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71)
2023(4687)
2022(4051)
2021(3623)
2020(3191)
2019(6986)
2018(7080)
2017(12739)
2016(7540)
2015(8385)
2014(8678)
2013(8208)
2012(7957)
2011(7336)
2010(7401)
2009(6779)
2008(6763)
2007(6293)
2006(5471)
2005(5090)
作者
(25660)
(21302)
(20962)
(19976)
(13407)
(10421)
(9584)
(8587)
(8063)
(7706)
(7370)
(7154)
(7062)
(7061)
(6997)
(6464)
(6362)
(6234)
(6204)
(5967)
(5505)
(5451)
(5294)
(4907)
(4893)
(4873)
(4723)
(4596)
(4530)
(4488)
学科
(24984)
经济(24938)
管理(16984)
(14850)
(11580)
企业(11580)
(9232)
方法(8480)
(8052)
中国(7932)
(7461)
数学(6544)
(6460)
数学方法(6432)
(6281)
理论(5873)
(5730)
金融(5723)
业经(5713)
地方(5630)
(5504)
银行(5462)
(5299)
教育(4961)
农业(4889)
(4846)
贸易(4842)
(4661)
(4509)
体制(3988)
机构
大学(106483)
学院(106062)
研究(46904)
(38390)
经济(37384)
管理(33344)
中国(33246)
科学(31376)
(29660)
理学(27607)
理学院(27162)
(26923)
管理学(26456)
管理学院(26253)
(24873)
研究所(24675)
农业(23809)
业大(21407)
中心(20213)
(18500)
(17732)
(17082)
(16699)
北京(16171)
农业大学(14764)
技术(14744)
科学院(14707)
(14682)
师范(14389)
(13898)
基金
项目(71623)
科学(53160)
基金(48720)
研究(48689)
(46745)
国家(46383)
科学基金(35806)
(28895)
社会(27475)
社会科(25789)
社会科学(25781)
(25607)
基金项目(25100)
自然(24256)
自然科(23686)
自然科学(23676)
自然科学基金(23201)
教育(22151)
资助(20338)
编号(19495)
重点(17485)
成果(17320)
(16204)
计划(16060)
科技(15459)
课题(15276)
(15009)
(14837)
创新(13979)
科研(13895)
期刊
(46058)
经济(46058)
研究(32142)
(27518)
中国(27052)
学报(26874)
科学(20737)
大学(18533)
农业(18302)
学学(17590)
教育(15461)
(14205)
管理(13572)
(10610)
(9922)
金融(9922)
技术(8609)
业大(7870)
经济研究(7364)
业经(7206)
财经(6866)
(6787)
农业大学(6569)
科技(6337)
林业(6184)
问题(6064)
(6024)
世界(5500)
图书(5438)
(5341)
共检索到1725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江舟  杨克诚  高世斌  潘光堂  荣廷昭  
借助不完全双列杂交遗传交配设计,采用群体性状表型鉴定结合配合力分析的方法,对9个供试群体的育种潜势进行综合评价,并对群体合成的方式做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供试群体内均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变异,且经济性状变异程度普遍高于农艺性状,群体间主要性状及其配合力差异更为明显。群体06P7和06P8主要产量性状及其GCA表现较好,较对照高产组合出现次数多,且平均对照优势大,具有较大的改良利用潜力;对照群体GP-5虽主要产量性状均值较高,变异程度较大,且株高、穗位相对较矮,GCA负向效应较大,但主要产量性状GCA表现较差,需导入高配基因重组后,方可进一步改良利用;群体06P2和06P6主要产量性状及其GCA表现较...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马燕斌  荣廷昭  杨克诚  潘光堂  
【目的】系统评价6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育种潜势,为进一步改良利用提供合理方案。【方法】采用群体性状表型鉴定、配合力测定以及SSR标记对群体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多数性状与季节互作不明显,群体间多数性状差异极显著。多数农艺、经济性状的GCA群体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少数经济性状的SCA组合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26对SSR引物在供试群体内共扩增出246个等位位点。多态性位点数、多态位点比例、基因杂合度以及遗传距离等分析表明,除群体P1外,各群体遗传重组比较充分,群体内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变异,且群体间遗传距离大于群体内遗传距离。【结论】群体P4、P2和P7除自身遗传变异较为丰富外,主要经济性状G...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苟才明  杨克诚  
选用8个自交系为测验种,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5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新选的15个自交系的配合力、杂种优势以及主要性状遗传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GCA表现突出,且构成产量因子性状GCA表现也较好的新选自交系有GP2-1,GP5-2和GP5-5;SCA值高、杂种优势强的组合是48-2×GP3-3和ES40×GP1-2;在穗长、秃尖长、穗粗等12个性状中,亲本的基因加性效应对F1性状形成起主导作用,而穗重和单株产量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基因非加性效应。因此,对于高产组合的选配,至少要选择1个GCA高的材料作亲本,并在此基础上兼顾SCA的选择,而利用群体自交选系则应根据性状遗传特性决定其选...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铁双贵  卢彩霞  丁勇  郑用链  
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 ,以分属于不同杂种优势群的 6个自交系做测验种 ,与 6个合成群体组配成 36个组合。结果表明 :单株产量的GCA以LBM最高 ,其次为WBM ,从株型、穗型性状的SCA分析合成群体与自交系组成了 9个优良杂种优势模式。单株产量最高的组合为HZ85×WBM ,其均值为 10 8 75g。通过对优良杂优模式内的变异参数估计 ,在群体内有丰富的变异个体 ,具有很强的选择潜势。组合内个体产量分布以及出现的频率对选系和轮回选择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人工合成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 ,分属于不同的杂种优势类群 ,具有多元种质的特性。作为选系和轮回选择群体 ,具有明显的选择潜势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苟才明  杨克诚  
以5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15个新选自交系和西南地区常用的8个骨干玉米自交系以及代表我国玉米核心种质的Mo17、黄早四、丹340、478等4个标准测验种为材料,利用SSR标记,进行了杂优类群划分,以15个新选系和8个常用骨干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的120个杂交组合为材料,通过单株产量测定、杂种优势估算,分析了杂优模式。结果表明:27个自交系间遗传差异较大,可分为5个杂种优势群,其中第Ⅱ类又可分为4个亚类;5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15个新选系有12个划入旅大红骨群,1个划入瑞德群,2个划入其它类群;在各类群组配中,Lancaster群与旅大红骨群组配可产生较强的杂种优势,特别是Lancaster群与...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秦燕  任纬  杨克诚  
以48-2,9636,RP125为测验种,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2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S260个单株的配合力进行研究,以分析不同群体自交后代间、群体内S2株系间、株系内个体间配合力差异。结果表明,除株高、穗位高、行粒数外,其余性状GP-5 S2GCA优于GP-4 S2,多数性状群体内S2株系间GCA具有较大差异,株系内个体间经济性状GCA的差异远远大于农艺性状;不同性状及同一性状不同群体自交后代所配组合SCA效应值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的数目均有一定差异,且GCA与SCA无明显相关关系。55,57,89,93,105,107株系多数性状具有较高的GCA,可能有较大利用潜势。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华  杨克诚  
以39002和39007群体不同基本株的S166个单株及其与3个测验种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组配198个组合为供试材料,对单株产量的配合力和供试群体S1的多态位点数,基因杂合度等参数进行了分析,并利用遗传相似系数进行聚类。结果表明,39002S1单株产量GCA的表现明显优于39007S1,39002S1的多态位点数、多态位点比例、基因型数、变异系数、基因杂合度等均大于39007S1,说明39002S1的遗传组成较丰富,同时表明39002S1自交后代的纯合速率可能比39007S1慢。此外,39002S1部分株系与39002S1部分株系聚在同一亚类,说明它们之间可能有相似的遗传背景。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燕  杨克诚  
以7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21个新选自交系和西南地区常用的6个骨干玉米自交系以及代表我国玉米核心种质的S37、黄早四、丹598和478四个标准测验种为材料,利用SSR标记,进行了杂优类群划分,以21个新选系和6个常用骨干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的126个杂交组合为材料,通过单株产量测定、杂种优势估算,分析了杂优模式。结果表明:31个自交系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520~0.808,以相似系数0.655为阈值,可将31个自交系划分为5个大类群,其中第Ⅲ类群又可分为3个亚群;7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21个新选系有6个划入热带种质,2个划入Lancaster群,3个划入四平头群,1个划入Reid群,9个划...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芦江  陈文生  杨克诚  兰海  潘光堂  荣廷昭  
【目的】研究18个从不同轮回选择改良轮次玉米群体中选育自交系的育种潜势,为玉米群体的有效改良及育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个群体3个不同轮次改良后代中选育的高代自交系为材料,通过农艺性状表型鉴定、配合力测定和SSR分子标记遗传多态性分析的方法,对这些群体高代选系的育种潜势进行研究。【结果】改良群体高代选系产量和主要构成性状及其GCA表现优于基础群体高代选系,但多数改良群体高代选系株高、穗位高及其GCA都较各自的基础群体高代选系有所增加。不同群体高代选系之间,表型及配合力差异较大,来自同一群体不同基本株的选系之间差异也较大。SSR分析结果表明,改良群体高代选系在自交代数少1代的情况下,其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闫飞燕  范继征  周锦国  程伟东  石达金  钟昌松  覃兰秋  孔祥林  
选用墨白1号、苏湾1号、双M9为基础材料,以自交系掖478为导入系制成热带、亚热带种质比例为25%~75%的群体,采用NCⅡ设计,分析包括3个基础材料在内的12个群体(系)与丹340、昌7-2、Mo 17、齐319及CML161、CI44、Tafa2组合的产量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结果表明,含50%~75%双M9种质群体、墨白1号、含75%墨白1号种质的群体和苏湾1号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而含25%~50%墨白1号种质、50%苏湾1号和25%双M9种质群体的一般配合力较低;在"热带×热带"模式下,不同热带种质含量群体均有较高的产量表现,但以热带种质含量50%~75%与CML161及CI44组...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立军  关义新  林凤  崔震海  
杂种优势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现象,由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共同决定。在群体水平上,作物产量取决于作物与环境、个体与群体、个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协调,杂交育种追求群体优势。在个体水平上追求在特定群体条件下有利于单株产量形成的性状集合,该集合由优势性状、零优势性状和负优势性状组成。杂交导致后代发生遗传变化的机制可分3类:亲本等位基因一致、亲本等位基因不同、亲本含有不同的非等位基因。杂种优势是上述3类基因协调组合和表达的结果,可称为"协调基因表达谱"。该基因表达谱的创建涉及3个阶段的基因重组,即创造自交系选育群体的杂交、自交系选择时的自交和亲本自交系选配的杂交。根据杂种优势的分子机制,具有高配合力的亲本自交...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苏俊  闫淑琴  
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通过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和泰来的两点试验,以玉米自交系Mo17,B73,444,丹340为测验种,对从群体品综1号、中综3号和陕综5号选育的18份自交系进行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以探讨群体选系在我国东北早熟玉米区的利用途径.结果表明,选自同一群体的自交系配合力存在较大差异,陕综5号群体选系HR14,HR17,HR15,中综3号群体选系HR9,HR8,品综1号选系HR4的一般配合力较高.初步的类群划分结果品综1号选系为瑞德群,中综3号选系为旅大红骨群,陕综5号选系为兰卡斯特群.在供试的72个组合中HR15×丹340,HR17×丹340,HR9×Mo17,HR14×丹340,H...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春梅  任洪  赵晓燕  沈建华  王竹  曹绍书  
为挖掘和拓宽贵州优良玉米种质资源,利用5个贵州玉米地方品种为父本,中国农业科学院提供的8个热带玉米改良群体为母本,按NCⅡ设计组配,对其配合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玉米地方品种中册亨SuwaN黄包谷和地33综合性状的一般配合力高,8个热带玉米改良群体中中群11、中群24和中群27综合性状的一般配合力高,40个杂交组合中中群27×册亨SuwaN黄包谷、中群26×地33,中群23×地33,中群11×平塘黄包谷,中群22×马场小黄包谷,中群28×吊南早,中群25×平塘黄包谷,中群22×地33,中群23×平塘黄包谷,中群11×吊南早等组合具有较强的特殊配合力,可进一步组建新的群体和选择优良自交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谢振江  张锦芬  Lazar Kojic  
198 5~ 1997年对南斯拉夫玉米群体SYN1/9C0 进行半同胞轮回选择。 1998年在唐山对C1~C6和在贝尔格莱德对C4~C6等共计 10个轮回群体与 4个标准自交系进行半双列杂交研究。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 ,群体产量和杂交组合产量以及杂种优势、配合力和田间部分性状一般配合力均存在显著差异 ,南斯拉夫和唐山两地改良效果极具互补性。实验还表明 ,中国、南斯拉夫异地育种在提高南斯拉夫玉米群体自身产量、杂交组合产量的同时 ,能更为有效地提升群体杂种优势 ,使产量特殊配合力、一般配合力同时提高。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海宇  江禹奉  周锦国  谢小东  覃兰秋  曾艳华  谢和霞  程伟东  谭贤杰  
【目的】利用外国自交系和西南区骨干自交系创建玉米前育种"桂A"群体,并从中选育早熟、脱水快、产量一般配合力高的自交系,为广西和西南区宜机收玉米新品种选育提供种质基础。【方法】以7份西南区骨干玉米自交系为受体材料,11份外国优良自交系为供体材料创建玉米前育种群体"桂A",从中选育出20份一环系,采用NC-Ⅱ设计与5份骨干系配制100个杂交组合进行配合力测定,研究其利用潜力。【结果】从"桂A"群体选育的A32-1、A11、A21、A7等4个自交系的产量一般配合力较高、利用潜力大,骨干系GRL62491、GRL737、GRL15111与"桂A"群体选系的产量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较高。【结论】"桂A"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从中选育出的一环系与热带种质材料有较高的杂种优势,可降低穗位、缩短生育期,具有较高利用价值,有望应用于宜机收玉米新品种选育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