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21)
2023(9836)
2022(8502)
2021(8123)
2020(6642)
2019(15366)
2018(15198)
2017(26318)
2016(14389)
2015(15573)
2014(15582)
2013(14939)
2012(13748)
2011(12505)
2010(12916)
2009(12331)
2008(12134)
2007(10818)
2006(9939)
2005(9455)
作者
(37736)
(31910)
(31355)
(30156)
(20155)
(15040)
(14243)
(12093)
(11976)
(11423)
(10800)
(10794)
(10410)
(10320)
(9925)
(9757)
(9307)
(9195)
(9094)
(9067)
(8265)
(7589)
(7452)
(7345)
(7195)
(7136)
(7113)
(7079)
(6309)
(6154)
学科
管理(51214)
(49809)
经济(49722)
(46918)
(42591)
企业(42591)
(18977)
中国(18004)
(17875)
方法(16794)
技术(16338)
业经(14297)
(13767)
数学(13510)
数学方法(13291)
(13030)
(12187)
银行(12179)
技术管理(12163)
(11715)
体制(11119)
(11076)
金融(11074)
理论(10045)
(9918)
财务(9891)
财务管理(9860)
(9844)
地方(9473)
企业财务(9391)
机构
大学(192887)
学院(190651)
(80051)
经济(78312)
管理(73898)
研究(67193)
理学(62054)
理学院(61351)
管理学(60431)
管理学院(60008)
中国(54281)
(43667)
(40933)
科学(36297)
(32341)
(32079)
财经(31930)
中心(31771)
(28857)
研究所(28329)
北京(26375)
(26167)
师范(25953)
(25090)
(24901)
(24701)
经济学(24164)
财经大学(23547)
业大(22608)
经济学院(21272)
基金
项目(120702)
科学(97355)
研究(94246)
基金(87470)
(74790)
国家(74083)
科学基金(64883)
社会(61404)
社会科(58105)
社会科学(58097)
(47497)
基金项目(45628)
教育(45007)
(39949)
自然(39343)
自然科(38466)
自然科学(38458)
自然科学基金(37843)
编号(37507)
资助(33670)
成果(32835)
(31455)
(29377)
创新(28387)
课题(27831)
重点(27706)
(27435)
(25616)
国家社会(25539)
(24597)
期刊
(97993)
经济(97993)
研究(68235)
中国(52153)
(36511)
管理(33862)
教育(32363)
科学(25047)
学报(24482)
(23699)
金融(23699)
(23344)
大学(20332)
技术(18689)
学学(18179)
财经(16679)
经济研究(15283)
业经(14786)
农业(14641)
(14466)
问题(11643)
科技(11003)
(10564)
图书(10396)
(10010)
论坛(10010)
技术经济(9830)
理论(9518)
国际(9483)
职业(9251)
共检索到3242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朱沛沛  刘海峰  
经济建设、巩固新政权、院系调整从经济、政治、教育三个维度对新中国高校招生制度的变革提出了迫切要求。单独招考经联合招考而至统一招考,高校招生效率迅速提升且公平特质骤显。但是,招生效率与招生特色、国家需要与个人志愿、招生标准“红”与“专”三对矛盾随即引发了统一招考与单独招考的利弊优劣论争。经过1958年改革实践的两相对比,统一招考的不可替代性得到了充分检验。秉持兼顾效率与公平、科目组合有限多样、录取标准全面衡量、管理模式统分结合理念的高考制度在社会主义新中国获得存续合法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单独招考向统一招考的根本性变革锚定了中国高考制度的原点,新时代高考综合改革仍须坚守统一招考的制度边界。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宝英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主要围绕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经过70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困境与阻力。本文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演变历程、改革成效、现有困局和趋势展望为主线,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全局视角,阐述我国从单一按劳分配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再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历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兼顾效率公平和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高益民  叶赋桂  
本文从终身学习理念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出发阐述了高考改革的必然趋势,并以比较的观点考察了传统高考制度在建立终身学习体系上存在的局限性,对世界各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进行了简要的概括。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宋术学  
自1952年建制至今,普通高考经历了一个创立———反复与废除———恢复与改革的曲折过程。本文通过回顾我国高考制度的沿革历程,分析各时期高考的不同特点,梳理其脉络,探讨其成就的性质及问题的出路,以此作为对新时期高考改革的前瞻性回应。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黄巨臣  李乐帆  
从2010年到2020年期间,我国高考改革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高考改革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效:高考改革试点经验逐步制度化、高考考试形式日趋灵活化、高考招生录取模式日渐多样化以及教育考试机构建设日益专业化。但与此同时,当前高考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功利化科目选考、多次考试的过度压力、等级赋分的有效性困惑、招生录取模式的局限等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在未来时期,应通过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构建高考改革的协同联动机制、优化高考考试招生录取形式、实现不同利益相关者多元诉求等多种途径来全面推进高考的深层次改革。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杨宜勇  
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面临深刻而剧烈的变革。现实对加速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进行了20年,我们在这条路上已经走了多远?已取得了哪些成效?还将去往何方?下面我们分10个问题展开。一、养老保险改革后中国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孙崇文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始终领先全国,上海率先推出的高中会考、"春季考试,春季招生"和"综合能力测试"等多项改革措施影响深远。客观地看,上海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对高校入学考试体系的改革探索、对高校招生自主权的确认与扩大、对学生升学意愿的尊重等方面影响颇大。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进程的推进,上海开始建构新的高校招生考试体系,并注意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我们也应看到,上海在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建设方面还有许多路要走,可以说任重而道远。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安双宏  
印度实行多种考试并存的高考制度,有几种全国性的高校入学考试,地方高校和部分国家重点院校有单独的招生考试。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印度顶级高等院校和公立学院的入学考试竞争激烈。虽然印度高考制度较好地保障了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教育公平与效率,但是却丧失了全国统一选拔高校生源的诸多便利。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向东  
如何改革现行高考制度、完善高等教育招生体制是当前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从分析现行高考制度所导致的各种教育和社会问题入手。讨论了现行高考制度改革应该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然后。本文基于改革现行高考制度的基本原则,从高考的考试性质、实施方式以及高等学校的招生机制等方面提出改革当前高考的七条具体的改革措施。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柳博  
选择性是高考制度改革的核心。增加选择性为高考制度发展带来机遇。通过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增加学生的考试选择权,能够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通过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提高学生与高校的选择适合度,能够加强专门人才培养;通过在试点省市实施外语等科目一年两考,增加学生的考试机会,能够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同时,增加选择性也为高考利益相关者带来挑战。对于学生,多一种选择多一份不确定性,每种选择都有相应的风险;对于高校,根据专业指定选考科目招生可能会扩大专业间的生源差异,也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对于中学,实行分层教学和走班制,探索建立新的教学管理机制和德育方式还要走较长的路。为推进选择性...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陈建平  
现行的高考制度使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成为空话,过早的文理分科造成人才知识结构的“先天不足”,是难以从真正意义上实施中小学素质教育和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原因和巨大制度障碍。为此,提出采取“高考+高中会考”的模式,实行国家层面上的高考和省市(或各中学)会考相结合的招生录取模式。高考考试科目只设二门:语文和数学,实行全国统一试卷,统一时间考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晓瑜  潘东明  
高等教育机会均等指所有社会个体在争取接受高等教育的外部条件上是同等的 ,不能因为个人的某些外在条件的原因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有限 ,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 ,需通过一定的选拔制度来竞争 ,所以高考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是至关重要和最为直接的。因此 ,对高考制度现实存在的妨碍公平因素 ,应经过系统的分析和论证 ,进行深入的改革 ,从而推进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柳博  
高考改革具有典型的路径依赖特征,受到传统文化、政治、经济、知识等因素的制约,其制度结构也是这些因素相互博弈、相互作用的结果。推进高考制度改革,要遵循高考制度变迁渐进性规律,注意与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加强科学研究,逐步扩大高校招生的自主性,增强考试机构的服务性,鼓励考生申报志愿的独立性,减少基础教育评价的依赖性,最终形成多元化的教育考试评价制度。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海峰  
高考是我国各类考试中最重要、影响最大的考试。高考改革涉及社会的许多方面,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和重大民生议题,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中最复杂、最敏感的改革,具有综合性、系统性。近年来,许多人对高考改革的期望很高,希望通过高考改革破解素质教育的难题,或者将高考改革视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以为制订好的高考改革方案,高中教育的许多问题便可以得到解决。然而,实际上高考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只是社会矛盾和教育竞争的集中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苟人民  
中国是创立考试制度取士的发源地,是考试古国,也是当今世界的考试大国。科举考试1300年,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也留下了极其丰富、厚重的考试文化。高考文化,包括价值观、观念、制度、态度和社会心理等方面,受科举考试文化潜在、深入和广泛的影响,结合着现代性的诸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