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99)
- 2023(5847)
- 2022(5180)
- 2021(4768)
- 2020(4315)
- 2019(8653)
- 2018(8747)
- 2017(15689)
- 2016(8990)
- 2015(10090)
- 2014(10087)
- 2013(9856)
- 2012(9415)
- 2011(8539)
- 2010(8920)
- 2009(8588)
- 2008(8748)
- 2007(7886)
- 2006(7139)
- 2005(6798)
- 学科
- 管理(30855)
- 济(30807)
- 经济(30730)
- 业(26321)
- 企(22925)
- 企业(22925)
- 制(12922)
- 财(12305)
- 方法(11557)
- 学(9554)
- 数学(9400)
- 数学方法(9247)
- 农(8930)
- 体(8680)
- 中国(8654)
- 业经(8236)
- 体制(7380)
- 银(7378)
- 银行(7355)
- 务(7337)
- 财务(7319)
- 财务管理(7294)
- 行(7001)
- 企业财务(6923)
- 融(6798)
- 金融(6795)
- 环境(6139)
- 划(5931)
- 度(5809)
- 制度(5805)
- 机构
- 大学(139265)
- 学院(136864)
- 济(52218)
- 研究(51929)
- 经济(50952)
- 管理(46726)
- 理学(39762)
- 理学院(39171)
- 管理学(38338)
- 中国(38170)
- 管理学院(38077)
- 科学(33667)
- 农(30715)
- 京(29786)
- 财(28608)
- 所(28462)
- 研究所(25792)
- 农业(24452)
- 业大(23541)
- 江(22890)
- 中心(22519)
- 财经(21683)
- 经(19565)
- 省(18473)
- 院(18441)
- 北京(18259)
- 范(17221)
- 州(17215)
- 师范(16930)
- 经济学(16546)
- 基金
- 项目(91471)
- 科学(70763)
- 基金(66612)
- 研究(62636)
- 家(60244)
- 国家(59789)
- 科学基金(49526)
- 社会(39644)
- 社会科(37436)
- 社会科学(37427)
- 省(35867)
- 基金项目(34797)
- 自然(32993)
- 自然科(32205)
- 自然科学(32183)
- 自然科学基金(31626)
- 划(30653)
- 教育(29060)
- 资助(27157)
- 编号(23684)
- 制(21644)
- 重点(21634)
- 成果(21121)
- 部(20564)
- 创(19169)
- 发(18949)
- 创新(18197)
- 计划(18115)
- 课题(17890)
- 科研(17825)
共检索到2124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鹏 王文桥 黄啟良 孟润杰 赵建江 马志强 韩秀英 张小风
【目的】筛选对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抑菌活性高的杀菌剂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的最佳混配比例,将其加工成悬浮剂(suspension concentrate,SC)并确定其在田间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叶盘法测定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的不同配比混合物对致病疫霉的毒力并根据Wadley公式计算增效系数,选择具有增效作用的混配组合;采用流点法、黏度曲线法确定润湿分散剂,通过"湿法"研磨工艺加工不同助剂含量的样品,调节样品的流变学特性,逐步优化配方;确定最终配方后,采用"湿法"研磨工艺加工悬浮剂样品,测定其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氟吡菌胺和吡唑...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路粉 赵建江 刘晓芸 孟润杰 吴杰 韩秀英 王文桥
【目的】监测河北、内蒙古、吉林3个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对苯基酰胺类杀菌剂甲霜灵的抗性发展动态,筛选甲霜灵的高效替代药剂并对其交替使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效果进行研究,为甲霜灵抗性严重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共采集、分离到634个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单孢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甲霜灵的敏感性,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筛选甲霜灵高效替代药剂并评估交替用药对甲霜灵抗性菌株占优势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3个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已普遍产生抗性,抗性频率达100%,平均抗性倍数高达34 934,抗性指数为0.97。其中2011—2012年晚疫病菌群体中以中抗菌株和高抗菌株为主,2013—2016年均为高抗菌株。吉林和内蒙古地区菌株的平均抗性倍数略高于河北地区菌株的平均抗性倍数。2011—2012年吉林和内蒙古地区菌株的抗性指数略高于河北地区菌株的抗性指数,2013—2016年3个地区的抗性指数均达到最高值1.00。田间药效试验中按照推荐浓度4次喷药,25%甲霜灵SC、68%精甲·锰锌WG和64%霜·锰锌WP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7.0%、67.5%和50.9%—65.8%,显著低于80%代森锰锌WP的防治效果(72.8%),而10%氟噻唑吡乙酮OD、50%氟醚菌酰胺WG、50%烯酰吗啉WP、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SC、16%氟噻唑吡乙酮·嘧菌酯SC和26%氟噻唑吡乙酮·双炔酰菌胺SC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良好(83.9%—90.3%),可作为甲霜灵的替代药剂。将10%氟噻唑吡乙酮OD、50%氟醚菌酰胺WG、50%烯酰吗啉WP和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SC等不同作用机理的高效替代药剂与代森锰锌、嘧菌酯和氟吗啉等药剂交替使用5—6次,对晚疫病防治效果为88.3%—90.5%,比代森锰锌、苯基酰胺类杀菌剂和霜脲·锰锌等常规药剂交替施药区马铃薯增产64.4%—78.3%。【结论】河北、内蒙古和吉林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普遍产生抗性,导致25%甲霜灵SC、68%精甲·锰锌WG和64%霜·锰锌WP等苯基酰胺类杀菌剂田间防治效果明显下降,生产中应暂停使用含甲霜灵、精甲霜灵和霜灵的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10%氟噻唑吡乙酮OD、50%氟醚菌酰胺WG、50%烯酰吗啉WP、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SC、16%氟噻唑吡乙酮·嘧菌酯SC和26%氟噻唑吡乙酮·双炔酰菌胺SC等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可以作为甲霜灵的高效替代药剂。代森锰锌等广谱性保护剂与嘧菌酯、烯酰吗啉、氟吗啉、氟噻唑吡乙酮和氟吡菌胺·霜霉威等高效内吸剂交替使用,可对抗甲霜灵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进行有效治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文丽 马忠明 李娟 赵旭
【目的】明确K4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抑制作用和增产机制,为该菌剂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制备K4菌液、无菌滤液,应用四线法、抑制率测定法和盆栽试验,研究K4菌株发酵液的产酸过程,以及K4菌液和无菌滤液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菌丝生长、游动孢子释放、孢子囊萌发产生芽管的抑制作用及在马铃薯上的防病促生效果。【结果】K4菌株在发酵过程中产生酸性物质使发酵液的pH不断降低,到达生长稳定期时发酵液的pH在5.45~5.49。K4菌液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菌丝生长、游动孢子释放和孢子囊萌发产生芽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71.17%,93.01%,71.28%,而K4无菌滤液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游动孢子释放...
关键词:
K4菌剂 马铃薯晚疫病菌 抑制作用 防效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鹏程 金光辉 张春雨 李鑫
【目的】为明确枯草芽胞杆菌ZD13-5、地衣芽胞杆菌SD24-3和解淀粉芽胞杆菌ZD21-4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效及促生作用。【方法】采用3株生防菌混配后拌入种薯处理和土壤(基质)处理的方式,通过盆栽和田间试验对生防和促生作用进行验证。【结果】盆栽试验表明,所用生防菌对马铃薯疮痂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各处理病情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其中ZD13-5+SD24-3+ZD21-4防治马铃薯疮痂病效果最佳且较稳定,2018年和2019年该处理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0.68%和74.68%,2019年该处理种薯拌种产量增幅达23.81%,基质处理产量增幅达31.65%,2种施用方式间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相比,SD24-3+ZD21-4拌种处理马铃薯株高显著增加28.89%,SD24-3+ZD21-4基质处理茎粗显著增长56.76%。田间试验中,ZD13-5+SD24-3+ZD21-4马铃薯种薯拌种病情指数为13.89,土壤处理为23.33,均显著低于对照,其中种薯拌种防治效果达61.60%,显著优于其它处理;土壤处理防治效果仅为35.48%,次于种薯拌种与SD24-3+ZD21-4种薯拌种处理。各处理间促生作用增幅不显著,ZD13-5+SD24-3+ZD21-4马铃薯种薯拌种产量增加26.28%,土壤处理为34.23%。【结论】3个生防菌株对马铃薯疮痂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也能促进植株生长、提高产量,在使用方式上种薯拌种比土壤喷施更适合,该研究可为今后马铃薯疮痂病生物防治制剂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曹海潮 刘庆顺 白海秀 韩君 杨士玲 薛明 刘峰
【目的】评价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对花生生长的安全性及防治花生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的应用潜力。【方法】制备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并测定其pH、黏度、悬浮率及冷热贮稳定性与冷热贮前后的药剂粒度分布变化。在室内,以200、400、800 g a.i./100 kg种子3个剂量进行温室盆栽安全性试验,统计各处理组的出苗时间及播种后14 d花生幼苗的株高、根长、茎叶鲜重、根鲜重与植株干重等生长指标,评价药剂对花生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安全性。在田间,设置100、200、400 g a.i./100 kg种子3个剂量进行花生种子包衣,以25%噻虫嗪·咯菌腈·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迈舒平)为对照药剂,进行两年三地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达到GB/T17768—1999悬浮种衣剂产品标准。温室盆栽试验中,该药剂以200、400、800 g a.i./100 kg种子对花生出苗及幼苗生长安全。2016年以100、200、400 g a.i./100kg种子3个剂量进行田间试验,药剂对花生冠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5.16%、97.98%、98.79%,对花生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97%、92.26%、92.90%,对花生蚜(Aphis medicaginis)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9.74%、92.48%、94.13%,且防治效果表现为随药剂剂量的增加而提高。相对于空白对照处理,药剂可以提高花生出苗率10.25%—13.21%,增加花生产量683.75—1 234.12 kg·hm-2。由此确定200 g a.i./100 kg种子为田间推荐剂量。2017年使用该剂量,对山东新泰和泰安两地花生冠腐病防治效果分别为81.12%与95.83%,对花生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1.74%与92.93%,对地老虎(新泰)与花生茎腐病(泰安)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3.33%与87.29%。与空白对照相比,在新泰试验中,出苗率提高了4.23%,产量提高了1 146.45 kg·hm-2;在泰安试验中,出苗率提高了10.75%,产量提高了1 715.70kg·hm-2。【结论】研发的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对花生冠腐病、根腐病、茎腐病及花生蚜、地老虎均有一定的兼治效果,对花生出苗和生长安全并增加花生产量,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曹海潮 李秀环 王晓坤 白海秀 慕卫 刘峰
目的】评价吡唑醚菌酯与戊唑醇、丙环唑、氟硅唑等防治番茄颈腐根腐病的应用潜力。【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氟硅唑4种杀菌剂抑制番茄颈腐根腐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radicis-lycopersici)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的毒力。通过温室盆栽试验,采用灌根处理法,于施药后7、15 d测定番茄幼苗株高和茎粗的增加量,评价杀菌剂对番茄植株生长的安全性;在室内,利用盆栽番茄,采用先接菌后施药的方法,测定施药后7、15和30 d药剂对番茄颈腐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在田间,同样采用灌根处理,分别于施药后60、90和150 d调查番茄颈腐根腐病发病情况及最终番茄产量,评价不同杀菌剂对番茄颈腐根腐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番茄产量的影响。【结果】吡唑醚菌酯对番茄颈腐根腐病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均表现出较高的毒力,EC_(50)分别为0.055、0.012、0.010μg·m L~(-1),其次为丙环唑,EC_(50)分别为0.058、0.060、0.011μg·m L~(-1)。戊唑醇抑制菌丝生长的作用强,对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的毒力较低,EC_(50)分别为0.075、0.255、0.455μg·m L~(-1);氟硅唑抑制分生孢子芽管伸长的毒力高,而抑制菌丝生长与孢子萌发毒力相对较低,EC_(50)分别为0.013、0.078、0.457μg·mL~(-1)。戊唑醇25、50 mg a.i./株、丙环唑5、10 mg a.i./株、氟硅唑5、10 mg a.i./株均显著抑制番茄幼苗株高,增加茎粗,吡唑醚菌酯30、60 mg a.i./株处理则均无影响。温室盆栽接种试验中,药后30 d,吡唑醚菌酯60 mg a.i./株防治效果最高,为87.12%,丙环唑10 mg a.i./株次之,防治效果为82.17%,戊唑醇50 mg a.i./株与氟硅唑10 mg a.i./株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9.40%与71.67%。田间施药后90 d,吡唑醚菌酯60 mg a.i./株防治效果最高,为90.36%,戊唑醇50 mg a.i./株与丙环唑10 mg a.i./株次之,分别为84.20%与82.55%,氟硅唑5 mg a.i./株防治效果最低,为65.06%。而至施药后150 d,各处理防治效果均显著降低,戊唑醇50 mg a.i./株最高,为40.40%。最终产量统计,吡唑醚菌酯60 mg a.i./株处理增产率最高,为50.63%,丙环唑5 mg a.i./株最低,为-2.61%。【结论】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氟硅唑4种杀菌剂抑制番茄颈腐根腐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相近,吡唑醚菌酯对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的毒力高于3种三唑类药剂。吡唑醚菌酯、丙环唑及戊唑醇均可用于设施内番茄颈腐根腐病的防治,吡唑醚菌酯60 mg a.i./株的防治效果最高,对植株安全且增产显著,而丙环唑与戊唑醇应注意控制使用剂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波微 李洪浩 彭化贤 刘海艳 席亚东 王晓黎 徐成勇
2009-2010年,在四川省6个县市对687.5 g/L银法利SC、50%福帅得SC等15个杀菌剂及组合进行了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药效对比和产量对比试验、不同施药次数及不同杀菌剂组配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效果较好、保产效果显著的杀菌剂及组合有687.5 g/L银法利SC 75 g/667m2、50%福帅得SC 22.5 g/667m2、25%瑞凡SC 30 g/667m2、100 g/L科佳SC 22.5 g/667m2及70%安泰生WP 150 g/667 m2与687.5 g/L银法利SC 75 g/667m2的复配组合,防治效果70%左右,保产效果40%以上,每667m...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 杀菌剂 防治效果 经济效益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管磊 郭贝贝 王晓坤 张大侠 王凯 刘峰
【目的】中国花生产区普遍发生冠腐病、根腐病和白绢病,严重影响花生生产。研究旨在比较并评价苯醚甲环唑与氟啶胺的微囊悬浮剂(microcapsule suspension,CS)和悬浮种衣剂(flowable concentrate for seed treatment,FS)对3种致病菌的毒力、包衣种子对花生的安全性以及对这3种病害的防治效果,以明确不同剂型制剂的安全性、持效期和施药方法。【方法】分别采用孢子萌发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比较苯醚甲环唑和氟啶胺的CS和FS对花生冠腐病菌、根腐病菌和白绢病菌的室内毒力,采用种子包衣法评价苯醚甲环唑和氟啶胺的两种制剂对花生的安全性,并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霍超 曹继芬 韩伟君 胡慧芬 王乾 徐小波 赵志坚
【目的】筛选马铃薯晚疫病防控新型高效绿色杀菌剂及生物农药,为科学合理使用高效杀菌剂开展马铃薯晚疫病绿色防控提供指导。【方法】在优化的马铃薯晚疫病CARAH预警系统指导下,随机区组设计对6种新型杀菌剂及2种植物源农药在马铃薯主栽品种合作88上进行大春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药效评估,评价不同杀菌剂对马铃薯叶部和茎部的晚疫病防效。从预测中心病株开始,晚疫病每完成一代侵染进行一次防控。【结果】预警系统预测合作88将在7月2日至7月4日出现中心病株,田间调查显示,对照处理7月3日出现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优化的预警系统预测中心病株出现时间的准确率达到100%;根据预警系统指导,从7月1日第一次施药至8月30日最后一次施药共开展9次防控。对马铃薯叶部和茎部晚疫病调查显示:所有8种杀菌剂对马铃薯叶部和茎部晚疫病的防效分别在85.5%和87.5%以上,其中31%噁酮·氟噻唑的防效最高,分别达到95.00%和96.75%;植物源杀菌剂0.3%丁子香酚的防效较高,分别达到90.50%和92.50%。预警系统指导下应用8种杀菌剂对马铃薯增产显著,杀菌剂防控的商品薯率为71.60% ~ 79.94%,增产幅度在116.29% ~ 257.69%之间,对照处理的商品薯率仅为38.27%。【结论】CARAH系统测报与田间晚疫病的实际发生高度吻合,可精准指导晚疫病防控。评价的6种化学杀菌剂和2种植物源农药对马铃薯晚疫病均有较高防效,推荐在生产中用于晚疫病防控,尤其是植物源农药丁子香酚替代化学杀菌剂的应用可以显著减少化学杀菌剂的使用量。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乐涛 曹远银 肖淑芹
从辣椒根际土壤中筛选出对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有拮抗作用的6株细菌和10株放线菌。其中,拮抗细菌B4和放线菌A10对辣椒有较好的促生作用,对辣椒疫病有较高的控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菌落生长法抑菌作用最佳的是B4和A10,抑制率分别为79.5%和74.5%;孢子囊萌发抑制率试验最佳的是B4和A10,它们对孢子囊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92.8%和89.3%。在温室试验中,防效作用最佳的是B4与A10的混合使用,防效为72.5%;促生作用最佳的是B4,辣椒鲜重增加44.1%,干重增加36.2%。在田间试验中,防效作用最佳的是B4与A10混合使用,在接种11d后,防效为76...
关键词:
辣椒疫霉菌 拮抗细菌 拮抗放线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红雪 邓登超 杨明王 霍超 曹继芬 谢勇 赵志坚
【目的】监测中国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对新型高效杀菌剂氰霜唑的抗药性水平,探究氰霜唑的抑菌作用,为晚疫病的绿色防控和杀菌剂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含药平板法测定2015—2020年分离自中国四大马铃薯优势区域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氰霜唑的敏感性,计算EC_(50)、抗性倍数和抗性指数,评估我国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氰霜唑的抗药性水平。离体法测定氰霜唑对晚疫病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抑制表型及其对病原菌致病性的影响。【结果】中国4个马铃薯优势区域160株晚疫病菌对氰霜唑敏感性的频率分布表现为连续单峰曲线,近似正态分布;EC_(50)值处于0.0666~3.8498μg/mL,平均EC_(50)值为(0.5286±0.5394)μg/mL;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氰霜唑较敏感,且敏感菌株在群体中的比例为89.0%,为优势群体,同时检测到低抗菌株,未检测到中抗和高抗菌株。抗药性水平表明,4个优势区域晚疫病菌对氰霜唑的平均EC_(50)值和平均抗性倍数无显著性差异,北方一作区和西南混作区的低抗菌株频率超过10%。氰霜唑对晚疫病菌菌丝生长、孢子囊产生、孢子囊萌发、游动孢子释放、休止孢萌发等生长发育阶段有显著抑制,严重削弱了其致病性。【结论】中国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氰霜唑较为敏感,4个优势区域的晚疫病菌对氰霜唑的抗性指数相近且极低,抗药性风险较低,仍是目前晚疫病绿色防控的理想药剂。氰霜唑抑制了晚疫病菌的生长发育,从而削弱了其对寄主的致病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扬凡 邵美琪 刘畅 郭庆港 王培培 陈秀叶 苏振贺 马平
【目的】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AG-3)引起的马铃薯黑痣病是马铃薯生产中重要的土传病害,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利用微生物杀菌剂防治马铃薯黑痣病是环境友好、切实可行的措施之一。本研究旨在获得有效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生防细菌并明确其防病作用方式,为生防细菌发酵工艺的优化、微生物杀菌剂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峙培养法和温室盆栽试验筛选有效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生防细菌,通过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16S rDNA序列以及gyrA、gyrB、rpoB和rpoC多基因序列分析对生防细菌进行分类鉴定。通过盆栽试验比较生防细菌菌株发酵液、无菌体上清液和菌体悬浮液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脂肽提取物进行分离,通过抑菌活性测定结合质谱(UPLC-Triple TOF-MS/MS)技术鉴定生防细菌产生的抑菌活性物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技术测定马铃薯根际黑痣病菌的DNA拷贝数。【结果】通过对2 106株细菌进行筛选,获得3株有效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生防细菌,其中HMB33604菌株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较高,达到52.9%。通过生理生化及多基因序列比对,将HMB33604菌株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该菌株发酵液和上清液对马铃薯黑痣病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2.2%和66.4%,而菌体悬浮液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仅为16.9%,证明该菌株主要通过产生抑菌活性物质而起到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作用。HMB33604菌株可以产生泛革素(fengycin)、伊枯草菌素A(iturin A)和表面活性素(surfactin),抑菌试验证明泛革素和伊枯草菌素是HMB33604菌株产生的主要抑菌活性物质,这两种脂肽类抗生素能够显著抑制黑痣病菌的生长,并且造成菌丝畸形。菌株发酵液和无菌体上清液均显著降低马铃薯根际黑痣病菌的DNA拷贝数,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60.3%和64.0%;而菌体悬浮液处理后根际黑痣病菌的DNA拷贝数仅降低10.3%。【结论】获得一株有效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生防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HMB33604,该菌株主要通过产生抑菌活性物质而发挥生防作用。泛革素和伊枯草菌素是HMB33604菌株产生的主要抑菌活性物质。泛革素和伊枯草菌素不仅造成黑痣病菌菌丝畸形,还可显著降低马铃薯根际黑痣病菌的数量,从而有效防治马铃薯黑痣病。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昱翔 朱宏建 张志刚 王娅 张盈 段伟鹏 李晓刚
为制备直播棉种子用25%噻虫嗪·多菌灵·吡唑醚菌酯种子处理悬浮剂(25%噻·多·唑醚FS),分别采用流点法及正交试验设计对主要助剂进行筛选,并合成了可溶性淀粉–苯乙烯二元共聚物成膜剂,对25%噻·多·唑醚FS质量指标进行了测定,评价其对棉花种子发芽率、幼苗叶绿素、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所制备制剂中,有效成分噻虫嗪、多菌灵和吡唑醚菌酯分别为10%、10%和5%,润湿分散剂W600和D800、黏度调节剂黄原酸胶和硅酸镁铝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5%和4.0%、0.18%和0.30%,防冻剂乙二醇5%,色浆海舒液体红2R 2%。经测定,25%噻·多·唑醚FS黏度为204.21 mPa·s,粒径D90、D50、D10分别为1.25、0.82、0.35μm,离心沉淀率为8.34%,悬浮率96.02%,热贮析水率4.72%,脱落率为3.35%。成膜剂的成膜时间为11.33 min,包衣均匀度为91.67%。以药种比为1∶50处理棉种,发芽率为95.67%,比空白对照提高了1.78%;棉幼苗叶绿素含量增加了70.54%;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了77.55%。25%噻·多·唑醚种子处理悬浮剂成膜稳定性好,对棉花种子安全,发芽率高,有利于促进棉花幼苗发育生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