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93)
2023(5092)
2022(4180)
2021(3909)
2020(3150)
2019(7032)
2018(6631)
2017(11958)
2016(7013)
2015(7811)
2014(7682)
2013(7677)
2012(7036)
2011(6355)
2010(6291)
2009(5703)
2008(5596)
2007(4967)
2006(4329)
2005(3723)
作者
(23677)
(20274)
(20203)
(19047)
(12745)
(9754)
(9062)
(7913)
(7526)
(7400)
(6921)
(6727)
(6687)
(6618)
(6528)
(6327)
(5995)
(5922)
(5791)
(5692)
(5348)
(5075)
(4998)
(4572)
(4547)
(4457)
(4395)
(4326)
(4302)
(4198)
学科
(24521)
经济(24492)
管理(17531)
(17200)
(14650)
企业(14650)
方法(11176)
(9581)
数学(9249)
数学方法(9079)
(7435)
中国(6869)
业经(6401)
(5843)
农业(5213)
地方(5070)
理论(4973)
技术(4642)
(4440)
(4193)
(4148)
贸易(4145)
(3978)
环境(3791)
(3734)
教育(3565)
(3507)
(3493)
财务(3493)
财务管理(3482)
机构
学院(100602)
大学(100038)
研究(39227)
(32030)
管理(31959)
经济(31215)
科学(30069)
(27841)
理学(27832)
理学院(27415)
中国(26774)
管理学(26444)
管理学院(26309)
(22682)
业大(22659)
农业(22135)
(21965)
研究所(21152)
中心(16410)
(16347)
(15363)
(15035)
(14994)
农业大学(14574)
(14521)
技术(14467)
北京(13837)
(13471)
实验(13342)
师范(13210)
基金
项目(74281)
科学(56254)
基金(51856)
(49326)
国家(48915)
研究(47261)
科学基金(39281)
(31204)
自然(28464)
自然科(27778)
自然科学(27764)
自然科学基金(27254)
基金项目(27219)
社会(27120)
(26682)
社会科(25502)
社会科学(25497)
教育(22417)
资助(21046)
重点(17830)
编号(17515)
计划(17205)
科技(16431)
(16184)
(15824)
科研(15080)
(14830)
创新(14777)
成果(14512)
课题(14241)
期刊
(35711)
经济(35711)
学报(29156)
(25957)
研究(25228)
科学(23402)
中国(22084)
大学(20750)
学学(20124)
农业(17102)
教育(12594)
管理(12236)
(11868)
业大(9427)
林业(9204)
(8907)
技术(8056)
(7541)
农业大学(7151)
科技(7050)
业经(6561)
(6311)
金融(6311)
财经(5929)
经济研究(5602)
(5141)
自然(4989)
中国农业(4704)
问题(4651)
自然科(4392)
共检索到1480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海梅  党宁  禹靓倩  张涵丹  陈光才  
[目的 ]研究园林树种叶片滞尘能力与叶表结构及颗粒物特征的关系,为筛选优良园林绿化树种、提高植被的滞尘效应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杭州市富阳区5个常见园林绿化树种(红花檵木、海桐、红叶石楠、桂花和香樟)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工业区、交通区和清洁区进行采样,采用质量差值法测定植物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留能力,利用扫描电镜及能谱仪观测植物叶表面结构、颗粒物形貌特征及所含元素,分析叶片表面结构、颗粒物形态、粒径大小与植株滞尘能力的相互关系。[结果 ]在工业区中绿化树种对总颗粒物的滞留量大小为:红花檵木(7.36 g·m-2)>桂花(6.53 g·m-2)>海桐(6.44 g·m-2)>红叶石楠(4.28 g·m-2)>香樟(2.59 g·m-2),交通区和清洁区也呈现同样的规律。不同功能区绿化树种对PM10的总滞留量达11.34 g·m-2,不同树种的滞留能力依次为红花檵木、海桐、红叶石楠、桂花和香樟。不同功能区内绿化树种对颗粒物的滞留量呈现工业区>交通区>清洁区的趋势;植物叶片滞留的颗粒物形态可分为规则和不规则两类,常见球形、椭圆形、蓬松状聚合体、链状聚合体、不规则块状、不规则片状等。[结论 ]各功能区内,均以红花檵木的滞尘量最大,香樟的滞尘量最小;叶片滞留颗粒物中粗颗粒物占比大于细颗粒物;叶片滞留的颗粒物多为烟尘集合体和矿物颗粒。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房瑶瑶  王兵  牛香  
【目的】深入了解不同树种叶片的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滞纳能力在降水事件中的恢复特征。【方法】对颗粒物滞纳量达到饱和状态的核桃、刺槐、加拿大杨和银杏4个树种的叶片进行模拟降雨处理,降雨量设置为0,0.66,1.32,1.98和2.64MM,测定并计算单位面积叶片粒径2.0~8.0μM的颗粒物(PM2.0~8.0)和粒径小于2.0μM的颗粒物(PM2.0)的洗脱率,并观察叶片的微观结构,分析其对颗粒物洗脱作用的影响。【结果】单位面积叶片颗粒物饱和滞纳量最大的是核桃,其对PM2.0~8.0、PM2.0的饱和滞纳量分别为(37.05±2.54)和(5.30±0.74)μg...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海天  杨山  陈健  王彬  刘美华  沈剑  郑国良  
城市中园林植物可作为天然过滤器来吸附空气中的颗粒物,其中红叶石楠(Photinia fraseri)的运用尤为广泛.分析红叶石楠对不同粒径颗粒物滞留能力及其光合响应,可为城市滞尘树种的选择及后期管理提供重要参考.本文通过比较滞尘前后叶片的光响应曲线及特征参数,分析了红叶石楠叶表面及蜡质层对不同颗粒物的滞留量,滞尘叶片光合响应,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红叶石楠吸附sPM100(粒径10~100μm的叶表面颗粒物)质量最大且显著高于wPM100(粒径10~100μm的蜡质层颗粒物).sPM10(粒径2.5~10μm的叶表面颗粒物)与wPM10(粒径2.5~10μm的蜡质层颗粒物)之间、sPM_(2.5)(粒径0.2~2.5μm的叶表面颗粒物)与wPM_(2.5)(粒径0.2~2.5μm的蜡质层颗粒物)之间的质量无显著差异.(2)红叶石楠光合响应特征参数:表观量子效率(AQY)、最大净光合效率(Pnmax)、光饱和点(LSP)在滞尘后均显著降低.(3)粗、细颗粒物(粒径0.2~10μm)相较于大颗粒物(粒径10~100μm)对红叶石楠光合响应影响更大,特别是sPM10、sPM_(2.5)以及wPM_(2.5).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桐  洪秀玲  刘玉军  
居住小区种植的散生林木能够较为有效地消减大气颗粒物,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方面具有一定意义。以重庆市主城区3个居住小区作为采样区域,运用水洗法对其中种植的20种散生树种滞留颗粒物的能力进行定量分级测定,并对供试树种的颗粒物滞留能力进行平均聚类分组,筛选出能够强效滞留颗粒物的树种。依据筛选结果,对宅旁绿地,道路绿地,公共绿地3种绿地类型的树种选择配置进行优化。结果表明:20种散生树种对于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留能力有很大差异,20种散生树种按照滞留颗粒物的能力分为5组:第1组为强效滞留颗粒物树种,共有10种,分别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罡  安海龙  史军娜  刘超  田菊  郭惠红  夏新莉  尹伟伦  
为揭示植物叶片对大气颗粒物的滞纳效应,本研究首次采用氧化锌(ZnO)纳米颗粒物模拟PM_(2.5)等颗粒物在欧美杨DN-2叶片表面的沉降、附着和滞留过程,利用水洗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别测定叶片表面和组织内的ZnO含量,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叶表形貌进行观察和附着颗粒物数量统计,定量研究欧美杨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吸附和吸收能力及其光合生理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粒径约为30 nm(NPs)、100 nm(BPs)和1μm(MPs)的3种ZnO气溶胶处理16 d后,欧美杨叶片表面对MPs的吸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同彦  纪媛  蒋春晓  邵鹏  李海英  贾黎明  
【目的】比较树木叶片和塑料叶片单位面积滞纳细颗粒物(PM_(2.5))、可吸入颗粒物(PM_(10))、总悬浮颗粒物(TSP)等大气颗粒物的量,从而区分出受树木叶片结构影响的滞尘量(DRLS)和不受叶片结构影响的滞尘量(DULS),为探索城市树木缓解大气颗粒物污染的贡献及优化树种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北京市常用的6个绿化树种为对象,持续测定4个季度的叶片滞尘动态,以没有降雨影响的10天为1个试验周期,进行本底采样和颗粒物积累采样,并设置光滑塑料叶片(由自摩擦系数为0.04的聚四氟乙烯塑料制成)对照试验模拟DULS,对采集到的供试样本叶片(含树木叶片和塑料叶片)采用洗脱称量粒度分析法(EW...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史军娜  张罡  安海龙  曹学慧  刘超  尹伟伦  夏新莉  
为选择吸附颗粒物能力强的绿化树种修复大气颗粒物污染,以北京市西直门交通枢纽的16种常见绿化树种为材料,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叶片表面的微观形貌和颗粒物的形态,并用Image J软件对颗粒物的粒径分布进行统计。研究发现,16种树叶表面形貌差异较大,阔叶树种叶片上表面形态比较复杂,有沟槽、褶皱、绒毛和蜡质等,下表面主要有气孔、腺毛、绒毛等,形态相对较单一。针叶树种叶表面形态相对简单,有少量褶皱,但是叶表面分泌大量油脂。叶片表面附着的大部分颗粒物表面粗糙且形态不规则,粒径小于2.5μm的颗粒物在3种粒径中占比最大。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对颗粒物的元素进行分析发现,组成颗粒物的元素主要有C、N、O、SI、...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文梅  武亚楠  张振明  
【目的】降雨能够洗脱植物叶表面滞留的颗粒物,使叶表面具有反复滞留颗粒物的能力,研究不同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对植物叶表面颗粒物洗脱特征的影响对于植物去除颗粒物的机制有科学指导意义。【方法】通过模拟降雨的方法,量化了在15、30和45 mm/h降雨强度的不同历时降雨过程下植物叶表面颗粒物的洗脱量和降雨对叶表面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影响。【结果】(1)植物叶表面的洗脱量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2)在不同降雨强度下,降雨对叶片表面颗粒物的洗脱量在树种之间显著相关(P银杏>卫矛>杜仲。(3)4种植物叶表面的洗脱量随降雨历时的延长而增大,在5 min时,4种植物的洗脱量基本一致,在10和15 min时,卫矛、迎春、银杏的叶表面颗粒物洗脱量显著增大(P0.05)。(4)3种粒径的洗脱量在总颗粒物洗脱量中占的百分比不同,呈现出0.45~2.5μm<2.5~10μm<10~100μm,10~100μm的洗脱量显著高于0.45~2.5μm和2.5~10μm(P0.05),降雨强度与各粒径颗粒物洗脱百分比也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不同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对于植物叶表面颗粒物的洗脱因植物树种的差异性、颗粒物粒径大小而有不同的影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欢欢  曹治国  贾黎明  李秀忠  郝利峰  刘金强  王华  席本野  
【目的】以银杏为例,在常规叶片清洗方法的基础上,定量评估增加超声波清洗步骤在植物叶片表面大气颗粒物完整收集中的效果和必要性,为本研究条件下的银杏叶片确定最佳超声波清洗技术参数组合。【方法】首先,采用常规清洗(浸泡+搅拌—刷洗)+超声波清洗;6个超声时长(1、2、3、5、10、20 min)和4个超声功率[200(40%)、300(60%)、400(80%)、500 W(100%)]组合成24种处理方法对叶片(雨后4天采样)进行清洗;然后,测定或观察每个洗脱步骤的叶表面颗粒物洗脱比例、洗脱液颜色变化、叶绿素析出量和叶表面颗粒物残留情况,来判断加入超声清洗的必要性。【结果】1)在40%、60%、8...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远帆  郭林飞  郭新彬  郑文霞  郭福涛  
林火燃烧产生的大量烟气及颗粒物对大气环境、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有重要影响,揭示森林可燃物在不同燃烧状态下释放烟气颗粒物的主要成分对评价林火对生态环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福建4种主要乔木树种(杉木、马尾松、大叶桉和樟树)凋落物(枝、叶)为样本,采用自主设计的生物质燃烧模拟系统,结合烟气、颗粒物分析仪,离子色谱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别测定燃烧烟气的主要成分(CO、CO_2、NO_x、C_xH_y)及其排放因子,测定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K~+、Ca~(2+)、F~-、Cl~-等10种)及主要元素(Al、As、B等11种)的排放因子.结果表明:(1)不同树木凋落物在阴燃状态下CO、C_xH_y、PM_(2.5)排放强度及水溶性离子均高于明燃,而CO_2和NO_x排放强度则在明燃状态下较高;(2)4种林木凋落物阴燃与明燃状态下产生PM_(2.5)排放因子范围分别为12.41~35.84、6.86~30.15 g·kg~(-1);(3)颗粒物中不同离子含量均为阴燃高于明燃,其中K~+和Cl~-以KCl的形式析出,是水溶性离子的主要成分,分别占总水溶性离子的28.6%和17.6%.凋落物燃烧产生Zn、As和Ba是PM_(2.5)中无机元素的主要组分,分别占总元素含量的50.86%、14.63%和6.86%.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艳梅  陈奇伯  王邵军  孙应都  杨淏舟  杨思莹  
【目的】探究树种叶片滞尘能力形成的叶表微形态机制,以期为昆明市园林绿化树种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昆明市10个常见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采集叶片,用KQ5200型数控超声波清洗器蒸馏水冲洗、过滤烘干,万分之一分析天平称滞尘量,LI-3000A型叶面积仪测量叶面积,计算树种单位面积滞尘量与单叶滞尘量。每树种5片叶,每叶片切取4个5 mm×5 mm组织块,2.5%戊二醛溶液固定,0.1 mol·L-1磷酸缓冲液清洗,梯度乙醇脱水,正丁醇固定,E-1010型离子镀膜仪镀膜;采用S-3000N型扫描电镜观察叶表形态结构特征,并分析其对树种叶片滞尘能力的影响。【结果】昆明10个绿化树种的单位面积滞尘量与单叶滞尘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荷花玉兰>红花檵木>紫叶李>杜鹃>高盆樱桃>滇朴>球花石楠>香樟>冬青卫矛;单叶滞尘量大小顺序为:荷花玉兰>二球悬铃木>紫叶李>滇朴>球花石楠>高盆樱桃>红花檵木>杜鹃>香樟>冬青卫矛;单位面积滞尘能力强的二球悬铃木、红花檵木和紫叶李叶表粗糙度高、沟壑数量多且起伏大;叶片气孔密度对树种叶片滞尘能力的影响存在阈值效应;保卫细胞面积与叶片单位面积滞尘量及单叶滞尘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叶片表皮毛数量与单叶滞尘量显著正相关。【结论】叶表粗糙度、气孔密度、保卫细胞面积、表皮毛密度等微形态学指标是调控这10个绿化树种叶片滞尘能力的重要因素。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会霞  王彦辉  杨佳  谢滨泽  石辉  
【目的】研究不同绿化树种在单位叶面积、单叶、单株和单位绿地面积4级层次上对空气中PM2.5等颗粒物的滞留量,为优化城市绿化植物配置、降低空气中PM2.5等颗粒物污染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北京市23种常见绿化植物为研究对象,经水洗、不同孔径滤膜过滤后用万分之一天平称量不同孔径滤膜上滞留的颗粒物质量,用扫描仪测出叶单面面积,计算出单位叶面积PM2.5等颗粒物(总颗粒物PM及其PM2.5、PM>2.5的粒径组成)滞留量。用单叶面积、叶面积指数计算单叶、单株和单位绿化面积上叶片PM2.5等颗粒物滞留量。采用多重比较分析不同植物PM2.5等颗粒物滞留量的差异。【结果】单位叶面积的PM,PM2.5,...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尹华丽  王佳  冯仲科  李晓磊  刘程程  练一宁  
选取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紧邻五环道路的人工林作为实验样地,利用三维激光扫描系统获取林分的点云数据,分别通过体元模拟法和鱼眼图像的方法精确提取样地内树木的树冠体积和叶面积指数.采集获取样地的大气颗粒物浓度数据以及气象因子等数据,从林分空间结构参数的角度来分析林分空间结构对大气颗粒物的滞留能力.结果表明,对于大粒径颗粒物(2.5100μm),不同季节时期的林分对其浓度影响为:夏季>春季>冬季.树冠体积和叶面积指数随季节的变化与大气颗粒物在林分中扩散的浓度变化量存在很大相关性.当树冠体积和叶面积指数变化率大时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刘浩栋  陈亚静  李清殿  肖茂  郭慧玲  申卫星  谭亚军  李传荣  
【目的】分析细颗粒物(PM_(2.5))的动态变化格局及城市道路林对其的阻滞作用,并进一步探索何种配置的林带所发挥的防尘抑霾效果最佳。【方法】选取了3种结构共12种配置模式的城市道路林,首先分析了林带内外PM_(2.5)的日动态、年际动态和水平空间的变化规律;然后通过减尘率评价不同模式林带对PM_(2.5)的阻滞作用;最后通过减尘率和小气候因子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植被减尘率的可能因素。【结果】PM_(2.5)日动态变化呈早晚高中间低的趋势,峰值出现在8:00和18:00,10:00和14:00最低;年动态规律表现为冬季最高,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夏季最低。PM_(2.5)在林带内水平空间中的变化规律因季节不同而有所差异,春夏季节,林缘至林内呈逐渐递减趋势;秋冬季节,林缘至林内25 m处呈递增趋势,在25~30 m处下降且低于林外林缘处。对PM_(2.5)减尘率最高的是乔灌草结构,其次是针阔混交乔木结构,单排乔木结构的减尘率最低;春夏季,12种道路林对PM_(2.5)阻滞率为正值,秋冬季只有A5(针阔混交乔木)、B1~B3(单排乔木)和C2、C3(乔灌草)为正值,其余均为负值。小气候因子与PM_(2.5)关系存在季节差异,PM_(2.5)浓度在春秋冬季与风速呈显著负相关(P<0.05),春夏季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秋冬季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P<0.05);林地PM_(2.5)阻滞率在秋季和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秋冬季和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林地阻滞率和风速相关性不显著。【结论】在城市道路林建设中合理增加林带宽度及加大常绿针叶乔木和灌草的比例对于降低PM_(2.5)质量浓度效果显著。图5表6参32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睿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受到边界振动的粒径呈幂律分布的颗粒气体中的颗粒分离行为特性.研究发现当系统受到振动时,模拟区域出现温度梯度,系统出现颗粒分离现象,所有的颗粒都会朝着温度低的区域移动,且大颗粒比小颗粒更趋向于聚集在低温区域;系统大颗粒和小颗粒间的粒径差越大,系统的颗粒分离行为越显著.同时,系统的子区域中的局域粒径分布函数仍然为幂律分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