(E2)、孕酮(P4)水平及胚胎生产潜力,并探讨MOET技术在BMY牛扩繁中的应用前景,采用进口激素(日本产FSH 24~36 mg+美国产PG 35 mg)和国产激素(国产FSH 10~12 mg+国产PG 0.8 mg)对全放牧婆罗门牛和BMY牛进行超排,并于超排前(同期发情第7天)、超排开始、超排第3天、超排发情当天和胚胎回收当天采集血液,采用RIA法分析血浆中的E2和P4水平。结果表明,BMY牛的黄体数和获胚(卵)数、可用胚数分别较婆罗门牛高2.09个和0.95、0.36枚,但差异不显著(P>0.05);BMY牛的排卵率较婆罗门牛高18.46%(P<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和占星  和协超  张继才  王喆  朱芳贤  铃木达行  赵刚  亐开兴  
选用婆罗门牛和BMY牛供体超数排卵,以第1次人工授精(AI)当日为0 d,分别在AI第6~6.5天、7~7.5天和8~8.5天回收胚胎,统计≤16细胞胚、桑椹胚、囊胚和孵化胚的数量,计算各发育阶段胚胎所占的百分率,分析婆罗门牛和BMY牛的胚胎回收适期。结果表明:婆罗门牛AI第6~6.5天的桑椹胚率比BMY牛高43.54个百分点(P<0.01),AI第8~8.5天的孵化胚率比BMY牛高35.94个百分点(P<0.05),胚胎发育速度比BMY牛较快。罗门牛和BMY牛在AI第6~6.5天回收胚胎的囊胚率低,而第8~8.5天的孵化胚率高,胚胎回收以AI第7~7.5天为宜。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庄宏  杨红建  曹兵海  
就盐酸克伦特罗(CL)的理化作用,在牛不同体组织中的代谢和残留特性、残留检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CL大部分经尿排出,其余大都残留在牛内脏组织、毛发及眼睛中,代谢时间较长。其中毛发和眼睛中的代谢最慢,且与色素沉积有关。另外,CL的残留与样品的保存时间及温度也有一定关系。虽然我国自1997年,已明令禁止将盐酸克伦特罗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但是至今没有给出针对生产环节的采样和检测方法;盐酸克伦特罗的非法使用依然给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彥清  牛晓亮  胡江  闫伟  罗玉柱  王文飙  才让闹日  
DRA基因属Bo LA家族Ⅱ类基因,编码Ⅱ类抗原分子的α链,其第2外显子编码的抗原结合区在抗原呈递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天祝白牦牛、大通牦牛、甘南牦牛和普通牛为研究对象,利用PCR-SSCP的方法对Bo LA-DRA基因第2外显子及第2内含子多态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DRA基因第2外显子区检测到197位T>C和116位G>A突变,对应A、B和C 3种等位基因,PIC值为0.249~0.424,为中度多态。第2内含子区发现1个A>G、1个T>C突变和1个C>T突变,对应a、b、c和d 4种等位基因,PIC值为0.389~0.515,为中度及高度多态。聚类分析表明,牦牛DRA基因第2外显子区碱基序列...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贤  李齐发  赵兴波  徐洪涛  顾垚  朱翔  谢庄  刘红林  
【目的】研究牦牛和犏牛Dmc1基因编码区序列、结构和睾丸组织mRNA表达水平,探讨Dmc1基因与犏牛雄性不育的关系,为揭示犏牛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提供参考。【方法】通过PCR扩增和克隆测序获得牦牛和犏牛Dmc1基因部分cDNA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牦牛和犏牛Dmc1基因编码区序列、蛋白结构和进化关系,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牦牛和犏牛睾丸组织中Dmc1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牦牛和犏牛Dmc1基因编码区序列全长均为1023bp,编码340个氨基酸,与黄牛Dmc1基因的同源性为100%,与哺乳纲其它物种的同源性在90%以上。牦牛和犏牛Dmc1蛋白含有RecA蛋白家族典型的第二结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彥清  牛晓亮  胡江  闫伟  罗玉柱  王文飙  才让闹日  
DRA基因属Bo LA家族Ⅱ类基因,编码Ⅱ类抗原分子的α链,其第2外显子编码的抗原结合区在抗原呈递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天祝白牦牛、大通牦牛、甘南牦牛和普通牛为研究对象,利用PCR-SSCP的方法对Bo LA-DRA基因第2外显子及第2内含子多态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DRA基因第2外显子区检测到197位T>C和116位G>A突变,对应A、B和C 3种等位基因,PIC值为0.249~0.424,为中度多态。第2内含子区发现1个A>G、1个T>C突变和1个C>T突变,对应A、B、C和D 4种等位基因,PIC值为0.389~0.515,为中度及高度多态。聚类分析表明,牦牛DRA基因第2外显子区碱基序列...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登宇   杨美琦   张开琴   李子轩   央拉   拜占春   索朗斯珠  
为分析当前西藏地区牦牛源沙门菌耐药性与分子特征,本研究对源自西藏地区内的30株沙门菌牦牛粪便分离株,采用药敏纸片法测定相关菌株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三大类共22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采用PCR扩增的方式检测bla_(TEM)、bla_(CTX)和bla_(CMY)等18种耐药基因,并采用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和费希尔精确检验(Fisher)分析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的相关性,将相关耐药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并应用序列综合分析软件(CLC Sequence Viewer 7.5和MAGA7.0)分析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_(TEM))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rmA)编码翻译相关的氨基酸关键位置点位差异与耐药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分离的30株沙门菌对于β-内酰胺类存在比较严重耐药现象,30株沙门菌对苯唑西林(OX)耐药占比最多,为60%,对青霉素(PG)、哌拉西林(PRL)、阿莫西林(AMX)、氨苄西林(AM)、羧苄西林(CB)、头孢氨苄(CN)、头孢呋辛(CXM)、头孢曲松(CRO)、头孢拉定(RAD)、头孢他啶(CAZ)、头孢哌酮(CFP)和头孢唑林(CZO)耐药率分别为56.67%、43.33%、40.00%、53.33%、53.33%、46.67%、56.67%、53.33%、50.00%、46.67%、56.67%和30.00%;对喹诺酮药物均为敏感;对氨基糖苷类药物中的链霉素(SM),耐药率为60.00%,卡那霉素(KAN)、妥布霉素(CAS)、阿米卡星(AKM)耐药率分别为13.33%、33.33%和30.00%。2)30株沙门菌的优势耐药谱型为PG/OX/PRL/AMX/AM/CB/SM。3)β-内酰胺类相关的耐药基因bla_(TEM)携带率较高(53.30%,16/30),且bla_(TEM)与β-内酰胺类药物对青霉素(PG)、苯唑西林(OX)、哌拉西林(PRL)、阿莫西林(AMX)、氨苄西林(AM)、羧苄西林(CB)、头孢氨苄(CN)、头孢呋辛(CXM)、头孢拉定(RAD)、头孢他啶(CAZ)和头孢哌酮(CFP)的耐药性相关性,呈现出显著相关(P<0.05),氨基糖苷类相关耐药基因armA携带率为60%(18/30),且与妥布霉素(CAS)、链霉素(SM)、阿米卡星(AKM)的耐药性相关性,呈现出显著相关(P<0.05)。4)部分bla_(TEM)和armA编码翻译的氨基酸存在可能与沙门菌耐药能力有关的差异位点。综上,西藏地区沙门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和氨基糖苷类耐药情况形势十分严峻,西藏地区沙门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率高的原因是因为其携带耐药基因bla_(TEM)和armA,且与氨基酸位点突变有关。本研究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牦牛源沙门菌耐药性监测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贺炎林  
牛鞭效应是一种在企业销售过程中广泛存在的普遍现象 ,造成了生产和销售环节的极大混乱和资源的巨大浪费。针对此现象 ,本文分析了牛鞭效应的基本特征、产生原因 ,并指出了解决销售过程中存在着的牛鞭效应的具体措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冯小芳  虎红红  封元  王瑜  巫亮  张娟  母童  黄增文  马正旭  武泽文  国鹏  顾亚玲  
[目的]揭示安格斯牛的体型外貌特征和生长发育规律,分析各性状参数间的相关性并探求准确而简易的体质量估测方法。[方法]以宁夏地区1 753头安格斯初生牛、1 764头安格斯断奶牛和1 642头安格斯周岁牛为对象,对其3个生长阶段的6个体尺指标和体质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安格斯牛不同生长阶段各性状间均存在极显著(P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祁云霞  王峰  刘永斌  田蕾  董文杰  达赖  田春英  荣威恒  
BMP-15基因主要在哺乳动物卵巢中表达,对卵泡的发育和分化起重要作用,克隆了牛BMP-15成熟肽编码区的cDNA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旨在为BMP-15在牛繁殖性能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根据其他物种BMP-15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牛的cDNA序列。从牛卵巢中提取总RNA,采用RT-PCR技术扩增出牛BMP-15cDNA序列。将此片段克隆到PMD18-T载体中,经菌落PCR鉴定和DNA序列测定分析验证,证实所克隆序列BMP-15为骨形态发生蛋白,符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基因的特征。序列分析表明,该cDNA包含有1 185 bp组成的开放读码框(ORF),该ORF编码394个氨基酸...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金帅  郭宪  包鹏甲  梁春年  吴晓云  刘建  阎萍  
【目的】研究牦牛和犏牛Dmrt7基因编码区序列和编码蛋白的结构,以及在睾丸组织中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探讨Dmrt7与犏牛雄性不育的关系,为揭示犏牛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牦牛和犏牛Dmrt7基因编码区序列,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功能位点和二级结构等方面进行了预测和分析;通过半定量PCR技术检测Dmrt7基因mRNA在牦牛各组织器官中的表达水平;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牦牛和犏牛睾丸组织中Dmrt7基因mRNA表达水平;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牦牛和犏牛睾丸组织中Dmrt7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牦牛和犏牛Dmrt...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童雄  罗威  闵力  张志飞  马新燕  罗成龙  陈卫东  徐斌  李大刚  
【目的】研究陆丰黄牛和雷琼牛与世界不同地域家牛中的系统发育关系,解析不同家牛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为地方家牛资源的鉴定与保护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集12头陆丰黄牛和17头雷琼牛的组织样品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整合世界范围内分布的24个品种92个体的NCBI公共基因组数据,共计25个品种121个个体的信息开展群体遗传学研究。选用Bos taurus ARS-UCD1.2作为参考基因组,经基因组序列比对与质量控制获取高质量Reads,应用GATK软件检测基因组SNPs。进一步基于群体SNPs,利用系统进化树构建、PCA聚类和Admixture评估进行群体结构分析,通过核苷酸多样性(Pi)、杂合度(Hp)和连锁不平衡(LD)水平研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29头广东地方牛经基因组测序获取6 905 944 306个Clean Reads,每个样本平均基因组覆盖率为97.99%,平均测序深度分别为12.78×。整合NCBI公共基因组数据,经质控后共检测出14 664 391个群体SNPs。整合系统进化树、PCA、Admixture的结果发现普通牛与瘤牛分化,瘤牛群体存在中国瘤牛与印度瘤牛分化,普通牛群体中东北亚普通牛(韩牛、延边牛)和西藏牛与欧洲普通牛分化,温岭高峰牛和舟山牛从中国瘤牛群体中分化。陆丰黄牛和雷琼牛均属于纯正的中国瘤牛,但陆丰黄牛与皖南牛之间、雷琼牛与吉安牛之间呈现最近的亲缘关系,说明陆丰黄牛与地域临近的雷琼牛属于两个独立的品种。部分陆丰黄牛与雷琼牛均存在欧洲普通牛和东北亚普通牛的血统混杂,且混杂比例较高,说明这两个品种牛急需加强群体内的提纯复壮。相较于欧洲普通牛和韩牛,中国家牛群体的LD衰减速率更快,核苷酸多样性Pi和杂合度Hp更高,说明其遗传多样性更丰富。相较于其他中国家牛,陆丰黄牛和雷琼牛的LD水平更低,杂合度Hp更高,且核苷酸多样性Pi和杂合度Hp的密度分布更为集中,说明两者受人工选择强度较低,且维持较高的群体遗传多样性。【结论】通过全基因组SNPs标记,系统解析了陆丰黄牛与雷琼牛的群体遗传结构和多样性特征,为这两个品种独立分类及其保护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雨谦   敬科民   张鹏   田园   董文静   张明   钟金城   蔡欣  
【目的】探究CDC25A基因在牦牛、犏牛睾丸组织和生精细胞中的表达差异及基因序列的异同。【方法】选取牦牛、犏牛为试验动物,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检测CDC25A基因在牦牛、犏牛睾丸组织和生精细胞的表达量,以牦牛、犏牛睾丸组织cDNA为模板,利用RT-PCR方法扩增克隆该基因,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两者结构和功能的异同。【结果】经免疫荧光鉴定,生殖细胞标志蛋白(DDX4)在牦牛、犏牛悬浮细胞中有阳性表达,表示该细胞群为生殖细胞。CDC25A在犏牛睾丸组织和生精细胞中的表达量均极显著低于牦牛(P<0.01);RT-PCR克隆分别获得牦牛、犏牛CDC25A基因序列1749 和1744 bp,其中CDS区均为1434 bp,均编码477个氨基酸;采用邻接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牦牛、犏牛CDC25A基因与野牦牛亲缘关系最近。CDC25A蛋白含有负电荷残基(Asp+Clu)总电荷为73,正电荷残基(Arg+Lys)总电荷为66,无跨膜结构,无信号肽结构,且均属于不稳定的亲水性胞外蛋白。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其主要分布于细胞核。【结论】CDC25A基因在牦牛、犏牛睾丸组织和生精细胞中的表达量具有极显著差异,但基因序列和结构差异与母本牦牛基本一致,说明精子发生阻滞并非基因突变导致,而是与CDC25A表达量降低有关。该结论可为后续研究CDC25A参与犏牛生精细胞增殖机制提供参考,也为研究犏牛雄性不育提供新思路。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田知利  陈杰  胡江  罗玉柱  刘秀  李少斌  郭淑珍  牟永娟  
为揭示牦牛抗逆性及抗病育种积累更多的分子遗传学资料,通过检测DRB1基因在牦牛和普通牛群体中的变异,分析该基因检测区域遗传参数。以甘南牦牛、青海牦牛、天祝白牦牛、大通牦牛和普通牛为研究对象。应用PCR-SSCP方法检测BoLA-DRB1基因第1内含子及第2外显子部分序列多态性。DRB1基因第1内含子区检测到4处SNPS及1处插入/缺失突变,第2外显子区检测到17处SNPS,两区域均表现为高度多态;单倍型连锁分析发现21种iNtRoN 1-exoN 2单倍型组型且存在单倍型连锁不平衡现象,A-A1、A-B1、B-A1和B-B1单倍型在牦牛和普通牛中频率较高;聚类分析表明,牦牛DRB1基因第2外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