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291)
- 2023(4679)
- 2022(3872)
- 2021(3670)
- 2020(2894)
- 2019(6540)
- 2018(6416)
- 2017(10271)
- 2016(5154)
- 2015(5347)
- 2014(5136)
- 2013(4813)
- 2012(4388)
- 2011(4002)
- 2010(4170)
- 2009(3571)
- 2008(3388)
- 2007(3169)
- 2006(2771)
- 2005(2392)
- 学科
- 业(22764)
- 管理(22251)
- 企(21202)
- 企业(21202)
- 济(15299)
- 经济(15285)
- 技术(13660)
- 技术管理(11188)
- 中国(6842)
- 业经(5693)
- 方法(5203)
- 理论(4763)
- 教育(4519)
- 农(4200)
- 财(4175)
- 划(3844)
- 制(3669)
- 数学(3619)
- 数学方法(3561)
- 产业(3510)
- 策(3460)
- 银(3431)
- 银行(3431)
- 行(3333)
- 教学(3273)
- 学(3186)
- 农业(3132)
- 地方(3125)
- 融(3041)
- 金融(3041)
- 机构
- 大学(69561)
- 学院(69011)
- 管理(29324)
- 济(26140)
- 经济(25582)
- 理学(25464)
- 理学院(25177)
- 管理学(24875)
- 管理学院(24686)
- 研究(20950)
- 中国(15102)
- 京(14012)
- 科学(12056)
- 财(11981)
- 江(11158)
- 范(10783)
- 师范(10718)
- 中心(9868)
- 财经(9311)
- 所(9192)
- 州(8814)
- 北京(8753)
- 技术(8677)
- 师范大学(8626)
- 教育(8585)
- 经(8461)
- 商学(8412)
- 业大(8340)
- 商学院(8309)
- 研究所(8307)
- 基金
- 项目(48043)
- 科学(39849)
- 研究(38457)
- 基金(34121)
- 家(29162)
- 国家(28858)
- 科学基金(26047)
- 社会(25091)
- 社会科(23789)
- 社会科学(23787)
- 省(20783)
- 教育(18891)
- 基金项目(18174)
- 创(17505)
- 划(17094)
- 自然(15705)
- 自然科(15446)
- 自然科学(15444)
- 自然科学基金(15223)
- 创新(15094)
- 编号(15010)
- 成果(12625)
- 资助(11549)
- 课题(11505)
- 重点(10975)
- 业(10903)
- 发(10740)
- 新(10702)
- 国家社会(10223)
- 部(10208)
共检索到1070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毛迎新 谭维智 于家杰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凭借其“内容生成”的卓越性能在“艺术创作”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当机器摄入人类创造力与想象力的练习场——艺术创作,昭示了美育场域的“机器出场”。鉴于此,本研究以机器创作的“内容”为切入点,阐释机器创作在拓展创意边界、交互修正审美、“人人创作”促发审美进化等方面赋予美育的内在变革,探索机器创作介入下美育所面临的“感性—理性”“内生—外铄”“慢养—速成”等“去人化”的矛盾风险,并从情感表达、生命能动、人格塑形三重维度探赜美育不可撼动的人性逻辑,借此对机器创作时代“谁的创作更重要?怎样的创作更重要?创作什么更重要?”进行哲学辨思,最后提出机器创作时代美育如何保持“让人在场”的回归路径。
[期刊] 求索
[作者]
徐小奔
人工智能技术对著作权制度的挑战表现为人工智能"创作"的主体资格、"创作"结果(人工智能"作品")的作品资格以及权利归属问题。创作是人类智力活动的过程,作品是人类智力活动的结果,人工智能不具备自然人所特有的自由意志与实践目的,不具备权利主体的人格性,不能视为作者,进而不能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过程称为创作。但是,人工智能"作品"中内在地蕴含着人工智能设计者(自然人)的个性。这种个性直接表现为综合理念上的价值选择,间接表现为对特定具体表达形式的积极追求。据此,人工智能"作品"可被认定为作品受著作权保护。在权利归属上,为协调创作中心主义与投资保护主义,应当原则上将人工智能作品视为法人作品,将著作权归属于法人,并通过委托作品机制允许设计者与使用者通过市场交易来协调双方利益。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闵珊华
文学与数学是文理两科的代表科目,两者之间似乎并无联系可言,然而许多文学创作者却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数学思维方法,一但发现个中奥秘,你会发现编故事并非一件难事,只要你掌握了——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张靖 苏丹妮 余弦
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美育的高质量发展对高校学科美育提出了深入挖掘各学科蕴含的美育价值与功能、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的新要求。目前高校学科美育主要以艺术学科为主,美育功能和教育实施内容较为单一,距离新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发挥“古籍之美”这一学科美育禀赋,中山大学依托图书馆学学科建设,打造以中华优秀传统典籍文化系列课程为基础的综合性优质美育资源,开发融合感知、体验、实践和创新的美育模式,整合美育的物质资源、社会资源、学科资源和国际资源,从美育的文化底蕴、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高校美育浸润的全方位创新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美育教学成效。并凝练出高校美育应传承传播中华文化、高校美育应遵循融合发展路径、高校美育应深挖学科审美内涵和高校美育应夯实优质资源建设四条新时代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深入挖掘各学科美育价值与功能的基本经验。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珊
舞蹈艺术是一种美的艺术,它作为情感抒发和表达的一种肢体语言形式,给人们的视觉上带来了享受,精神上带来了愉悦、感动和震撼。舞蹈作品具有生命力是由于在其创作的过程中加入了人类的情感。艺术构思作为舞蹈创作的关键,它将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外部肢体动作的形式美对其内心世界的活动进行了展现。
关键词:
舞蹈编排 舞蹈艺术 艺术构思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蔡少薇
许地山名赞玥,号地山,1893年出生于台湾。三岁时,因父亲反对清廷将台湾割让给日本,领兵抗日失败,全家舍弃家产,迁回大陆。父亲是正直的读书人,爱生活,爱孩子,他曾以不求表面繁华,埋在地下积蓄营养,供人食用的花生作比,教育孩子们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件童年旧事使许地山终身不忘,并由此有了一个使用最多的笔名:落华生。因几经变故,家道日渐贫困,许地山19岁即开始教书谋生。21岁时,又到缅甸仰光中华学校教了二三年的书。缅甸以佛教立国,国中寺庙遍布,佛教教义规范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孙秀华
广告写作的独创性和新奇性广告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影响广告成功的因素非常复杂,如果从广告写作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我认为广告的魅力是它的独创性和新奇性,有了这两点,广告才有力量来和今天世界上一切惊天动地千奇百怪的新闻事件竞争。我们当然可以把世界上的一切...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周华
拙著《会计规则的由来》承蒙业界同仁抬爱,书中部分章节有幸在《财会月刊》中以摘要连载的形式与读者朋友见面。近年来,笔者曾在多场师资研讨会上向同仁们汇报过这一著作的内容概要,引起了同仁们的浓郁兴趣,也有许多读者反复催问何时能正式出版。应《财会月刊》编辑部邀约,我在此很荣幸地向业界同仁汇报这部著作的创作历程,顺便解释多年来反复推迟出版的缘由。一、撰写动机1999年秋,我有幸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攻
关键词:
会计规则 财会月刊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伟民
朱生豪将莎士比亚戏剧以具有强烈诗歌韵味的口语化散文形式表达出来,具有不是诗词,但在诗意的表达上,胜似诗剧的特点。朱生豪的译文押韵的地方较多,句式整齐,上下句之间形成了对称、对比的形式,节奏感强,具有音韵美、整齐美的特点,符合汉语读者的审美习惯。他的译文在准确的基础上符合汉语读者对诗歌和戏曲的审美欣赏习惯。他翻译莎剧的成功是与他具有较高的中国古典文学造诣和深厚的中国古典诗词修养分不开的。
关键词:
朱生豪 莎士比亚戏剧 诗词创作 译文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王春景
我国学术界对于"东方文学"的研究从五四时期开端,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但其真正勃兴是源于2000年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的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兴起之后,更多的东方裔的诺贝尔文学奖和布克奖获奖者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之中,这一研究视角恰好与20世纪80年代开始席卷全球的后殖民文化理论重合,殖民问题、民族问题、历史视角和文化冲突都是东方文学中的敏感话题,进而把整个东方文学的研究方向带入到国际视野中。齐园博士、刘静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青丽
地域主义景观设计是全球化背景下追求个性化与独创性的必然趋势。地域主义景观形式来源于对设计场地的解读,场地的自然境貌和人文特质构成设计思想的来源。在这一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的手法有引用与重构、抽象与变形、隐喻与象征、对比与融合等。
关键词:
地域主义 景观设计 地域特色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不同于抽象的人性观,马克思主义以实践的观点看待人:人是实践的人,实践性是人的基本属性。实践人是道德生成的内在根基,生活是实践人的基本存在形态。因此,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基于生活,为了生活。生活德育就是要引导人自觉地批判日常生活,创造道德生活,过一种真正的人的生活。
关键词:
人性 实践人 生活德育 道德生活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裴航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钢琴创作的第一个高潮期,中国作曲家运用手中的音符忠实地记录了自己对这段历史和社会的认知,对真、善、美的理解,发挥自身创造力鼓舞劳苦大众在逆境中坚持真理、积极向上、乐观进取。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最充分的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弘扬了民族文化。
关键词:
抗日战争 中国钢琴创作 人文主义精神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邱化宾
<正>近代以来,中国画艺术一度陷入“衰败论”的悲观氛围中,彼时美术界受救亡图存思潮影响,涌现出一批志在革新的艺术家,其中又以提出“改良论”的徐悲鸿为知名代表。纵观徐悲鸿中国画创作视域下的言论行为,基本都是围绕“国画改良”这一目标展开的,他所创作的一系列人物及山水题材作品,充分阐释了“博采西方绘画所长”的理念,但又不盲目崇洋、全盘从之,同时呼吁对传统中国画优秀之处坚守、冠绝之处继承,由此奠定了“以西润中”的改良思想基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萍
"格卑气弱"是古人从风格上对晚唐诗进行整体性批评时惯用的词语,即格调不高而有衰陋之气。虽然对于这一批评,后代独具慧眼的诗人及文论家多有拨正,但却依然停留在对晚唐诗歌创作的审美价值及意境的肯定上,而很少论及晚唐诗人在亡国前夕,生发出的对家国的热爱、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对真善美的热爱与追求以及满含民胞物与精神的人文情怀。作为晚唐的一代词臣,吴融有大量咏物诗传世。一花一世界,一草一乾坤,正是借用这种貌似琐碎的体裁,吴融细腻地感悟生命的真谛,通过与大自然物象的"静中相对",传达出百代之下读来犹使人们为之动容的人文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