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28)
- 2023(9087)
- 2022(7708)
- 2021(6855)
- 2020(5835)
- 2019(12771)
- 2018(12347)
- 2017(23357)
- 2016(13028)
- 2015(14225)
- 2014(13950)
- 2013(13568)
- 2012(12334)
- 2011(11178)
- 2010(11051)
- 2009(10525)
- 2008(10493)
- 2007(9292)
- 2006(8115)
- 2005(7400)
- 学科
- 济(47065)
- 经济(46971)
- 管理(42988)
- 业(38954)
- 企(32542)
- 企业(32542)
- 方法(21682)
- 数学(18876)
- 数学方法(18569)
- 财(16719)
- 制(14532)
- 农(13375)
- 学(12120)
- 中国(11756)
- 业经(11473)
- 务(10382)
- 财务(10357)
- 财务管理(10332)
- 贸(9999)
- 贸易(9996)
- 体(9977)
- 企业财务(9826)
- 易(9783)
- 农业(8782)
- 银(8754)
- 银行(8705)
- 技术(8521)
- 环境(8510)
- 体制(8362)
- 行(8187)
- 机构
- 大学(190631)
- 学院(188546)
- 济(75356)
- 经济(73855)
- 管理(70413)
- 研究(66484)
- 理学(61391)
- 理学院(60702)
- 管理学(59494)
- 管理学院(59172)
- 中国(49060)
- 科学(43997)
- 农(41747)
- 京(40019)
- 财(36846)
- 所(35404)
- 业大(35246)
- 农业(33155)
- 研究所(32503)
- 中心(29596)
- 财经(29105)
- 江(28553)
- 经(26388)
- 北京(24672)
- 院(24564)
- 经济学(23516)
- 省(23147)
- 农业大学(22338)
- 财经大学(21648)
- 州(21611)
- 基金
- 项目(133911)
- 科学(104193)
- 基金(98945)
- 家(90588)
- 国家(89902)
- 研究(88454)
- 科学基金(75442)
- 社会(57853)
- 社会科(54928)
- 社会科学(54914)
- 基金项目(52379)
- 省(52154)
- 自然(51559)
- 自然科(50407)
- 自然科学(50383)
- 自然科学基金(49530)
- 划(44605)
- 资助(40257)
- 教育(39939)
- 编号(32428)
- 重点(30696)
- 部(29270)
- 创(28152)
- 制(27786)
- 计划(27367)
- 发(27169)
- 科研(26695)
- 创新(26568)
- 成果(25857)
- 国家社会(24924)
共检索到2732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尹旭敏 张超 马强 敬廷桃 刁源 曾顺德 姚永红
干制茶树菇是延长其保质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适宜的干燥方法是提高其干制品质的重要保障。本试验以市售干制茶树菇为对照,应用热风干燥(60℃)、真空干燥(70℃)和远红外干燥(70℃)等3种方法干制茶树菇,研究这3种干燥方法对茶树菇复水比、外观品质和游离氨基酸等干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不同干燥方法对茶树菇干制样品的复水比、外观品质、色泽和游离氨基酸等干制品质影响较大。其中,茶树菇干制样品复水比(Rf)大小依次来源于远红外干燥(70℃)、热风干燥(60℃)、对照1#、对照2#和真空干燥(70℃);干制样品及其复水后的外观品质优劣依次来源于远红外干燥(70℃)、热风干燥(60℃)、真空干燥(70℃...
关键词:
茶树菇 干燥方法 干制品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尹旭敏 张超 李晓英 张玲 姚永红 敬廷桃 马强 曾顺德
干制茶树菇是延长茶树菇保质期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采用4种不同干燥方法对茶树菇进行干燥处理,研究茶树菇干燥过程中的干燥曲线、失水曲线、复水比、干制品质的变化和特性。结果表明:对茶树菇4种不同干燥方法干燥效率和失水速率顺序依次为远红外干燥>热风干燥>自然干燥>真空干燥;复水性效果依次为真空干燥(60℃)>远红外干燥(70℃)>热风干燥(60℃)>自然干燥。根据干燥效率、干制品的复水性和品质等综合考虑,茶树菇干燥方法和温度组合首选温度70℃远红外干燥、其次为温度60℃热风干燥方,不宜选择真空干燥和自然干燥。
关键词:
茶树菇 干燥方法 干燥特性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启训 邱蕊 毛延妮
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探讨了提取温度和时间及超声波输入功率对茶树菇可溶性糖提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原料粒度、相同料水比的条件下,温度和时间对提取量的影响较大,提取量随超声波输入功率的增大而提高.超声提取茶树菇可溶性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65℃,提取时间35 m in,超声波输入功率100 W.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洪秀 魏云辉 靳亮 胡中娥 李菁 陈庆隆 李胜杰 钟国祥
采用ITS序列分析方法,对供试18株(4株野生菌株、7株工厂化栽培菌株、5株经钴60辐照诱变菌株和2株搭载神十的航天诱变菌株)茶树菇菌株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供试菌种的ITS序列长度为703~721 bp,与Gen bank数据库中茶树菇菌种的ITS序列相似度为99%以上,在种的水平上证明供试菌种为茶树菇。运用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将供试菌种聚为6个类群,其中Cha3与Cha3Shen,aS-2与aS-2-600,aS-1与aS-1Shen、aS-1-700,分别聚在了不同的类群,说明这7株茶树菇菌株可能由于辐照或航天诱变后使得ITS序列存在着种内的变异。ITS序列分析结果从系统发育角度反映出了研究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舒丽 陈强 曾树 刘定辉
本文在前期试验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探讨茶树菇(Agrocybe aegerita)YW-2液体深层培养的优化条件及其子实体氨基酸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经过液体发酵试验,初步获得最佳液体配方为马铃薯麸皮培养液,进而采用正交试验得到优化培养基配方为:A1B2C2D3,即为马铃薯15g/0.1L,蔗糖2g/0.1L,KH2PO40.2g/0.1L,豆芽与麸皮汁比3:2;在玉米粒培养基中接入固体原种与液体原种,液体原种转接后更能促进菌丝快速生长;通过子实体营养成分分析,该株野生茶树菇含有9种非必需氨基酸和7种必需氨基酸成分,营养价值丰富。
关键词:
茶树菇 液体发酵 菌丝体 氨基酸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覃潇敏 黄少欣 韦锦坚 李金婷 陈杏 骆妍妃 韦持章
为茶园间作种植模式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盆栽试验探讨茶树/大豆间作种植下茶树土壤营养成分、微生物种群组成以及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茶树相比,茶树/大豆间作可以提高茶叶氨基酸、可溶性糖及咖啡碱含量,降低了茶多酚含量及酚氨比,有效改善了茶叶品质。间作茶树土壤的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均高于单作茶树,改善了土壤生态质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茶叶的营养品质与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以及放线菌的变化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说明茶园间作豆科植物对于茶园土壤环境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有效改善茶叶品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晓 张月华 余志 陈玉琼 倪德江
茶树具有聚氟特性,是植物界氟含量最高的几种植物之一。本文主要从茶树富氟特点和分布规律、茶树氟生理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了茶树耐氟的5种可能机制,即茶树对氟的吸收模式与有效转移、茶树次生代谢对降低氟毒害的作用、茶树保护性酶和非酶抗氧化剂对氟毒害的防御、茶树体内氟化物的存在形式对氟毒害的缓解、茶树细胞壁对氟的固定与解毒作用。
关键词:
茶树 氟 生理 耐氟机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 晓1 2 张月华1 余 志1 陈玉琼1 倪德江1
茶树具有聚氟特性,是植物界氟含量最高的几种植物之一。本文主要从茶树富氟特点和分布规律、茶树氟生理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了茶树耐氟的5种可能机制,即茶树对氟的吸收模式与有效转移、茶树次生代谢对降低氟毒害的作用、茶树保护性酶和非酶抗氧化剂对氟毒害的防御、茶树体内氟化物的存在形式对氟毒害的缓解、茶树细胞壁对氟的固定与解毒作用。
关键词:
茶树 氟 生理 耐氟机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 晓1 2 张月华1 余 志1 陈玉琼1 倪德江1
茶树具有聚氟特性,是植物界氟含量最高的几种植物之一。本文主要从茶树富氟特点和分布规律、茶树氟生理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了茶树耐氟的5种可能机制,即茶树对氟的吸收模式与有效转移、茶树次生代谢对降低氟毒害的作用、茶树保护性酶和非酶抗氧化剂对氟毒害的防御、茶树体内氟化物的存在形式对氟毒害的缓解、茶树细胞壁对氟的固定与解毒作用。
关键词:
茶树 氟 生理 耐氟机制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梁月荣 陆建良 尚淑玲
于春茶萌发前用茶树催发素喷施茶树树冠,分析喷施后茶树新梢化学成分含量和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供试的3个茶树品种喷施茶树催发素后,鲜叶化学成分向有利于绿茶品质的方向变化。氨基酸提高16.8%,维生素C提高20.4%,咖啡碱降低17.4%,茶多酚降低9.46%,酚氨比下降19.6%,儿茶素品质指数提高14.5%。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鲜叶的内质评分提高5.8%
关键词:
茶树催发素 春茶 化学成分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荻 李维 杨宏
分别将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苹果多酚(apple polyphenols,AP)和葡萄多酚(grape polyphenols,GP)添加到鱼糜中并经两段式加热制成鱼糜制品,在4℃分别冷藏0、5、10、15、20d,以鱼糜制品的白度值、持水性、凝胶强度、TBARS值、TVB-N值、菌落总数等为指标考察3种植物多酚对鱼糜制品储藏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多酚会降低鱼糜制品的白度值,在储藏过程中GP组白度值无显著变化,TP组和AP组白度值呈现先轻微下降后趋于平缓的趋势;多酚能提升鱼糜制品的持水性和凝胶强度,并且在储藏期间能显著延缓持水性与凝胶强度的下降;添加多酚的鱼糜制品TBARS与TVB-N值的升高速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添加多酚能抑制或杀死腐败菌。以上结果表明,将植物多酚应用于鱼糜制品中能较好改善鱼糜制品的储藏品质,3种多酚中,以TP储藏效果最好,GP和AP效果次之。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燕芬 魏成熙 何嵩涛 姜金仲 周国兰 俞迎春
为给茶树花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提供参考,以开花期福鼎大白茶花为材料,研究自然摊晾阴干、恒温箱烘干、微波杀青+恒温箱烘干、蒸汽杀青+恒温箱烘干、圆斗茶叶烘干机烘干和微波杀青+圆斗茶叶烘干机烘干6种加工方法对其制品主要生化成分和感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加工工艺对茶树花主要生化成分和感观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大部分加工工艺对含水率、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总量、茶多酚和可溶性糖含量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达极显著;咖啡碱含量除自然摊晾阴干法对其影响达极显著外,其余加工方法的影响均不显著;自然摊晾阴干和恒温箱烘干对总灰分含量的影响与其余加工方法的差异达极显著。②微波杀青+恒温箱烘干和圆斗茶叶...
关键词:
茶树花 加工工艺 生化成分 感观品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辉 李磊 李庆会 周琳 朱旭君 陈法军 王玉花 房婉萍
[目的]探究大气CO_2浓度与温度升高对茶树光合系统及品质成分的影响,为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茶树栽培管理和茶叶加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龙井长叶’茶苗为材料,通过开顶式气室模拟高CO_2浓度(648~658μmOl·mOl-1)和温度升高(+0.57℃),测定不同处理下茶树叶片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素含量和品质成分含量,研究茶树光合系统及品质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CO_2浓度升高、温度升高、CO_2浓度和温度共同升高,茶树叶片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与对照相比有显著变化。CO_2浓度升高、温度升高能促进茶树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合成,但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变化,CO_2浓度和温度共同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诗雨 吴转容 廖凯丽 王萍 张德 余志 陈玉琼 倪德江
为探究日光萎凋对不同鲜叶嫩度与茶树品种加工红茶品质的影响,对红茶适制品种、绿茶适制品种、红绿兼制品种等不同品种以及1芽1叶、1芽2叶等不同嫩度鲜叶进行日光萎凋处理。结果显示:日光萎凋对不同鲜叶嫩度与茶树品种加工红茶品质的影响不同。1芽2~3叶及以下嫩度原料萎凋过程叶片损伤较少,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分别降低1%、6%、8%和11%、19%、14%,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15%、13%和11%,茶黄素含量较高,其中1芽3叶和1芽4~5叶红茶茶黄素含量显著增加32%和10%。结果表明,日光萎凋对1芽2~3叶及以下嫩度原料处理效果明显,适合本身花果香较弱的茶树品种,加工红茶花果香浓郁的品种没有必要进行日光萎凋,白化和紫化品种不适合日光萎凋。
关键词:
鲜叶嫩度 茶树品种 日光萎凋 红茶 品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