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24)
2023(10940)
2022(9764)
2021(9247)
2020(7790)
2019(17967)
2018(17932)
2017(34574)
2016(19139)
2015(21190)
2014(21197)
2013(21062)
2012(19226)
2011(17193)
2010(16978)
2009(15300)
2008(14778)
2007(12750)
2006(10889)
2005(9350)
作者
(56697)
(47186)
(46622)
(44688)
(30108)
(22756)
(21121)
(18594)
(17960)
(16994)
(16127)
(15982)
(15012)
(14836)
(14711)
(14481)
(14259)
(13878)
(13502)
(13345)
(11885)
(11472)
(11435)
(10677)
(10620)
(10483)
(10418)
(10255)
(9657)
(9460)
学科
(70863)
经济(70784)
管理(52787)
(50899)
(42695)
企业(42695)
方法(35236)
数学(30402)
数学方法(30051)
(18763)
(18715)
(17954)
中国(17629)
业经(15623)
地方(14070)
理论(12853)
农业(12555)
(12342)
技术(11955)
(11953)
贸易(11947)
(11932)
财务(11873)
财务管理(11851)
(11815)
(11587)
企业财务(11314)
环境(10959)
教育(10689)
(10392)
机构
大学(268318)
学院(265432)
管理(105399)
(98433)
经济(96194)
理学(92369)
理学院(91278)
研究(90181)
管理学(89566)
管理学院(89084)
中国(63276)
科学(60287)
(57144)
(50248)
(46666)
业大(45517)
(44428)
研究所(43222)
农业(40079)
中心(39966)
(37874)
财经(36474)
北京(35393)
(34996)
师范(34584)
(33278)
(32523)
(30881)
技术(29315)
经济学(28712)
基金
项目(191899)
科学(149248)
基金(138934)
研究(135122)
(123554)
国家(122553)
科学基金(103764)
社会(82610)
社会科(78193)
社会科学(78171)
(75876)
基金项目(74782)
自然(70675)
自然科(69051)
自然科学(69032)
自然科学基金(67771)
(64528)
教育(61848)
资助(57235)
编号(54224)
成果(43641)
重点(43179)
(41650)
(40244)
(40068)
科研(37521)
课题(37372)
创新(37359)
计划(37084)
大学(35238)
期刊
(102767)
经济(102767)
研究(74533)
学报(50907)
中国(47299)
(45597)
科学(44169)
管理(37572)
大学(36939)
学学(35023)
(32644)
农业(32204)
教育(29424)
技术(21564)
(19381)
金融(19381)
财经(17353)
业经(16953)
(16554)
经济研究(16120)
(14659)
图书(14513)
科技(14172)
业大(14127)
(13649)
问题(13531)
理论(13276)
实践(12402)
(12402)
技术经济(12234)
共检索到3718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俊英  李春海  牟同敏  
在武汉自然条件下,于2003年和2004年连续2 a观察810S、M102SI、D24、M23S和M61S 5个温敏核不育系稻蔸再生苗的花粉育性变化,结合观察期的温度变化进行育性稳定性、育性对温度的敏感时期以及育性转换临界温度的分析。结果表明,M23S和M102S的育性最稳定,810S和M102S的育性转换敏感期分别在其抽穗前的13~5 d和10~7 d,育性转换临界温度分别为24.7℃和24.0℃;ID24、M23S和M61S的育性转换敏感期分别在其抽穗前的19~10 d2、4~8 d和16~0 d,育性转换临界温度分别24.6℃、23.7℃和25.9℃。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危万虎  汪发启  张宙  赵文英  
利用1989~1995年27个光(温)敏核不育水稻不育系在湖北省仙桃市沙湖和浠水县自然条件下的分期播种试验资料,以及同期气候和实际光照时间观测资料,模拟了自然光长与天气条件,太阳赤纬的数字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光(温)敏核不育水稻不育系的不育度与光、温因子的关系,研究了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光、温互作特性,提出了光温互作方程L=18.8997-0.1805T和光温互作系数,鉴定了几个核不育系的临界光、温指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温圣贤  杨书化  李泽炳  
以3204S、HN5S、8906S、安湘S、113S和9451S等6个籼型核不育系为材料,在武昌自然条件下,对其育性转换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除9451S外,其余5个不育系在7~8月不育性是比较稳定的;6个核不育系,9月份都有一个时段出现了一定比率的深染色花粉,育性转换明显;平均自交结实率均低于3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温圣贤  杨书化  李泽炳  万经猛  田亚雯  
以3204S、HN5S、8906S、安湘S、1103S和9451S等6 个籼型核不育系为材料,对其异交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6 个核不育系的颖花开花率均高于对照珍汕97A;柱头外露率从高到低依次为1103S、珍汕97A(CK) 、3204S、安湘S、8906S、HN5S、9451S;8906S、安湘S、9451S午前花率比对照珍汕97A高,6 个核不育系的平均张颖时间均比对照珍汕97A 短;(2) 柱头活力从大到小的顺序是:HN5S、1103S、安湘S、3204S、8906S、9451S;(3) 异交结实率从高到低的顺序是:1103S、8906S、HN5S、安湘S、9451S、32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梁铁军  陈雄辉  崔玉梅  罗方雄  张泽民  彭海峰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光温敏感度对两系杂交水稻的繁殖与制种有重要影响。为了定位影响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低温敏感度QTL,以冷繁结实率存在明显差异的2个温敏核不育水稻N38S和N727S为亲本构建的F_2群体为作图群体,利用人工气候箱的低温处理和SSR标记技术,结合Mapmaker 3.0及WinQTLCart 2.5软件分析,检测低温敏感度QTL位点。结果显示,共检测到3个低温敏感度QTL,其中QTL1位于水稻第1染色体的PSM12与RM583之间,QTL2和QTL3分别位于第4染色体的PSM194与RM273之间和RM273与PSM103之间,它们加性效应均为负值,对育性转换的贡献率分别为7%,16%,3%。基于分子标记的位置信息可知,3个QTL位点与已定位的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相关基因不等位。综上,QTL1、QTL2和QTL3可能是新基因位点,N727S携带的等位基因起到提高繁种产量的作用,在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时,应选择N727S的标记类型。这3个低温敏感度QTLs的定位可能对于温敏核不育水稻进行易于转育繁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曾汉来  张自国  元生朝  李玉珍  张端品  
在14.5小时长光照下,利用人工气候箱对农垦58S和W6154S于幼穗分化不同时期分别进行不同温度处理。育性结果表明农垦58S的育性转换温度敏感期为颖花原基分化期至单核花粉期,W6154S的温敏期为雌雄蕊形成期至单核花粉期。农垦58S的温敏期较长,育性受低温影响后在高温下要较长时期才能恢复不育;W6154S育性易受低温影响,但温敏期较短,在高温下不育性恢复快。在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感温性鉴定中,建议在雌雄蕊形成期至减数分裂末期进行温度处理。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付爱斌  肖层林  谢树新  邱茂健  吴升高  
为了探索光温敏核不育系139S应用基础,利用自然生态条件下3年分期播种试验和人工气候室(箱)、冷水池鉴定,对温敏核不育系139S的温敏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育性转换起点温度为22.6~23.0 ℃.育性敏感期在幼穗分化第Ⅳ至Ⅵ期,其中以第Ⅴ至Ⅵ期最为敏感.在育性敏感期内,人工气候室以(20.0±2.0) ℃处理1 d,在自然条件下1 d日均温22.0~23.0 ℃,不育性不波动.在人工气候室以日均温23.5 ℃处理11 d,有10%的单株出现不育性波动,染色花粉率0.15%,自交结实率为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自国  曾汉来  李玉珍  元生朝  张端品  
光敏核不育水稻(PGMR)的研究已经进入逐步推广应用阶段。但是,现有不育系中,育性过关的不育系繁殖困难;繁殖容易的不育系,由于在长日下的不育性受育性转换下限温度的制约,其制种多少有些风险〔’〕。过去对PGMR育性转换光温条件的统计分析[2,’〕,或将营养生长期的光温条件与育性诱导期的光温条件混在一起进行研究[’1。已有研究表明,温度影响PGMR育性的敏感时期,釉型不育系为雌雄蕊分化期至花粉内容充实期[s];而梗型不育系为雌雄蕊分化期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此结果尚未发表)。但营养生长期的光温条件对PGMR育性转换的光温条件是否有影响,尚未见正式报导。然而,各稻区间、同一地点不同种植季节之...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自国  曾汉来  元生朝  张端品  王本宣  李玉珍  
利用人工气候箱控制不同光照长度和不同温度,在光敏核不育水稻材料幼穗分化第二次枝梗原基分化期至抽穗期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农垦58S及其以农垦58S为供体转育而来的其他3个不育系,在育性转换中均受到光周期与温度的共同作用。农垦58S、6334S表现光周期作用的温度范围较宽;W6154S、W7415S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也表现出较强的光周期效应。就此,作者提出了育性转换的光温作用模式,并讨论了新型光敏不育材料的选择目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雷开荣  
在籼型水稻渝83-1A-4/IR8F3中发现光(温)敏核不育新材料—CQPGMS,经连续定向选择,选育出101S、3001S、7646S三个核不育两用系。它们的不育临界起点温度低(<24℃),在重庆气候条件下有40天以上的稳定的全不育期,制种安全可靠。3001S、101S有较好的光敏性,9月初转为可育,在9月上、中旬不出现连续阴雨的条件下,三个不育系均易于繁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伟  陈云  牟同敏  
在武汉和海南陵水2个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下,于2004~2006年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M113S、华201S和培矮64S进行分期播种和稻蔸再生试验,连续观察花粉育性和自交结实率变化,研究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特性。结果表明:华201S在武汉7月初至9月上旬表现稳定不育,稳定不育期为68 d,育性转换敏感期在其抽穗前的14~25 d;在陵水5月20日至10月25日为不育期,可进行制种,11月上旬至4月上旬为可育期,可用于不育系繁殖;培矮64S在武汉7月中旬至9月上旬表现稳定不育,稳定不育期58~65 d,育性转换敏感期在其抽穗前的13~22 d,在陵水没有稳定的不育期,全年均处于育性波动期,但在12月上...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邓晓建  李仁端  周开达  杨仁崔  
对粳型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及其衍生的7个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双列杂交组合F1和部分F2在长日高温和长日中温两种生态条件下的育性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光敏不育系农垦58S、8902S和2877S、以及温敏不育系培矮64S、8801S和2558S等6个不育系的不育主基因等位,温敏不育系W6154S和9202S的不育主基因等位,而前6个与后2个不育系的不育基因则非等位。不育主基因等位的W6154S和9202S杂交F2群体中不育株率100%,而8902S、2877S、培矮64S和2558S间杂交F2群体中有少量可育株出现。不育主基因等位的不育系间杂交F2群体中,可育株与不育株比例为225∶31,...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明  刘烨  张海清  刘爱民  肖层林  唐荣  杨永标  蒋凌云  李雪雪  
以培矮64S、Y58S、广占63–2S、H638S为材料,R527为恢复系,在育性敏感期利用人工气候室以24、27、30、33、36℃5个温度连续处理6 d,以田间自然温度条件作对照(CK,平均温度29.8℃),研究温度对不育系幼穗生理生化特性和抽穗开花期异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培矮64S和Y58S在27℃处理时柱头总外露率最高,分别为86.81%、86.06%,广占63–2S和H638S在24℃处理时柱头总外露率最高,分别76.24%、81.76%;4个不育系的柱头活力系数均在24℃处理时表现最好,分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莫磊兴  李合生  
从红光、远红光处理下农垦58S叶、穗内源多胺的分析和多胺生物合成抑制剂的使用,对多胺在农量58S育性转换中的作用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农垦58S叶片多胺变化与育性转换无明显关系;幼穗的多按水平受光敏色素间接调控并与育性转换密切相关。在不同发育时期,光敏色素对多胺的调节作用不同,对育性起主要调节作用的多胺种类也可能不同;我胺对农垦58S育性转换的调节作用与多胺的含量及不同多胺间的比值有关,其中精胺(Spm)、亚精胺(Spd)含量和Spm/Spd比值可能是重要因素。多胺生物合成抑制剂甲基乙二醛—双脒腙(MGBG),能部分逆转红光诱导的不育性,并在长光照完全不育的条件下促进农垦58S产生少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邱振国  彭海峰  陈雄辉  万邦惠  
【目的】籼S是由常规稻籼黄占自然突变株选育而成的新型无花粉温敏核不育水稻,对籼S的不育特性遗传进行初步分析,为该品种的进一步研究和生产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应用经典遗传学分析方法,将籼S与多个常规稻进行杂交,调查杂交后代F1、正反交F1、F2、BCF1育性,并分析F2不育株禾蔸的不育特性。【结果】籼S在广州(23°08′N)自然条件下,5月上旬至10月下旬为稳定不育期,不育期较培矮64S长近2个月;籼S的温敏核不育性可以被不同类型常规稻品种恢复,且恢复度较高,说明控制其不育性的基因为隐性遗传;各正、反交花粉可育率及套袋自交结实率差异均不显著,表明籼S的不育性遗传与细胞质无关;绝大多数F2代群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