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6)
- 2023(1523)
- 2022(1324)
- 2021(1178)
- 2020(1074)
- 2019(2300)
- 2018(2318)
- 2017(4378)
- 2016(2727)
- 2015(2980)
- 2014(3107)
- 2013(3195)
- 2012(3165)
- 2011(2851)
- 2010(2808)
- 2009(2460)
- 2008(2575)
- 2007(2345)
- 2006(2011)
- 2005(1870)
- 学科
- 济(8752)
- 经济(8741)
- 管理(6042)
- 学(5345)
- 业(4624)
- 方法(4045)
- 环境(3974)
- 企(3480)
- 企业(3480)
- 数学(3412)
- 数学方法(3315)
- 划(2199)
- 农(2183)
- 财(1967)
- 和(1815)
- 贸(1797)
- 贸易(1797)
- 易(1747)
- 中国(1703)
- 教育(1694)
- 规划(1681)
- 环境规划(1635)
- 地方(1622)
- 理论(1564)
- 融(1548)
- 金融(1547)
- 水产(1537)
- 制(1463)
- 农业(1452)
- 业经(1446)
- 机构
- 大学(42655)
- 学院(40365)
- 研究(18117)
- 科学(13708)
- 济(13658)
- 经济(13334)
- 农(12803)
- 管理(12136)
- 中国(11907)
- 所(11012)
- 理学(10369)
- 研究所(10333)
- 农业(10331)
- 理学院(10191)
- 业大(9923)
- 管理学(9809)
- 管理学院(9738)
- 京(9729)
- 中心(7670)
- 农业大学(6794)
- 江(6726)
- 院(6690)
- 室(6484)
- 省(6402)
- 北京(6342)
- 财(6112)
- 实验(6047)
- 实验室(5757)
- 研究院(5678)
- 范(5648)
共检索到600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严正凛 关瑞章 胡家财 陈晓凤 刘兴
九孔鲍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鲍养殖品种,研究它的精卵排放具有重要意义。试验通过使用过氧化氢、利血平、绒促激素、促黄体素释放激素、孕酮等5种药物,分别配制不同浓度梯度,对壳长6.0~8.0cm,体重约17.0~25.0g的九孔鲍亲鲍个体注射0.02ml溶液,以研究其催产效果。结果表明,过氧化氢的效果最好,利血平次之,绒促激素、促黄体素释放激素和孕酮3种药物在这次的试验浓度中都没有明显效果。设定的4个过氧化氢浓度:4.98×10-6ml/只、3.73×10-6ml/只、2.49×10-6ml/只和1.24×10-6ml/只,均可使雌、雄亲鲍较快地排放出精卵;尤其以4.98×10-6ml/只的浓度催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高如承 刘文彪
采用添加不同化学诱导物的方法,研究了肾上腺素(EPI)、氨基丁酸(GABA)、L-多巴(L-DOPA)、Ca2+对西施舌眼点幼虫附着和变态的诱导作用,确定了化学诱导物最佳诱导浓度。结果表明,EPI对西施舌附着和变态的诱导效果最为显著,当EPI浓度为10-4mol.L-1时,附着率及变态率分别为88.3%及92.8%,同时成活率也高达98.14%;GABA亦有较好的诱导效果,当GABA浓度为10-5mol.L-1,附着率及变态率分别为86.9%及87.6%;L-DOPA能诱导西施舌眼点幼虫变态,当L-DOPA浓度为10-6mol.L-1时,变态率达73.3%,附着率达84.9%.Ca2+最适宜浓...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洋 蒋继志 杨发茂 宋海亮
以草酸,KCl,FeSO4,K2HPO4作为激发子,就诱导马铃薯块茎对早疫病的抗性及其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草酸,KCl,FeSO4均可诱导马铃薯块茎产生对早疫病的抗性,其中20 mmol/L草酸的保护率达到49.38%,80 mmol/L KCl的保护率达到52.94%,40 mmol/L FeSO4的保护率达到51.51%,K2HPO4不能诱导马铃薯块茎抗早疫病。经草酸、 KCl、FeSO4诱导处理后的马铃薯块茎中,POD,PAL,PPO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表明化学物质可能通过提高这3种酶的活性来发挥其诱导抗病作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冬婷 蒋继志 刘洋 王凤春 范继业 边瑞环
利用苯酚、对氨基苯甲酸和苯甲酸等3种芳香族类化合物作为激发子,对马铃薯块茎抗早疫病的效果进行了探讨,同时分析了诱导处理后马铃薯块茎中与抗病性相关的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供试的3种化合物均在较低浓度下具有较强的诱导抗病作用,苯酚、苯甲酸和对氨基苯甲酸分别在1,0.01和5 mmol/L时诱导的保护率最高,分别达到43.21%,40.72%和28.75%,均与对照差异极显著。经上述浓度的3种化合物诱导处理后的马铃薯块茎中,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均有大幅度上升,明显高于对照,表明这些芳香族类化合物可能通过增加马铃薯体内POD和PAL的活性来发挥其诱导抗病作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汝民 陈宏伟 张丹 白静 高岩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和组织培养技术,研究植物激素对肉苁蓉种子萌发形成芽管以及化学诱导物质对吸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萘乙酸(NAA)和6-苄氨基腺嘌呤(6-BA)均不能诱导肉苁蓉种子萌发,2.9μmol.L-1和5.8μmol·L-1赤霉素(GA3)能够诱导肉苁蓉种子萌发形成芽管,萌发率仅为3.3%~4.7%;2.9μmol·L-1NAA+5.8μmol·L-1GA3+1.4μmol.L-16-BA3种植物激素组合使肉苁蓉种子萌发率提高了4.2倍;植物激素不能进一步诱导肉苁蓉形成吸器。2,6-二甲氧基对苯醌(DMBQ)、间苯二酚(RS)和阿魏酸(FA)均可诱导萌发的肉苁蓉种子形成吸器,吸器形成率最...
关键词:
肉苁蓉种子 萌发 吸器 化学物质诱导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黄勃 王林桂 李二超
对人工养殖的、不同体长的杂色鲍与九孔鲍消化酶活力大小进行了研究。酶学分析表明,无论是杂色鲍还是九孔鲍,其纤维素酶随着鲍的体长的增大活性逐渐增强;淀粉酶随着其体长的增大活性逐渐减弱;脂肪酶活性均很小;九孔鲍的纤维素酶活力和淀粉酶活力均大于相同体长的杂色鲍。
关键词:
杂色鲍 九孔鲍 消化酶 活力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宋振荣 纪荣兴 颜素芬 陈昌生 钟幼平 姜永华 倪子绵
对 1999年初春福建省东山县工厂化养殖九孔鲍中发生的流行性死亡 ,开展了九孔鲍的病理学研究 ,电镜下发现病鲍的肝脏细胞质中有大量具被膜 2 0面体、大小约为 10 0nm的病毒粒子。通过感染实验 ,推断该病毒是造成此次九孔鲍大量死亡的病原体 ;由于肝脏细胞的大量病变和坏死引起九孔鲍的大量死亡。该病毒的种类和分类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九孔鲍 大量死亡 球状病毒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政强 陈昌生 战文斌 黄倢 陈扬敏 林建成
对不同类群的九孔鲍细胞与体液免疫机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类群的九孔鲍免疫机能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复壮鲍(养殖10个月,个体大小为51.8~59.2mm)细胞与体液免疫机能都明显高于退化鲍(养殖20个月,个体大小为37.4~43.1mm)(P<0.01),与野生九孔鲍(个体大小为67.7~76.7mm)相比,复壮鲍细胞免疫机能略高于野生鲍,体液免疫机能则明显低于野生鲍。九孔鲍血细胞在吞噬活动中具有呼吸爆发产生活性氧的功能与特点,活性氧的产生与九孔鲍自身生理、环境温度以及异物数量等因素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环境温度由25℃下降至18℃,九孔鲍的细胞与体液免疫机能都有明显的下降。退化鲍在...
关键词:
九孔鲍 类群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振华 刘宏伟 张改生 王军卫 马守才
以杂种小麦新品种西杂一号和 1 6个小麦常规品种为供试材料 ,应用混合线形模型研究了 3种化学杂交剂 SQ- 1 ,GENESIS和 BAU94 0 3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效果及对种子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SQ- 1在 3种化学杂交剂中的杀雄效果最好 ,并对杂交种种子的千粒重有提高作用 ;GENESIS和 BAU94 0 3不同程度对杂交种种子千粒重有降低作用 ,其中 BAU94 0 3影响更大 ;SQ- 1和 GENESIS对杂交种发芽率、发芽势和容重的影响与对照不喷药无显著差异 ,但 BAU94 0 3与对照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
小麦 化学杂交剂 雄性不育 混合线形模型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严正凛
九孔鲍受精卵的第一极体、第二极体以及第一次卵裂的出现时间与水温有关。试验采用同一批卵子,在同一水温下,分别对同一次授精获得的第一极体、第二极体和第一次卵裂出现的时间进行三次以上观察,将得到的数值作为该试验样品的数值,并得出相关的关系式:(1)九孔鲍受精卵第一极体的出现时间与水温的关系:Y1=2.530 26+0.021 11T;(2)第二极体的出现时间与水温的关系:Y2=19.004 07-0.180 01T;(3)第一次卵裂的出现时间与水温的关系:Y3=40.629 1-0.315 81T。研究和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开展九孔鲍染色体组操作技术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特别是对多倍体育种具有非常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薛皎亮 谢映平 刘计权 王金胜 冀卫荣
本文于 1 997~ 1 998年在山西省关帝山和五台山林区 ,通过定点定期采样结合实验室化学测试 ,研究了华北落叶松鞘蛾 ,ColeophorasinensisYang (鳞翅目 ,鞘蛾科 ) ,取食危害后 ,诱导华北落叶松LarixPrincip pis rupprechtiiMayr.树体内化学物质的变化及其与抗虫性相关的生理生化反应。结果表明 ,华北落叶松鞘蛾危害后 ,能使树体产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 ,表现出强烈的抗虫性。首先是树体内产生有毒次生代谢物如单宁和游离酚的变化。在鞘蛾幼虫暴食的 5月份 ,单宁在针叶内从低含量迅速增加 ,形成第 1个峰值。在中等受害区 ,这种增加幅度到鞘蛾取...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涛 阙华勇 杨红生 何义朝 张福绥
自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ns)受精后第10天起,定期取一定量海湾扇贝幼虫,分别置于不同浓度梯度的KCl、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L-DOPA、5-羟色胺、GABA、茶碱和咖啡因等8种诱导物中,处理时间为8h。实验后第14天取出幼虫观察显示,这8种诱导物对不同发育天数海湾扇贝幼虫的变态有着不同的诱导作用。13.42×10-3和20.13×10-3mol/L的KCl对第12天幼虫的变态有抑制作用,变态提高率为负值;当幼虫发育至第13和14天时,上述两浓度的KCl能够明显诱导幼虫变态,变态率均提高20%以上,而对于第16天的幼虫诱导作用有所减弱,变态提高率有所降低;26.85×...
关键词:
化学物质 海湾扇贝 变态 诱导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严正凛 吴萍茹 高霞灵
使用海带、江蓠浸渍光合细菌的不同浓度和时间对大小两种不同规格九孔鲍的生长效果进行试验。结果表明 ,光合细菌促进养成鲍的生长效果 ,因海带、江蓠浸渍光合细菌的浓度和时间而异 ,浸渍浓度越大 ,浸渍时间越长 ,则其促进生长作用越明显 ;海带、江蓠浸渍光合细菌的浓度和时间分别为 15 0× 10 6(V/V)和 3h~ 4h或 2 0 0× 10 6(V/V)和 2h~ 3h的试验组鲍的平均壳长增长率都比对照组提高了 5 %以上 ,最高提高 11.5 %左右(P
关键词:
九孔鲍 光合细菌 海带 江蓠 浸渍 喂养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守慧 原忠林 王中钰 刘筱彧 高长启 宋丽文 葛芳 李从心
为了对小蠹虫进行野外监测和防治,采用人工合成的缓释性信息化合物诱芯和国产漏斗式诱捕器,研究了α-蒎烯(Alpha-pinene,AP)、壬醛(nonanal,NL)、反式马鞭草烯醇(Trans-verbernol,TV)和桃金娘烯醇(myrtenol,MT)信息化学物质对黄色梢小蠹、纵坑切梢小蠹、横坑切梢小蠹和红松根小蠹4种松树小蠹虫的林间诱集效果。结果表明:信息化学物质处理对4种小蠹虫的诱集效果显著,2AP诱芯对黄色梢小蠹的诱集量(17.5头)显著高于CK和其他处理,诱集效果最好,是CK的25倍;信息化学物质处理对纵坑切梢小蠹、横坑切梢小蠹和红松根小蠹的诱集量显著高于CK,不同信息化学物质处...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严正凛 陈建华 吴萍茹 高霞灵
在自然光周期下 ,分别在高温长光照和低温短光照的两个季节 ,采用控制光照强度的方法进行对九孔鲍幼虫及幼鲍 5 0d左右培育的小型试验。结果表明 ,光照强度对附着基上摄食微藻的幼虫及幼鲍生长和存活等有重要的影响 ;对幼虫及幼鲍最适宜的光照强度 ,在高温长光照下为 70 0~ 12 0 0lx ,在低温短光照下为 130 0~2 0 0 0lx。选用适宜的光照强度在高温长光照和低温短光照下先后进行了 3次批量育苗试验 ,获得了与小型试验相同的结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