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18)
- 2023(4366)
- 2022(3600)
- 2021(3377)
- 2020(2843)
- 2019(6107)
- 2018(6195)
- 2017(10647)
- 2016(6262)
- 2015(7025)
- 2014(7372)
- 2013(6872)
- 2012(6457)
- 2011(5954)
- 2010(5933)
- 2009(5592)
- 2008(5407)
- 2007(4954)
- 2006(4321)
- 2005(3989)
- 学科
- 济(20688)
- 经济(20651)
- 管理(13948)
- 学(11931)
- 业(10736)
- 企(8404)
- 企业(8404)
- 中国(6777)
- 农(6408)
- 制(6064)
- 地方(5738)
- 方法(5677)
- 体(5574)
- 理论(5517)
- 教育(5179)
- 财(4899)
- 业经(4454)
- 数学(4355)
- 数学方法(4250)
- 银(4080)
- 银行(4049)
- 融(4009)
- 金融(4002)
- 农业(3993)
- 行(3960)
- 和(3421)
- 经济学(3394)
- 教学(3274)
- 及其(3235)
- 体制(3150)
- 机构
- 大学(88162)
- 学院(86999)
- 研究(36111)
- 济(28548)
- 经济(27698)
- 管理(26312)
- 中国(25604)
- 科学(25396)
- 农(21793)
- 理学(21651)
- 理学院(21262)
- 管理学(20629)
- 管理学院(20463)
- 京(20126)
- 所(19966)
- 研究所(18426)
- 农业(17431)
- 业大(16101)
- 中心(15720)
- 江(15469)
- 财(14245)
- 范(13776)
- 师范(13490)
- 院(13358)
- 省(12911)
- 技术(12888)
- 北京(12240)
- 州(11800)
- 室(11395)
- 农业大学(10999)
- 基金
- 项目(58792)
- 科学(44158)
- 研究(40938)
- 基金(40005)
- 家(36993)
- 国家(36696)
- 科学基金(29282)
- 省(24486)
- 社会(23409)
- 社会科(21900)
- 社会科学(21897)
- 划(20866)
- 基金项目(20296)
- 自然(19541)
- 教育(19495)
- 自然科(19075)
- 自然科学(19066)
- 自然科学基金(18682)
- 编号(16951)
- 资助(16267)
- 成果(15340)
- 重点(14122)
- 课题(13346)
- 发(12759)
- 计划(12404)
- 部(11875)
- 创(11851)
- 科技(11689)
- 体(11589)
- 科研(11215)
共检索到1415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杜方勇 杨爱国 刘志鸿 周丽青 王清印
分别在受精后15和30mjn,用60 mg·L~(-1)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处理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受精卵诱导异源三倍体,持续处理5~25min。采用二氨基苯基吲哚(DAPI)染色和荧光显微镜观察对处理前后受精卵的染色体行为变化进行了研究,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检测胚胎倍性。结果表明,无论抑制第一极体或是第二极体释放均能获得正常发育的异源三倍体胚胎;抑制第一极体释放,产生异源三倍体、非整倍体,延长处理时间能获得五倍体;抑制第二极体释放,产生异源三倍体;6-DMAP使染色体运动终止,处理前后,核相无变化,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核相泡状化增强。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董迎辉 杨爱国 刘志鸿 周丽青
用Bouin氏液固定、连续石蜡切片方法,对6-二甲基氨基嘌呤(简称6-DMAP)抑制第二极体诱导栉孔扇贝三倍体在受精和早期卵裂过程中的细胞学变化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在授精后25min,以60mg/L的6-DMAP处理栉孔扇贝受精卵15min,有效地破坏了纺锤体结构的形成,抑制了第2次减数分裂进程,致使受精卵内形成两种核相:一种是1个大的二倍性雌核和1个雄核;另一种是两个单倍性的雌核和1个雄核。不论形成几个雌原核,它们都能与雄原核相互靠近,在卵轴中央核膜逐渐发生融合,形成合子核,三倍体的合子核在卵内所占体积明显较二倍体的大。继而,合子核经过DNA复制,最后凝缩成染色体,发生有丝分裂,其过程...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吴彪 杨爱国 王清印 刘志鸿 周丽青
采用紫外线遗传灭活的长牡蛎精子激活栉孔扇贝卵子,运用L9(34)设计不同6-DMAP的处理条件来诱导染色体加倍,获得第二极体抑制型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早期胚胎。以雌核发育担轮幼虫为材料,滴片法制备染色体并采用计数法统计倍性,分析不同6-DMAP浓度、诱导时机和诱导持续时间对雌核发育二倍体诱导率的影响,并统计早期胚胎畸形率。结果表明,不同6-DMAP浓度、诱导时机和诱导持续时间对异源精子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的诱导率均有显著影响;早期胚胎畸形率与二倍体的诱导率呈负相关,y=46.632-0.891x(r=-0.813,P<0.01)。6-DMAP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的最佳处理条件为:...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孟庆磊 黄晓婷 赵海波 赵婷 李宁 王昭萍 胡晓丽 胡景杰 包振民
荧光显微观察表明,20℃水温下,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的卵与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的精子可以正常受精和发育,具备人工诱导三倍体的可行性。亲贝充分促熟后,分开催产,以20:1的精卵比授精;在50%的受精卵排出第1极体时,以60mg/L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处理受精卵10-25min,可诱导75.23%-92.14%的三倍体;6-DMAP处理15min综合诱导效果最好,三倍体诱导率可达88.56%,孵化率可达53.52%。得到的三倍体幼虫经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验证,为含有...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杜方勇 杨爱国 刘志鸿 周丽青 王清印
用 6 二甲基氨基嘌呤处理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受精卵 ,抑制第二极体释放诱导异源三倍体。水温 17℃下 ,分别进行了不同起始处理时间 (受精后 2 0~ 4 0min)、不同药物处理浓度 (4 0~ 80mg/L)和不同持续处理时间 (5~ 2 0min)的实验。起始处理时间实验以受精后 35min开始处理效果最好 ,三倍体率为 5 1 8% ,D形幼虫成活率可达 78% ;药物处理浓度和持续处理时间最佳组合为 6 0~ 70mg/L 6 DMAP处理 2 0min ,三倍体率可达 5 9 6 5 % ,D形幼虫成活率为 2 2 0 5 %。综合考虑 ,诱导扇贝异源三倍体的适宜参数为 ...
关键词:
6-二甲基氨基嘌呤 扇贝 异源三倍体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杨凤影 杨爱国 刘志鸿 周丽青 毛连菊
采用多聚甲醛固定、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在荧光显微镜下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正常发育受精卵和6-DMAP第二极体抑制型雌核发育卵受精过程中纺锤体变化以及雌雄原核的移动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正常发育受精卵内微管能聚合形成纺锤体并牵引中期染色体移向两极,依次排出第一极体、第二极体,雌雄原核融合为合子核,进行第一次卵裂。雌核发育受精卵内,随6-DMAP处理时间的延长,星体微管消失,纺锤体被拉长变得扁平,最终导致中期纺锤体解散,第二极体的形成被抑制;6-DMAP处理过程中,受精卵中的精核始终处于皮层区域,不能形成雄原核,雌原核和精核几乎不移动,去除6-DMAP后,雌原核和精核恢...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春玲 陈晓汉 李咏梅 彭敏 蒋伟明 韦嫔媛 王大鹏 杨彦豪
采用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抑制受精卵第二极体排放法诱导近江牡蛎产生三倍体,通过6-DMAP浓度、诱导时机、诱导持续时间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得出近江牡蛎三倍体诱导3因素最优水平组合,即当30%受精卵出现第一极体时,将受精卵浸泡在含6-DMAP 450μmol/L的海水中20 min;3因素影响诱导率的主次顺序为:6-DMAP浓度→诱导时机→诱导持续时间。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秦艳平 张跃环 周颖力 武祥伟 彭敏 喻子牛
以三倍体率、卵裂率、D幼率、生产成本等为指标,比较了CB、6-DMAP两种化学试剂诱导香港牡蛎三倍体的效果,研究了试剂浓度、诱导时机、诱导持续时间及受精卵密度等4种因素对香港牡蛎三倍体的诱导效应。结果显示,在温度2830°C、盐度1525,受精卵密度为2.0×108个/L条件下,采用0.5 mg/L的CB在受精后1518 min处理,诱导持续时间为20 min,可产生100%三倍体;合子的卵裂率为53.16%63.00%,D形幼虫孵化率为47.32%53.09%,诱导效率指数为0.470.53,生产成本为
关键词:
香港牡蛎 三倍体 CB 6-DMAP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杨爱国 王清印 孔杰 刘萍 刘志鸿 孙慧玲 李锋 王如才 姜明
用6 - 二甲基氨基嘌呤(6 - DMAP) 处理,对抑制栉孔扇贝第二极体释放产生三倍体的适宜诱导参数进行了试验研究,结合DAPI染色和荧光显微镜观察,分析了开始处理前和处理结束时的受精卵染色体核相组成与三倍体诱导率和幼虫成活率的关系,对三倍体处理组和对照组幼虫的生长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获得充分成熟的卵子、起始处理时间以第一极体占40 % 、药物浓度60 mgL、持续处理时间15 min 及产卵至处理结束保持水温20 ℃,三倍体诱导率可稳定在80 %以上,孵化率达70 % 左右。
关键词:
栉孔扇贝 6-二甲基氨基嘌呤 三倍体诱导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于瑞海 王昭萍 邸炜鹏 张晨晨 高倩 段金龙
通过低盐海水浸泡海湾扇贝受精卵抑制受精卵第二极体释放的方法诱导海湾扇贝产生三倍体。当海湾扇贝的受精卵40%出现第一极体时,立即用不同盐度梯度即22.5、20、17.5、15、12.5、10、7.5、对照组(盐度30)的海水对受精卵进行处理10、15min后,马上将处理的受精卵移入正常海水中孵化。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梯度低盐海水可以诱导海湾扇贝产生三倍体,盐度为20以上时,三倍体诱导率小于2.91%,但随着盐度的下降,三倍体诱导率迅速提高,当盐度为12.5时,三倍体诱导率高达85.91%。当盐度低于7.5时,由于D形幼虫极少,三倍体诱导率无法测出。在处理时间上,15min的处理效果比10min处理...
关键词:
海湾扇贝 低盐度 三倍体 D形幼虫孵化率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常亚青 相建海 张国范 王子臣 宋坚
:取繁殖期虾夷扇贝 (Patinopectenyessoensis)亲体 ,采用阴干、流水和升温海水催产以及小水体、高密度、雌雄分池排放、人工授精的方法 ,可获得批量受精卵。分别使用浓度为 0 .0 5,0 .10 ,0 .15,0 .2 0 ,0 .30 ,0 .50和 0 .70mmol/L的 6 -DMAP诱导虾夷扇贝三倍体 ,实验水温分别为 12℃和 14℃。结果表明 ,水温12℃ ,6 -DMAP 0 .0 5mmol/L时 ,在授精后 6 7min处理胚胎 4 5min诱导三倍体效果较好 ,三倍体率达 83.3% ,面盘幼虫相对孵化率达 6 9.5% ;水温 12℃和 14℃时 ,...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迟长凤 杨爱国 王清印 刘志鸿 周丽青
用1500μW/cm2的紫外线照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精子60 s以进行灭活处理,并使之与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卵子受精,在卵子受精后排出第一极体前用6-DMAP(50 mg/L)处理受精卵,持续处理35 min,抑制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的排放,诱导异精雌核发育四倍体。采用二脒基苯基吲哚(DAPI)荧光染色显微观察法,对灭活的长牡蛎精子诱导的栉孔扇贝雌核发育四倍体早期胚胎发育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经紫外线灭活过的长牡蛎精子进入栉孔扇贝卵子后发生轻微膨胀;在第一次卵裂中期,精核形成一致密的染色质小体(DCB),位于两组分开的母本染色体之间,不参与...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田传远 梁英 王如才 王昭萍 于瑞海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任建峰 刘志鸿 杨爱国 周丽青
分别对海湾扇贝、虾夷扇贝、栉孔扇贝的 3种血细胞胞内酶 :碱性磷酸酶 (ALP)、过氧化物酶(POD)、酚氧化酶 (PO)进行了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并对血细胞酶反应阳性率作了统计。结果表明 ,3种扇贝血细胞ALP阳性率相差不大 ,海湾扇贝为 4 6 6 %,虾夷扇贝为 4 2 4 %,栉孔扇贝为 36 8%;3种扇贝血细胞POD阳性率相差较大 ,栉孔扇贝阳性率高达 5 0 2 %,海湾扇贝为 4 4 2 %,虾夷扇贝仅为 1 7 2 %。 3种扇贝血细胞PO孵育反应后 ,由于海湾扇贝、虾夷扇贝PO反应活性很低 ,瑞氏染液复染后 ,无法区分阴性、阳性细胞。实验中仅对栉孔扇贝PO阳性率进行...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松钱 曹小娟 王卫民
对大鳞副泥鳅(PP)、二倍体泥鳅(DD)和四倍体泥鳅(TT)自交或杂交受精卵进行冷休克(冷休克条件为:受精后5min开始,利用2~3℃冰水冷休克处理30~35min),获得6种多倍体泥鳅后代(DD×PP-0,3n=74;DD×DD-0,3n=75;DD×TT-0,4n=100;TT×PP-0,5n=124;TT×DD-0,5n=125和TT×TT-0,6n=150。母本在前,父本在后)。利用流式细胞仪对不同诱导组合不同时期倍性进行检测发现:1月龄,DD×PP-0三倍体诱导成功率为87.50%,DD×DD-0三倍体诱导成功率为53.85%,DD×TT-0四倍体诱导成功率为90.91%,TT×PP-0五倍体诱导成功率为84.96%,TT×DD-0五倍体诱导成功率为76.92%,TT×TT-0六倍体诱导成功率为12.50%。12月龄,各组合多倍体诱导成功率分别为91.43%(DD×PP-0,3n=74),60%(DD×DD-0,3n=75),85.19%(DD×TT-0,4n=100),87.50%(TT×PP-0,5n=124),83.33%(TT×DD-0,5n=125)和6.06%(TT×TT-0,6n=150)。12月龄各诱导组合多倍体倍性组成与1月龄相似,诱导成功率随诱导多倍体后代的倍性增加而降低。对不同诱导组合后代进行生长统计分析发现:不同诱导组合后代在生长早期差异不显著,生长后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以四倍体泥鳅为母本、大鳞副泥鳅为父本的诱导五倍体后代(TT×PP-0)12月龄时期全长和体质量值最大。同时,荧光受精细胞学观察证实冷休克处理通过抑制受精卵第二极体的释放获得三倍体型后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