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94)
- 2023(6776)
- 2022(6254)
- 2021(5727)
- 2020(5281)
- 2019(12441)
- 2018(12472)
- 2017(23249)
- 2016(13911)
- 2015(16158)
- 2014(16500)
- 2013(16377)
- 2012(15464)
- 2011(14170)
- 2010(14406)
- 2009(13421)
- 2008(13525)
- 2007(12566)
- 2006(10675)
- 2005(9511)
- 学科
- 济(55117)
- 经济(55071)
- 管理(33160)
- 业(33045)
- 方法(28738)
- 数学(25706)
- 企(25665)
- 企业(25665)
- 数学方法(25426)
- 农(16161)
- 学(14102)
- 中国(13917)
- 财(13319)
- 地方(11616)
- 农业(10554)
- 理论(10373)
- 业经(10194)
- 贸(10021)
- 贸易(10019)
- 易(9681)
- 制(9312)
- 和(8918)
- 教育(8057)
- 务(7985)
- 财务(7966)
- 财务管理(7939)
- 环境(7864)
- 银(7499)
- 企业财务(7466)
- 银行(7453)
- 机构
- 大学(202722)
- 学院(202484)
- 济(76215)
- 经济(74321)
- 研究(72686)
- 管理(71795)
- 理学(61401)
- 理学院(60586)
- 管理学(59288)
- 管理学院(58934)
- 中国(52076)
- 科学(49733)
- 农(46798)
- 京(44087)
- 所(40283)
- 农业(37449)
- 业大(37097)
- 研究所(37075)
- 财(34005)
- 中心(33297)
- 江(32521)
- 范(28090)
- 师范(27730)
- 北京(27692)
- 财经(27083)
- 技术(25644)
- 院(25602)
- 州(25332)
- 省(24504)
- 经(24391)
- 基金
- 项目(135459)
- 科学(102166)
- 研究(94676)
- 基金(92843)
- 家(83136)
- 国家(82422)
- 科学基金(67369)
- 省(56811)
- 社会(54995)
- 社会科(51859)
- 社会科学(51835)
- 基金项目(49561)
- 划(47688)
- 教育(46097)
- 自然(45376)
- 自然科(44239)
- 自然科学(44211)
- 自然科学基金(43363)
- 资助(39709)
- 编号(39627)
- 成果(32469)
- 重点(31877)
- 部(29708)
- 发(29635)
- 课题(29180)
- 计划(27905)
- 创(27704)
- 科研(26650)
- 创新(25956)
- 科技(25731)
共检索到2981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雪凤 郎宁 韦仕岩 吴圣进 王灿琴 吴小建 苏启臣 蓝桃菊
[目的]筛选出不同种源关系的优良反季节秀珍菇栽培菌株,为广西反季节秀珍菇优良栽培种源的选择及今后优良菌株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8个菌株的栽培品比试验,观测菌丝后期生长、出菇、黄斑病发病、子实体性状等特性,对8个菌株进行农艺性状评价;对8个菌株的DNA进行ISSR-PCR产物扩增电泳检测,以ISSR聚类分析图谱判定菌株的亲缘关系。[结果]菌丝生长后期不吐黄水、黄斑病发病率低、出菇整齐、产量高的菌株是台秀57(农)、广温秀珍和台秀(天达)菌株;子实体灰黑色且性状较好的菌株是台秀57(农)和秀珍P-6菌株;8个菌株遗传相似性水平为0.59~0.77,在0.59水平上8个菌株分为2个群,在0.68水平上分为4个群。[结论]综合分子遗传及栽培性状而言:台秀57(农)菌株各项栽培性状均表现较好,可以进行栽培推广;秀珍P-6、广温秀珍和台秀(天达)菌株可做育种材料。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谭艳 王波 赵瑞琳
利用ISSR技术对29个金针菇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农艺性状分析,建立了遗传相似性聚类图和农艺性状指标。结果表明,29个金针菇菌株遗传相似性水平在0.670.89,在0.67水平上29个菌株被聚为一个类群,在遗传相似性水平为0.70上,将29个金针菇菌株分为4个大类群;在农艺性状上存在较大差异,产量上分为高产类、中产类和低产类,生育期上分为早熟和晚熟两类,子实体形态特征上分为黄色和白色、粗柄和细柄、基部绒毛分为有和无,建立了金针菇主要农艺性状指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应正河 林衍铨 马璐 江晓凌
对4个绣球菌栽培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RAPD和SRAP分析,筛选出了15个扩增谱带清晰、多态性好的RAPD和SRAP引物,获得31条明显的多态性条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15~1.00,遗传差异较大,相似系数为0.79时,4个菌株聚为3个群,相似系数为1.00时,菌株SpA和菌种SpD未能分开。
关键词:
绣球菌 遗传多样性 RAPD SRAP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林俊彬 严俊杰 韩星 赵金 甘颖 苗人云 冯仁才 李斐 赖学飞 仝宗军 甘炳成
【目的】通过分析20份杏鲍菇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和菌丝、子实体的性状,为新型分子标记在杏鲍菇资源保护利用方面提供一定的基础,也为后续主要性状基因的准确定位、杂交育种、表型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株全国不同地区收集到的杏鲍菇菌株作为试验菌株,对其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将分析得到的SNP位点作为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测定其菌丝在PDA培养皿上的生长速度、产量、子实体长度、菌盖直径、菌柄长度、菌柄直径、子实体硬度、子实体脆度、子实体咀嚼性和子实体胶着性,随后对10项性状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将各项性状指标与遗传多样性结果进行联合分析,评价二者的相关性。【结果】当遗传距离大于0.08时,20份杏鲍菇菌株分为6个类群,每个类群的菌株的性状与其他类群相比均有一定的差异且类群内菌株性状比较接近。其中类群Ⅴ所含菌株数量最多,包含13份菌株,且各项性状指标最为突出;其次是类群Ⅱ包含3份菌株,其余几个类群都只包含1个菌株,不同类群之间性状均有差异,类群内差异很小。【结论】国内不同地区的杏鲍菇菌株在遗传多样性、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性状和质构方面均有差异,其中各项性状比较优异且均衡的杏鲍菇菌株聚类在类群Ⅴ,说明杏鲍菇中SNP标记与子实体性状有很强的相关性。在育种实践中,可以通过SNP标记预测菌株的性状,以遗传距离比较远、个别性状比较突出的菌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育种,大大减少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与精度。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波 祁丽萍 鲜灵 高俭 贾定洪
原生质体技术在遗传分析和育种中具有重要作用。金针菇双核体在制备原生质体过程中会出现单核化。为了解单核原生质体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对3个金针菇菌株单核体原生质体不同交配型菌株以及配对而成的双核体菌株进行了ISSR分析。结果表明,3个金针菇菌株2种不同交配型单核原生质体配对的双核体与出发菌株之间遗传关系较近,遗传相似系数高的为0.97、低的为0.75;3个金针菇菌株的不同交配型菌株之间遗传差异较大,分别为0.77、0.73和0.59,表明不同交配型的单核原生质体菌株之间遗传差异显示其遗传背景的不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一 王波 卢冰 赵晓青 甘炳成 贾定洪 彭卫红 黄忠乾 张小平
对川西高原113个蘑菇菌株进行了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基于酯酶同工酶的遗传相似性聚类图,在相似系数0.5的水平上,可划分为5大类群,菌株间遗传差异与菌株采集地理位置差异相关性不强。
关键词:
四川 野生 蘑菇 遗传差异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波 彭卫红 甘炳成
对19个白色金针菇菌株和14个黄色金针菇菌株以及黄色金针菇F411菌株的6个组织分离菌株进行了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白色金针菇与黄色金针菇在谱带上存在差异,且一些酶谱带可作为区别黄色金针菇与白色金针菇的特征酶谱带。相异系数聚类分析表明,白色金针菇和黄色金针菇可各自聚为一类群,但其中黄色金针菇F26菌株与白色金针菇菌株聚在一类。在供试的33个菌株中,共有21个菌株在酯酶同工酶谱带上完全相同,表明其亲缘关系非常相近。此外,组织分离菌株与出发菌株在酯酶同工酶谱带上完全相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波 甘炳成 王建东 黄忠乾
对刺芹侧耳10个菌株的遗传差异ISSR分析和子实体生长特性评价结果表明,利用ISSR的6个引物的DNA图谱经聚类分析,获得了遗传关系树状图,在相似水平为0.879时,将10个刺芹侧耳菌株分为6个类群。刺芹侧耳10个菌株的子实体在13~16℃条件下都能正常生长,但在22~27℃范围内,只有3个菌株的子实体能正常生长;根据子实体形态特征可将10个刺芹侧耳菌株分为6个类型,与ISSR分子标记聚类分类结果一致。
关键词:
菌株 ISSR 子实体 温度 形态特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波 鲜灵
本文利用ISSR技术对来自国内外栽培菌株和野生菌株114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建立了遗传相似性聚类图。结果表明,114个金针菇菌株在遗传相似性水平为0.66时,聚为一大类群,在遗传相似性水平为0.75时,将114个金针菇菌株划分为7个类群,类群Ⅰ包括97个菌株,类群Ⅱ包括8个菌株,类群Ⅲ包括1个菌株,类群Ⅳ包括1个菌株,类群Ⅴ包括3个菌株,类群Ⅵ包括5个菌株,类群Ⅶ包括1个菌株;在0.81水平上可划分为35个亚类群,显示出我国金针菇菌株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关键词:
金针菇 菌株 遗传多样性 分子标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汪茜 吴圣进 韦仕岩 王灿琴
应用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技术对13个不同来源的金福菇(Tricholoma lobayense Heim.)菌株进行DNA指纹图谱分析,利用筛选出的7条ISSR引物对金福菇基因组DNA进行ISSR-PCR扩增,共扩增出DNA谱带73条,其中多态性谱带72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8.6%,金福菇各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3425~0.8082。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5时,可将13个金福菇菌株划为2大类群。
关键词:
金福菇 ISSR 遗传多样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波 李婧 鲜灵 高俭 周洁 唐杰
对不同地区栽培的黄背木耳菌株进行了组织分离,获得10个菌株,以2个保藏菌株为对照,对其进行了ISSR、菌丝生长速度和产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组织分离菌株与保藏在遗传上存在差异,遗传相似系数在0.630~0.870之间,组织分离菌株与保藏菌株之间遗传差异较显著;在菌丝生长速度上差异也显著,组织分离菌株在菌丝生长速度上差异明显,最大的相差1倍以上;在产量上表现出组织分离菌株产量较保藏菌株高,增产率在16.48%~90.85%,组织分离培养方法具有复壮效果。
关键词:
遗传差异 ISSR 菌丝生长 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宏儒 刘建英 张彦萍 马丽萍
基质无土栽培技术是指不用天然土壤而使用基质,不用传统的营养液灌溉植物根系而使用有机固态肥并直接用清水灌溉作物的一种无土栽培技术。它具有操作简单,对环境无污染,产品优质等特点。
关键词:
反季节 基质无土栽培技术 甜瓜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林芳灿 张树庭
以24个香菇菌株为材料,对其菌丝原生质体单核体及孢子单核体的交配型进行了分析。在菌丝原生质体单核体中,未获得原双核体预期应有的1:1的核型比例。在担孢子中,4种类型的单核体亦不呈预期的1:1:1:1之比。为确定在中国广泛栽培的香菇菌株中所存在的A、B因子的数目,进行了24个菌株单核分离物间的交配试验。鉴定表明,4个野生菌株有7个不同的A因子和8个不同的B因子,而20个栽培菌株仅有13个不同的A因子和14个不同的B因子。
关键词:
香菇 不亲和性因子 交配型 种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祥 杜双田 蔺林田
本研究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10个不同来源的猴头菌菌株从产量、发菌期,现蕾期及子实体形态4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为陕西关中地区猴头菌菌株的筛选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一、材料与方法供试菌株8402、8405、8408、8414引自陕西省疏菜研究所;8406引自北京市农业科学研究院,8411、8413引自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8410引自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8415、8416从野生猴头组织分离获得。制备母种的培养基为麦芽糖10g、葡萄糖2g,蔗糖8g,蛋白胨0.5g,硫酸镁0.5g,磷酸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