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
- 2023(8)
- 2022(9)
- 2021(6)
- 2020(9)
- 2019(11)
- 2018(10)
- 2017(14)
- 2016(15)
- 2015(12)
- 2014(4)
- 2013(16)
- 2012(13)
- 2011(19)
- 2010(20)
- 2009(17)
- 2008(16)
- 2007(15)
- 2006(5)
- 2005(10)
- 学科
- 学(59)
- 水产(31)
- 动物(30)
- 动物学(26)
- 虫(16)
- 济(15)
- 经济(15)
- 家(14)
- 管理(14)
- 害(13)
- 植(13)
- 植物(13)
- 物(13)
- 业(12)
- 制(12)
- 生物(12)
- 虫害(12)
- 体(11)
- 及其(11)
- 治(11)
- 防(11)
- 防治(11)
- 农(10)
- 所有(9)
- 所有制(9)
- 病虫(9)
- 病虫害(9)
- 集体(9)
- 集体所有(9)
- 集体所有制(9)
- 机构
- 大学(219)
- 学院(207)
- 农(135)
- 农业(118)
- 科学(113)
- 研究(111)
- 业大(89)
- 所(82)
- 农业大学(79)
- 研究所(78)
- 实验(76)
- 室(74)
- 实验室(73)
- 中国(72)
- 重点(71)
- 业(69)
- 省(57)
- 京(47)
- 科学院(47)
- 技术(45)
- 生物(45)
- 中心(44)
- 管理(41)
- 理学(40)
- 院(40)
- 理学院(39)
- 生命(38)
- 工程(37)
- 水产(36)
- 江(35)
共检索到2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徐川梅 卢江杰 汤定钦
编码18-5.8-25S核糖体RNA的45S rDNA基因,是1个简单的多基因家族基因,一般以串联方式相连,对应于核仁组织区(NOR)。首次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研究45S rDNA在散生竹类的毛竹和斑竹,混生竹类的茶秆竹、日本矮竹、菲白竹和铺地竹,以及丛生竹类的白绿竹染色体上的分布。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涉及的散生竹和混生竹的几个竹种,只观察到1对随体染色体的次缢痕区域有45S rDNA位点,而丛生竹类的白绿竹除随体染色体具有45S rDNA位点外,某些非随体染色体上也有不同拷贝数的45SrDNA位点存在。
关键词:
FISH 45S rDNA 次缢痕 竹子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健鹏 王铜毅 骆轩 游伟伟 柯才焕 蔡明夷
为了研究皱纹盘鲍、西氏鲍、绿鲍和杂色鲍等4种鲍的核型特征,实验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技术比较定位了上述4种鲍的45S rDNA位点。皱纹盘鲍中约83%的中期细胞均检出2对45S rDNA位点,分别位于13号和16号染色体的长臂端部。西氏鲍中约75%的中期细胞均检出3对45S rDNA位点,分别位于6号染色体短臂端部、14号和17号染色体长臂端部。绿鲍中约85%的中期细胞均检出3对45S rDNA位点,分别位于4号、6号和8号染色体长臂的端部。杂色鲍中约65%的中期细胞均检出3对45S r DNA,位点,分别位于3号、4号和12号染色体短臂的端部。此外,4种鲍均有少数中期相的45S rDNA位点数高于众数,这提示,除了明确的45S rDNA位点外,4种鲍可能均有若干个不稳定的45S rDNA位点。实验结果丰富了鲍细胞遗传学研究资料,同时为鲍的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云岚 云锦凤 王秀娥 李海凤 方宇辉
分析rDNA基因位点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可以对新麦草染色体进行识别和分析其基因组特征。利用FISH和顺序C-分带-FISH技术将45S rDNA定位于新麦草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上,结果表明,45S rDNA在二倍体新麦草染色体上有6个主要分布位点,另外几条染色体在两臂中部或长臂末端还显示出较弱的杂交信号,信号强度显示蒙农4号新麦草基因组具有一定杂合性。分析确定新麦草的45S rDNA基因主位点分别位于N1染色体短臂末端、N3染色体短臂末端以及N5染色体短臂末端,推测这3对染色体是NOR染色体。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景环 何慧敏 云锦凤
以加拿大披碱草为材料,通过染色体原位杂交的方法,确定加拿大披碱草的45S rDNA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旨在为加拿大披碱草育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45S rDNA在加拿大披碱草的染色体上检测出4个位点(绿色),它们分别位于第2对染色体短臂末端和第5对染色体短臂次缢痕上,即核仁组织区(NOR),且杂交信号强弱较一致。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田敏 蹇洪英 贾艳霞 张婷 王其刚 张颢 唐开学
以45S rDNA为探针对和平、粉和平、奇异玫瑰、红双喜、蜜糖等5个现代月季品种进行了荧光原位杂交研究。结果表明,5个品种的45S rDNA杂交位点数量均为3个,杂交位点的大小和荧光强度比较一致。在细胞分裂间期的核中,5个品种的45S rD-NA杂交位点都位于核仁内,均表现为较小且荧光较弱的杂交点,呈圆形,相互间在大小和荧光强度上比较接近。基于研究结果对现代月季品种45S rDNA的特点及演化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韩永华 刘金花 金危危
采用CPD(PI和DAPI组合)染色对玉米和类玉米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了显带分析,供试物种所有的45S rDNA位点都能够有效地被CPD染色显示为红色带纹。在栽培玉米、墨西哥玉米、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中只有一对染色体上具有45S rDNA位点,在多年生类玉米的2对染色体上具有45S rDNA位点。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会 蓝伟侦 覃瑞 刘虹 李刚
利用45S rDNA作为探针,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同样含有CCDD基因组的高秆野生稻(Oryza alta)和宽叶野生稻(O.latifolia)进行rDNA的荧光原位杂交定位分析和核型分析。结果显示:宽叶野生稻中45S rDNA信号分布于多条染色体上,位点数目为10~16;高秆野生稻中有6个信号点,分布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中2对信号位点位于染色体短臂,1对位于染色体长臂。研究结果表明,高秆野生稻45S rDNA在基因组中位点数目稳定,宽叶野生稻中45S rDNA位点数在不同个体中呈现一定的动态变化,显示这2种野生稻基因组存在一定差异;核型分析结果也表明二者基因组存在较大的差异...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轩淑欣 申书兴 赵建军 张成合 陈雪平 郄丽娟
【目的】确定rDNA在中国大白菜基因组中的位点数目和分布位置,并建立识别大白菜不同染色体的特异标记。【方法】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25S rDNA和5S rDNA在大白菜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在大白菜中期染色体上,分别检出了5对25S rDNA杂交信号和3对5S rDNA杂交信号。对应于大白菜中期染色体形态图,确定5对25S rDNA信号分别分布在大白菜1号染色体长臂(1L)的近末端,2号染色体长臂(2L)的近中部,3号和4号染色体长臂(3L、4L)的近着丝点处和10号染色体的随体上,信号强度为10号>2号>3号和4号>1号;而5S rDNA的3对信号分别位于2号染色体的长臂...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谢明树 孙冰 张博 邵长伟 王启龙 王磊 陈松林
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将5S rDNA基因定位在牙鲆和半滑舌鳎染色体上,结果表明,5S rDNA基因在雌、雄性半滑舌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分别存在2个杂交信号位点;在二、三倍体牙鲆的同源染色体上分别存在2个和3个杂交信号位点,杂交信号明显且特异。本研究首次将5S rDNA基因定位在半滑舌鳎和三倍体牙鲆的染色体上,为牙鲆及半滑舌鳎倍性鉴定、染色体鉴别提供了有效方法。此外,根据牙鲆5S rDNA基因编码区序列设计引物,扩增出大菱鲆和半滑舌鳎5S rDNA基因编码区序列,与鲽、塞内加尔鳎、大口黑鲈、七鳃鳗的5SrDNA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后发现,5种鲽形目鱼类5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高...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永 朱利泉 荣小营 陈晓丹 唐章林 王小佳
【目的】羽衣甘蓝5SrDNA的染色体定位和拷贝数分析,为进一步利用FISH进行2号染色体基因定位和细胞遗传图谱构建奠定基础。【方法】以羽衣甘蓝为材料,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将DIG标记的5SrDNA探针定位于不同分辨率的绒毡层细胞中期染色体、粗线期染色体以及伸长DNA纤维上。【结果】在中期染色体和粗线期染色体上,都同时获得3个杂交信号位点(a、b、c),且位于2号染色体的长臂近着丝粒区域,其信号强度为b>a>c;而在伸长DNA纤维上,出现了3种不同长度的念珠状长链(a、b、c),其物理大小分别为257、359和134kb,这3种长链分别与3个信号位点形成一一对应关系。【结论】在羽衣甘蓝2号染色体...
关键词:
羽衣甘蓝 5S rDNA 荧光原位杂交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林兴华 余功新 张端品 谢岳峰 秦发兰
利用3个带有第5染色体上标记基因的标记基因系,采用BC_1F_2株系分析,对农垦58s的1对光敏感雄性不育基因在第5染色体上的位置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农垦58s的1对光敏感雄性不育基因与第5染色体上的gh-1基因以20.3cM的遗传图距连锁遗传,与nl-1,v-10基因的遗传图距较远,在分离群体中不能发现其连锁遗传关系。将农垦58s的1对光敏感雄性不育基因定位于水稻第5染色体上端。
关键词:
水稻,光敏感雄性不育性,基因定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晓云 陈文新
采用 16SrDNAPCR -RFLP分析和表型数值分类 ,对分离自三叶草 (Trifolium)、猪屎豆 (Crotalaria)和含羞草(Mimosa) 3属植物的根瘤菌进行了分类研究。 16SrDNAPCR -RFLP分析表明 ,在 80 %的相似性水平上 ,6 7株待测菌株和 18株参比菌株归属到慢生根瘤菌属 (Bradyrhizobium)、中慢生根瘤菌属 (Mesorhizobium)、土壤杆菌属 (Agrobac terium)和根瘤菌属 (Rhizobium)与中华根瘤菌属 (Sinorhizobium) 4个系统发育分支。进一步对其中 5 6株待测菌株和14株参比菌株进行表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聚财 刘运超 陈玉梅 孟凤丽 王爱萍 张二芹 许倩茹 邓瑞广 张改平
利用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构建含有HPV45-L1和HPV58-L1基因的重组植物表达载体,为HPV-45L1和HPV58-L1蛋白的表达提供一种新的高效、低廉的表达方式。利用PCR技术克隆人乳头瘤病毒HPV45-L1和HPV58-L1蛋白编码基因,将其重组于中间载体pMP3和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0中,构建含HPV45-L1和HPV58-L1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0-pMP3-HPV45-L1、pCAMBIA-1300-pMP3-HPV58-L1,随后采用根癌农杆菌侵染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能刚 周燮
运用免疫检测技术测定了光敏核不育水稻(PGMR)农垦58S 育性转换过程中内源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_(1+4))与脱落酸(ABA)含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育性转换敏感期(二次枝梗原基分化到花粉母细胞形成),长日(LD)处理的倒二叶和幼穗中 IAA 含量都比短日(SD)处理的低.而 IAA 氧化酶活性则相反,LD 的都比 SD 的高.从另一种 PGMR(双8-14S)也获得了相似的测定结果.此外,LD 的58S 倒二叶中,GA_(1+4)/ABA 值也低于 SD 的,并与该叶的 IAA 氧化酶活性成反相关.作者认为,LD 诱导 PGMR 雄性不育与内源 IAA 亏缺有关,而 IA...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更多视频见万深官网:www.wseen.com[典型用户]中科院成都山地所、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中国农科院蔬菜所、中国农科院遗传所、中国林科院亚林所、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所、新疆农科院、四川省农科院、安徽省农科院、山东省林科院、湖南省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四大[独立版]可任意组合1、叶分析:叶面积大批量分析,病斑虫损分析、叶色分析、叶绿素含量估计,及作物冠层分析。
关键词:
中国林科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