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02)
- 2023(2276)
- 2022(2022)
- 2021(1938)
- 2020(1676)
- 2019(3831)
- 2018(3849)
- 2017(6925)
- 2016(4318)
- 2015(5009)
- 2014(5132)
- 2013(5124)
- 2012(4754)
- 2011(4421)
- 2010(4417)
- 2009(4195)
- 2008(4242)
- 2007(3842)
- 2006(3483)
- 2005(3142)
- 学科
- 济(15505)
- 经济(15497)
- 管理(12491)
- 业(10035)
- 企(8162)
- 企业(8162)
- 方法(6802)
- 数学(5902)
- 数学方法(5785)
- 资源(5430)
- 农(4699)
- 和(4565)
- 地方(4362)
- 中国(4094)
- 学(4062)
- 环境(3938)
- 业经(3358)
- 农业(3337)
- 理论(2952)
- 发(2938)
- 财(2907)
- 制(2900)
- 生态(2774)
- 人事(2720)
- 人事管理(2720)
- 划(2502)
- 技术(2316)
- 策(2139)
- 组织(2106)
- 教学(2005)
- 机构
- 学院(63045)
- 大学(62236)
- 研究(23911)
- 管理(23854)
- 济(20548)
- 理学(19900)
- 经济(19865)
- 理学院(19647)
- 管理学(19235)
- 管理学院(19135)
- 科学(18001)
- 中国(17113)
- 农(15208)
- 京(14630)
- 所(14054)
- 研究所(13060)
- 农业(12068)
- 业大(11795)
- 中心(10962)
- 江(10304)
- 范(9560)
- 北京(9496)
- 师范(9473)
- 省(9416)
- 州(8754)
- 财(8551)
- 科学院(8528)
- 院(8401)
- 技术(8319)
- 师范大学(7492)
- 基金
- 项目(43903)
- 科学(32469)
- 研究(30445)
- 基金(28478)
- 家(26180)
- 国家(25930)
- 科学基金(20719)
- 省(19206)
- 社会(16648)
- 划(15969)
- 社会科(15677)
- 社会科学(15667)
- 基金项目(15097)
- 自然(14322)
- 自然科(13809)
- 自然科学(13800)
- 教育(13676)
- 自然科学基金(13512)
- 编号(13124)
- 资助(12278)
- 成果(10736)
- 发(10189)
- 重点(10181)
- 计划(9643)
- 课题(9603)
- 科技(9577)
- 部(9000)
- 创(8595)
- 科研(8361)
- 创新(8067)
共检索到963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勇 赵俊 昝逢刚 赵丽萍 赵培方 朱建荣 BURNER David M. 吴才文 刘家勇
基于大田试验,在成熟期选择甘蔗锤度、甘蔗糖分、蔗汁糖分、简纯度和纤维分等5个重要工艺性状,运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法对86份甘蔗种质资源进行评价及筛选。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种质主要工艺性状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变异系数为3.60%~11.60%,变异广泛。对86份种质5个工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5个工艺性状可简化为2个主成分,第一、二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3.700%,特征值分别为3.700和0.990,显著高于其他因子。结合聚类分析,86份种质资源可以分为5个类群,第Ⅰ、Ⅱ、Ⅲ、Ⅳ、Ⅴ类分别包含20、12、11、33、10份。甘蔗锤度、甘蔗糖分、蔗汁糖分和蔗汁简纯度以第V类群的最高,第Ⅱ类群的最低,其他3个类群的居中;纤维分以第Ⅲ类群的最低,第Ⅳ类群的最高。聚类结果的逐步判别分析显示,平均判对概率为91.86%,较好地体现了种质资源工艺性状的实际表现,筛选出10份工艺性状优良的种质(CP70–330、CP81–1405、CP94–1100、CP94–2059、KQ01–1261、Q155、Q188、Q190、Q207、Q96),全部为早熟品种,其中,CP81–1405、Q155、Q96的平均甘蔗糖分超过16%,可作为高糖亲本加以利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勇 赵培方 胡鑫 赵俊 昝逢刚 姚丽 赵丽萍 杨昆 覃伟 夏红明 刘家勇
【目的】采用重要农艺性状快速分级的方法对甘蔗种质资源进行评价,为种质资源的进一步精准评价和杂交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大田试验,在成熟期选择株高、茎径、有效茎、叶部病害程度(花叶病、锈病、褐条病等叶部病害田间自然发病的综合反映)和总体生势等5个重要农艺性状,对317份国内外甘蔗种质资源(2重复)进行分级评价。每个性状分为5级,其中株高以1级为最高,依次递减,5级最矮;同理,茎径以1级最粗,5级最细;有效茎以1级最多,5级最少;总体生势以1级最好,5级最差;叶部病害以1级为无或轻,5级最严重。各性状分级由分级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基于农艺性状分级数据,采用方差、广义遗传力、主成分、聚类和判别分析等统计方法,对317份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筛选农艺性状表现优良的种质资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一次旋光法,对筛选出的优良种质资源甘蔗糖分进行评价。【结果】方差和广义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317份甘蔗种质各个农艺性状指标分级数据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广义遗传力在0.61—0.72,其中广义遗传力最高为茎径(0.72),最低为株高(0.6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5个农艺性状可简化为1个主成分因子,即5个农艺性状的综合叠加,且此主成分所提供的信息占全部信息量的63.57%,特征根显著高于其他主成分的特征根之和。基于主成分结果,对317份种质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5类,第Ⅰ类包含20份种质,第Ⅱ类包含97份,第Ⅲ类包含82份,第Ⅳ类包含80份,第Ⅴ类包含38份;农艺性状表现以第Ⅰ类和第Ⅱ类的117份种质资源最优(占全部种质数的36.91%)。聚类结果的逐步判别分析显示,平均判对概率为95.85%。聚类结果充分体现了种质资源在田间试验中的实际表现。基于农艺性状聚类分析结果,对第Ⅰ类和第Ⅱ类共计117份种质的甘蔗糖分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17份种质11月至翌年3月平均蔗糖分在5.0%—17.10%,最高为云蔗09-1601(17.1%),最低为CP79-318(5.0%)。平均蔗糖分15.0%以上的种质有43份,其中有11份超过16.0%。【结论】株高、茎径、有效茎、叶部病害程度和总体生势等是反映甘蔗种质资源田间表现的重要农艺性状指标。基于重要农艺性状快速分级的方法可以作为大量甘蔗种质资源评价的另一途径。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勇 刘家勇 朱建荣 赵俊 赵丽萍 赵培方 姚丽 BURNER David M. 杨昆 昝逢刚
以67份甘蔗种质为材料,根据育成年份(10~20年为时间界点)划分为5个改良世代,基于大田试验,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每月采集1次样本,选择甘蔗锤度、甘蔗蔗糖分、蔗汁蔗糖分、甘蔗纤维分、蔗汁简纯度等5个重要工艺性状指标,对其进行世代内、世代间方差分析及工艺品质与世代间的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相同世代内各种质工艺性状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变异系数介于2%~20%;不同世代间各工艺性状指标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甘蔗蔗糖分、蔗汁蔗糖分和蔗汁简纯度3个工艺性状指标存在着世代和月份的交互作用。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世代与品质性状之间存在显著2次回归关系,随着改良世代的推进,甘蔗锤度、甘蔗蔗糖分和蔗汁蔗糖分等主要工艺性状显著提高,以第5世代的为最高,第2代的最低。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俊 吴才文 赵培方 夏红明 暂逢刚 杨昆 李复琴 刘家勇
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法,对Q、VMC、FR、RB、CP、TCP等系列113份引进甘蔗种质的出苗率、分蘖率、宿根发株数、株高、茎径、有效茎、单茎重、蔗产量、锤度、蔗糖分、简纯度、纤维分、含糖量等13个工艺及农艺性状进行研究。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含糖量、蔗产量与株高、有效茎、单茎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蔗糖分与锤度、简纯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茎与茎径呈极显著负相关,宿根发株数与出苗率、分蘖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各性状间存在多重共线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3个工、农艺性状可简化为5个主成分,即产量因子、糖分因子、发株与纤维分因子、分蘖因子、茎径因子,5个主成分所提供的信息量占全部信息量的75.1...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贵龙 何浩宁 匡博文 罗灵 蒋正杰 玉明茂 杨细平
【目的】对比385份甘蔗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特征,为挖掘和利用适应广西蔗区的优良甘蔗种质资源及选育适应性强的甘蔗品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田间以桶栽方式种植385份来源于我国广西、广东、云南和台湾及美国的甘蔗种质资源,在甘蔗成熟期早期对有效茎数、茎径、叶长、叶宽和锤度等5个重要表型性状进行测量、差异分析及相关分析,综合评价其表型性状表现,筛选出适应性强的优良甘蔗种质资源。【结果】不同地区来源的甘蔗种质在5个表型性状上表现出较大差异,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表型演进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广东和云南及美国甘蔗种质的锤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在世代4或世代5达到最高值;我国广西和云南及美国甘蔗种质的叶长都出现不同幅度的增加。相关分析表明,叶长与锤度、有效茎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下同),而与茎径呈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下同);叶宽与叶长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茎径呈极显著正相关;锤度与有效茎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茎径呈显著负相关。根据欧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将365份甘蔗种质材料分为11个类群,其中,桂糖23号、桂糖32号、桂糖37号、桂糖44号等14份甘蔗种质被划分为第Ⅴ类群,在锤度、茎径和有效茎数等表型性状上的综合表现远优于其他类群。【结论】供试的385种甘蔗种质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基础,叶片性状和产糖量构成因素之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产糖量构成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共筛选出14份早熟甘蔗种质,包括桂糖23号、桂糖32号、桂糖37号、桂糖44号等。
关键词:
甘蔗 种质资源 表型性状 聚类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昝逢刚 应雄美 吴才文 赵培方 陈学宽 马丽 苏火生 刘家勇
【目的】甘蔗蔗糖产量约占中国食糖总量的92%。具有遗传多样性的甘蔗种质资源是甘蔗杂交育种的基础,杂交亲本的选择和组合的选配是杂交育种成败的关键,研究98份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为甘蔗杂交组合选配和种质创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CTAB法提取甘蔗幼叶基因组DNA,利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来源于10个国家的98份种质资源的基因组DNA进行酶切、连接、预扩增、选择性扩增,选择性扩增产物在5%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电泳分离,银染显色。电泳结果得到"0,1"矩阵,使用POPGENE 32软件计...
关键词:
甘蔗 种质 AFLP 遗传多样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陆鑫 苏火生 林秀琴 毛钧 刘洪博 蔡青
以热带种路打士(Saccharum officinarum)与滇蔗茅(Erianthus rockii)云南95-19属间远缘杂交F1群体的62个无性系为研究对象,利用方差、相关、逐步回归及通径分析方法对其单茎重、株高、茎径、有效茎、节间长度、小区产量等6个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性状分布频率接近正态分布,单茎重、株高、茎径、节间长度在后代群体中存在双向超亲分离,有效茎平均表型值高于母本,小区产量平均表型值低于母本;有效茎、节间长度与小区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并解释小区产量48.9%、3.4%的变异信息;单茎重与小区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并解释小区产量32.3%的变异信息;株高、茎径主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会 杨荣仲 方锋学 李杨瑞
通过分析评价桂糖系列甘蔗种质资源重要数量性状,为甘蔗育种中性状选择提供参考。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111份桂糖系列甘蔗种质资源9个数量性状进行分析。结果:主成分分析表明甘蔗9个数量性状可简化为4个主成分,即糖分因子、茎径-叶因子、茎数-叶因子和株高因子,4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74.42%,糖分因子为第一主成分,茎径与茎数之间互有较大的负效应,株高因子则较为独立。聚类分析表明111份桂糖甘蔗种质资源可以分为高糖类群(含3个亚类)和低糖类群(含2个亚类),高糖类群以年代较近的材料为主,低糖类群以年代较远的材料为主。糖分性状在甘蔗育种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糖料蔗育种中实生苗选择时建议以锤度为主,...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俊 白亚东 赵兴东 杨丽华 卢顺才 李秀梅 马云飞 李梅会 王少河 范源洪
以8个云蔗(CYZ06–407、CYZ05–226、CYZ04–622、CYZ04–724、CYZ03–258、CYZ03–103、CYZ02–588、CYZ01–1413),3个新台糖系列(ROC22、ROC16、ROC10),2个粤糖系列(CYT93–159、CYT00–236),1个桂糖品种(CGT11),1个古巴引进品种(C266–70)等甘蔗品种为材料,设自然降雨(干旱)、正常灌水(灌溉)2个处理,通过测定蔗产量、株高、茎径、单茎重、有效茎、糖产量、蔗糖分、锤度、简纯度、纤维分10个工、农艺性状指标,采用抗旱指数(DRI)、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干旱、灌溉条件下甘蔗...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昝逢刚 吴才文 赵培方 赵俊 夏红明 杨昆 姚丽 覃伟 刘家勇
为提高国外引进甘蔗种质的利用效率,为甘蔗种质的杂交和种质创新利用提供参考。以104份国外引进甘蔗种质为材料,分析其22个质量性状和7个数量性状,研究其种间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104份国外甘蔗种质的质量性状在曝光后节间颜色、芽形、57号毛群、蒲心、曝光前节间颜色、内叶耳和脱叶性的多样性十分丰富;数量性状中有效茎和分蘖的遗传变异较大;聚类结果把104份种质分为3个大类群、5个亚类群及8个小类群。
关键词:
国外引进 甘蔗种质 表型 遗传多样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家勇 赵培方 刘新龙 赵俊 杨昆 吴才文 应雄美 昝逢刚 陈学宽
采用10对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AFLP)引物,对近年来从澳大利亚、法国、美国和菲律宾引进,并保存于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的68份甘蔗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68份种质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较高,为0.497 5~0.887 9,平均为0.761 2,表明大部分种质之间亲缘关系相近,遗传基础相似,遗传多样性并不丰富;各类种质间的平均遗传相似性系数以VMC型(菲律宾)最大,为0.825,Q型(澳大利亚)和CP型(美国)次之,分别为0.802和0.752,FR型(法国)最小,为0.685;在相似性系数0.676处可将68份种质分为5组,A组含CP67–412,B组含FR94–515,C组含...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明辉 李会敏 孟祥海 乔文臣 赵凤梧 Daniela Benedikova Pavol Hauptvogel Edita Gregova
为丰富我国冬小麦遗传多样性,为其遗传改良提供物质保障,对引进的104份斯洛伐克冬小麦种质资源的株高、株穗数、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引进的资源主要表现为株高偏高、穗子较大、千粒质量偏低的特点,且株高、穗长与千粒质量三性状均与对照品种存在极显著差异;6个性状变异系数幅度为0.08~0.37,变异系数的顺序为株穗数>株高=主茎穗粒数>千粒质量>穗长>小穗数,表现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64份冬性种质与40份春性种质的千粒质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株高和主茎穗粒数差异达到0.05显著水平,株穗数、穗长和小穗数差异不显著;株高与株穗数、株高与穗长、穗长与小穗...
关键词:
斯洛伐克 冬小麦 种质资源 农艺性状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勇 刀静梅 朱建荣 杨昆 赵丽萍 昝逢刚 覃伟 刘家勇
对11份甘蔗种质(ROC22号、YT93–159、DZ09–78、YZ12–1202、YZ11–1122、YZ05–51、YZ11–2629、YZ12–1252、YZ12–1185、YZ12–1301、YZ11–1204)中的铁(Fe)、锌(Zn)、硒(Se)进行检测,通过方差和广义遗传力分析发现,甘蔗蔗汁中Fe、Zn和Se平均含量差异较大,且变异广泛,变异系数为21.89%~41.45%;Fe、Zn和Se元素广义遗传力较高,分别达到0.94、0.99和0.94。基于微量元素含量差异对甘蔗种质进行聚类分析发现,11份甘蔗种质可以聚为3类,分别为富Fe种质、富Zn种质和普通种质,其中,富Fe种质包括ROC22号、YZ12–1301和YZ12–1252,蔗汁中的Fe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种质,平均含量达5.30 mg/kg;富Zn种质包括YZ05–51、YT93–159和YZ11–118,蔗汁中的Zn含量达到3.00 mg/kg;第3类为普通种质,微量元素含量普遍较低。对聚类结果的逐步判别分析发现,各类种质被正确分类的概率均为100%,聚类结果可靠,各个种质均被正确分类。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武晋宇 应雄美 朱建荣 赵俊 刘家勇 吴才文 Ibrahim Soliman Helal ELGAMAL 赵勇
基于投影寻踪分类法对40份从法国和菲律宾引进的甘蔗种质进行综合评价。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种质间茎径、单茎质量、蔗糖分等主要工农艺性状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变异系数介于5.68%~51.55%,变异广泛。对各种质的株高、茎径、有效茎、单茎质量、锤度、甘蔗蔗糖分、蔗汁蔗糖分、简纯度和纤维分等9个主要工农艺性状指标进行投影方向和投影值大小分析,结果表明:投影方向以甘蔗蔗糖分的最高,其后依次为锤度、蔗汁蔗糖分、简纯度、单茎质量和茎径等,株高和有效茎的较低;40份种质投影值大小各异,根据投影值大小,结合聚类分析将40份种质划分为5个类群,各类群投影值介于0.00~2.50,其中,第Ⅳ类群的5份种质资源(FR97–127、FR97–53、VMC95–29、VMC96–169和VMC97–30)综合性状表现优良,可供甘蔗杂交利用。综合来看,投影寻踪分类法可作为大量甘蔗种质资源评价的有效途径。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夏红明 赵培方 赵俊 刘少春 杨昆 吴才文
以72个常用甘蔗亲本配制95个杂交组合,进行脱叶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组合、母本对后代的脱叶性1级比率和3级比率有极显著影响,父本只对脱叶性3级比率有显著影响;亲本及组合的遗传力大小顺序依次为组合(41.36%)、母本(30.13%)、父本(12.02%),说明组合的选配方式对后代脱叶性状影响大,在筛选亲本及组合时,要优先考虑组合;后代脱叶性状各级比率的平均遗传力大小顺序依次为3级比率(40.39%)、1级比率(29.62%)、2级比率(13.49%),与父本、母本及组合对后代脱叶性状各级比率的遗传力大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