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03)
- 2023(11195)
- 2022(9786)
- 2021(8993)
- 2020(7651)
- 2019(17418)
- 2018(17134)
- 2017(33230)
- 2016(18218)
- 2015(20259)
- 2014(20146)
- 2013(19783)
- 2012(18338)
- 2011(16618)
- 2010(16821)
- 2009(15719)
- 2008(15566)
- 2007(13869)
- 2006(11984)
- 2005(10584)
- 学科
- 济(73824)
- 经济(73753)
- 管理(51424)
- 业(46527)
- 企(37155)
- 企业(37155)
- 方法(33882)
- 数学(30026)
- 数学方法(29687)
- 中国(21354)
- 农(20045)
- 财(19668)
- 学(17293)
- 地方(16461)
- 环境(15309)
- 业经(14131)
- 贸(13520)
- 贸易(13516)
- 制(13361)
- 易(13071)
- 农业(13059)
- 务(12443)
- 财务(12413)
- 财务管理(12383)
- 企业财务(11742)
- 划(11459)
- 银(11342)
- 银行(11317)
- 和(11288)
- 理论(11209)
- 机构
- 学院(257898)
- 大学(256914)
- 济(102546)
- 经济(100066)
- 管理(95716)
- 研究(88499)
- 理学(82703)
- 理学院(81661)
- 管理学(80006)
- 管理学院(79527)
- 中国(65879)
- 科学(56949)
- 京(54811)
- 财(47242)
- 农(46680)
- 所(45623)
- 研究所(41655)
- 中心(41347)
- 业大(40429)
- 江(38875)
- 财经(37892)
- 农业(37154)
- 范(34802)
- 师范(34435)
- 经(34306)
- 北京(33873)
- 院(32357)
- 经济学(32084)
- 州(31276)
- 经济学院(29146)
- 基金
- 项目(175141)
- 科学(137198)
- 基金(126811)
- 研究(124051)
- 家(111863)
- 国家(110985)
- 科学基金(94388)
- 社会(78627)
- 社会科(74527)
- 社会科学(74504)
- 省(68700)
- 基金项目(67507)
- 自然(62348)
- 自然科(60884)
- 自然科学(60864)
- 自然科学基金(59726)
- 划(58740)
- 教育(57133)
- 资助(51922)
- 编号(50085)
- 重点(40012)
- 成果(39945)
- 部(38400)
- 发(37959)
- 创(35837)
- 课题(34825)
- 科研(34332)
- 创新(33616)
- 计划(32877)
- 国家社会(32482)
- 期刊
- 济(109939)
- 经济(109939)
- 研究(72911)
- 中国(48726)
- 学报(42864)
- 农(41666)
- 科学(39343)
- 财(37595)
- 管理(31823)
- 大学(31350)
- 学学(29803)
- 农业(28123)
- 教育(25191)
- 融(22194)
- 金融(22194)
- 技术(20542)
- 业经(18528)
- 财经(18299)
- 经济研究(18212)
- 问题(16174)
- 经(15706)
- 业(15240)
- 版(13211)
- 资源(12855)
- 统计(12349)
- 技术经济(12118)
- 商业(11946)
- 科技(11637)
- 现代(11528)
- 贸(11504)
共检索到3727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戴忱
本文针对城市规划中用地布局的方案比选以及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用地布局环境合理性的评价难以量化的问题,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缓冲区叠合分析,结合Delphi法进行因子打分、层次分析法确定因子权重,构建了一套初步的方法体系。将五大类城市建设用地分为环境敏感性用地、环境服务性用地和污染源性用地三类,形成居住用地布局适宜性、工业用地布局适宜性、交通用地布局适宜性和绿地广场布局适宜性四个评价系统。并以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对城市用地布局的适宜性进行量化,结果较为直观,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比较性,从环境合理性角度对判断不同规划用地布局方案的优劣提供了较好的支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董家华 包存宽 黄鹤 舒廷飞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规划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鉴于理论、方法上尚存在某些空白,基于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在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生态学的角度,依据生态位理论,以上海市某新城作为实证,探讨在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与评价的方法、程序及内容,从而为城市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内容上的补充和技术方法上的完善。
关键词:
生态适宜性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因子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许大鹏 朴在林 刘媛
在GIS中,根据地理实体对周围空间的作用不同,将缓冲区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类,对动态缓冲区不是简单的设定距离参数,而必须依据操作对象和要求,选择适用的分析模型。给出了不同的模型和变换公式,并给出实例,介绍了动态缓冲区分析的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和缓冲区的建立步骤。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缓冲区 分析模型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益敏
高山峡谷地区山高坡陡,其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人居环境有其特殊性。怒江峡谷区人居环境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海拔、坡度、坡向、交通、水资源、土地利用等。将指标分级量化后,采用GIS的空间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技术,对研究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进行了定量、定位综合评价分析。研究表明,怒江峡谷人居环境适宜区域主要以带状形式分布在河流两侧,其他区域只有零星分布;怒江峡谷人居环境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空间分布基本吻合,各县人居环境评价均值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关性达到0.96,各乡人居环境评价均值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关性达到0.76。同时分析了怒江峡谷三县各乡镇的人居环境容量,表明其环境难以承载现有人口。
关键词:
GIS 人居环境 人居容量 怒江峡谷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燕飞
生态适宜性评价在各种尺度的城乡规划中被广泛采用,但由于其分析结果往往与城市的发展意图存在较大差距,导致不能真正起到指导城市用地布局的作用。本文以江苏省沿海地区为例,在工程地质、生态和经济适宜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GIS软件Arcgis的分析功能对三种适宜性进行组合分析,对不同适宜性组合类型的土地提出利用原则和发展策略。适宜性组合分析的思路和方法从一个方面深化了生态适宜性评价,较好地解决了各种适宜性评价结果难以协调的矛盾,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布局提出了明确的指导建议。
关键词:
城市用地 生态适宜性评价 适宜性组合分析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杨静
1引言城市规划环境下要对城市布局、各项工程建设进行综合部署。而物流中心一般具有较完善的物流环节,是集物流集散和控制一体化、运作于一体的物流据点。狭义的物流中心是指物流网络上的重要节点,广义的物流中心是指其空间上的扩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伟松 李江风 钟紫玲
为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资源,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通过构建低丘缓坡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进行生态适宜性等级评价。结果表明:生态适宜性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基本适宜、较不适宜及不适宜5种类型,其面积分别为65.92km2、127.72km2、119.60km2、54.87km2和9.21km2;同时位于新增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和基本适宜的低丘缓坡资源占研究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建设用地范围内的低丘缓坡资源总面积的86.88%。从生态学角度构建的低丘缓坡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十分合理,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具...
关键词:
GIS 低丘缓坡 生态适宜性评价 湖北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邬娜 傅泽强 谢园园 徐建伟 沈鹏 高宝
以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基础,以辽河流域(辽宁省)为研究对象,从产业布局的现状分析入手,重点分析辽河流域(辽宁省)现有产业布局对水资源、水环境等的影响,以及产业布局与生态功能区划的协调性。得出目前辽河流域(辽宁省)的产业布局还存在与功能区划不匹配、布局过于集中、资源环境状况恶化等问题,提出未来其产业布局优化的总体策略,并指出应从落实功能区划、完善经济区格局,以及构筑高效的主导产业空间体系等方面优化产业布局。
关键词:
辽河流域 产业布局 生态适宜性 优化对策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军围 唐晓岚
聚落研究是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领域,迅速兴起的森林旅游业对经济发达地区森林公园范围内的古村落保护构成严重的威胁。以江苏省苏州市西山森林公园Landsat 7遥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为主要数据源,选择海拔、坡度、坡向、距河流距离、土地覆盖类型、距道路距离等作为西山森林公园内聚落适宜性评价的影响因子,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叠加分析模块,结合景观格局理论,对研究区进行聚落适宜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以东村古村为例,对现状聚落斑块布局加以分析,提出尝试性建议。结果表明:1聚落最适宜区域面积较小,只有263.34 hm2,占比3.13%,最不适宜区域面积最大,达3 973.68 hm2,占比47.17...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周曦
由于大型城市绿地场地条件错综复杂,其中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用地分布范围需要科学理性的规划设计。研究将适宜性分析引入,形成城市绿地适建性分析。首先分析可能影响建设分布的各项因素,设计分级标准及评分等级。然后借鉴相关技术方法形成综合评价,在城市绿地中设定适宜建设、谨慎建设、禁止建设的区域。从而使大型城市绿地内建设用地的规划设计更具综合性、定量性、精确性。
关键词:
城市绿地 适宜性分析 建设用地 影响因子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丁建军 胡定国 冷志明
高质量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是夯实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基础的重要抓手。论文运用缓冲区分析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ulti-scale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MGWR)探究长三角地区专精特新企业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的尺度效应,结果表明:(1)在空间分布上,上海是专精特新企业集聚的主要地区,其次是省会城市和沿江沿海城市;行业构成整体上呈“非均衡”态势,机械设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制造业等实体经济行业占比较高,但不同区域有差异。(2)在集聚特征上,圈层差异和尺度效应明显。省域内,各省市专精特新企业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全域上,整体呈“一极多核”的空间分布格局。上海是专精特新企业主要集聚区,省会城市及区域经济中心城市为专精特新企业次级集聚区。(3)自然地理、政府、市场及社会四大维度因素对专精特新企业的空间分布影响具有尺度效应。土地开发程度作用尺度较小,是局部变量,对不同地区专精特新企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差异较大;高程、政商关系、市场化程度、企业数量、对外开放程度、物流水平、创新环境等因素的作用尺度较大,是全局变量,且除市场化程度、企业数量对专精特新企业空间分布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外,其余因素对专精特新企业空间分布的影响都显著为正。研究结果可为长三角地区专精特新企业空间的布局优化提供支撑,为专精特新政策制定与产业规划提供参考。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成林 郭素娟
【目的】探究影响板栗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模拟不同气候条件下板栗潜在分布区,为板栗种质资源保护和引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472个板栗现有种群分布地理信息与21个环境变量,采用物种分布组合模型模拟板栗潜在适宜分布区,通过AUC与TSS值评价模型准确性。利用组合模型推测末次冰盛期、全新世中期、当前、2030年和2050年板栗适宜区分布及其变化趋势。【结果】1) 10种模型中,RF、GBM、MARES和GAM预测精度最好且稳定,最终组合模型AUC和TSS值分别为0.974和0.816,精度较高。2)影响板栗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最冷月极端低温、海拔、最湿季降水量、年温变化范围和最湿月降水量,累计贡献率达89.79%。3)当前气候条件下中国潜在板栗适宜区分布广泛,自末次冰盛期以来,板栗适宜区不断向高纬度地区扩张,气候越暖扩张越快。但板栗整体适宜性不断下降,南方较为突出,北方则降幅较小,高适宜区总面积逐步减少。【结论】气候和地形因子共同影响板栗的地理分布,其中气候因子中温度因子贡献最大,地形因子中海拔因子贡献最大。当前气候条件下板栗在中国适宜区分布广泛,建议在高适宜区进行引种栽植及种质资源保护,当未来气候不利于板栗生长时向高纬度适宜区进行迁移引种,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
关键词:
板栗 物种分布模型 气候适宜性 分布预测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陈建军 雷征
规划空间耦合是国土规划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国土空间类型划分,国土空间结构和布局优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以自然地类为基础评价单元,从微观尺度梯次开展生态重要性、耕地适宜性和建设适宜性评价,进而获取生态保护空间、优质耕地空间和建设开发空间,并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对应的空间类型进行耦合分析。结果表明:微观尺度评价下的空间分区比主体功能区规划空间划分更加精细,对指导区域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陆张维 徐丽华 吴亚琪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优化有助于发挥建设用地的最大效益,关系整个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栅格尺度评价杭州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适宜性,同时针对中心城区的特点侧重于经济适宜性,并结合GIS技术,实现基于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方案。结果表明:侧重经济适宜性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作为杭州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的决策依据是科学合理的,有助于确定未来城市发展的优势区位,并且布局方案相对紧凑,能有效引导城市紧凑化发展,抑制城市沿主干道蔓延式开发。另外,基于适宜性评价的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布局方式,较难体现邻域动态影响、局部规则的交互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汤惠君
文章全面评价分析了广州市风象、太阳辐射、气温等气象因素对城市工业、居住用地布局的具体影响,并就如何将气候特点与城市规划及其建筑设计相结合改善城市大气环境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从气候的角度提出了改善城市环境的规划应对措施。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城市环境 气候条件 广州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