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15)
- 2023(16358)
- 2022(13571)
- 2021(12661)
- 2020(10417)
- 2019(23516)
- 2018(23142)
- 2017(43782)
- 2016(24057)
- 2015(26799)
- 2014(26534)
- 2013(26681)
- 2012(25337)
- 2011(22951)
- 2010(23349)
- 2009(22190)
- 2008(22370)
- 2007(20305)
- 2006(18488)
- 2005(16992)
- 学科
- 济(108961)
- 经济(108824)
- 业(96329)
- 企(77009)
- 企业(77009)
- 管理(76777)
- 农(48652)
- 方法(40882)
- 中国(34038)
- 业经(33776)
- 农业(32377)
- 财(32242)
- 数学(32200)
- 数学方法(31966)
- 地方(24660)
- 制(24177)
- 贸(21578)
- 贸易(21561)
- 务(21449)
- 财务(21427)
- 财务管理(21395)
- 易(20996)
- 企业财务(20350)
- 技术(20079)
- 学(18727)
- 银(18520)
- 银行(18463)
- 策(18119)
- 行(17883)
- 和(17780)
- 机构
- 学院(357335)
- 大学(352042)
- 济(154004)
- 经济(151193)
- 管理(137639)
- 研究(125068)
- 理学(117600)
- 理学院(116283)
- 管理学(114690)
- 管理学院(114029)
- 中国(99436)
- 农(77195)
- 科学(75218)
- 京(74689)
- 财(71897)
- 所(64943)
- 农业(59769)
- 研究所(58384)
- 业大(57485)
- 中心(56884)
- 江(56259)
- 财经(56047)
- 经(50915)
- 北京(47215)
- 经济学(46173)
- 范(45212)
- 师范(44693)
- 州(44378)
- 院(43646)
- 经济学院(41694)
- 基金
- 项目(228479)
- 科学(180362)
- 基金(166208)
- 研究(166029)
- 家(145846)
- 国家(144400)
- 科学基金(123000)
- 社会(108685)
- 社会科(102734)
- 社会科学(102706)
- 省(90767)
- 基金项目(88407)
- 自然(78133)
- 自然科(76309)
- 自然科学(76285)
- 划(75604)
- 自然科学基金(74973)
- 教育(73516)
- 编号(66502)
- 资助(66095)
- 发(54386)
- 成果(53654)
- 重点(51238)
- 部(50580)
- 创(49880)
- 业(48080)
- 创新(46003)
- 课题(45709)
- 国家社会(45038)
- 发展(43477)
- 期刊
- 济(184590)
- 经济(184590)
- 研究(107777)
- 中国(77022)
- 农(76749)
- 学报(58107)
- 财(56086)
- 科学(54930)
- 管理(53384)
- 农业(51426)
- 大学(44209)
- 学学(42202)
- 融(39883)
- 金融(39883)
- 业经(35570)
- 教育(32397)
- 技术(29798)
- 财经(28309)
- 经济研究(27948)
- 业(27021)
- 问题(25214)
- 经(24429)
- 贸(19803)
- 技术经济(19596)
- 世界(18817)
- 版(18544)
- 商业(18120)
- 国际(17541)
- 现代(17077)
- 科技(16672)
共检索到5598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任建平 赵龙跃
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及模式转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结构变动现象。未来10年的农业发展将更多地取决于技术创新和要素组合的优化,因而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将成为制约90年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报告旨在分析农业发展与剩余农业劳动力转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晓东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由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效益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的持续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环节。通过劳动力的产业和空间上的转移,使得劳力资源得以在社会经济各部门中重新配置,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变迁,带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社会总产出,使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朱方明
本文对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廷煊
建国以来 ,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历史进程 ,按其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及经济效益 ,可划分为两个时期。我国城市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具有以下的特点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 ,城市化严重滞后 ;开创了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独特道路 ;开创了以建设小城镇作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的主要渠道。
关键词:
城市化 农业剩余劳动力 转移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穆光宗
解放30多年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为什么迟迟不得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初始条件、转移机制或途径?本文试图在一个较大的历史跨度内挖掘一下“转移滞后”深层的历史成因,并对1978年后获得启动的“非农化”浪潮给予理论上的说明。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杨宜勇
农业减税能够通过宏观经济环境、中观转移限制和微观主体条件三个维度的因素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风险不断加剧,农业减税政策有效缓解了风险水平的上升,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农业减税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风险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列伟 崔和瑞 李晓丽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要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地实现合理、健康、持续地转移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基于此,系统分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提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对策。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葆红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已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使我国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关键词:
农业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三农问题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郝国彩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冯虹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有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却没有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减少。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比重,1952年为88%,1984年为66%,1990年为55%,绝对量从1952年的1.8亿增长到1990年的4亿左右,增长2亿多。据统计,到1991年底,我国农村约有2亿农业剩余劳动力。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迅速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必将进一步增加。如何适时地正确处理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不仅是一个关系到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刘丽
从“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入手,对我国现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性进行探讨,认为:制度创新、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加快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等都是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农业剩余劳动力 农村工业化 制度创新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丽明 郑平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地域上的不平衡,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东、中、西三大农业劳动力转移区。本文在实证分析基础上探讨我国各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在规模、速度、结构层次、地域选择的区域差异及主要原因,对探求我国各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区域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阎鹏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宋金平,王恩儒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中国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核心。本文分析了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归纳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 动力转移的各种成功的模式,分析了今后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发展趋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鹤 苏艳娜 王瑞杰
如何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缩小差距是中国经济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林毅夫等人认为发展战略应该与资源禀赋相吻合,经济才能持续发展,才能出现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的经济趋同。他们构造了技术选择指数,使用混合数据,构建了计量模型企图证实这一观点。本文以云南省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在林毅夫等人的理论基础之上,构建了产业结构指数,使用该指数衡量三次产业人均产出结构协调的程度,以云南省经济增长路径为背景,把它与全国和山东省作了一个比较分析,使用时间序列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证实了以下观点:发展战略的偏误,形成的投资结构及其结果———产业产出结构的扭曲是造成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只有采取比较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