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3)
- 2023(1476)
- 2022(1317)
- 2021(1264)
- 2020(1127)
- 2019(2441)
- 2018(2524)
- 2017(3490)
- 2016(2373)
- 2015(2554)
- 2014(2541)
- 2013(2590)
- 2012(2550)
- 2011(2517)
- 2010(2496)
- 2009(2436)
- 2008(2477)
- 2007(2262)
- 2006(1946)
- 2005(1889)
- 学科
- 学(10363)
- 济(5777)
- 经济(5771)
- 虫(3210)
- 害(2809)
- 生物(2611)
- 虫害(2398)
- 经济学(2301)
- 防(2185)
- 及其(2082)
- 理论(2045)
- 防治(2039)
- 治(2035)
- 病虫(2019)
- 病虫害(2019)
- 业(1994)
- 管理(1898)
- 水产(1843)
- 方法(1749)
- 物(1613)
- 教育(1583)
- 生物学(1542)
- 企(1448)
- 企业(1448)
- 动物(1434)
- 农(1329)
- 微(1320)
- 壤(1296)
- 土壤(1292)
- 和(1288)
- 机构
- 大学(41069)
- 学院(38698)
- 研究(20550)
- 农(20130)
- 科学(19086)
- 农业(16498)
- 业大(13994)
- 所(13956)
- 研究所(13311)
- 中国(12122)
- 农业大学(10925)
- 室(10481)
- 实验(10128)
- 实验室(9752)
- 京(9704)
- 省(9563)
- 重点(9202)
- 业(8933)
- 济(7932)
- 中心(7684)
- 经济(7663)
- 技术(7515)
- 科学院(7328)
- 院(7325)
- 江(6996)
- 管理(6719)
- 研究院(6410)
- 部(6121)
- 林业(5904)
- 生物(5888)
共检索到580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齐麟 王昱翔 王宁 段一鸣 张盈 王娅 肖璐璐 李晓刚
【目的】种子包衣已成为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地防治苗期病虫害和提高农药药效,减少用药次数,减少劳动力等。本研究基于构建的成膜助剂制备40%噻虫嗪·吡唑醚菌酯悬浮种衣剂,并系统评价水稻包衣后的生物学特性,旨在拓宽悬浮种衣剂在水稻病虫害精准防治上的应用。【方法】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双丙酮丙烯酰胺-丙烯酸丁酯二元共聚成膜剂,然后通过湿式超微粉碎加工工艺制备40%噻虫嗪·吡唑醚菌酯悬浮种衣剂并优选其配方。对成膜助剂耐水性及成膜稳定性进行表征,检测制备的种衣剂的质量指标。同时,在不同浓度下对种子进行包衣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曹海潮 刘庆顺 白海秀 韩君 杨士玲 薛明 刘峰
【目的】评价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对花生生长的安全性及防治花生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的应用潜力。【方法】制备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并测定其pH、黏度、悬浮率及冷热贮稳定性与冷热贮前后的药剂粒度分布变化。在室内,以200、400、800 g a.i./100 kg种子3个剂量进行温室盆栽安全性试验,统计各处理组的出苗时间及播种后14 d花生幼苗的株高、根长、茎叶鲜重、根鲜重与植株干重等生长指标,评价药剂对花生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安全性。在田间,设置100、200、400 g a.i./100 kg种子3个剂量进行花生种子包衣,以25%噻虫嗪·咯菌腈·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迈舒平)为对照药剂,进行两年三地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达到GB/T17768—1999悬浮种衣剂产品标准。温室盆栽试验中,该药剂以200、400、800 g a.i./100 kg种子对花生出苗及幼苗生长安全。2016年以100、200、400 g a.i./100kg种子3个剂量进行田间试验,药剂对花生冠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5.16%、97.98%、98.79%,对花生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97%、92.26%、92.90%,对花生蚜(Aphis medicaginis)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9.74%、92.48%、94.13%,且防治效果表现为随药剂剂量的增加而提高。相对于空白对照处理,药剂可以提高花生出苗率10.25%—13.21%,增加花生产量683.75—1 234.12 kg·hm-2。由此确定200 g a.i./100 kg种子为田间推荐剂量。2017年使用该剂量,对山东新泰和泰安两地花生冠腐病防治效果分别为81.12%与95.83%,对花生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1.74%与92.93%,对地老虎(新泰)与花生茎腐病(泰安)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3.33%与87.29%。与空白对照相比,在新泰试验中,出苗率提高了4.23%,产量提高了1 146.45 kg·hm-2;在泰安试验中,出苗率提高了10.75%,产量提高了1 715.70kg·hm-2。【结论】研发的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对花生冠腐病、根腐病、茎腐病及花生蚜、地老虎均有一定的兼治效果,对花生出苗和生长安全并增加花生产量,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昱翔 朱宏建 张志刚 王娅 张盈 段伟鹏 李晓刚
为制备直播棉种子用25%噻虫嗪·多菌灵·吡唑醚菌酯种子处理悬浮剂(25%噻·多·唑醚FS),分别采用流点法及正交试验设计对主要助剂进行筛选,并合成了可溶性淀粉–苯乙烯二元共聚物成膜剂,对25%噻·多·唑醚FS质量指标进行了测定,评价其对棉花种子发芽率、幼苗叶绿素、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所制备制剂中,有效成分噻虫嗪、多菌灵和吡唑醚菌酯分别为10%、10%和5%,润湿分散剂W600和D800、黏度调节剂黄原酸胶和硅酸镁铝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5%和4.0%、0.18%和0.30%,防冻剂乙二醇5%,色浆海舒液体红2R 2%。经测定,25%噻·多·唑醚FS黏度为204.21 mPa·s,粒径D90、D50、D10分别为1.25、0.82、0.35μm,离心沉淀率为8.34%,悬浮率96.02%,热贮析水率4.72%,脱落率为3.35%。成膜剂的成膜时间为11.33 min,包衣均匀度为91.67%。以药种比为1∶50处理棉种,发芽率为95.67%,比空白对照提高了1.78%;棉幼苗叶绿素含量增加了70.54%;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了77.55%。25%噻·多·唑醚种子处理悬浮剂成膜稳定性好,对棉花种子安全,发芽率高,有利于促进棉花幼苗发育生长。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鹏 王文桥 黄啟良 孟润杰 赵建江 马志强 韩秀英 张小风
【目的】筛选对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抑菌活性高的杀菌剂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的最佳混配比例,将其加工成悬浮剂(suspension concentrate,SC)并确定其在田间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叶盘法测定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的不同配比混合物对致病疫霉的毒力并根据Wadley公式计算增效系数,选择具有增效作用的混配组合;采用流点法、黏度曲线法确定润湿分散剂,通过"湿法"研磨工艺加工不同助剂含量的样品,调节样品的流变学特性,逐步优化配方;确定最终配方后,采用"湿法"研磨工艺加工悬浮剂样品,测定其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氟吡菌胺和吡唑...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邵安琪 李嘉政 张俊波 万荣 杨金龙 梁箫
为探究纤维素对海假交替单胞菌生物被膜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实验设置海假交替单胞菌(初始细菌密度5×10~8个/m L)分别与浓度为0.02、0.20、2.00、20.00 mg/L的纤维素共孵育形成生物被膜,检测形成的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幼虫变态的诱导作用变化,比较生物被膜成膜能力、胞外产物等生物学特性变化,并分析其与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关系。纤维素浓度为2.00或20.00 mg/L时,所形成的生物被膜对幼虫附着变态的诱导活性显著降低。通过分析加入纤维素后海假交替单胞菌形成的生物被膜生物学特性发现,随着纤维素浓度升高,生物被膜中细菌的分布更为分散,细菌密度和膜厚呈逐渐降低趋势,生物被膜胞外产物中α-多糖、β-多糖和脂质的生物量显著降低,而蛋白无明显变化。在海假交替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纤维素主要通过降低胞外α-多糖、β-多糖和脂质的产生,进而间接调控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研究结果为探究海假交替单胞菌纤维素对生物被膜形成及对厚壳贻贝附着变态调控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整治生物污损等实际问题提供新思路。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曹海潮 李秀环 王晓坤 白海秀 慕卫 刘峰
目的】评价吡唑醚菌酯与戊唑醇、丙环唑、氟硅唑等防治番茄颈腐根腐病的应用潜力。【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氟硅唑4种杀菌剂抑制番茄颈腐根腐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radicis-lycopersici)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的毒力。通过温室盆栽试验,采用灌根处理法,于施药后7、15 d测定番茄幼苗株高和茎粗的增加量,评价杀菌剂对番茄植株生长的安全性;在室内,利用盆栽番茄,采用先接菌后施药的方法,测定施药后7、15和30 d药剂对番茄颈腐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在田间,同样采用灌根处理,分别于施药后60、90和150 d调查番茄颈腐根腐病发病情况及最终番茄产量,评价不同杀菌剂对番茄颈腐根腐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番茄产量的影响。【结果】吡唑醚菌酯对番茄颈腐根腐病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均表现出较高的毒力,EC_(50)分别为0.055、0.012、0.010μg·m L~(-1),其次为丙环唑,EC_(50)分别为0.058、0.060、0.011μg·m L~(-1)。戊唑醇抑制菌丝生长的作用强,对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的毒力较低,EC_(50)分别为0.075、0.255、0.455μg·m L~(-1);氟硅唑抑制分生孢子芽管伸长的毒力高,而抑制菌丝生长与孢子萌发毒力相对较低,EC_(50)分别为0.013、0.078、0.457μg·mL~(-1)。戊唑醇25、50 mg a.i./株、丙环唑5、10 mg a.i./株、氟硅唑5、10 mg a.i./株均显著抑制番茄幼苗株高,增加茎粗,吡唑醚菌酯30、60 mg a.i./株处理则均无影响。温室盆栽接种试验中,药后30 d,吡唑醚菌酯60 mg a.i./株防治效果最高,为87.12%,丙环唑10 mg a.i./株次之,防治效果为82.17%,戊唑醇50 mg a.i./株与氟硅唑10 mg a.i./株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9.40%与71.67%。田间施药后90 d,吡唑醚菌酯60 mg a.i./株防治效果最高,为90.36%,戊唑醇50 mg a.i./株与丙环唑10 mg a.i./株次之,分别为84.20%与82.55%,氟硅唑5 mg a.i./株防治效果最低,为65.06%。而至施药后150 d,各处理防治效果均显著降低,戊唑醇50 mg a.i./株最高,为40.40%。最终产量统计,吡唑醚菌酯60 mg a.i./株处理增产率最高,为50.63%,丙环唑5 mg a.i./株最低,为-2.61%。【结论】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氟硅唑4种杀菌剂抑制番茄颈腐根腐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相近,吡唑醚菌酯对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的毒力高于3种三唑类药剂。吡唑醚菌酯、丙环唑及戊唑醇均可用于设施内番茄颈腐根腐病的防治,吡唑醚菌酯60 mg a.i./株的防治效果最高,对植株安全且增产显著,而丙环唑与戊唑醇应注意控制使用剂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冬静 赵永强 张成玲 孙厚俊 徐振 谢逸萍
由大蒜叶枯病菌引起的大蒜叶枯病是徐淮地区大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拟通过对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和室内高效低毒化学药剂筛选,为大蒜安全生长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十字交叉法研究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病原菌生长的最适碳源为D-木糖,氮源为硝酸钾,p H值为5~12时均生长较好,菌落直径7.55~9.15 cm,菌丝对光暗条件不敏感,但在黑暗环境下菌落直径最大,为7.30 cm,菌丝致死温度为57℃、5 min,最适温度为22℃,菌落直径为7.78 cm。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显示,5种杀菌剂对大蒜叶枯病菌的毒力差异显著,其中96%苯醚甲环唑Ec50最低,...
关键词:
大蒜叶枯病菌 生物学特性 毒力测定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徐华潮 吴鸿 周云娥 张慧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 ,掌握了危害雷竹的沟金针虫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沟金针虫一般 2~ 3a完成 1个世代 ,以幼虫或成虫在土中越冬。室内用绿僵菌Mf2 菌株对沟金针虫进行毒力测定 ,结果表明 :绿僵菌 1 0× 1 0 8个·mL-1和 1 0× 1 0 7个·mL-2 2种浓度的孢子液对沟金针虫均有明显致病力。图 1表 2参 8
关键词:
沟金针虫 绿僵菌 生物学特征 毒力测定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宋铭忻 周源昌 张桂红 路义鑫
通过对猪、犬旋毛虫和国际标准隔离种:旋毛形线虫(T.spiralis)和本地毛形线虫(T.nativa)的研究发现,猪旋毛虫和 T.spiralis 在小鼠膈肌中出现保姆细胞的时间比较早,分别于感染第16d 和18d 出现,第38d 和36d 所有幼虫都已形成保姆细胞,而犬旋毛虫和 T.nativa 出现保姆细胞的时间较晚,于感染第20d 和22d 出现,第32d 完全形成.猪旋毛虫和 T.spiralis 雌虫体外培养24h 平均产新生幼虫数分别为66.0和76.2,而犬旋毛虫和 T.nativa 分别是28.8和22.0,前二者在雌虫体外产新生幼虫能力上明显高于后二者.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
关键词:
保姆细胞 体外培养 新生幼虫 雌虫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北兴 王伟昌 张大侠 王凯 管磊 刘峰
【目的】比较正交和均匀设计两种多因素试验方法在水悬浮剂配方中应用的优缺点,为该方法在农药制剂学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在采用流点法初筛得到润湿性能良好的润湿分散剂之后,分别采用正交设计和均匀设计制备30%噻虫胺悬浮剂。综合考察润湿分散剂和黏度调节剂对制剂热贮析水率、离心沉淀率、黏度、流动性、分散性、热贮前后样品的粒度分布(D10、D50和D90)和悬浮率的影响。通过主效应图分析正交试验结果,采用逐步回归和偏最小二乘法(PLS)分析均匀试验结果,最后检验优化配方的各项性能。【结果】正交试验和均匀试验的所有样品黏度均在144.50—317.84 m Pa·s,均具有良好(良级或优级)的流动性和...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徐金柱 秦长生 揭育泽 杨华
星天牛是林业上重要的蛀干害虫,具有为害树木种多,破坏力强,防治难度大等特点。本文针对红树植物无瓣海桑上发生的星天牛,测定了噻虫啉悬浮液对其成虫的室内毒力,评价了林间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噻虫啉对星天牛成虫具较高的毒力,测试的浓度中除2000倍液组外其它组间差异不显著。喷药后21h即有大量试虫出现行动迟缓、不能站立和抽搐等中毒症状,31h后有70%的试虫死亡,其它试虫也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综合考虑选用1000倍液进行林间用药防治试验,统计结果显示,喷药后各试验区的星天牛成虫量、产卵刻槽数及卵的孵化率与对照间差异显著。
关键词:
星天牛 防治 无瓣海桑 噻虫啉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贺晓霞 曹琦琦 彭正凯 杨媚 张德涛 周而勋
较系统地比较了水稻、玉米和小麦3种作物纹枯病菌的培养性状及其在不同培养基、温度、碳源、氮源、pH值和光照条件下生物学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供试的3种纹枯病菌菌株在菌落生长速率、菌落和菌核颜色、菌核数量和菌核在培养皿的分布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水稻、玉米和小麦纹枯病菌在Czapek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产生的菌核最多,在Richard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慢,在WA培养基上产生菌核极少或无;水稻和玉米纹枯病菌菌株生长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30℃,而小麦纹病菌枯菌株生长温度范围为5~30℃,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3种纹枯病菌菌株对供试碳源中的可溶性淀粉、蔗糖和葡萄糖能很好地利用,...
关键词:
水稻 玉米 小麦 纹枯病菌 生物学特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春霞 李加智 何明霞 蔡志英
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和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 Simmonds)均能引起橡胶炭疽病的发生,胶孢炭疽菌是主要病原。通过对2种橡胶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胶孢炭疽和尖孢炭疽的最适温度均为28℃。胶孢炭疽在全光照的条件下,菌落直径最大;而尖孢炭疽在光暗交替的环境下,菌丝生长最好。2种炭疽菌生长的适宜pH值均为6~8。它们对碳源的利用有较大差异,胶孢炭疽在麦芽糖上生长最好,而尖孢炭疽在甘露醇和乳糖上生长较好。2种炭疽菌对甲基托布津的敏感性差异显著,尖孢炭疽有较强的耐药性。
关键词:
橡胶 胶孢炭疽 尖孢炭疽 生物学特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方方 谢德芳 吕岱竹
【目的】建立吡唑醚菌酯在香蕉和土壤中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方法】用乙腈提取试样,分别采用Strata/NH2和Carbon/NH2固相萃取柱对香蕉中吡唑醚菌酯进行净化,对2种SPE柱进行对比,并优化其色谱条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进行测定。【结果】香蕉加标样品中,2种SPE柱均可与杂质较好分离;Carbon/NH2柱净化后杂质峰较少,但是目标物响应值明显降低,回收率仅为35.5%,而Strata/NH2柱净化后,回收率达到95%以上,因此选择Strata/NH2柱净化。在添加量为0.01~0.1 mg/kg时,吡唑醚菌酯在香蕉全蕉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2%~96%,相对标准偏差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