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99)
2023(12964)
2022(10263)
2021(9099)
2020(7498)
2019(16436)
2018(16009)
2017(30671)
2016(16839)
2015(18303)
2014(18407)
2013(18002)
2012(16534)
2011(15045)
2010(14844)
2009(13601)
2008(13237)
2007(11782)
2006(10612)
2005(9682)
作者
(53055)
(44596)
(44471)
(42098)
(28452)
(21448)
(19858)
(17254)
(16938)
(15689)
(15670)
(14705)
(14653)
(14170)
(14108)
(13533)
(13261)
(13222)
(12872)
(12743)
(11338)
(11145)
(10936)
(10208)
(10115)
(9896)
(9840)
(9473)
(9083)
(8854)
学科
(87763)
经济(87683)
管理(45454)
(42426)
(32427)
企业(32427)
方法(30911)
数学(27402)
数学方法(27136)
中国(21113)
(20581)
(20231)
地方(20030)
业经(17597)
(16379)
农业(14121)
(13312)
地方经济(12999)
(12804)
贸易(12798)
(12376)
环境(11797)
(11457)
金融(11455)
(11195)
银行(11131)
产业(10665)
(10643)
(10591)
(10574)
机构
大学(248040)
学院(247525)
(109744)
经济(107800)
研究(93923)
管理(87735)
理学(76271)
理学院(75345)
管理学(73696)
管理学院(73258)
中国(68509)
科学(60865)
(55142)
(51721)
(50098)
(46474)
研究所(46150)
业大(43958)
农业(43689)
中心(40623)
财经(37783)
(37306)
经济学(35515)
(34530)
(33518)
北京(31977)
经济学院(31786)
(30410)
师范(29917)
科学院(29674)
基金
项目(171172)
科学(133432)
基金(126083)
(115159)
国家(114269)
研究(113760)
科学基金(95451)
社会(75679)
社会科(71887)
社会科学(71868)
(66480)
基金项目(66280)
自然(63660)
自然科(62230)
自然科学(62200)
自然科学基金(61126)
(56222)
资助(51351)
教育(50634)
编号(41220)
重点(39615)
(37649)
(36854)
(34839)
计划(34134)
科研(33518)
国家社会(33002)
创新(32873)
成果(32272)
教育部(30632)
期刊
(122438)
经济(122438)
研究(71375)
学报(52499)
(50515)
中国(46458)
科学(43890)
大学(38311)
学学(37097)
(34972)
农业(33995)
管理(32661)
(21892)
金融(21892)
经济研究(21878)
财经(19807)
技术(19022)
业经(18421)
(18023)
教育(17389)
(17185)
问题(16407)
业大(14618)
(13940)
技术经济(13073)
统计(12438)
(12334)
农业大学(12292)
世界(12021)
科技(11965)
共检索到3675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侯兴  王颖  刘天红  杜美荣  高亚平  姜娓娓  李凤雪  董世鹏  李文豪  蒋增杰  
本研究以紫贻贝(Mytilus edulis)、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栉孔扇贝(Azumapecten farreri)、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4种常见经济滤食性贝类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二甲基巯丙酸(DMSP)含量较高的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为实验藻种,室内模拟了静水、扰动2种条件下水体中DMS(P)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贝类粪便中二甲基巯基丙酸(DMS(P))的释放过程对水体DMS(P)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静水条件下,4种贝类的摄食作用对微藻DMS的释放无明显的促进作用(P>0.05),但通过生物沉积作用显著降低了DMSP_(p)含量(P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赵俊梅  方建光  包振民  张继红  王巍  蒋增杰  
20 0 3年 4月在实验室内采用静水法 ,研究了长牡蛎、紫贻贝、栉孔扇贝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清滤率 (CR)和摄食率 (IR) ,实验时间持续 3d ,水温 17℃。实验中每 1种贝都分别投喂 :(1)叉鞭金藻 (对照藻 ) ,(2 )叉鞭金藻 +塔玛亚历山大藻去藻过滤液 1.5L ,(3)叉鞭金藻 +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结果表明 ,塔玛亚历山大藻过滤液 ,对 3种贝的清滤率的无明显影响 (P >0 .0 5 ) ;3种贝对塔玛亚历山大藻和叉鞭金藻混合液的清滤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 (P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宋强  方建光  刘慧  张继红  王玲玲  王巍  
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3种经济贝类的滤水率、摄食率和吸收效率影响。结果表明,(1)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3种滤食性贝类的滤水率、摄食率和吸收效率有明显的影响(P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包永波  尤仲杰  
摄食率IR(Ingestion rate)是反映滤食性贝类生理状况的一项动态指标,它直接受到贝类所处环境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影响。国外对滤食性贝类摄食生理生态的研究报道很多,特别是对几个环境因子,如海水的温度、盐度、pH、流速以及饵料的结构和浓度对摄食生理的影响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近几年也逐渐趋热。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继红  吴桃  高亚平  唐望  
采用室内静水法,研究了虾夷扇贝、栉孔扇贝、长牡蛎、紫贻贝及菲律宾蛤仔对不同浓度、质量的牙鲆粪便、残饵、沉降物的摄食行为,从摄食生理角度,分析了基于滤食性贝类的鱼+贝IMTA养殖模式的可能性。研究结果显示,这5种贝类对鱼粪、残饵及网箱周围沉降物都可摄食,但是,不同贝类对食物可获得性的反应不同。菲律宾蛤仔、长牡蛎、栉孔扇贝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其它2种贝类;5种贝类的吸收率、吸收效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饵料对贝类的摄食行为影响显著。吸收效率(AE)都随有机物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对有机物的吸收率(AR)与有机物浓度(POM)呈线性正相关关系。颗粒物TPM浓度达到26.24,21.64,27.00 mg/L时,...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赵红霞  曹俊明  吴建开  周萌  朱选  蓝汉冰  张海涛  马利  
为研究DMPT (二甲基 β 丙酸噻啶 )对南美白对虾的促摄食作用和生长效应 ,设置含 0 %、 5 %和 10 %乌贼膏的 3种基础饲料 ,在 0 %南美白对虾实用饲料中添加三种DMPT ,研究DMPT的诱食效果。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浓度的DMPT对南美白对虾的促生长作用。结果显示 ,DMPT的诱食效果优于 10 %乌贼膏 ,且 0 30g/kg的DMPT能明显提高南美白对虾的增重率。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张选召   宋浩   王芳   李永仁   张涛  
海洋硫化物环境普遍存在,硫化物的产生与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水体缺氧情况密切相关,过量的硫化物对海洋生物具有毒性效应。但部分栖息于富硫化物环境的双壳贝类,通过适应性进化获得较强的耐受性,具备很强的代谢硫化物能力。基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总结了硫化物的生物和非生物性来源,以及深海和浅海等典型富硫环境,归纳了硫化物的生物毒性效应,如造成线粒体去极化、破坏大分子结构、引发细胞凋亡等,并简述了耐硫化物的双壳贝类类型,总结并阐述了硫化物的代谢方式与过程,包括线粒体硫化物氧化途径、硫代牛磺酸途径、血红蛋白转运以及内共生菌代谢,最后从共生菌对硫化物的代谢研究、硫代硫酸盐的排出和运输机制研究、双壳贝类对硫化物耐受的分子机制研究方面提出研究展望。有助于了解海洋双壳贝类对硫化物的耐受能力及代谢过程,为阐释硫化物对双壳贝类生态角色的影响提供重要参考,并为理解生物对硫化物的响应和适应过程提供重要见解。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祁铭华  马绍赛  曲克明  辛福言  
描述了海洋及沉积物中硫的主要形态、分布及无机硫化物的形成机理。阐述了环境条件对硫化物形成的影响。并依据国内外的研究资料重点讨论了沉积环境中硫化物的形成、贝类养殖过程中生物沉降对沉积环境中硫化物的影响及养殖活动与底质中硫化物的关系。提出了贝类养殖活动中生物沉降过程对沉积环境中微生物贡献的定量研究将成为贝类养殖对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其根  张明星  陈丽平  贾茜茜  孔优佳  胡忠军  
在水温为(20±1)℃的室内实验条件下,研究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3种藻类和贝类规格(身体大小)及密度对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和河蚬(Corbicula fluminea)摄食率的影响。三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藻种对背角无齿蚌的摄食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河蚬的摄食率;贝类密度和规格均显著影响2种贝类的摄食率,两者对背角无齿蚌摄食率有交互作用;但对河蚬无交互作用;2种贝类摄食率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大规格背角无齿蚌和2种较低密度下的大规格河蚬的摄食率均分别显著小于小规格,但在2种较高密度下的河蚬摄食率在规格间无显著差异;2种贝类摄食率与水体溶解氧均显著正相关,但相关性河蚬明显高于背角无齿蚌;不同藻类的投喂对溶解氧不产生显著影响,但贝类大小和密度显著影响溶解氧。结果表明,溶解氧胁迫程度会影响身体大小和密度对2种贝类摄食率的交互作用,小规格河蚬对低溶解氧的耐受性低于大规格。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代克涛  李娇  关长涛  张媛  赵学伟  
研究了多棘海盘车(Asterias amurensis)对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褶牡蛎(Ostrea plicatula)、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5种双壳贝类的摄食选择性和对栉孔扇贝的摄食节律。结果显示,在有或无日本蟳、刺参等干扰饵料的条件下,多棘海盘车对于5种双壳贝类均可摄食,且表现出明显的摄食选择性。其中,多棘海盘车对菲律宾蛤仔的摄食选择性均显著高于其他4种贝类(P<0.05),分别为5.7、5.0、5.7、5....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代克涛  李娇  关长涛  张媛  赵学伟  
研究了多棘海盘车(AsteriAs Amurensis)对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褶牡蛎(ostreA PlicAtulA)、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5种双壳贝类的摄食选择性和对栉孔扇贝的摄食节律。结果显示,在有或无日本蟳、刺参等干扰饵料的条件下,多棘海盘车对于5种双壳贝类均可摄食,且表现出明显的摄食选择性。其中,多棘海盘车对菲律宾蛤仔的摄食选择性均显著高于其他4种贝类(P<0.05),分别为5.7、5.0、5.7、5....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柴雪良  张炯明  方军  陆荣茂  谢起浪  林志华  宁修仁  
利用自然海水流水培育方法,对乐清湾、三门湾主要滤食性养殖贝类—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僧帽牡蛎(Ostrea cucullata)、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的摄食生理参数进行了测定,根据能量平衡原理估算这些贝类的碳收支情况。结果表明:贝类通过滤食颗粒有机物摄取有机碳源后,一部分通过粪便直接排出体外,部分通过贝类自身的呼吸作用被消耗掉,极少部分碳通过排泄代谢排出体外,结余部分的碳即生长碳作为贝类自身的生长或性腺发育的生长碳而成为贝类的身体组成成分。春季太平洋牡蛎、僧帽牡蛎、泥蚶、缢蛏的净生长率分...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继红  方建光  王巍  
全球贝类养殖强度和规模日趋增长,在追求海域养殖产出最大化的同时,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其中,生态容量问题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并成为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尽管中国是世界上贝类养殖的第一大国,但是在贝类养殖的容量研究方面起步较晚,数值模型的研究也相对滞后。本文概述了滤食性贝类生态容量的概念和国外生态容量研究现状和进展,介绍了目前国际上较为成熟的2个生态容量评估模型(DEPOMOD模型和ECOPATH模型)及其优点和局限性,列举了中国目前贝类养殖容量和生态容量的研究现状与实践,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展示了近海养殖生态和生态容量的研究思路,旨在为建立基于生态系统水平...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立  汪鹏  彭梦珺  李友国  
二甲基硫(DMS,dimethyl sulfide)是海洋排放的占优势地位的生源硫气体,其在大气中的氧化产物能够引起环境酸化和气候变化,因而DMS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MSP,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是DMS形成的主要前体,该化合物在海洋环境中广泛存在,它是很多浮游植物以及少数陆地被子植物中的可溶性溶质。本文综述了驱动海洋DMS产生的微生物类群;总结了最新报道的6个DMS产生相关功能基因,即dddD、dddL、dddP、dddQ、dddY、dddW,介绍了它们编码的蛋白质功能及活性特征。最后,对红树林生境中DMS产微生物、相关功能...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徐希震  房景辉  方建光  张志新  蒋增杰  张义涛  王军威  毛玉泽  
通过模拟自然环境,研究了脉红螺(Rapana venosa)对生境中存在的不同贝类的摄食选择性,及其摄食行为过程和摄食节律。在水族箱中投放3种规格的脉红螺和3种规格的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紫贻贝(Mytilus edulis)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活体饵料,记录3种规格的脉红螺对不同饵料的摄食个数、摄食重量、摄食规格、摄食时间以及摄食行为过程。结果显示,脉红螺对4种贝类均有摄食,其中,不同规格脉红螺对四角蛤蜊的摄食个数及重量显著高于其他贝类(P<0.05),摄食指数超过50%,表现为喜食,对牡蛎和菲律宾蛤仔正常摄食,只有大规格脉红螺对紫贻贝有少量摄食。在摄食规格选择方面,3种规格的脉红螺明显喜食较大规格的四角蛤蜊以及小规格的长牡蛎(P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