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39)
2023(6322)
2022(5348)
2021(4764)
2020(4006)
2019(8800)
2018(8468)
2017(15373)
2016(8734)
2015(9333)
2014(8936)
2013(8700)
2012(8020)
2011(7187)
2010(6978)
2009(6393)
2008(6275)
2007(5401)
2006(4588)
2005(3938)
作者
(30282)
(25518)
(25458)
(23790)
(16286)
(12741)
(11300)
(10179)
(9735)
(8850)
(8760)
(8452)
(8431)
(8326)
(8178)
(7907)
(7753)
(7575)
(7425)
(7346)
(6814)
(6311)
(6105)
(5909)
(5692)
(5652)
(5600)
(5547)
(5366)
(5332)
学科
(31063)
经济(31023)
管理(23298)
(22888)
(17612)
企业(17612)
方法(16808)
数学(15012)
数学方法(14740)
(10470)
(9298)
(8495)
(8110)
贸易(8109)
(7940)
中国(6903)
业经(6503)
农业(6385)
技术(5611)
(5542)
财务(5531)
财务管理(5520)
环境(5417)
企业财务(5270)
(5073)
(4709)
(4554)
(4300)
银行(4252)
地方(4200)
机构
大学(127842)
学院(126396)
研究(47403)
(47086)
经济(46208)
管理(45211)
理学(40583)
理学院(40034)
(39044)
管理学(38932)
管理学院(38752)
科学(36006)
中国(32875)
农业(31821)
业大(30511)
(27150)
(26955)
研究所(25630)
农业大学(21509)
中心(20925)
(19144)
(17993)
(17445)
(17253)
(16956)
(16756)
实验(16367)
北京(16206)
财经(16205)
科学院(15985)
基金
项目(97540)
科学(74245)
基金(71787)
(68717)
国家(68197)
研究(56903)
科学基金(55998)
自然(41309)
自然科(40432)
自然科学(40409)
自然科学基金(39726)
(38652)
基金项目(38273)
社会(36326)
社会科(34569)
社会科学(34558)
(33646)
资助(29601)
教育(25401)
计划(23372)
重点(22675)
科技(21898)
(20347)
科研(20227)
(20208)
(19890)
编号(19334)
(19326)
创新(19221)
(17908)
期刊
(42385)
经济(42385)
学报(37486)
(34096)
科学(28541)
研究(28442)
大学(26004)
学学(25503)
农业(23287)
中国(21173)
管理(14530)
(13805)
(12436)
业大(12390)
农业大学(10773)
(9528)
技术(8144)
经济研究(8116)
科技(7959)
(7636)
金融(7636)
林业(7552)
财经(7465)
统计(7370)
业经(7340)
自然(7141)
中国农业(6859)
(6817)
(6326)
自然科(6197)
共检索到1700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顺民  谭玉霞  韩永斌  顾振新  
通过对菠菜分别进行次氯酸钠溶液、超声波及浸入清洗水后通入臭氧3种非热杀菌处理,研究这3种方法对新鲜菠菜的最适杀菌效果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次氯酸钠溶液最适作用条件为75 mg.L-1、pH值5.5、作用时间15 min;超声波处理最适作用条件为功率200 W、水温40℃、作用时间20 min;臭氧处理最适作用条件为直接往菠菜清洗水中通入臭氧20 mg.h-1,时间为5 min。3种处理方法对菠菜色泽的影响较小,但均使维生素C含量显著降低(P<0.05)。次氯酸钠、臭氧和超声波处理均能显著减少菠菜中的大肠菌群数(P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江天宝  陆蒸  陆则坚  
脉冲强光可以有效地杀灭熟地瓜干表面污染菌,20 s处理可使大肠杆菌数量降低5个数量级;25 s处理熟地瓜干的感官品质(色泽、气味、质地、味道)没有显著变化;理化品质(总糖含量、蛋白质含量)变化率都不超过0.30%;在3个杀菌工艺参数中,闪照时间对熟地瓜干杀菌效果和理化品质的影响最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艳丽  王吉庆  孙守如  高新生  李绍鹏  
研究了生菜水培过程中,用混合氨基酸替代20%硝态氮时,不同的氨基酸添加方式和营养液的杀菌方式对生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于生菜采收前12 d开始进行,试验设置4个处理:A.替代氨基酸1次全部加入;B.每3 d添加氨基酸替代总量的1/4,共添加4次;C.氨基酸分次添加(添加方式同B处理),每次添加前营养液通臭氧0.5 h杀菌; D.氨基酸分次添加(添加方式同B处理),每次添加前把营养液加热到60-70℃保持10 min进行杀菌,然后迅速把营养液温度降低到常温。结果表明,在不杀菌的情况下,1次添加的产量和品质优于分次添加,但在降低硝酸盐含量方面,分次添加优于1次添加;在分次添加的情况下,杀菌与不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谭凤玲  詹萍  王鹏  田洪磊  
【目的】通过解析热杀菌对蟠桃汁呈香物质的影响,结合多元统计模型探究热杀菌过程中蟠桃汁风味品质劣变主要靶点因素,为高品质蟠桃汁风味品质的调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新疆4种主要的蟠桃品种(‘早露蟠’(ZLP)、‘早蟠’(ZP)、‘瑞蟠1号’(RP1)、‘瑞蟠18号’(RP18))为试材制备果汁样本,在85℃条件下加热处理30 min。利用电子鼻、描述性感官评价及GC-MS分析分别对其热杀菌前后样本的电子鼻响应值、感官特性及香气组成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模型中VIP值筛选蟠桃汁热杀菌前后标志性差异物。【结果】描述性感官评价及电子鼻结果表明,4个品种蟠桃鲜汁香气虽存在差异但均呈现较高的清香、桃香、花香及果香,而热杀菌对蟠桃汁香气品质的影响极大,主要表现为清香显著下降,同时甜香、异味及蒸煮味突显。蟠桃汁的香气组成主要为酯类、内酯类、醛类、醇类、酮类、烯烃类及呋喃类物质;热杀菌后醛类(己醛、(E)-2-己烯醛)、酯类(乙酸乙酯、乙酸己酯)及萜烯类物质(柠檬烯)含量显著下降,而具有不良气味属性的物质(戊醛、α-松油醇、β-大马士酮等)显著增加。由OPLS-DA模型中的S-Plot图及VIP值筛选到可区分鲜汁与热杀菌样本的10种标志性差异物,包括醛类、酯类、萜烯类3大种类物质及(E)-2-己烯醛、己醛、乙酸乙酯、苯甲醛、柠檬烯、乙酸己酯、乙酸叶醇酯7种挥发性物质,该结果验证了感官评价及GC-MS分析的准确性。【结论】热杀菌导致蟠桃汁清香感丧失严重且产生异味及蒸煮味;己醛、(E)-2-己烯醛、苯甲醛、乙酸乙酯、乙酸己酯、柠檬烯、乙酸叶醇酯7种挥发性物质含量的下降及不良属性物质如戊醛及β-大马士酮的生成是导致热杀菌蟠桃汁清香感丧失、异味及蒸煮味产生的关键因素;基于电子鼻分析、感官评价及GC-MS检测结合PCA/OPLS-DA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准确评价热杀菌对蟠桃汁香气轮廓的影响并追踪热杀菌蟠桃汁风味品质劣变的关键靶点因子,研究结果为后续深入探究蟠桃汁风味品质劣变机制提供了参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石磊  刘君昂  赵莹  路宗岩  
油茶为我国南方主要的油料作物,近年来油茶病害发生越来越严重,而且由于油茶病害发病时期不同以及各种病原菌抗病性的不同,无形中增加了杀菌剂的喷洒次数,并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有必要从市面常见的杀菌剂中筛选出一种高效广谱的杀菌剂来更好的防治油茶病害。本文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来测定所选择的6种杀菌剂对3种油茶病害的室内毒力效果,结果显示苯甲咪鲜胺对3种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对3种病原菌的EC50分别为炭疽病菌1.86 mg/L、叶枯病菌1.98 mg/L、软腐病菌0.41 mg/L,EC50值均为6种杀菌剂最低。课题的研究可能为防治油茶病害提供了用药参考,具有潜在的参考价值。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锡香  晏儒来  向长萍  徐跃进  孙红绪  
早在五十至六十年代,日本及欧美一些国家相继实现了菠菜生产的品种杂优化。在有关的栽培技术研究中,Gonzalez等指出,播种期和采收期不仅影响菠菜的生长发育,而且在英国的气候环境条件下,秋季采收比春季采收的菠菜品质好。我国的菠菜生产至今仍主要采用常规品种,而且以秋冬栽培为主。在南方,一般为一次播种分期采收,往往不注重选择最佳播种和采收时期。关于播种和采收期对菠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也尚未见有人研究报导,故用“华菠1号”杂交菠菜为材料,探讨播种期、采收期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确定在长江流域条件下新品种的适宜播种期、采收期,为新品种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参考。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鸿浩  徐超  林智慧  顾钢  周挺  梁颁捷  陈承亮  石妍  刘国坤  肖顺  
从福建省6个烟区的烟草灰霉病叶上分离得到30株菌株,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杀菌剂腐霉利、异菌脲及嘧霉胺对这些菌株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计算有效抑制中浓度(EC_(50))值,进而评价分离菌株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分离的30株烟草灰霉病菌菌株均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其对供试的3种药剂均敏感.其中,异菌脲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最强,EC_(50)平均值为0.71μg·mL~(-1);腐霉利和嘧霉胺对菌丝生长的EC_(50)平均值分别为0.91和0.96μg·mL~(-1).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鲁淑彦  迟海  李学英  杨宪时  
通过基于栅栏效应的工艺将凡纳滨对虾加工成高水分软烤虾,对产品进行二次杀菌,测定不同杀菌条件下软烤虾的色泽、质构、p H值、感官品质,并判定是否处于商业无菌状态。结果表明,随着杀菌温度的增加,L*值、a*值与b*值均呈现下降趋势,随杀菌时间增加,L*值略有下降,a*值与b*值略有上升。杀菌温度上升,硬度、胶粘性、咀嚼性、弹性在一定范围内先上升再下降;而粘附性一直上升,内聚性一直下降但变化相对较小,最大剪切力的整体趋势也下降。杀菌时间增加,硬度、粘附性与咀嚼性升高,内聚性与最大剪切力下降,胶粘性先下降再上升,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善宇   简冲   薛勇   赵玲   孙慧慧   曹荣  
为探究不同杀菌条件对蓝点马鲛鱼(Scomberomorus niphonius)品质的影响,该文研究了110 ℃、46.4 min (A组)、115 ℃,14.7 min (B组)和121 ℃、3.7 min (C组)3种杀菌条件对鱼肉感官品质、脂质组成及风味的影响。结果显示,杀菌后蓝点马鲛鱼的质地、滋味和气味的感官评分变化明显。样品中的总脂、甘油三酯和磷脂含量在杀菌后均显著降低(P<0.05),游离脂肪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不同杀菌组间脂质组成存在差异,C组样品的脂质损失程度最高。脂质氧化程度受杀菌条件的影响显著(P<0.05),POV含量均显著升高、TBARS含量显著降低(P<0.05)。电子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杀菌条件处理后鱼肉的气味特征明显不同。借助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从4组样品中鉴别出22种挥发性化合物,各组间的挥发性物质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己醛、戊醛、异戊醛、3-戊酮、环己酮、3-羟基丁-2-酮和乙酸乙酯等是鱼肉中的主要风味物质,在B组样品中含量最高。综上,采用115 ℃、14.7 min (B组)杀菌的样品,其感官和风味品质明显优于其他组,且脂质氧化程度更低。研究结果可为蓝点马鲛鱼罐头产品加工提供参考。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赵峰  袁超  刘远平  宿志伟  李钰金  周德庆  
以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超高压处理条件对牡蛎体内微生物的消减作用,分析了冷藏过程中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p H值的变化情况,对比了热加工和超高压处理对牡蛎滋味的影响。结果显示,经300 Mpa处理15 MiN、400 Mpa处理10、15 MiN和500 Mpa处理5、10和15 MiN后,牡蛎体内的菌落总数均有2个对数以上的减少,表明超高压处理能有效消减牡蛎体内的微生物;牡蛎经300 Mpa处理15 MiN、400 Mpa处理10 MiN和500 Mpa处理5 MiN,在4℃冷藏条件下保存,货架期延长至15 d;超高压处理能有效抑制牡蛎在4℃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汴生  黄雅婷  阮征  
本文综述了传统生食水产品加工方法的生物性危害,和7种非热杀菌技术对水产品的杀菌作用和对其品质的影响,为非热杀菌技术在即生食水产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其中超高压杀菌技术、辐照杀菌技术、高密度CO_(2)杀菌技术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但其对水产品品质的影响因水产品种类、工艺参数等条件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超高压杀菌技术和高密度CO_(2)杀菌技术在高处理强度下会使鱼类、虾类等出现肉质透明度降低、硬度增加的现象,辐照杀菌技术在高处理强度下则会使水产品产生异味。而稳定态二氧化氯、臭氧杀菌技术、酸性电解水和生物保鲜剂具有良好的减菌、抑菌效果,对水产品品质的影响较小,可用于延长水产品货架期,维持品质。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梁利国  邴旭文  张晓君  阎斌伦  杨家新  
采用琼脂扩散法(打孔法)测定了五倍子等18种中草药对2株病原温和气单胞菌(Aerom onas sobria)的抑制作用,并采用试管2倍稀释法测定抑菌效果较强的中草药对这2株温和气单胞菌的抑菌和杀菌浓度。结果显示:五倍子、苏木、地锦草、石榴皮、黄芩、虎杖和山楂对病原温和气单胞菌的抑菌效果较强;苏木、五倍子、地锦草和石榴皮4种中药对2株温和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 IC)为1.56~6.25 mg/mL之间,最小杀菌浓度(MBC)为3.12~12.5 mg/mL之间,其中五倍子的抑菌和杀菌浓度最低,分别为1.56 mg/mL和3.12 mg/mL;而金银花等11种中草药抑菌作用较小。结果表明,...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佰清  马凤鸣  
探讨了脉冲强光处理对南阳酵母菌的杀菌效果。结果表明,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为:闪照次数>输入电压>透光率>菌液厚度。随输入电压和闪照次数的增大,杀菌率增加,低电压多闪照或高电压少闪照都具有较好的效果。2000V、64次闪照和3000V、4次闪照时,杀菌率都可达到100%。菌液厚度与菌液透光率也对杀菌率有影响,但只有当菌液厚度大于1cm或透光率小于50%时,其影响才比较明显。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邱澄宇  
将鲤、鲢和罗非鱼肌肉在巴氏杀菌条件 ( 75℃和 80℃ )下加热 ,测定其Vp值、升温曲线的斜率 fh 值、失水率以及过氧化物酶活力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 ,3种鱼中罗非鱼肌肉升温速度最快 ,鲤最慢 ;罗非鱼肌肉过氧化物酶完全失活所需的Vp值最高 ;随加热温度升高 ,鲢失水率增加最多 ,而罗非鱼变化最小。在巴氏杀菌条件下 ,不同鱼类肌肉失水率对加热温度、Vp值变化的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因此 ,在生产中应根据加热温度、Vp、失水率等参数合理制定各鱼种相应的巴氏杀菌工艺条件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孟德森  徐贺爽  李伟  朱愿  李贤军  
【目的】为了克服竹材易霉变的缺陷,采用水性杀菌剂对竹材进行热浴改性处理,揭示了改性处理对竹材防霉及胶合性能的影响规律,为研发竹材高效防霉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性异噻唑啉酮衍生物复合杀菌剂(MBI)、异噻唑啉酮衍生物与氨基甲酸酯衍生物复合杀菌剂(DIB)、硼砂硼酸混合物(BB)溶液对竹片进行热浴改性处理,系统研究了改性处理条件对竹材吸液率、失重率、淀粉含量、接触角、竹材防霉和胶合性能、有机杀菌剂循环热浴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相较于25℃浸泡处理,杀菌剂热浴改性提升了竹材的吸液率、失重率、淀粉脱除率及防霉性能,且有机杀菌剂的防霉效率高于无机杀菌剂,其中DIB与MBI热浴处理竹材对黑曲霉与混合菌(桔青霉和绿色木霉)的防治效力均可达到100%。经杀菌剂热浴处理后,MBI和BB改性处理竹材的表面润湿性降低,胶合性能提升,DIB改性处理竹材的表面润湿性提升,胶合性能基本保持不变,表明杀菌剂热浴改性处理对竹材表面润湿性和胶合性能的影响与杀菌剂的种类相关。经过10次循环热浴处理后,DIB、MBI处理液的抑菌活性下降幅度均不超过30%,表明水性有机杀菌剂的热浴稳定性高。【结论】杀菌剂热浴改性处理能显著提升竹材的防霉性能,且对竹材胶合性能无负面影响,可满足工业化循环处理需求,为竹材防霉技术研究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