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47)
2023(8940)
2022(6830)
2021(6117)
2020(4870)
2019(10781)
2018(10516)
2017(20897)
2016(11325)
2015(12354)
2014(12502)
2013(12140)
2012(10941)
2011(9818)
2010(9717)
2009(8955)
2008(9055)
2007(8268)
2006(7250)
2005(6999)
作者
(32907)
(27966)
(27551)
(26577)
(17892)
(13314)
(12499)
(10583)
(10474)
(9761)
(9517)
(9281)
(8989)
(8843)
(8741)
(8644)
(8209)
(8093)
(7965)
(7890)
(6856)
(6828)
(6760)
(6487)
(6275)
(6242)
(6241)
(5962)
(5649)
(5490)
学科
(50333)
经济(50289)
(35927)
管理(33443)
(27891)
企业(27891)
方法(21572)
数学(19006)
数学方法(18841)
(16482)
中国(15280)
(13208)
业经(12035)
(11407)
农业(11181)
(9863)
(9754)
金融(9754)
(9616)
银行(9600)
(9188)
(8811)
财务(8793)
财务管理(8781)
企业财务(8562)
地方(8259)
(8212)
技术(8076)
(7840)
贸易(7834)
机构
大学(167928)
学院(166041)
(73421)
经济(72091)
管理(64466)
研究(57538)
理学(55636)
理学院(55094)
管理学(54217)
管理学院(53904)
中国(45235)
(34813)
(34446)
科学(33310)
(31059)
(28717)
财经(28197)
中心(26465)
研究所(25961)
(25874)
业大(25087)
(24573)
农业(24097)
经济学(24027)
经济学院(21674)
财经大学(21338)
北京(21176)
(20376)
(20362)
师范(20134)
基金
项目(112296)
科学(90294)
基金(85555)
研究(80088)
(75626)
国家(75061)
科学基金(64788)
社会(54504)
社会科(51772)
社会科学(51761)
基金项目(44426)
(41417)
自然(41373)
自然科(40491)
自然科学(40482)
自然科学基金(39809)
教育(36358)
(35343)
资助(34448)
编号(31036)
(25645)
重点(25374)
成果(25266)
国家社会(24296)
(23558)
(23175)
教育部(22331)
(22282)
创新(21725)
人文(21466)
期刊
(78791)
经济(78791)
研究(49999)
中国(31917)
(28750)
学报(28214)
(27440)
科学(26164)
管理(23745)
大学(21760)
(20993)
金融(20993)
学学(20745)
农业(18863)
财经(15438)
教育(14176)
经济研究(13351)
(13286)
技术(12683)
业经(12479)
问题(11066)
(10038)
(8704)
(8350)
技术经济(8298)
理论(7915)
世界(7619)
现代(7574)
统计(7524)
商业(7464)
共检索到2477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向国成  谌亭颖  邓明君  童乙伦  
本文旨在用博弈论方法解析APP共享经济外部性的市场有效逻辑,阐明共享经济中呈现出的免费现象,并不是市场失灵理论的失灵。基于APP软件下载、信息使用和产品交易三阶段博弈中用户人数与软件、信息和产品供应方在收费、闲置资源、潜在消费上的内在关系,得出三类七个动态均衡解及其产权界定路径。产权动态化均衡说明,共享经济中的免费现象本质上是节省界定产权的外生交易成本与节省产权界定不清引起内生交易成本之间两难冲突的折中决定了产权清晰与模糊程度,决定了在哪些环节免费、哪些环节收费。通过用户资本化的创新定义,证明了用户资本化的价值法则和门槛法则,阐释了用户量决定APP网络分工效应的基本逻辑。正是基于产权动态化的外部性市场有效和用户资本化的网络分工效应的有机统一,使得共享经济中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转换更为灵活,能够充分地利用闲置资源、激发潜在消费,极大地促进了共享经济的发展。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群华  陈金龙  
由于投资者保护不完善产生的金融市场的不完美性,从事"挑选胜者"的多元化企业发现,即使经济中有额外资本需求的高生产率项目,通过内部资本市场将稀缺资本配置给平庸项目也是最优的。即使多元化企业的内部资本市场有效,这种内部资本配置偏见也会降低配置效率,因为多元化企业的存在可能使其他公司的融资更为困难。在金融发展处于中等程度的国家,与其多元化企业相联系的负外部性成本特别高,高度多元化会产生家族企业集团控制公司部门的情形,这可能降低市场效率。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现林  
面对错综复杂而又不断演进的经济世界,充满理性的实证主义者以选择性假设作为实证研究的逻辑起点的做法,为实证分析的范围和效果预设了局限性,体现为理论研究的狭隘性、碎片化和逻辑谬误三个方面的缺陷;作为分析工具的数理分析与经验检验未能解决这些问题,只是放大了问题的严重性。这种"实证"方法缺失了客观公正的求实精神与价值诉求。实证主义应以客观公正的价值取向与追求真理的精神,不惟形式化与经验至上,方能建构适应实践真正所需的方法与理论体系。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费广胜  迟爱敏  
发达的科技服务体系是以科技服务供求均衡为基础。只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非均衡性进行思考与把握,才能探索实现农村科技服务供求均衡的内在机制。"上下结合"的科技服务模式是我国农村科技服务的必然选择。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玉丽  张永久  
无论区域教育改革如何推进,教育公平始终是理论和实践聚焦的热点话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使得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的关系问题被广为关注。本刊刊发一组从区域教育改革的校际均衡、体制均衡、学校文化、校本课程等不同角度探讨教育公平如何在区域内实现的文章,以期能够引发读者对如何理解均衡发展的实质、如何通过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等问题的更为深入的思考。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施威  杨琼  耿华萍  
近代以来我国城乡义务教育总体上处于非均衡发展状态,其实质是资源供给和配置机制失衡。义务教育非均衡供给制度具有内在的逻辑和动能、深厚的历史传统以及稳固的社会根基:一是非均衡发展机制优势符合后发国家的战略意图;二是清末至民国时期累积和固化的法理传统、制度惯性与教育文化;三是国家意志、行政体制和非制度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主体利益博弈需求。循此逻辑,历次教育体制变革都在事实上延续了非均衡供给机制,尽管中央政府于2006年进行了反向改革,但"新机制"及其后续改革并未消除"城乡分立"的制度惯性。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章上峰  徐龙滨  李荣丽  
本文假定资本完全流动,通过构建、校准和模拟开放的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研究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内外货币政策冲击有助于降低通胀,且利率市场化能更好地控制通胀,且随着利率上升,产出对国内外货币政策冲击的初始反应均减弱;随着利率市场化,技术冲击有助于降低通胀和促进经济增长;我国产出波动、通胀波动主要依赖于国内冲击因素,随着利率市场化,对产出波动,技术冲击的解释力度逐渐增大,对通胀波动,货币政策冲击的解释力度逐渐增大;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全社会总福利水平提高,且存在一个最优的利率水平(7%左右),使得全社会总福利损失达最小。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丁志国  丁垣竹  赵宣凯  
研究目标:基于理论模型推演,分析债务违约的生成机理,明晰企业融资规模的合理范围和债务违约的边界条件,测算中国市场债务违约风险特征,以及美国货币政策转向对中国实体经济部门违约风险的可能冲击。研究方法:基于企业资本收支均衡方程,理论推演债务违约的生成机理,选取2003~2020年A股市场数据,实证判别中国债务违约风险特征,以及外部政策转向的冲击效应。研究发现:理论推演表明:企业资本结构选择存在确定的债务安全边界和债务违约边界,可以划分为债务安全区、失速区和违约区三种状态,企业一旦进入债务失速区,就会在自我加强机制的作用下加速滑向违约区;资本收益率、债务成本和资本结构共同决定了企业所处的债务状态,资本收益率的下降和债务成本的上升,都可能引发企业在既有资本结构下陷入债务困境;委托代理问题是企业债务违约的内在动因,宏观经济冲击则是实体经济部门“违约潮”可能的外生触发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当前中国市场债务违约风险总体可控,但局部风险和潜在风险不容小觑;美国货币政策转向对中国实体经济部门违约风险具有刺激作用,必须借助宏观政策积极应对。研究创新:基于理论模型推演,给出企业债务风险的定量判别依据、债务违约生成机理的自我加强机制以及实体经济“违约潮”的可能触发机制,为资本结构选择以及重大金融风险防范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分析框架;基于市场数据,测度中国实体经济部门的债务违约风险,为预判外部政策转向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冲击效应提供经验证据。研究价值:为企业管理者制定融资方案提供定量的参考依据,为宏观管理部门精准预判和科学防范重大金融风险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赵传林   齐琪   贺少松   孙阳琪  
动态交通分配问题是交通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将动态交通分配方法应用于大规模网络往往产生过高的计算成本。通过研究准动态交通分配问题,降低动态交通分配中时间的连续性和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的复杂性。采用路段行程时间计算公式定义一种新的剩余交通需求计算方法;然后考虑剩余交通需求在时段之间的传播过程和出行者对路网的熟悉程度差异,建立基于Logit的随机用户均衡准动态交通分配模型,基于逐次平均法设计模型的求解算法。最后通过Braess网络和九节点网络说明模型的应用情况,并分析模型参数的敏感度,验证模型的合理性与算法的有效性。本研究丰富了交通科学基础理论,为交通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崔小勇  赵煦风  闫昱  
本文为研究政府间转移支付提供了一个可拓展的一般性理论框架。在公共支出存在外部性、地区对于公共品需求具有异质性偏好的设定下,本文证明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是公共支出的函数,其边际量大小由四个因素决定,分别是支出对转移支付的弹性、公共支出在地区间的分布、中央对公共支出均等化的偏好,以及地区公共支出的外部性大小。结合该理论框架,本文进一步使用中国2019年的县级财政数据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最优边际转移支付呈现U型且主要为负,其形状主要由公共支出均等化偏好和外部性决定。通过与现实政策对比,本文认为应进一步增强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倾斜力度。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连飞  齐敏伽  
跨境资本流出会对本国经济带来紧缩效应,且随着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的增加,不利影响会越来越大,社会福利损失也会增大;汇率市场化能够明显降低资本流动冲击引起的经济波动,带来较小的社会福利损失;宏观审慎政策可以起到逆周期"以丰补歉"的作用,降低经济受到资本流动冲击的影响,以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在维护金融稳定的同时保证经济平稳增长,减少社会福利损失。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连飞  齐敏伽  
跨境资本流出会对本国经济带来紧缩效应,且随着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的增加,不利影响会越来越大,社会福利损失也会增大;汇率市场化能够明显降低资本流动冲击引起的经济波动,带来较小的社会福利损失;宏观审慎政策可以起到逆周期"以丰补歉"的作用,降低经济受到资本流动冲击的影响,以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在维护金融稳定的同时保证经济平稳增长,减少社会福利损失。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赵磊  
市场经济能否自动实现均衡的关键,在于供求失衡之后的经济波动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历史证明,市场经济走向"正反馈"的趋势,乃是资本主义的常态。经济危机的结果,就是通过"暴力去产能"使得失衡的市场供求被强制性地恢复均衡。离开"暴力"和"强制"的经济危机来谈"市场均衡",只能是"伪均衡"。晚近以来,虽然"市场均衡"理论已经为很多学者所证伪,但这些证伪工作大多并没有对"市场均衡"的基本逻辑提出反思。在本文中,笔者运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导致的"有购买力的消费不足"理论,对市场经济的"伪均衡"做出批判性的分析。最后,笔者进一步讨论了"矛盾分析"与"均衡分析"的区别:二者的区别不仅在于对矛盾状态的定位不同,还在于二者的逻辑不同。换言之,"矛盾分析"是"辩证逻辑"的展开,而"均衡分析"则局限在"形式逻辑"里面兜圈子。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杨玉珍  
包容性增长有着深厚的学术渊源,应作为新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在理论和战略上指导区域发展。非均衡突破作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实践经验,应是我国区域发展的现实特征。学理上,非均衡突破与包容性增长兼具差异性与互补性、侧重性与统一性,非均衡突破暨包容性增长模式应成为区域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主要模式。其实践路径关键在于经济一体化的同时面向全社会提供公平、全覆盖、均等化、可持续、可获得的普遍服务。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阮成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义务教育经历非均衡发展、非均衡向均衡发展过渡和均衡发展三个政策阶段。在这一进程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动力机制、价值取向、过程保障和文化规则有着自身的演进逻辑。这一政策的未来走向,将以新型非均衡发展为动力机制,以"发展平衡"促进"机会均等"为价值取向,以每个适龄儿童少年均等享有良好教育为过程保障,以尊重和引导教育民意为文化规则,从而将形成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新的政策框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