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36)
- 2023(5399)
- 2022(3996)
- 2021(3696)
- 2020(2920)
- 2019(6618)
- 2018(6591)
- 2017(11235)
- 2016(6588)
- 2015(7698)
- 2014(7942)
- 2013(7459)
- 2012(6798)
- 2011(6204)
- 2010(6270)
- 2009(6114)
- 2008(6119)
- 2007(5294)
- 2006(5058)
- 2005(5148)
- 学科
- 济(26745)
- 经济(26709)
- 管理(16374)
- 业(16004)
- 中国(12431)
- 企(11767)
- 企业(11767)
- 农(10229)
- 业经(7741)
- 地方(6994)
- 制(6870)
- 农业(6767)
- 方法(6738)
- 财(6243)
- 学(5943)
- 发(5662)
- 银(5531)
- 银行(5524)
- 数学(5390)
- 行(5320)
- 数学方法(5291)
- 融(4956)
- 金融(4956)
- 发展(4929)
- 展(4916)
- 体(4900)
- 教育(4737)
- 贸(4509)
- 贸易(4502)
- 易(4358)
- 机构
- 大学(89454)
- 学院(87844)
- 济(36132)
- 研究(35550)
- 经济(35273)
- 管理(29855)
- 中国(28874)
- 理学(24182)
- 理学院(23852)
- 管理学(23349)
- 管理学院(23177)
- 京(20265)
- 科学(20242)
- 财(18342)
- 所(17962)
- 中心(17272)
- 江(16203)
- 研究所(15954)
- 农(15950)
- 范(14252)
- 师范(14118)
- 财经(13315)
- 北京(13115)
- 州(12812)
- 院(12678)
- 农业(12174)
- 经(12041)
- 省(11634)
- 业大(11613)
- 师范大学(11399)
- 基金
- 项目(53633)
- 科学(42140)
- 研究(41199)
- 基金(38166)
- 家(33180)
- 国家(32848)
- 科学基金(27610)
- 社会(26537)
- 社会科(24977)
- 社会科学(24973)
- 省(20539)
- 基金项目(19239)
- 教育(19203)
- 划(17602)
- 编号(17378)
- 自然(16141)
- 自然科(15770)
- 自然科学(15767)
- 成果(15754)
- 自然科学基金(15489)
- 资助(14881)
- 课题(12723)
- 重点(12705)
- 发(12242)
- 部(11689)
- 国家社会(11289)
- 性(10834)
- 年(10655)
- 创(10524)
- 项目编号(10278)
共检索到1603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力君
随着文图共生现象的兴起和滋蔓,文学作品改编渐趋普遍和当下,文学创作的视觉性和视觉意识增强,日渐扩展的90年代“文学视觉化”现象,被视为争夺文学“领地”而深受质疑:或是大众文化滥觞的表现,或是文化尊严的丧失和“文学危机”的表征,抑或是大众文化和消费主义的表现形式。面对视觉文化兴起的忧虑思想,源于无视、误解人类与非人类混合的新视觉感知的精英文学立场。回顾90年代“文学视觉化”现象,无论是文学影视改编还是文图并存,都会发现“灵晕”淡去,“眩晕”随之而来。彼时,视觉化意识还处于萌发和起始阶段,充满生命力尚显“稚嫩”。现象和批评间的错位值得重新审读。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黄发有
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我国上世纪90年代文学表现出鲜明的过渡性,在价值倾向和审美选择上都发生了明显的转型。在价值定位上,90年代文学从精英审美向市场审美转变,市场审美具有消费性与竞争性、平民化和包容性、实用性和流动性特征;在叙事形态上,90年代文学从宏大叙事向日常叙事转变,文学与时代、社会、媒介的多元互动推动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潮流;在历史题材创作领域,90年代文学从呈现“大历史”向描述“人的历史”转变,文学创作重点关注的是民间的历史、地方性的历史和小人物的历史,作家讲述的往往是故乡的历史和故乡人的历史。90年代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促进人类进步的文明复兴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鸿声 马过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生活重新进入作家视野并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时代特征。这主要表现为随着80年代大叙事的退潮,90年代城市文学向日常性世俗生活的回归,在消费和后现代文化中城市文学创作的物化倾向,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文学在坚守本土性时的困境。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匡瑛
90年代以来,德国、英国和中国台湾的高职院校相继升格为"科技大学"。其升格的背景和动因是:技术的变化、岗位需求的变动和人们继续学习愿望的增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大学"和原来的高职相比具有几个新特征:目标放大——由针对岗位转变为针对职业群和行业,并兼顾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功能拓展——院校功能从单纯的就业拓展为就业、升学等多元功能;对象扩大——招生范围向普高毕业生扩展;加重科研——除传统的人才培养之外,开始加强科学研究。"科技大学"现象的出现对我国新升本科院校的发展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关键词:
“科技大学”现象 新升本科院校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林茁
美国、日本、德国是当今世界共同基金业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共同基金发展最具有戏剧性。80年代美国共同基金以年平均25%的速度增长,90年代仍以15%的速度在膨胀,到本世纪末,美国共同基金资产总额达4.3万亿美元,超过美国银行资产的总额,不仅如此,共同基金从80年代开始在许多业务方面与商业银行展开激烈竞争。于是有人说,共同基金就是90年代的银行,我赞同这种说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卢良恕
90年代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展望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中国农学会名誉会长卢良恕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在12亿人口中,农民占80%左右,农业产值占相当大的比重,农业现代化进程将直接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中国建立45年...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马夫 吴海鹰
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世界其它国家一样,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其直接后果之一是:人口的迁移由较为呆滞变得活跃起来,尤其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使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化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余新
传统上,美国存在着两种相对独立的办学形式。一种是主要由政府运用公共资金或资助的公立学校;另一种是由私营机构、教会或个人举办的私立学校。当代,两种办学形式从管理因素看,出现相互影响的趋势。一方面,政府加强对私立学校的积极干预,这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另一方面,私营机构或私人基金会参与公立学校的管理活动,其势头有增无减,这主要表现在本世纪90年代以来。本文所研究的公立学校私营化问题即属于后一种情况。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金玉国
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测度研究在 90年代取得了不少成果 ,本文对这些成果在研究角度、测算标准、测算指标体系、汇总方法和最终测算结果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比较。
关键词:
市场化进程 测度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何文安
混沌中的文学翻译———90年代中国翻译:从巅峰走向困境(摘自《博览群书》1996年第5期)何文安低谷人们还清楚地记得,在整个80年代,翻译书市是何等的火爆,书店的新书台上摆的几乎全是翻译作品,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种盛况竟然成了中国翻译的回光返照。今日...
[期刊] 求索
[作者]
高晓瑞
留学与中国近代科技、文化、思想的发展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留学生更是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主力军。留学欧美的学子长期浸淫在西方自由、民主的社会风气中,形成了平稳、理性的文学观;留学日本的学生却在日本饱受作为弱国子民的屈辱而日益激进、功利。两者不同的留学体验,使得留日学生组成的创造社成员在归国后不甘屈居人后,为争得话语权和实现社团主张而采取"打架"的方式进入文坛,由此出现1920年代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等社团的论争。
关键词:
留学体验 创造社 文学研究会 论争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夏洪川 夏国栋
90年代将是我国社会发展关键的10年。图书馆事业也将取得明显的进步,其中作为公共图书馆骨干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以下简称省馆)会得到迅速发展。作者所在的黑龙江省图书馆建设较晚,但到1992年5月5日也已开馆30周年了。我们结合黑龙江省馆和其它省馆建设经验,谈谈今后省馆发展建设问题,希望对省馆工作有所补益。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姜春明
在新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下,9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迎来了新的变革时期。这次产业结构调整表现为两大变化趋势:一是以内需为主导,在国内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主导产业群;二是依据优势互补原则,在亚洲广设生产据点和销售网络,形成“国际分工型产业结构”。新产业结构的形成促进了亚洲国际分工正在由垂直型走向水平型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郁鸿胜
1990年4月18日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以前,上海投资环境虽有显著进步,但没有突破性举动。1992年是上海投资环境向质的方向飞跃的一个转折点。那是因为,1990年前投资环境建设主要偏重于闵行、漕河泾、虹桥三个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小气候形成。开发区内形成了较完善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金融、海关、商检、税务、保险、邮政等服务部门和水、电、气、通讯等公用事业单位都在区内设立办事处和建立定期上门服务制度。投资者还可享受国家和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