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23)
2023(3544)
2022(3153)
2021(3086)
2020(2753)
2019(6192)
2018(6354)
2017(12653)
2016(7287)
2015(8312)
2014(8485)
2013(8873)
2012(8667)
2011(8042)
2010(8181)
2009(7807)
2008(7795)
2007(7104)
2006(6593)
2005(6087)
作者
(25562)
(21550)
(21076)
(20332)
(13626)
(10367)
(9688)
(7968)
(7952)
(7823)
(7212)
(7165)
(6941)
(6939)
(6900)
(6581)
(6480)
(6358)
(6255)
(6242)
(5571)
(5500)
(5341)
(4907)
(4828)
(4773)
(4750)
(4632)
(4608)
(4326)
学科
(29184)
经济(29152)
管理(15489)
(15465)
方法(12256)
数学(11252)
数学方法(11096)
中国(10715)
(10102)
企业(10102)
(9450)
(8329)
地方(7968)
(7712)
(6996)
(6662)
贸易(6655)
(6488)
(6431)
银行(6397)
(6173)
农业(6017)
业经(5253)
(5135)
金融(5133)
及其(4706)
地方经济(4637)
环境(4555)
(4481)
(4437)
机构
大学(113752)
学院(112400)
研究(45356)
(43402)
经济(42429)
管理(35439)
中国(34590)
科学(31181)
理学(29525)
理学院(29065)
管理学(28408)
管理学院(28215)
(26237)
(26231)
(25948)
研究所(23925)
(22554)
农业(20943)
业大(20216)
中心(19100)
(18044)
财经(17326)
北京(16984)
(16809)
(15476)
(14985)
(14901)
师范(14701)
(14697)
经济学(13718)
基金
项目(70304)
科学(51707)
基金(48699)
研究(46729)
(45727)
国家(45394)
科学基金(34852)
(27307)
社会(26816)
基金项目(25642)
社会科(25251)
社会科学(25246)
(24364)
自然(23757)
自然科(23080)
自然科学(23068)
自然科学基金(22622)
教育(20799)
资助(20759)
编号(18531)
重点(16707)
成果(16561)
(16254)
计划(15547)
(15074)
科技(14807)
科研(14225)
课题(13845)
(13787)
创新(13136)
期刊
(51126)
经济(51126)
研究(35607)
学报(26334)
(23926)
中国(21992)
科学(21455)
大学(18354)
学学(17633)
(15862)
农业(15622)
管理(13435)
(12756)
金融(12756)
教育(10050)
财经(8713)
经济研究(8536)
业经(8478)
技术(7939)
问题(7931)
(7833)
(7512)
林业(7385)
业大(7152)
(7136)
(6087)
理论(6059)
国际(5978)
科技(5666)
农业大学(5453)
共检索到1783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益泰  孙海菁  王树凤  施翔  
从美国东南部引进属于红栎组的纳塔栎、舒玛栎、水栎、柳叶栎和属于白栎组的弗栎,在我国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多个地点和不同土壤类型条件下进行造林研究。采用1~2年生裸根苗经长途运输后进行栽种,纳塔栎、舒玛栎和水栎成活率达94%以上,柳叶栎为76%81%,弗栎仅42%50%。不同树种之间,幼年阶段的根系发育、枝梢生长习性、秋冬叶色变化和虫害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在3 6个地点水稻土上建立的前4种栎树人工林,8~10a后在保留密度900~1 500株·hm-2条件下,其年均径生长量和年均高生长量达到0.96~1.76 cm和0.8~1.33 m。在山坡红黄壤地上栽种的纳塔栎、舒玛栎和柳叶栎,其年均径生长量和年...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丁宪浩  
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存在着流动人口输入型和输出型两种相反的人口流动模式。文章以江苏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为样本,分别分析了两种人口流动模式的形成原因、经济效应和联系与区别。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小蒂  李晓钟  
本文通过对1978 ̄2003年间统计数据的回归分析,测算了我国及长三角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与索洛剩余。实证分析表明,长三角地区的年均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年均索洛剩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技术进步的动力主要源于市场化、国际化取向的制度变迁,这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本文在对沪、苏、浙三地的索洛剩余作了测算与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其区域技术进步机制的不同特点。这可为我国其他地区经济效率的提升提供有益的思路。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饶宝红  徐维祥  陆央央  沈阳松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在我国经济、技术和社会整体发展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提出了将城市化分为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城市化的全面评价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模型,运用大量统计数据对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和广东的城市化综合水平进行了测算与比较,最后指出了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高广阔  郭毯  吴世昌  
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世界制造业基地",中国的长三角地区在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区域性的生态失衡问题;在政府着力"调结构、保增长、促发展"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利用生态补偿手段提高长三角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已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焦点。该文利用长三角各省份1999-2014年的数据,通过建立VAR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区域生态补偿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三角两省一市的生态补偿在不断增加,但是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却在不断下降,说明:我国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在不断提升;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生态补偿具有反向作用,即产业结构的优化会减少生态补偿,提升经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夏钰  林爱文  朱弘纪  
通过构建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长三角城市群25个城市2004年、2009年和2013年三个时间断面的人居环境综合适宜度进行评价和比较,进而运用空间分析法对长三角城市人居环境的空间格局演变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度呈现出逐步提升的发展趋势,区域差异缩减;大多数城市人居环境类型保持稳定,向上转移的城市数量多于向下转移的城市数量;人居环境适宜度表现出较为显著空间自相关性,且空间集聚性不断增强,在空间上逐步形成了由浙江东部向江苏梯度递减的态势。最后指出充分发挥经济发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庆华  王文平  
关于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问题的认识是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许多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存在产业同构现象,而一些学者否认产业同构现象存在;一些学者认为存在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一些学者则认为存在产业结构趋异现象。关于产业同构问题的成因则有经济发展水平观、行政管理体制观、区域资源禀赋观、市场开放程度观等。关于产业同构现象的影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障碍;另一种观点认为是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关于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的对策措施亦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吴敏  闵义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金融改革开放的先行板块,是我国三大经济圈中的首位经济区。2014年长三角两省一市的G D P、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占全国的比例分别为20.24%、21.3%和22.1%。但是,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长三角也成为区域经济转型阵痛的先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承云  张婷婷  
本文旨在探讨研发产业的空间集聚规律和研发产业区域差异的空间特性,揭示地理临近与产业网络形成及研发产业在城市体系间的内在关联。基于实地调查和R&D普查数据,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GIS制图等方法,以区位理论和城市空间结构为理论依据,探讨了长三角地区16城市研发产业的空间演化过程,分析了研发产业的影响因子。研究表明:影响研发产业的主要因子依次为:产业发展综合实力因子、产业结构因子、产业竞争力因子、经济结构支持因子、经济发展水平因子、研发活跃度因子等6大类因子。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长三角地区研发产业空间结构的显著特征是集聚在以上海为中心的单极空间模式。之后发展到2007年,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研发产业发展呈快速增长态势,空间上表现为由单极集中转向多极分散的趋势。研究认为:今后长三角地区研发产业区域差异格局将逐步形成,呈现为以上海、南京、杭州为顶点的区域内部的三角形格局。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黄琪  曹卫东  
运用熵值法测度了泛长三角地区城市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并通过变异系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分析了三大效益的差异变动及空间格局演化特征。结果显示:经济效益在整体上不断提升,且城市间发展逐渐均衡;环境效益在整体上不断降低,且城市间的差距逐渐拉大;社会效益在整体上先降后升,且区域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呈显著的空间相似性集聚特征,而环境效益自2006年起逐渐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散分布特征;经济效益高值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箭头"形、小"Z"形、大"Z"形,且逐渐由单中心极化发展向多中心均衡化发展的格局转变;社会效益的集聚格局大致与经济效益相似,而环境效益的"破碎化"分布格局逐...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王元凯  
本文试图建立一套计量中国省域金融资产的指标体系,并据此比较研究了安徽、江苏、浙江、上海2006年与2009年的金融资产总量及其结构变化。在时间维度上,三省一市金融相关率提高,金融资产结构优化,金融发展水平上升。在空间维度上,三省一市金融发展水平依次提高,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存在平行关系;安徽金融发展水平滞后,江苏金融业发展潜力巨大。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朱元秀  徐长乐  
为全面认识长三角地区近年来转型发展的进展情况,文章依据现代化的发展诉求,构建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两个评价指标:转型发展水平和转型发展指数,分别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长三角转型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横向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的转型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尤其社会转型和生态转型方面;纵向结果表明,自2000年以来长三角地区转型发展总体呈现良好的变化趋势,但是各领域的转型尚不够协调,主要是经济增长效益与经济结构优化进展较慢,今后需要加大转型力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文新  丁楠  吕国玮  侯雪  
以长三角地区的南京、苏州、上海和杭州4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际可达性变化的研究并结合针对旅客的消费问卷调查,分析了城际高速铁路对4个城市不同类型消费空间的影响。引入消费空间场强公式,探讨了城际高速铁路开通前后长三角地区消费空间的重构,即4个城市在长三角区域的消费吸引力变化。结果表明:城际高速铁路对城际文化娱乐、休闲消费空间有较大影响,对实物商品消费空间影响不大;苏州和杭州在区域中的文化娱乐休闲消费场强上升。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黄奇帆  
一个国家的开放高地,一般具有5个基础条件:一是具有较大的城市群体系,有发展的比较优势和较强的腹地优势,连接产品供给和市场、消费地区。二是具有联通全球的交通枢纽(航运、航空、铁路),在国内外经济中发挥枢纽功能。三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政策体系,既有海关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姚兆钊  曹卫东  岳洋  张大鹏  任亚文  
为探讨高铁对泛长三角地区可达性造成的影响,选取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力及日常可达性作为3个主要评价指标,分析有无高铁两种情形下,泛长三角地区可达性的动态变化,并探讨该变化所带来的空间效应。结果显示:高铁的运营使得各城市的可达性均得到了大幅优化,各城市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平均缩减了50. 57%,经济潜力值平均增幅达到了99. 62%,省级行政中心的一日交流圈面积占比增长至95. 92%;高铁带来的时空效应、区位增强效应、同城化效应和一体化效应加强了城市间的社会经济联系同时,还推动了区域空间格局的重塑;因高铁对各城市可达性的差异化提升,泛长三角地区的空间极化将进一步凸显,上海、南京、杭州等中心城市发挥其区位优势,对周边城市产生强劲的经济带动作用,而宣城、阜阳等无高铁通过城市因相对区位的渐弱,将被日益边缘化,重组后的"核心-边缘"格局已初现端倪。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