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15)
- 2023(10075)
- 2022(8710)
- 2021(8132)
- 2020(7149)
- 2019(16247)
- 2018(15993)
- 2017(31009)
- 2016(17390)
- 2015(19418)
- 2014(19451)
- 2013(19617)
- 2012(18610)
- 2011(16974)
- 2010(17384)
- 2009(16146)
- 2008(16402)
- 2007(15236)
- 2006(13224)
- 2005(11919)
- 学科
- 济(73937)
- 经济(73854)
- 业(53351)
- 农(46865)
- 管理(39996)
- 企(31699)
- 企业(31699)
- 方法(31683)
- 农业(30883)
- 数学(28220)
- 数学方法(27957)
- 业经(18687)
- 中国(18484)
- 财(17307)
- 学(17073)
- 制(15161)
- 地方(14656)
- 贸(13475)
- 贸易(13471)
- 易(13141)
- 银(11560)
- 银行(11503)
- 发(11130)
- 融(11043)
- 金融(11038)
- 行(10987)
- 策(10643)
- 体(10520)
- 技术(10381)
- 农业经济(10292)
- 机构
- 学院(256808)
- 大学(254638)
- 济(104616)
- 经济(102411)
- 研究(93084)
- 管理(92383)
- 理学(79874)
- 理学院(78917)
- 管理学(77391)
- 管理学院(76934)
- 农(75363)
- 中国(69217)
- 科学(61379)
- 农业(58843)
- 京(53838)
- 业大(50956)
- 所(50751)
- 研究所(46367)
- 财(46282)
- 中心(43589)
- 江(40111)
- 财经(36696)
- 农业大学(36518)
- 经(33422)
- 北京(33060)
- 范(32997)
- 省(32726)
- 师范(32575)
- 经济学(31683)
- 州(31153)
- 基金
- 项目(172343)
- 科学(132743)
- 基金(124004)
- 研究(120446)
- 家(111952)
- 国家(110641)
- 科学基金(91114)
- 社会(75215)
- 社会科(70798)
- 社会科学(70771)
- 省(69584)
- 基金项目(65996)
- 自然(60161)
- 自然科(58695)
- 自然科学(58660)
- 划(58001)
- 自然科学基金(57623)
- 教育(53846)
- 资助(50414)
- 编号(48586)
- 成果(39703)
- 农(39598)
- 重点(39342)
- 发(38371)
- 部(38256)
- 创(35610)
- 计划(34078)
- 科研(33674)
- 课题(33437)
- 创新(33374)
- 期刊
- 济(119553)
- 经济(119553)
- 农(77915)
- 研究(70373)
- 学报(53730)
- 农业(52279)
- 中国(52240)
- 科学(44962)
- 大学(39132)
- 学学(37637)
- 财(35313)
- 管理(28524)
- 业(26160)
- 融(25533)
- 金融(25533)
- 业经(24980)
- 教育(22376)
- 技术(19490)
- 财经(18037)
- 版(17461)
- 问题(17456)
- 经济研究(16960)
- 业大(16062)
- 经(15468)
- 农村(14443)
- 村(14443)
- 世界(14303)
- 农业大学(14121)
- 农业经济(14018)
- 科技(12786)
共检索到3820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郄彦敏 蔺瑞明 冯晶 徐世昌
小麦条锈病是影响中国小麦生产安全的最重要病害之一,由于小麦条锈菌新小种不断产生并流行,使生产中已推广应用的品种变为感病品种而被淘汰,给小麦抗病育种工作造成很大的压力。中国小麦农家品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包括成株抗条锈病基因。成株抗性作为持久抗性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成株抗性的利用,对培育持久抗性或非小种特异抗性品种至关重要。成株抗性遗传分析能为成株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筛选及其转育利用奠定基础。通过对4个成株抗性农家品种与感病品种Taichung29杂交,构建F2遗传群体,并用小种CRY32在田间进行接种鉴定,分析其抗病基因的组成及遗传特点。结果表明:3个农家品种换香头(3)、白麦(1-3)和白麦...
关键词:
小麦农家品种 条锈病 成株抗性 遗传分析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蔺瑞明 郄彦敏 冯晶 徐世昌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锈病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侵染引起的气传性叶部真菌病害,是影响中国小麦生产安全的最重要病害之一,增加抗病基因多元化并积极推广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小麦条锈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中国小麦农家品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可能蕴含着丰富的抗条锈基因。对收集于小麦条锈病主要流行区的684份农家品种采用田间成株期、温室内苗期抗性鉴定以及潜育期变温处理等方法进行抗条锈性鉴定。结果表明:在684份农家品种中获得只包含主效抗病基因且对当前主要流行小种反应型为中抗至免疫159份材料,其中117份为成株抗性材料,42份为全生育期抗性材料,所获得的抗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吐虹 郭青云 蔺瑞明 姚强 冯晶 王凤涛 陈万权 徐世昌
【目的】明确中国小麦农家品种与甘肃南部生产品种抗条锈性类型及可能含有的抗性基因和遗传多样性,为抗源的选择与利用提供参考。【方法】苗期于自控温室内使用中国当前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流行小种CYR32,成株期于大田病圃使用当前主要流行小种和重要致病类型共12个菌系组成的混合菌种对80个供试材料进行抗病性鉴定与评价。基因推导在温室用25个毒性谱不同的小麦条锈菌系于苗期接种30个已知抗条锈病基因载体品系及对照铭贤169、17个国际鉴别寄主和供试品种,根据供试品种和标准品系对不同菌系的侵染型,对农家品种和生产品种进行抗性谱比对分析和系谱分析,解析...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国彬 龚榜初 赖俊声 鼓佳龙 谢正成
采用ISSR技术对37个锥栗农家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从65条通用引物中筛选出13条扩增效果较好的引物进行扩增,每条引物的扩增谱带从9(引物828)16条(引物821)不等,平均每个引物产生12个ISSR片段,共扩增出156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29条,占82.69%,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DNA多态性条带为9.9条。结果表明:锥栗农家品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供试农家品种的观测等位基因数1.826 9,有效等位基因数1.509 7,Nei’s基因多样度(He)为0.292 3,Shannon信息指数为0.434 4;13条引物可区分37份农家品种及其优株。根据遗传一致度构建反映...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晶 淦爱华 徐世昌 蔺瑞明 王凤涛 马占鸿
南大2419(Mentana)是中国小麦条锈菌重要鉴别寄主之一。采用经典遗传分析与等位性分析相结合方法,通过分小种(菌系)鉴定,分析南大2419所含抗条锈病基因和遗传特点及其与已知基因的异同。结果发现:南大2419对Su-1和86036菌系的抗性正交由3对隐性互补基因控制,反交由2对隐性重叠或独立基因控制;对CY26小种抗性正交由2对隐性重叠或独立基因所控制,反交由2对隐性互补基因控制。正反交抗病遗传特点不同,可能与细胞质效应有关。等位性分析表明南大2419所含的3对主效基因与已知基因载体品系中的主效基因Yr7、Yr8、Yr9、Yr10、Yr17、Yr19、Yr22、Yr23、Yr27和YrS...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鉴别寄主 主效基因 遗传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陆宁海 郑文明 王建锋 詹刚明 黄丽丽 康振生
【目的】甘肃陇南地区是小麦条锈菌最主要和最大的越夏区,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该地区的小麦条锈菌自然群体的遗传结构,探索其分子遗传变异规律。【方法】采用TP-M13-SSR荧光标记技术,对甘肃省陇南地区8个种群409个小麦条锈菌分离株基因组DNA进行SSR标记分析。【结果】陇南地区小麦条锈菌的观察等位基因数(Na)为1.95,有效等位基因数目(Ne)为1.43,Nei's(1973)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7,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1。武都、文县和秦城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徽县、成县和西和种群相对较低。AMOVA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群体间和群体内都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分化,群体间的遗...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群体遗传多样性 SSR标记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谢一青 姚小华 李志真 黄勇
从表型性状和分子水平上研究了小果油茶农家品种间的遗传差异及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小果油茶农家品种在果实、叶和花性状上的变异极为丰富,每500 g鲜果数的变异系数最大(76.91%),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变异系数最小(3.31%);果实性状的变异程度高于叶和花性状;果纵径和果横径与叶长、叶周长和花冠直径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农家品种宜春白皮中籽表型性状的总变异程度高于龙眼茶、羊屎茶和珍珠茶。利用25对AFLP引物组合在4个小果油茶农家品种和普通油茶中共扩增出921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06条,多态性条带比率达75.7%;羊屎茶与宜春白皮中籽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大(0.698 2),龙眼茶与普通油茶的相似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董建力 王敬东 惠红霞 张增艳
为了明确不同抗小麦白粉病基因聚合于推广品种后代的抗性表现,通过复合杂交,将抗小麦白粉病基因Pm4 b,Pm13,Pm21聚合并转入推广品种,其后代(F1,F2)进行人工接种和表型抗病调查。结果表明,F1中凡是含有抗白粉病基因之一的材料均表现高抗或免疫。F2中Pm4 b,Pm13和Pm21抗病基因聚合的抗病株占的比例最大(71.82%),Pm13和Pm21,Pm4 b和Pm21聚合的抗病株占的比例次之(66.67%,64.14%),Pm4 b和Pm13抗性基因聚合的抗病株占的比例较小(63.93%)。2个抗病基因聚合体中含有Pm21基因的抗性最好。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基因聚合 抗病性 遗传分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邱亨池 王琪琳 何雨洁 侯夏乐 李露 郭文洋 康振生 韩德俊
【目的】明确小麦品种秦农142的抗条锈病特征及其抗条锈性遗传规律,以利于该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和抗病基因的发掘。【方法】利用9个中国条锈菌系(CYR23、CYR29、CYR31、CYR32、CYR33、CH42、Sull-4、Sull-5和Sull-7)和3个国外条锈菌系(PK-CDRD、Hu09-2和104E137A)鉴定秦农142苗期及成株期的抗条锈性特征,并推导其抗病基因。苗期接种鉴定含7个常见抗条锈病基因(Yr5、Yr9、Yr10、Yr15、Yr17、Yr18、Yr26)的单基因抗性材料的抗性,分子标记检测秦农142的抗病基因,结合单基因抗病材料的抗病谱和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推断秦农142是...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胡朝月 王凤涛 郎晓威 冯晶 李俊凯 蔺瑞明 姚小波
【目的】培育和广泛应用抗病小麦品种是防治条锈病最经济有效和环境友好的措施。由于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Pst)群体中毒性变异频繁,发生新生理小种常导致主栽品种抗病性‘丧失’,引发条锈病大规模流行,严重威胁我国主粮安全供给。本研究通过监测和评价已知抗条锈病基因对我国目前主要条锈菌生理小种的抗性情况及变化,为抗条锈病基因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在温室内,分别用小麦条锈菌强毒性流行生理小种CYR32、CYR33、CYR34和弱毒性生理小种CYR17对103份抗条锈病基因载体品系接种,鉴定苗期抗病性;在条锈病常发区域四川郫都区和甘肃清水县设置鉴定圃,田间人工接种条锈菌CYR32、CYR33和CYR34小种的混合菌株,在湖北襄阳鉴定圃自然接种气传菌源,鉴定抗病基因载体品系的成株抗病性。按照0—4级侵染型分级标准调查抗病基因载体品系苗期和成株期抗条锈病表型级别。【结果】在86份全生育期抗病基因载体品系中,仅含有Yr5、Yr15和Yr45的载体品系全生育期高抗生理小种CYR32、CYR33和CYR34,其他品系苗期均‘丧失’了对条锈菌3个高毒性小种的抗病性,但其中30个品系如CN19(Yr41)、AUS 28183(Yr47)和CH223(Yr50)保留了成株期对条锈病的抗性。在14份成株抗性类型的载体品系中,Yeoman(Yr13)、RL 6077(Yr46)、PI 183527(Yr52)、Louise(Qyrlo.Wpg-2BS)、RIL 65(Yr36)、PI 178759(Yr59)和PI 192252(Yr62)中抗至高抗条锈病;成株期具有2个(S112)或3个(S113)温敏微效基因载体品系中抗条锈病,而仅含一个微效基因的载体品系S111中感条锈病。【结论】在所鉴定的具有单个或多个全生育期抗条锈病基因的品系中,仅有Yr5、Yr15和Yr45对当前主要流行小种具有全生育期抗性,但其中34.9%全生育期抗性类型品系仍保留了成株期抗锈性;小麦成株抗条锈病基因和全生育期抗病基因组合能提供较稳定持久的抗锈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利军 李在峰 Morten Lillemo 夏先春 刘大群 杨文香 罗家传 王海燕
【目的】小麦品种Saar由CIMMYT育成,在欧洲、亚洲和南美洲对小麦叶锈、条锈和白粉病均表现出很高的成株抗性,发掘其成株抗叶锈QTL对于选育持久抗锈品种有重要作用。【方法】以Avocet与Saar杂交的109个F6代重组自交系为材料,利用142个SSR标记和209DArT(Diversity Arrays Technology)标记构建连锁图,对Saar和Avocet的成株抗性进行QTL分析。试验材料于2006-2007年度种植在河北保定和河南新乡两个试验点,调查各个家系对叶锈病的成株抗性。【结果】由351个位点组成的遗传连锁图,覆盖小麦21个连锁群,全长3083cM。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
关键词:
普通小麦 叶锈病 成株抗性 QTL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海红 李国辉 冯晶 周宇 郭庆港 孙剑 张忠军
为明确小麦对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West.f.sp.tritici)数量抗性的几个抗性组分的遗传,并确定有效的抗性组分,对Libellula和咸农4号杂交组合的7个世代进行了组织病理学和培养性状观察;运用遗传估计、通径分析和联合尺度检验的方法进行遗传力、显性度和基因数的估计,以及组分间的因果关系和基因互作方式的探讨。发现菌落长度和宽度的遗传力较高,分别为0.79和0.57,而显性度很低,分别为0.02和0.11;两者对菌落面积建成的直接效应分别为0.55和0.40,间接效应分别为0.45和0.32,远大于其他组分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尺度检验只有控制菌落长度和宽度的抗病...
关键词:
抗性组分 遗传 菌落宽度和长度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白玉路 孙权 张春宇 崔娜 林凤 徐世昌 章振羽 高阳 徐晓丹
【目的】了解59份美国西北部小麦品种(系)对中国当前条锈菌流行小种的抗性水平,分析其抗病基因的存在情况,为培育中国抗条锈病新品种提供资源和依据。【方法】选用中国小麦条锈菌优势小种条中31号、条中32号和条中33号对大部分具有高温成株抗性的美国59份小麦品种(系)苗期及成株期进行抗性接种鉴定,利用与当前有效的全生育期抗性基因Yr10、Yr15、成株抗性基因Yr18、高温成株抗性基因Yr39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供试材料进行分子检测。【结果】抗性鉴定表明,Expresso、02W50076、ACS52610、WA008012、WA008018等5份材料苗期与成株期对条中31号、条中32号和条中33号...
关键词:
美国小麦 小麦条锈病 分子标记 抗性鉴定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妍 章振羽 沈丽 姬红丽 陈德西 康晓惠 彭云良
对阿坝及其周边地区条锈病菌生理小种和AFLP多态性进行了研究。49个参试菌株条锈病菌生理小种分为2种类型:水源11致病类群类型和Hybrid46致病类群,分别占44.9%和55.1%,其中水-14和CY32为优势小种。CY31仅在黑水县检测到,云南盐津菌株CY32比例显著高于其他采样点。利用E2M3、E4M3、E7M3、E2M4、E6M4、E4M6、E6M7等7个引物组合,对各菌株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出,共扩增出168条可统计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32条,多态率为19.05%。49个样品AFLP的D ice相似系数范围为:0.4063~1.0,其中阿坝州菌株聚类分析后被分作A、B两组,后者在...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遗传多样性 四川阿坝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新培 赵鋆 刘博凡 郭一 康振生 詹刚明
【目的】明确中国主要冬繁区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结构和遗传多样性,为冬繁区及黄淮海麦区小麦条锈病的防控及小麦抗性基因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四川盆地、湖北和河南南部等主要冬繁区采集并分离得到148个小麦条锈菌菌株,利用中国鉴别寄主和单基因系鉴别寄主进行毒性表型鉴定;并利用17对KASP-SNP引物对菌株进行标记,完成基因型分析。【结果】基于中国鉴别寄主共鉴定出14个已知小种和63个未知致病类型,其中CYR34(16.2%)、G22-14(12.2%)、CYR32(6.8%)、CYR33(5.4%)为优势小种(致病类型);基于单基因系鉴别寄主鉴定得到113个小种(致病类型),其中race1(7.4%)、race2(3.4%)、race3(3.4%)为优势小种(致病类型)。贵农22类群是中国冬繁区小麦条锈菌群体的最大流行类群,供试条锈菌均不侵染携带Yr5和Yr15的单基因系品种。单基因系毒性鉴定及分子标记均显示CYR34和G22-14的毒性表型及基因型呈现多样化,表明这两个优势小种内部存在高度分化。基于两套鉴别寄主的毒性数据聚类显示,四川盆地与湖北南部条锈菌群体相似,而湖北西北部与河南南部条锈菌群体相似;基于KASP-SNP分子数据的遗传聚类显示,四川盆地、湖北南部条锈菌群体与湖北西北部、河南南部条锈菌群体基因型存在分化;Structure分析显示四川盆地、湖北南部群体主要有2种遗传背景,湖北西北部、河南南部群体主要有一种遗传背景;群体遗传分化分析显示四川盆地条锈菌群体与河南南部条锈菌群体二者Fst值最大,为0.118,遗传差异最大且遗传分化明显;湖北西北部群体与河南南部群体遗传分化程度最小,Fst值为0.010;基因流分析得到湖北西北部群体与河南南部群体之间的Nm值为25.236,Nm>4,二者存在较大的基因流,湖北西北部和河南南部群体与四川盆地群体之间的Nm值分别为2.923和1.864,均存在较小的基因流;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盆地、湖北南部地区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均较高,湖北西北部、河南南部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上述结论均支持四川盆地、湖北南部群体同湖北西北部、河南南部群体存在遗传分化。【结论】单基因系鉴别寄主能够精准地进行中国小麦条锈菌小种鉴定;中国主要冬繁区的小麦条锈菌群体存在不同来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