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31)
2023(14289)
2022(12145)
2021(11546)
2020(9693)
2019(22188)
2018(22471)
2017(42528)
2016(23779)
2015(26686)
2014(26546)
2013(25871)
2012(23687)
2011(21471)
2010(21459)
2009(19569)
2008(19130)
2007(16810)
2006(14680)
2005(12726)
作者
(69912)
(57607)
(57566)
(54708)
(36518)
(27799)
(26067)
(22804)
(21922)
(20566)
(19480)
(19312)
(18358)
(17997)
(17903)
(17774)
(17593)
(17153)
(16612)
(16440)
(14648)
(14088)
(14022)
(13168)
(13092)
(13091)
(12811)
(12802)
(11646)
(11602)
学科
(85441)
经济(85337)
管理(65066)
(60094)
(48434)
企业(48434)
方法(40759)
数学(35531)
数学方法(35181)
中国(25628)
(24733)
(21630)
(19760)
业经(19478)
(17529)
贸易(17518)
(17057)
(16687)
农业(16399)
地方(16314)
理论(15453)
技术(14227)
(14218)
(14199)
银行(14134)
环境(14023)
教育(13784)
(13474)
(13158)
财务(13098)
机构
大学(336060)
学院(331951)
管理(128612)
(125341)
经济(122449)
理学(111968)
理学院(110707)
研究(109396)
管理学(108680)
管理学院(108109)
中国(79992)
(71467)
科学(71112)
(59504)
(58216)
(55555)
业大(54849)
研究所(51005)
中心(49118)
(47674)
农业(47233)
财经(46949)
北京(45259)
(44985)
师范(44442)
(42607)
(39551)
(39325)
经济学(36953)
技术(36147)
基金
项目(229606)
科学(177261)
研究(165787)
基金(162997)
(143751)
国家(142517)
科学基金(120401)
社会(101158)
社会科(95676)
社会科学(95649)
(90980)
基金项目(87704)
自然(79758)
自然科(77812)
自然科学(77787)
教育(77559)
(76915)
自然科学基金(76371)
编号(68621)
资助(66393)
成果(56080)
重点(51404)
(49769)
(48507)
(48061)
课题(47719)
创新(44690)
科研(44286)
大学(42958)
计划(42483)
期刊
(133228)
经济(133228)
研究(96224)
中国(62305)
学报(59352)
(53082)
科学(50745)
管理(45826)
大学(44129)
教育(43621)
(41668)
学学(40968)
农业(36848)
技术(27923)
(26243)
金融(26243)
业经(23100)
财经(22085)
经济研究(21581)
图书(20398)
(18745)
(18545)
问题(18210)
科技(17420)
理论(16601)
(16333)
业大(15587)
实践(15338)
(15338)
商业(15140)
共检索到4757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周江林  
AI4S是人工智能逐步走向深化和细化的产物,本质上是一种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新范式。AI4S嵌入我国高校基础研究既是积极响应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国家战略的安排,又是有效推进高校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它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高校基础研究传统范式的转型,并不断拓展高校基础研究的新领域。然而,由于智能技术发展的内在局限,AI4S在高校基础研究中并非万能,也必然会遇到技术和伦理等多重边界。因此,为推进AI4S更好融入高校基础研究,需要加大AI4S的基础设施建设,打破数据壁垒,提高算力和优化算法模型;同时,还需要明确AI4S辅助创新的定位,在价值判断问题上强化人工的强势介入。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宋子良  王平  
我国高校基础研究应加大投入强度宋子良,王平一、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近几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发表的论文数约占全国科技论文数的60%,超过了科研机构,而且绝对数量也在逐年提高。但与国外大学相比,总的来说,我国大学的科学技术研究水平差距还很大。世界公认的最具权...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朱军文  刘念才  
运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对1978-2009年间我国高校基础研究产出规模及其影响力变迁轨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校及其内部不同组别学校基础研究产出变化趋势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变化拐点与相关重大政策出台时间点基本吻合,从科学研究职能看,高等教育系统层次日益清晰,但我国高校基础研究产出的整体影响力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章豹  
建立以高校为主体的基础研究模式 ,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和构筑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举措 ,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客观需要 ,也是由我国高校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实力和优势所决定的。当前应深化科技体制与高教体制改革 ,优化基础研究资源配置 ,逐步建立以重点高校为主要基地 ,高校与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密切结合的基础研究体制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茂   罗娟研   徐浩  
新工科理念下,工程技术的创新和产业的发展需要以物理学为代表的基础研究作为基础,同时基础学科需要利用工程技术和行业产业实现科技转换和实际应用,而作为转换载体的人才是其中的关键。在新工科理念下开展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是新时代探索基础研究推动产业发展的积极实践。基于对新工科理念下高校培养基础学科创新人才的意义、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分析,通过与以美、德、日3个国家为代表的国外高校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国内外比较分析,从价值塑造、知识体系构建、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和产业发展助推等维度分析中国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最后,以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学创新人才培养为例,归纳出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在资源供给、培养体系和回应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和系统性问题上的有益经验和成功做法,明确基础研究对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强调要保证基础学科理论深度的同时保持与科技发展和产业发展同步,开展以物理为基础、应用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开展物理学和工程科学、医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科研实践,以此培养以物理学为代表的基础学科创新人才。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振兴  杨起全  程家瑜  
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例一直处于5%左右,但基础研究经费总量排在世界前列;中国政府在本国基础科学研究投入中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占基础研究总投入的80%以上。但是,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主体单一,投入来源结构不合理,企业和高校投入少。结合对2020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测算,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占其R&D的比例应达到25%以上,应把地方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纳入国家各项创新评价体系,实行特别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增加基础研究投入,把大学自筹基础研究投入作为创新型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黄中伟  李根生  宋先知  石宇  张逸群  
钻完井技术是实现深层高温地热开发利用的关键手段。调研了国内外高温地热钻完井技术现状,对比了国内高温地热钻完井与国外技术存在的差距。寻求国际合作、引入国外深层高温地热资源开发的先进技术与经验,是促进我国深层高温地热资源发展的可行途径。借助我国地热能开发"十三五"规划契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获批了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计划"),与英、美、德、法4国11个学术团队开展合作研究,旨在解决高温地热钻完井面临的钻完井周期长、成本高、安全风险系数较大和完井压裂难、效果差等问题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庆龄  曾立  
战略性基础研究作为国家战略性创新活动的重要内容,具有满足国家需求和服务国家意志的内涵要旨,其战略特性主要从基本性质、作用效能、职责使命三个维度呈现出来。根据所构建的运作模型,战略性基础研究的依托主体主要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目标对象在于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关键科学问题,中介载体是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大科学基础设施平台,支撑体系则是提供全面支持的完整规划安排。从现实维度来看,中国的战略性基础研究在资源要素上占据独特优势,但在战略性投入、突破性成果、长远性规划等方面存在显著不足,应基于所构建模型和现状分析结果,从完善基础政策、深化体制改革、落实主体职责、推动协调平衡等维度优化实践策略。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谷瑞升  于振良  杜生明  
对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林学项目进行归纳和分析,阐述我国林学基础研究的人力设施资源、研究布局以及当前的研究现状和特点。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的新时期战略定位,结合国际研究前沿和我国林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明确今后基金资助和管理的重点,提出未来我国林学基础研究需要加强的几个方面。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康小明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为了探讨我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经费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国际比较和计量回归等方法,对我国2008-2020年间的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和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水平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从2008-2020年间,我国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总额应该从207.46亿元增长到828.40亿元,高校实施的基础研究经费总额应该从97.05亿元增长到437.71亿元。最后,本文在预测分析结果和国际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体系和成果评价等方面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彭华涛   彭琦辉  
中国正在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是高校知识生产和转化的基石,是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关键所在。本文选取2000—2021年中国23个省份高校数据为样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基础研究投入、应用研究投入、产学合作网络、国际交流网络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高校基础研究投入和应用研究投入正向促进创新绩效;产学合作网络正向调节基础研究投入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国际交流网络正向调节基础研究投入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但削弱应用研究投入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该结论对高校加强原始创新、优化研发投入结构、推动产学深度融合以及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柳卸林,赵捷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章豹,朱长久  
以发达国家依托大学发展基础研究和进行资源配置的成功经验为镜鉴,着眼于我国高校原创力的增强,对我国高校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的结构性缺陷进行了诊断,从总量经费的部门配置结构、R&D三类经费分配结构、高校间资源配置结构、经费来源结构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略。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周川在《高等教育研究》第3期撰文指出,就当前的实际而言,为贯彻高校科研的教育性原则,实践上要求重新定义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明确高校科学研究的性质和特点,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