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63)
- 2023(8639)
- 2022(7299)
- 2021(6767)
- 2020(5906)
- 2019(13294)
- 2018(12900)
- 2017(23461)
- 2016(13658)
- 2015(15142)
- 2014(14844)
- 2013(13962)
- 2012(12785)
- 2011(11522)
- 2010(11467)
- 2009(10503)
- 2008(10153)
- 2007(8740)
- 2006(7561)
- 2005(6628)
- 学科
- 济(49818)
- 经济(49732)
- 管理(35949)
- 业(34838)
- 企(28165)
- 企业(28165)
- 方法(26552)
- 数学(24265)
- 数学方法(23851)
- 农(13675)
- 学(13262)
- 中国(12669)
- 财(12418)
- 业经(9972)
- 制(9913)
- 贸(9800)
- 贸易(9794)
- 理论(9571)
- 易(9557)
- 农业(8995)
- 技术(8278)
- 银(7363)
- 环境(7317)
- 银行(7305)
- 地方(7294)
- 务(7211)
- 融(7207)
- 金融(7207)
- 财务(7188)
- 财务管理(7175)
- 机构
- 大学(189878)
- 学院(188801)
- 济(71536)
- 经济(70185)
- 管理(68150)
- 研究(66742)
- 理学(60404)
- 理学院(59662)
- 管理学(58074)
- 管理学院(57767)
- 中国(46789)
- 农(46556)
- 科学(46361)
- 京(39234)
- 业大(37722)
- 农业(37429)
- 所(35843)
- 研究所(33422)
- 财(31618)
- 中心(29914)
- 江(27768)
- 财经(25672)
- 农业大学(24945)
- 北京(23819)
- 院(23817)
- 经(23498)
- 范(23375)
- 技术(22914)
- 师范(22884)
- 省(22480)
- 基金
- 项目(138436)
- 科学(107408)
- 基金(101157)
- 家(93180)
- 国家(92450)
- 研究(90145)
- 科学基金(77260)
- 社会(56396)
- 省(56223)
- 自然(54510)
- 基金项目(53658)
- 社会科(53363)
- 社会科学(53351)
- 自然科(53347)
- 自然科学(53327)
- 自然科学基金(52365)
- 划(48180)
- 教育(43581)
- 资助(41419)
- 编号(33824)
- 重点(32246)
- 计划(29908)
- 创(29759)
- 部(29692)
- 发(28316)
- 创新(27828)
- 科研(27810)
- 科技(26338)
- 成果(25849)
- 业(25426)
共检索到2650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梁淑敏 李燕山 杨琼芬 王颖 白建明 李先平 姚春光 潘哲超 孙文祥 隋启君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对6个基因型马铃薯产量和大中小薯个数的影响。【方法】在大田条件下,采用4种密度(主处理)和6个不同用途基因型马铃薯(副处理)两因素裂区设计,通过方差分析、线性拟合、多重比较显著性检验和相关性分析进行研究。【结果】不同基因型对产量、大中小薯个数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密度对中薯个数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对产量、大小薯个数的影响达显著水平(Duncan多重比较)。密度和不同基因型之间不存在互作。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大中小薯个数增加,但薯块平均重量在降低。【结论】为了获得数量多的小整薯个数不
关键词:
马铃薯 密度 基因型 繁育种薯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欢妍 黄科 高琪昕 张维 雷艳 何长征
为开发来源广泛、经济实惠和性能优良的马铃薯微型薯繁育基质,采用3因素5水平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菌渣、河沙、珍珠岩3种基质的配比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由马铃薯微型薯产量(Y)与菌渣配比(X1)、河沙配比(X2)、珍珠岩配比(X3)间的回归方程Y=36.331 63–1.819 65X1+3.391 04X2+2.568 47X3–1.786 37X12–4.208 21X32+2.122 50X1X2+4.327 50X1X3可推断,珍珠岩配比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菌渣配比,最后是河沙配比;河沙配比与珍珠岩配比间的交互效应不显著,菌渣配比与河沙配比、菌渣配比与珍珠岩配比间的交互效应显著;通...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桑有顺 冯焱 于莉娟 黄敏 陈涛
以中薯2号的脱毒试管苗为试材,研究不同扦插密度与施肥模式对成都地区马铃薯微型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扦插密度为78株/盘(624株/m2),其产量最高,平均每盘合格薯为77.2个,平均每盘薯重155.5g;在生根第1、2周喷施烟草复合肥70g+尿素30 g+水15 kg,在第3、第4周喷施烟草复合肥100 g+水15 kg,在第5、6周喷施烟草复合肥60 g+磷酸二氢钾40 g+水15 kg,采用该施肥处理产量最高,其单薯重为1.93 g,每盘产薯重178.4 g。
关键词:
马铃薯 微型薯 扦插密度 施肥模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闫会 李强 张允刚 后猛 唐维 王欣 刘亚菊 马代夫
【目的】探讨不同基因型和栽插密度对甘薯主要农艺性状、结薯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6个优质食用甘薯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法。【结果】茎粗、最长蔓长和蔓薯比(T/R)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显著,T/R在不同栽插密度下差异显著,基部分枝随栽插密度增高而降低。单株鲜薯重、薯块烘干率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等产量性状,在基因型、基因型×密度间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单位鲜薯重随栽插密度增加逐渐降低,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则随栽插密度升高而增加。本试验6个甘薯品种的结薯性均表现出大薯数<中薯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白金达 何卫 李天 王克秀 胡建军 陈萍萍 高燕
试验采用L16(2×43)正交设计安排试验,研究三因素四水平和一因素两水平(即:定植密度4种、不同KH2PO4用量4水平、不同多效唑浓度4水平、不同品种2个)对秋季马铃薯原原种(小薯)生长和产量及个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多效唑有显著降低株高的作用,除CK外,不同浓度对植株的矮化效果差异不显著。产量通径分析表明,基质栽培中的株高对产量、主茎粗对产量的正效应均较小;不同密度之间的产量有极显著性差异;不同KH2PO4用量存在不同水平的显著性差异;不同多效唑浓度之间的产量没有显著性差异。E4F3G2无论是平均产量和结薯个数来说都是较好的处理组合,平均薯重最低的为2.92 g,最高的达4.39 g,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居玉玲 古瑜 王炳君 蒋蕾 罗智敏 李戍彤 魏众济
采用激素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贮存在 3种温度下 ,4个不同处理的微型薯内源激素GA3、IAA和ABA含量的变化及对微型薯休眠的影响 ;微型薯经外源激素和化学药剂处理后 ,在不同贮存温度下 ,观察其萌芽状况。结果表明 :GA3,ABA和IAA的含量呈上下起伏的变化 :萌芽前 ,ABA含量下降 ,而GA3含量上升 ,二者的比值随着打破休眠而缩小 ;在外源激素和化学药剂处理试验中 ,1%硫脲浸泡微型薯 1h ,在 2 5℃条件下萌芽最早 ,且芽长而粗 ;10mg/LGA3和 10mg/LIAA + 10mg/LGA3亦能提前打破休眠 ;温度对促进微型薯的萌芽及对外源激素和化学药剂的吸收...
关键词:
马铃薯 微型种薯 休眠 激素 萌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先泉 张佳 倪苏 冯丽华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持续干旱胁迫对6份具有不同耐旱性马铃薯材料产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块茎形成初期干旱胁迫对单株薯数无显著影响,持续干旱胁迫主要通过降低平均单薯重来影响单株生产能力;敏感型品种各阶段薯重增长均受到明显抑制;耐旱型品种块茎膨大期受到严重抑制,但淀粉积累期至成熟期平均单薯重具有补偿性增长能力。分析认为:干旱对结薯数的影响可能主要是抑制苗期植株匐伏茎的形成;干旱地区马铃薯节水灌溉的要求因品种耐旱性而异,敏感型品种需要持续的水分保证,而耐旱品种的最佳灌溉时期应该是苗期。
关键词:
马铃薯 干旱胁迫 产量形成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学文 甘霖
以引进的 10个加拿大马铃薯品种为试材 ,对其在湘西的栽培适应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10个马铃薯引进品种在湘西种植后的品种特性与其在加拿大种植的特性表现一致 ,生育期普遍比在加拿大提早半个月左右 .建议推广种植 AC Chaleur,Atlantic,Chieftain,Kennebeck,Norchip,Red Pontiac,Snowden等品种
关键词:
马铃薯 引进品种 适应性 湘西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思泱 于卓 蒙美莲 马艳红 刘宇杰 甘霖 张自强 李长青
为了解彩色马铃薯黑美人、拉塞特-01、底西芮、青薯168、水洗红、涩皮红6个品种在DNA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差异性,对彩色马铃薯种质鉴定及杂交选育提供依据,试验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个ISSR适宜引物共扩增出151个条带,其DNA片段长度多为250~2000bp,其中多态性条带136个,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88.2%。6个彩色马铃薯品种间的遗传距离(GD)为0.4388~0.6444,平均为0.5394。以GD值0.55为基准,6个材料聚为3类:第一类为底西芮、青薯168和涩皮红,第二类为拉塞特-01和黑美人,水洗红单独聚为一类,6个彩色马铃薯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存...
关键词:
彩色马铃薯 品种 遗传差异 ISSR分析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段宏兵 徐涛 蔡兴奎 姚飞虎
近年来随着我国马铃薯脱毒技术日益成熟,马铃薯微型薯(简称"微型薯")的产量逐年增加,但生产成本的急剧上升严重制约了优质微型薯的推广和应用。本文对微型薯生产的农艺过程进行了总结,简述茎尖脱毒、试管培养、组培继代、介质培养、种薯大田扩繁的基本农艺过程;分析了微型薯每个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包括组培继代过程中所需的机器视觉系统以及组培苗的抓取和切割技术、介质栽培过程中所需的温室生长条件控制系统和智能化环境监控系统、微型薯播种过程中所需的微型薯播种技术等;对国内外微型薯生产相关机械化装备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包括组培继代、介质培养、微型薯播种等过程中所需的机械化装备;提出了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研究、加速基础共性技术机制的研究、争取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加快我国种薯产业及机械化的发展等意见和建议,以推进微型薯生产技术与装备向自动化、智能化方面发展,从而提高优质微型薯的应用量,促进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矫娇娇 魏峭嵘 裴佳宁 郭雨鑫 汤立阳 石瑛
评价了东北地区不同马铃薯品种苗期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筛选出对氮素响应度高的马铃薯基因型,为马铃薯氮高效利用基因型的选育和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采用盆栽试验方法比较了不同基因型马铃薯在3个供氮水平下苗期获取氮素能力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在不同供氮水平下,不同基因型马铃薯积累氮素能力差异显著。随着供氮水平的提高,东农310、延薯4号、克新13号和克新22号4个马铃薯品种的氮素积累量增加幅度显著,对氮素的响应度高;而东农308、东农311、东农312、东农316、延薯9号、延薯7号、克新19号7个马铃薯品种的氮素积累量增加幅度较小,对氮素的响应度低。对氮素响应度高的基因型其硝酸还原酶活性(NRA)、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GSA)和根系活力随着供氮水平的提高增加幅度较高,而叶绿素值(SPAD)的增加幅度较小;其氮素积累量、NRA、GSA、根系活力和SPAD值的增加幅度稍高于对氮素响应度低的基因型。对低氮和高氮条件下马铃薯氮素积累量与NRA、GSA、SPAD、根系活力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RA和GSA能更好地反映马铃薯苗期积累氮素能力,比SPAD值和根系活力的可靠性更好,NRA和GSA的强弱可以作为评价马铃薯苗期积累氮素能力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
马铃薯 氮素积累量 响应度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程红 郑顺林 马海艳 张开勤 袁继超
【目的】为研究马铃薯氮利用效率,筛选氮高效利用品种,进一步研究氮营养高效利用机理提供依据。【方法】以24个品种为材料,设3个施氮水平,以MS营养液为基础营养液,通过营养液沙培试验,研究马铃薯氮高效利用品种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结果】马铃薯苗期和块茎膨大期的含氮率、干物质积累量、氮积累量和收获时的产量存在较大的变异系数,可作为筛选的主要指标,而苗期的根冠比差异较明显,可作为筛选的辅助指标;以此为依据,在确定最适氮水平条件下,通过二次加权平均法及聚类分析法筛选出马铃薯氮高效利用品种费乌瑞它、川芋117,氮低效品种川芋56和凉薯97。【结论】马铃薯苗期和块茎膨大期的含氮率、干物质积累量、氮积累量和收获时的产量可作为氮高效利用的筛选指标,在确定最适氮水平条件下,二次加权平均法及聚类分析法筛选马铃薯氮高效利用品可靠性高。
关键词:
马铃薯 氮高效 品种筛选 氮素利用效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雪丽 胡应锋 邹雪 王余明 王西瑶
为探索马铃薯钾高效机制,利用营养液沙基盆栽方法,对比研究了不同钾处理下2个钾高效材料(‘HEK-1’和‘HEK-2’)和1个普通品种(‘合作88’)的单株鲜薯产量、植株各部位在不同生长时期的干物质和钾素积累量、根系分泌有机酸种类与含量以及根系分泌物对土壤中钾的活化能力等评价作物钾效率的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与普通品种相比,低钾浓度下,‘HEK-1’保持较高的根系干物重,各生长时期地上茎中均保持较高的钾含量,成熟期植株钾利用效率高;‘HEK-2’低钾胁迫下根系分泌物中草酸含量较多,其根系分泌物活化土壤中钾的能力强。结论:不同基因型的钾高效材料耐低钾机制不同,提高植株钾利用效率或增加根系分泌物中的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相昆 田海燕 魏建军 战勇
本研究以"陇薯3号"原种为试验材料,选择重30g左右的健康小薯作为种薯,将小整薯分别按4个密度进行种植(行距均为90cm,株距分别为14.3、12.5、11.1和10cm),并在常规大田生产条件下,选择大种薯切块播种和小整薯播种,探讨二者在产量及发病率方面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在昭苏垦区的自然条件下,马铃薯块茎产量和单位面积块茎数目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单个块茎重量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多重比较表明,无论是产量、单薯重量、单株块茎数、单位面积主茎数、株高、商品薯率,还是病株率、病指,利用小整薯播种均优于传统的切块播种,但通过方差分析发现,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种薯生产 种植密度 播种方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