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61)
- 2023(10118)
- 2022(8467)
- 2021(7518)
- 2020(6044)
- 2019(13453)
- 2018(13020)
- 2017(24072)
- 2016(13263)
- 2015(14246)
- 2014(14043)
- 2013(13774)
- 2012(13087)
- 2011(11958)
- 2010(11884)
- 2009(10855)
- 2008(10553)
- 2007(9419)
- 2006(8450)
- 2005(7793)
- 学科
- 济(57382)
- 经济(57323)
- 业(35107)
- 管理(33386)
- 企(25392)
- 企业(25392)
- 中国(19147)
- 地方(18633)
- 方法(18284)
- 农(18098)
- 数学(15877)
- 数学方法(15735)
- 业经(14198)
- 学(13585)
- 农业(12859)
- 贸(12046)
- 贸易(12035)
- 易(11625)
- 财(11462)
- 银(10737)
- 银行(10682)
- 地方经济(10502)
- 融(10398)
- 金融(10397)
- 行(10372)
- 发(10369)
- 环境(10229)
- 制(9985)
- 技术(9773)
- 产业(8123)
- 机构
- 学院(189265)
- 大学(187168)
- 济(76825)
- 经济(75316)
- 研究(74009)
- 管理(66874)
- 理学(57326)
- 理学院(56553)
- 管理学(55470)
- 管理学院(55135)
- 中国(55059)
- 科学(49462)
- 农(46257)
- 京(40959)
- 所(40113)
- 研究所(36883)
- 农业(36614)
- 业大(35509)
- 中心(32929)
- 财(32826)
- 江(29803)
- 院(26831)
- 北京(25941)
- 财经(25770)
- 省(25766)
- 范(25375)
- 师范(24914)
- 州(23762)
- 经(23453)
- 农业大学(23443)
- 基金
- 项目(130805)
- 科学(101239)
- 基金(93363)
- 研究(88105)
- 家(85738)
- 国家(84968)
- 科学基金(70361)
- 社会(56266)
- 社会科(53368)
- 社会科学(53357)
- 省(53330)
- 基金项目(49728)
- 自然(47122)
- 自然科(46052)
- 自然科学(46033)
- 自然科学基金(45219)
- 划(45063)
- 教育(38773)
- 资助(37215)
- 发(34478)
- 编号(33418)
- 重点(30262)
- 创(27689)
- 计划(27067)
- 部(26939)
- 发展(26497)
- 展(26065)
- 创新(25994)
- 成果(25900)
- 科研(25626)
共检索到2912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陈细香 卢昌义 黄荣昌
为探究低浓度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采用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测试法研究了五种不同品牌、不同体积分数的洗发剂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红细胞微核的影响。结果显示,洗发剂所诱导的泥鳅红细胞微核率在品牌与体积分数上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而且与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有关(P<0.01)。试验表明目前常用的洗发剂大多具有致突变活性,尤其飘柔、舒蕾两种洗发剂致突变活性更强。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武焕阳 丁诗华 唐毅 李云 伍莎 张薪
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受试动物,研究了硫丹对草鱼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结果显示:草鱼红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及总核异常率随硫丹暴露浓度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呈现较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96 h),各暴露组草鱼红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及总核异常率均呈现时间—效应关系,但96 h后较高浓度组(0.36μg/L、0.71μg/L)红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及总核异常率随暴露时间的延长并未进一步提高。结果表明,杀虫剂硫丹对草鱼具有潜在的遗传毒性,且毒性效应在特定条件下随暴露浓度的增加或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建业 杨瑞斌 杨学芬 王卫民 魏开建 樊启学
利用组织学切片及AB-PAS染色技术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仔稚鱼(1~45d)消化道各段黏液细胞的发育阶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泥鳅消化道发育过程中先后出现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4种类型的黏液细胞。消化道黏液细胞最早在3d的口腔、食道和7d的消化道中有分布。10d前黏液细胞数量较少,15d开始黏液细胞分布广泛,随着仔稚鱼发育,黏液细胞的类型逐渐由幼稚型的Ⅰ型和Ⅱ型为主转变为成熟型的Ⅲ型和Ⅳ型细胞占主导。根据仔稚鱼消化道黏液细胞的发育和分布规律,推测3~10d为消化道发育的敏感期,20d左右消化道功能发育逐渐完善。建议根据泥鳅消化功能的发育过程采用不同的饵料...
关键词:
泥鳅 仔稚鱼 黏液细胞 消化道 发育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艾炎军 邹叶茂 汤文浩 田曙曦 林创业 汪峻 南佑平 李必华
以泥鳅为试验材料,将芽孢杆菌、光合细菌、EM菌比例分别为1∶2∶2和2∶1∶2的两种微生态制剂加入养殖水体,饲养大鳞副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32 d,定期测量泥鳅的生长,鱼体成分及血清溶菌酶活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表明,试验组泥鳅的末重、增重率、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泥鳅体成分粗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粗脂肪含量低于对照组;在血清酶活力方面,试验组泥鳅溶菌酶活力和SOD活力高于对照组。使用微生态制剂能显著提高泥鳅养殖生长性能、改善鱼体成分、提高泥鳅血清溶菌酶活力和SOD活力。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振山 高贵琴 孙文学 罗宇良 曹志华
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dabryanus)和泥鳅(♂)(Misgurnusanguilicaudatus)杂交的受精细胞学过程,证实异源的泥鳅精子能够进入大鳞副泥鳅的卵子中,诱导星光并形成雄性原核。雌雄原核相互接触并融合形成合子核。全部过程有正常的受精细胞学程序和卵裂方式,由此产生的后代兼具父、母本双方的遗传性状。
关键词:
大鳞泥副泥鳅 泥鳅 鱼类杂交 受精细胞学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吴萍 吴小松 魏育红 陈立侨
为探明三倍体和二倍体泥鳅的组织细胞学差异,运用血液涂片及组织切片方法,对三倍体、二倍体泥鳅的红细胞及其细胞核的长轴和短轴,血液中血细胞的组成及仔鱼眼部构造等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三倍体泥鳅红细胞及其核的长轴均比二倍体的要大,其中前者红细胞核的长轴约为后者的1.12倍,红细胞体积、核体积分别约为后者的1.62和1.44倍。三倍体泥鳅红细胞的相对数量明显少于二倍体泥鳅,而嗜中性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则多于后者。此外,三倍体泥鳅眼部色素层细胞数量少于二倍体。
关键词:
泥鳅 二倍体 三倍体 细胞学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吴迪 李霞 秦艳杰 白丽雯 周诗珈
以二倍体和三倍体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鳍细胞系(DIMF和TRMF)为实验材料,研究了重铬酸钾对细胞的氧化损伤、微核形成以及金属硫蛋白表达情况的影响,旨在多角度探讨重铬酸钾对细胞系的毒性效应,建立适合监测其污染情况的指标。采用MTT法测定了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使用试剂盒测定了3种主要抗氧化酶活性;吉姆萨染色后观察了细胞微核的变化,并通过实时定量PCR方法测定了金属硫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24 h急性毒性实验两种细胞系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25.3±1.2)μmol/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永玲 杨彩根 蔡春芳 吴萍
将泥鳅卵放入不同浓度的稀土溶液中进行孵化 ,观察胚胎发育状况 ,结果表明 :稀土浓度为2 5mg/L时 ,泥鳅胚胎发育时间最短 ,为 2 4 30h ,稀土浓度为 1 5mg/L时 ,孵化率最高 ,为 84 %。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卢彤岩 徐连伟 刘红柏 赵吉伟 杨雨辉 佟恒敏
2004年5月至7月间,用20mg.kg-1、50mg.kg-1和100mg.kg-1剂量对史氏鲟经口灌服达氟沙星20d,分别于第5、10、15和20天定红细胞SOD、CAT、Na+、K+-ATP酶、GST、GSH-PX等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以评价达氟沙星对史氏鲟抗氧化防御功能的影响,同时进行红细胞微核率和总核异常率的测定。结果表明实验第5天各实验组红细胞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各实验组红细胞中CAT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红细胞Na+、K+-ATP酶活性没有明显的改变。实验第20天时100mg.kg-1剂量组GSH-PX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其他剂量组(P<0.05);GST...
关键词:
史氏鲟 红细胞 抗氧化 微核 达氟沙星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刘至治 蔡完其 季高华 邓唯唯 黄玲
在基础饲料中添加2.0μg/g亚硒酸钠、0.5μg/g硒酵母、0.3%β-葡聚糖和0.25%果糖,投喂100 d后,测定中华鳖红细胞数量和四个免疫指标的变化。主要结果为:(1)在红细胞数量方面,亚硒酸钠组、果糖组、硒酵母组显著高于β-葡聚糖组及对照组(P<0.05);(2)在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和T淋巴细胞活性E花环率方面,四个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在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肿瘤细胞花环率上,仅亚硒酸钠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在白细胞吞噬活性上,亚硒酸钠组显著高于β-葡聚糖及对照组(P<0.05),硒酵母组、果糖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β-葡聚糖组...
关键词:
中华鳖 免疫增强剂 红细胞 免疫功能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松钱 曹小娟 王卫民
对大鳞副泥鳅(PP)、二倍体泥鳅(DD)和四倍体泥鳅(TT)自交或杂交受精卵进行冷休克(冷休克条件为:受精后5min开始,利用2~3℃冰水冷休克处理30~35min),获得6种多倍体泥鳅后代(DD×PP-0,3n=74;DD×DD-0,3n=75;DD×TT-0,4n=100;TT×PP-0,5n=124;TT×DD-0,5n=125和TT×TT-0,6n=150。母本在前,父本在后)。利用流式细胞仪对不同诱导组合不同时期倍性进行检测发现:1月龄,DD×PP-0三倍体诱导成功率为87.50%,DD×DD-0三倍体诱导成功率为53.85%,DD×TT-0四倍体诱导成功率为90.91%,TT×PP-0五倍体诱导成功率为84.96%,TT×DD-0五倍体诱导成功率为76.92%,TT×TT-0六倍体诱导成功率为12.50%。12月龄,各组合多倍体诱导成功率分别为91.43%(DD×PP-0,3n=74),60%(DD×DD-0,3n=75),85.19%(DD×TT-0,4n=100),87.50%(TT×PP-0,5n=124),83.33%(TT×DD-0,5n=125)和6.06%(TT×TT-0,6n=150)。12月龄各诱导组合多倍体倍性组成与1月龄相似,诱导成功率随诱导多倍体后代的倍性增加而降低。对不同诱导组合后代进行生长统计分析发现:不同诱导组合后代在生长早期差异不显著,生长后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以四倍体泥鳅为母本、大鳞副泥鳅为父本的诱导五倍体后代(TT×PP-0)12月龄时期全长和体质量值最大。同时,荧光受精细胞学观察证实冷休克处理通过抑制受精卵第二极体的释放获得三倍体型后代。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欧志杰 边芳芳 杨瑞斌 杨学芬
以大鳞副泥鳅为研究对象,针对常规石蜡切片无法观察到鱼类皮肤虹彩细胞的不足,固定液改用10%中性福尔马林,脱水前使用1.5%琼脂糖对组织进行预处理,染色使用3%伊红。结果发现:大鳞副泥鳅新鲜皮肤组织选用10%中性福尔马林进行固定,在梯度脱水前用1.5%琼脂糖对组织进行预处理,并用3%伊红进行染色,即可以得到组织结构完整、虹彩细胞清晰的皮肤组织切片。表明改进后的石蜡切片法可以用于鱼类皮肤虹彩细胞观察。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熊斌 王杨科 解雷 路宏朝 王琦
为探究维生素C对镉导致鲫(Carassius auratus)红细胞微核的干预作用,用0.5 mg/L的镉溶液单一染毒作对照组,设置0.5 mg/L的镉溶液分别添加1、2、3 g/L的维生素C(VC)三组作为实验组。在染毒后的第5、10、15、20天分别取鲫尾部血液制作血涂片,镜检并统计红细胞微核率。结果显示:0.5 mg/L的镉溶液单一染毒对照组,镉诱发鲫红细胞产生微核率与时间呈现线性关系,回归函数为:y=0.158 7x+2.516 7(R2=0.935 7);实验组随着VC浓度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微核率降低,其中以0.5 mg/L Cd2++3 g/L VC组处理20 d的微核率最低,...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陈建华 李智 周志华
研究除草剂草甘膦对斑马鱼(Danio rerio)的急性毒性作用及其对斑马鱼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同时探讨了维生素C对草甘膦诱发的斑马鱼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缓解作用。通过急性毒性实验计算出48 h草甘膦对斑马鱼的半致死浓度,通过计数外周血红细胞中微核率和核异常率来分析草甘膦对斑马鱼的遗传毒性;将斑马鱼饲养在含有维生素C的草甘膦水体中48 h,通过观察外周血红细胞中微核率和核异常率的变化情况来分析维生素C对草甘膦诱发的斑马鱼遗传损伤的缓解作用。48 h草甘膦对斑马鱼的半致死浓度为(0.39±0.06)g/L。高浓度草甘膦(0.64~1.28 g/L)对斑马鱼具有极强的致死性,中、...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傅建军 徐如卫 薛婷 杨福生 姜虎成 李家乐
为进一步了解中国当前主要养殖鳅类种质资源现状,实验采用7个微卫星标记和线粒体D-Loop部分序列,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MA)、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PD)和台湾大泥鳅(未见种属分类,TW)3种泥鳅进行群体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6个微卫星位点在3种泥鳅中均能获得有效扩增,1个微卫星标记(Mac239)只在MA中获得特异性扩增,而在PD和TW中未能获得有效扩增条带。在3种泥鳅共90尾个体的D-Loop部分序列中发现32个单倍型,仅在PD和TW间存在1个共享单倍型。实验中共检测到65个变异位点,其中MA与PD和TW间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