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8)
- 2023(1173)
- 2022(1045)
- 2021(953)
- 2020(982)
- 2019(1843)
- 2018(1794)
- 2017(2994)
- 2016(1963)
- 2015(2014)
- 2014(2137)
- 2013(2092)
- 2012(2121)
- 2011(1919)
- 2010(1906)
- 2009(1892)
- 2008(1908)
- 2007(1763)
- 2006(1525)
- 2005(1486)
- 学科
- 济(4075)
- 经济(4070)
- 学(3750)
- 管理(3067)
- 业(2754)
- 企(2149)
- 企业(2149)
- 方法(1897)
- 虫(1788)
- 防(1679)
- 害(1674)
- 数学(1555)
- 制(1541)
- 数学方法(1471)
- 农(1446)
- 及其(1434)
- 虫害(1410)
- 银(1394)
- 中国(1376)
- 银行(1350)
- 行(1273)
- 财(1247)
- 防治(1234)
- 治(1227)
- 病虫(1214)
- 病虫害(1214)
- 水产(1186)
- 贸(1171)
- 贸易(1169)
- 易(1155)
- 机构
- 大学(29018)
- 学院(28212)
- 研究(14663)
- 农(13518)
- 科学(12532)
- 农业(10920)
- 业大(10076)
- 中国(10041)
- 所(9822)
- 研究所(9207)
- 省(7651)
- 农业大学(7197)
- 京(7187)
- 室(6749)
- 济(6614)
- 实验(6413)
- 经济(6349)
- 实验室(6162)
- 管理(6108)
- 中心(5954)
- 业(5921)
- 重点(5799)
- 院(5750)
- 江(5697)
- 林业(5359)
- 技术(5210)
- 理学(5030)
- 研究院(4962)
- 理学院(4881)
- 科学院(4751)
共检索到465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孙世伟 刘爱勤 桑利伟 苟亚峰 李修炼
针对中草药黄精上新近发生的二斑叶螨,测定了阿维菌素、哒螨灵、高效氯氟氰菊酯、特螨清、辛硫磷等5种常用杀螨剂对其室内毒力及大田药效,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和哒螨灵对二斑叶螨雌成螨毒力较高,田间防治效果显著;2种药剂在黄精根茎中的最终残留量符合国家食品中最高残留限量值的相关规定。
关键词:
二斑叶螨 杀螨剂 黄精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程东美 韩群鑫 张志祥 陈晓莺 郑芝波
针对观赏花卉竹芋上新近发生的二斑叶螨,测定了螺螨酯、乙螨唑、阿维菌素、哒螨酮、炔螨特、甲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联苯肼等7种杀螨剂对其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室内毒力测定,螺螨酯、甲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联苯肼酯、乙螨唑对雌成螨具有较强的毒杀作用,处理后24 h的LC50分别为5.97、6.38、10.07、14.67和32.42μg/m L;螺螨酯、阿维菌素、甲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螨唑对卵具有较强的毒杀作用,处理后24 h的LC50分别为2.77、3.06、7.30和26.89μg/m L。田间药效试验表明,联苯肼酯43%悬浮剂2000倍、哒螨灵15%乳油2000倍和乙螨唑110...
关键词:
二斑叶螨 竹芋 杀螨剂 毒力 药效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巧云
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用多种药剂在林间开展竹腔注射和根施竹螨灵药肥防治毛竹叶螨,结果表明,两种防治方法对毛竹叶螨均有显著防治效果。竹腔注射50%甲胺磷、40%氧化乐果见效最快,3d后害螨减退率达100%。竹腔注射20%杀灭菊酯、20%快灵、5%抑太保和20%灭扫利,10d后害螨减退率达86.0%~98.9%;30d后除灭扫利外,各处理害螨减退率达100%。根施药肥10d后害螨减退率达96.3%以上。从防治后受害毛竹林叶片长势、返青及新竹产量、质量上看,防治方法优先选择依次为综合治理、根施竹螨灵+有机肥药肥、根施竹螨灵+复合肥药肥、竹腔注射甲胺磷+营养剂、根施竹螨灵+尿素药肥、竹腔注射甲胺磷。
关键词:
毛竹叶螨 防治 竹腔注射 根施药肥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群辉 何翔 杨佩文 毕云青 张庆 曾波 任思宇 施竹凤 杨明英 谢美华
【目的】明确一种魔芋种球包衣剂的防病促生效果,为魔芋产业的绿色稳定发展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方法】本研究设置6个不同处理,魔芋播前对其种球进行预处理,定期考察使用种球包衣剂对魔芋出苗率、生长性状、产量、软腐病发病率及植株死亡率的影响,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y PCR, RT-qPCR)技术,对土壤中的魔芋软腐病菌进行定量检测。【结果】使用种球包衣剂能有效提高魔芋的出苗率、产量并促进植株生长,软腐病的发病率及植株的死亡率均表现:固型种球包衣剂+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固型种球包衣剂>液型种球包衣剂+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液型种球包衣剂>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CK。RT-qPCR检测结果表明,土壤中魔芋软腐病菌的最低检测浓度为5×10~4 CFU/mL。【结论】使用种球包衣剂能有效减少魔芋软腐病菌的数量,显著降低魔芋软腐病的发病率和植株死亡率(P<0.05)。
关键词:
魔芋 软腐病 种球包衣剂 RT-qPCR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宁平 黄艳花 黄微 邢政杰 陈婵 王小欣
【目的】明确喜树叶斑病病原菌,并探究不同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抑菌活性,为防治大田喜树叶斑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常规组织块分离法分离喜树叶斑病病原菌并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特征观察及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2种常见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从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中草药园的喜树叶斑病上分离到一株真菌,菌株命名为XS-1,经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和分子鉴定,确定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是引起喜树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国内首次报道,将该病害命名为喜树棒孢霉叶斑病。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12种杀菌剂对菌株XS-1菌丝生长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20%苯甲咪鲜胺微乳剂的抑制作用最强,其EC_(50)为0.0980 mg/L,其次是20%戊菌唑水乳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抑霉唑水乳剂、250 g/L丙环唑乳油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其EC_(50)分别为0.3737、0.4557、0.4878、0.5746和0.5956 mg/L。【结论】经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及分子鉴定,确定引起喜树叶斑病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C. cassiicola);20%苯甲·咪鲜胺微乳剂、20%戊菌唑水乳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抑霉唑水乳剂、250 g/L丙环唑乳油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喜树棒孢霉菌丝生长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作为喜树棒孢霉叶斑病田间防治参考用药。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露 董伊丹 吕茹婧 刘敏 黄俊斌
在PSA平板上测定9种杀菌剂对大蒜白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40%福星乳油的抑菌效果最好,抑制中浓度(EC50)为0.39μg/mL;30%爱苗乳油、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世高水分散粒剂和20.67%万兴乳油抑菌效果次之,EC50分别为1.02、1.38、1.95、2.74μg/mL;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5%阿米西达乳油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抑菌效果较差,EC50分别为83.05、273.63、411.49、646.91μg/mL。盆栽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接种病菌前第1天喷药,10%世高水分散粒剂、40%福星乳油和20.67%万兴乳油的防效...
关键词:
大蒜白斑病 杀菌剂 防治效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韦德卫 曾宪儒 龙秀珍 江小冬 于永浩 曾涛 莫贱友
近年来,瘿螨在广西百色市杧果产区局部果园发生为害严重。开展广西杧果瘿螨发生为害调查与防治药剂筛选研究,结果表明:广西为害杧果的瘿螨共有4种,分别为杧果顶背瘿螨TegonoTus mangiferae Keifer、杧果臀后瘿螨meTaculus mangiferae aTTiah(中国新记录种)、杧果刺毛瘿螨spinacus pagonis Keifer(广西新记录种)、长刺毛瘿螨spinacus longinquus huang(广西新记录种)。杧果顶背瘿螨是广西杧果瘿螨的优势种,27℃时其世代历期11.34 d。杧果瘿螨在叶片上的种群密度最高可达47头/cm2,为害严重时可导致杧果枝梢叶片...
关键词:
杧果瘿螨 发生为害 个体发育 杀螨剂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宗泽君 袁慧钦 刘匡宇
本试验通过6年时间,对5种药物进行防治绵羊痒螨病的试验.结果表明,药浴药物40%赛福丁1000×稀释离体杀螨时间为(133±37)min,畜体杀螨时间为24 h,保护期为91 d,以其安全、高效、价廉而广泛应用于生产;15%林丹乳油500×稀释离体杀螨时间为(47±25)min,畜体杀螨时间为24 h,保护期为56 d,因其易造成动物体及其产品毒物残留,已逐渐被淘汰;苦参碱植物杀虫剂100×稀释,离体杀螨时间为(137±26)min,畜体杀螨时间为72 h,保护期为63 d,以其对人畜无毒无害及无抗药性等优点,是今后开发应用研究的方向.广谱药物阿福丁畜体杀螨时间48 h,保护期21 d...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绍强 牛钟相 胡孝忠
从山东省牛痒螨病流行地区采取病牛新鲜痂皮,在实验室内分离、鉴定出牛痒螨.将牛痒螨在生理盐水中洗净后,采用96孔微量反应板进行离体杀螨试验.试验选用四种杀虫剂,分高、中、低三个浓度进行,即农药敌杀死(100,50,25 mg·kg~(-1))、辛硫磷(0.2%,0.1%,0.05%)及双甲脒(200,100,50 mg·kg~(-1))、螨虫净(5%,2.5%,1.25%),同时设立生理盐水对照.每个药液浓度采用5~12只肢体健全的活螨,用解剖针挑入药液后,在Olympus 变倍实体显微镜下观察、记录螨虫兴奋、麻痹及最终死亡的时间.结果发现,辛硫磷水溶液的杀螨效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詹俊良 袁世佳 左志 赵明玉
玻片法测定表明,石朱砂叶螨对三氯杀螨醇、水胺硫磷、克螨特的抗药性为3.66~39.77倍。温室、大棚内的冬秧等寄主上越冬的个体达92.66%;每年有4~5个危害高峰,种群高峰出现在种群增长高峰后7~10天。中雨、大雨、暴雨对种群增长有抑制作用。刮风和农事操作有利其扩散。生产上宜以早春防治为重点,交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螨剂
关键词:
石朱砂叶螨,抗药性,防治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学英 周章义 李景辉
北京地区国槐普遍受截形叶螨(TetranychustruncatusEhara)危害,从5月下旬至11月上旬均有发生,危害盛期在7—8月份,有螨叶率市区达70%,近郊区可达90%以上。根据有效积温及气象资料推算,截形叶螨在北京地区每年发生15—17代。在28℃、RH67℃条件下,室内饲养,发育一代平均6.7天,在27℃、Rh72%条件下,雄成螨平均寿命7.5天,雌成螨10.7天。截形叶螨以成螨越冬,其场所主要在树干及粗枝树皮裂缝内,极少部分在小校、树冠下草地及根际土壤中。早春用生物制剂—2.5%日光霉素1000倍,10%增效浏阳霉素2000倍73%克螨特乳油2000倍及洗衣粉400倍,碳酸氢铵...
关键词:
截形叶螨,越冬,生物制剂,杀螨剂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揣红运 石延霞 柴阿丽 杨杰 谢学文 李宝聚
【目的】获得对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抑菌活性高的杀菌剂乙霉威和腐霉利的最佳混配比例,将其加工成微粉剂并确定其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乙霉威与腐霉利不同配比混合物对多主棒孢的毒力,以Wadley公式评价其协同作用,明确最佳增效组合;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筛选载体、助剂及最优配比,确定其最佳配方后,利用气流粉碎机超微粉碎加工成微粉剂,测定其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乙霉威与腐霉利以质量比1﹕1、1﹕4进行混配时,对多主棒孢菌株HG09112606、FQ07091401、HG11011509均表现为毒力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3.19、2.53、1.68;1.99、1.77、1.98,其中1﹕1的混配组合增效作用较为明显。以质量分数为10%的乙霉威·腐霉利为有效成分,3%的萘磺酸钠盐甲醛缩合物NNO为分散剂,3%的十二烷基硫酸钠K12为表面活性剂,1%的聚氧乙烯烷基醚为稳定剂,15%的白炭黑和补足至100%的硅藻土为载体而研制的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粒径为6.18μm,分散指数95.18%,浮游性指数86.26,含水率1.24%,坡度角67°,热贮分解率4.12%,各项检测结果均符合标准。在盆栽试验中,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在用药量为100 g a.i./hm~2时喷粉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为89.82%,显著高于对照药剂35%苯甲·咪鲜胺水乳剂、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在推荐用量时喷雾的防治效果;在田间试验中,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在用量为100 g a.i./hm~2时喷粉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为84.39%,与35%苯甲·咪鲜胺水乳剂在用量为300 g a.i./hm~2、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在用量为90 g a.i./hm~2时的喷雾防治效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乙霉威和腐霉利混配使用对多主棒孢具有不同程度的毒力增效作用;按照选定的配方加工成的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粒径小,分散指数、浮游性指数高,贮存稳定,在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马万里 刘露 汤子萱 刘卓 钟继芝 尹福强 刘铭
[目的 ]鉴定引起万州区香樟叶斑病的病原菌,明确病原菌菌丝生长特性,筛选出有效抑制叶斑病病原菌的杀菌剂,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和纯化病原菌,用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特征及ITS、tub2、GAPDH、ApMat多基因联合分析鉴定其病原菌种类;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其菌丝生长特性,并进行杀菌剂的筛选。[结果 ]分离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培养3 d呈现灰褐色,边缘灰白色,后期有橘红色孢子堆出现,分生孢子呈长椭圆形、两端钝圆、透明无色、为独立的单胞,测量其孢子大小为(9.8~18.6)μm×(4.2~6.0)μm;用两种方法对优势菌株ZT-1进行致病性检验,均能引起香樟叶片发病;代表菌株ZT-1和ZT-5与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聚在一支,支持率达100%;菌落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6.0,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利于菌丝生长,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甘氨酸,最适的光照条件是全黑暗;在化学和生物杀菌剂中,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蛇床子素水乳剂的室内毒力较强,对C. gloeosporioides的抑制效果明显,其EC50值均小于10μg·mL~(-1)。[结论 ]C. gloeosporioides是万州区香樟炭疽病的病原菌,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可作为防治的杀菌剂。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苏丹 傅俊范 周如军 李大刚 李玉娥
为探索白头翁叶斑病的田间发病规律,研究该病害的防治技术。采用五点取样和大面积普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白头翁叶斑病发生和防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头翁叶斑病的发生与品种、株龄及栽培方式密切相关。病斑直径变化与田间病情动态基本一致。供试药剂对白头翁叶斑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对白头翁叶斑病的防效最高,达80.0%;40%嘧霉胺悬浮剂次之,防效可达78.0%;25%嘧菌酯悬浮剂对该病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
白头翁叶斑病 发生规律 药剂防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傅本重 赵文丽 王立华 李国元 邹礼平 张志林
为吉祥草叶斑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测定了吉祥草叶斑病菌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的生物学特性及筛选适合的防治药剂。结果表明,PDA为最适培养基,病原菌生长适温为28℃,致死温度为45℃;在p H值为4~10的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p H值为5;碳源和氮源以葡萄糖和硝酸铵较适宜;光照条件以12/12 h(光/暗)为佳。在供试的5种药剂中,10%苯醚甲环唑对病原菌抑菌效果最好,在推荐使用浓度1.00 mg/L下,相对抑菌率达到100%,而45%的石硫合剂抑菌效果最差,在推荐使用浓度6.67 mg/L下,其抑菌率仅为49.7%。
关键词:
吉祥草 叶斑病 生物学特性 药剂筛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