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33)
- 2023(2077)
- 2022(1829)
- 2021(1754)
- 2020(1566)
- 2019(3373)
- 2018(3329)
- 2017(5387)
- 2016(3689)
- 2015(4149)
- 2014(4081)
- 2013(4148)
- 2012(4186)
- 2011(3824)
- 2010(3703)
- 2009(3347)
- 2008(3344)
- 2007(3082)
- 2006(2619)
- 2005(2404)
- 学科
- 学(9262)
- 济(8033)
- 经济(8029)
- 业(5814)
- 管理(5507)
- 企(4281)
- 企业(4281)
- 方法(3597)
- 法(3335)
- 数学(3085)
- 数学方法(3003)
- 物(2964)
- 农(2916)
- 生物(2898)
- 植(2590)
- 虫(2565)
- 植物(2540)
- 害(2523)
- 生态(2444)
- 水产(2331)
- 及其(2237)
- 森(2143)
- 森林(2143)
- 壤(2137)
- 土壤(2135)
- 防(2108)
- 林(2084)
- 农业(2069)
- 财(2064)
- 虫害(2061)
- 机构
- 大学(55428)
- 学院(55134)
- 研究(28474)
- 农(26922)
- 科学(26322)
- 农业(21931)
- 中国(19589)
- 所(19370)
- 业大(18690)
- 研究所(18402)
- 室(14566)
- 农业大学(14175)
- 实验(14124)
- 京(13735)
- 实验室(13623)
- 省(13202)
- 重点(12809)
- 业(12007)
- 济(11826)
- 经济(11450)
- 中心(11426)
- 科学院(10889)
- 院(10745)
- 管理(10615)
- 技术(9646)
- 江(9419)
- 理学(8945)
- 研究院(8927)
- 资源(8870)
- 部(8827)
共检索到809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薛梦莹 李璐 张华峰 刘紫祺
分离制备了不同季节绿叶小檗(Berberis thunbergii)、红叶小檗(B.thunbergii var.atropurpurea)、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的类黄酮和生物碱,分析了3种小檗科植物不同季节类黄酮和生物碱的含量,探讨了类黄酮、生物碱含量季节变化的原因,研究了类黄酮、生物碱的抑菌活性及其季节动态。结果表明,3种小檗科植物的类黄酮、生物碱含量和抑菌活性均随着季节的变化存在差异。其中,绿叶小檗的类黄酮含量在夏季最高(6.277%),红叶小檗和南天竹在冬季最高。红叶小檗的生物碱含量在秋季最高(5.517%),绿叶小檗和南天竹在夏季最高。3种小檗科植物的类黄酮、生物碱对模式菌大肠杆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活性。红叶小檗类黄酮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在春季和冬季较小,绿叶小檗和南天竹在春季较小。红叶小檗生物碱的MIC值在春季最小,绿叶小檗和南天竹在冬季最小。3种小檗科植物中,红叶小檗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强,春季时红叶小檗生物碱的MIC值为5mg·mL-1。本研究为小檗科植物资源的科学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了参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海桃 吴小杰 钟明旭 邱隽蒙 石统帅 符群
【目的】对细叶小檗不同生长部位(根、茎、叶、果)生物碱抑菌活性进行对比评价,旨在筛选细叶小檗抑菌有效部位和主要抑菌成分,为拓宽其全植株应用领域及研发新型天然食品防腐剂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抑菌圈直径、最低抑菌质量浓度和最低杀菌质量浓度为考查指标,采用牛津杯抑菌法,研究各生长部位生物碱对4种食源性致病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物碱的种类和含量。【结果】纯化前后细叶小檗4种不同生长部位生物碱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枯草芽孢杆菌这4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均呈现正相关的剂效关系。其中,纯化前细叶小檗实生物碱的抑菌效果最佳,当其生物碱质量浓度为60 g/L时,抑菌圈直径大于20 mm。通过二倍稀释法研究表明:其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最低抑菌质量浓度(MIC)均为1.25 g/L,最低杀菌质量浓度(MBC)均为2.50 g/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2.50 g/L,MBC为5.00 g/L。纯化后细叶小檗根生物碱的抑菌效果最佳,当其生物碱质量浓度为40 g/L时,抑菌圈直径大于20 mm。通过二倍稀释法研究表明: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均为0.31 g/L,MBC均为0.63 g/L,对枯草芽孢杆菌、沙门氏菌的MIC为0.63 g/L,MBC为1.25 g/L。液相色谱检测结果显示:纯化后生物碱构成包括小檗碱(0.28~41.69 g)、药根碱(0.32~12.67 g)、巴马汀(0.25~17.09 g)。【结论】细叶小檗根、茎和果这3个部位对供试菌株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叶抑菌效果稍弱。4个不同生长部位基本生物碱单体种类相同,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当生物碱质量浓度为60 g/L时,纯化前不同部位抑菌作用强弱次序为果>根>茎>叶;纯化后不同部位抑菌作用强弱次序为根>茎>实>叶。
关键词:
细叶小檗 生物碱 不同生长部位 抑菌活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彤 夏春梅 胡燕妮 徐丽娇 周志强
次生代谢产物小檗碱、掌叶防己碱和药根碱是黄檗中重要的药用生物碱,本研究在吉林省5个林业局选取了65株不同年龄的天然黄檗,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黄檗多器官中3种生物碱含量的季节差异。结果表明:小檗碱在根皮、多年生枝、当年生枝和叶中的季节差异显著,各器官中小檗碱含量夏季最低(叶除外);叶中小檗碱含量,在各个龄组均表现为从春到秋含量依次升高,变化幅度在0.017~0.124mg/g之间;小檗碱在根皮中最高,平均值达到24.27mg/g,其余依次是茎皮、多年生枝皮、当年生枝和叶片。掌叶防己碱在根皮、茎皮、当年生枝、叶和幼龄阶段的多年生枝皮中的季节差异显著,秋季含量最高(叶除外);叶中掌叶防己碱含...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向前胜 王宁 赵越 邹林有 孙奎 王凯月
通过研究青海省6个地区3种小檗属植物不同部位小檗碱含量的差异,旨在寻找青海省内小檗属植物优质产区以及探寻小檗碱分布的地域规律。结果表明,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种、不同部位小檗碱在不同区域间差异显著,玉树藏族自治州所产的西北小檗药用部位中小檗碱含量较高;湟水河流域所产鲜黄小檗药用部位中小檗碱含量较高;黄南藏族自治州所产直穗小檗药用部位小檗碱含量较高。本研究为小檗属植物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符群 张海婷
【目的】本文通过对细叶小檗果实中生物碱的研究,为细叶小檗的有效合理利用提供参考。【方法】本实验以细叶小檗总生物碱提取量和抑菌圈直径为考察指标,用10%、20%、30%、40%、50%、60%、70%的乙醇作为溶剂提取细叶小檗中的总生物碱,得出27%乙醇为较好的提取溶剂。以27%乙醇为提取溶剂,进行液料比、温度和超声时间的单因素试验。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最速上升试验以及中心复合实验响应面设计建立数学模型。【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含量27%(V/V)、液料比32 m L/g、温度52℃、超声功率800 W,提取液的pH值为2.2时,对应提取时间为50 min;提取液的pH值为7.6时,对应提取时间为25 min;提取液的pH值为8.5时,对应提取时间为25 min。在此条件下,细叶小檗中总生物碱的提取量为(16.24±0.54)mg/g,比单一超声波辅助法的提取量提高了1.31倍;抑菌圈直径为(91.21±0.37)mm。【结论】采用超声波辅助半仿生法比单一采用超声波法对细叶小檗中总生物碱的提取效果更好,提取量提高了1.31倍;抑菌效果提高了1.07倍。相比较国内目前对于小檗属植物小檗碱的平均提取量(16.6±0.6)mg/g相接近,在抑菌活性上有明显提高。
关键词:
细叶小檗 生物碱 抑菌 超声波 半仿生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蔡丽萍 鲁涤非 于志熙 武慧贞
通过对古珊瑚朴叶营养元素不同季节含量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N、P、K含量在生长季节中呈下降趋势,Ca、Mg含量呈递增趋势;N/P比值在生长初期较低,枝条迅速生长期较高,以后呈F降趋势,而P/K的比值季节变化与N/P却相反;K/Ca、K/Mg的比值随季节变化呈下降趋势。根据研究结果初步确定了古珊瑚叶分析的最适来样期,并对合理施肥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珊瑚朴 营养元素 叶分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立云 李艳 雷新涛 曹红星 张如莲
本文探索了寒害对油棕叶片大中量营养元素含量及其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棕叶片N含量在寒害期间整体呈现降低趋势,而后缓慢升高;P含量在寒害期间明显下降,在整个周年的季节变化中呈现规则的"W"变化曲线;K含量在周年变化中,呈现下降趋势;Ca含量在寒害期间呈明显增高的趋势,呈现规则的"M"变化曲线;油棕叶片Na含量在周年季节变化中,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寒害期间油棕叶片Na元素含量仍呈增高的趋势。这表明油棕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在生长季节的波动情况,因季节不同而异。此结果将为油棕施肥和耐寒性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油棕 寒害 叶片营养 季节变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海军 李晓惠 李福华 李兴科 周乐 王建福
【目的】获得抑菌活性更强的小果博落回的生物碱成分。【方法】采用4种亲核性溶剂(甲醇、乙醇、丙酮和饱和Na2CO3碱溶液)和1种非亲核性溶剂(四氢呋喃),分别从吸附了小果博落回总生物碱的D101树脂上洗脱生物碱,用薄层层析法(TLC)进行成分分析,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肠形点状产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巴氏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和鳗弧菌等8种菌株为供试菌,采用药敏纸片法进行抑菌活性测定,研究小果博落回在不同溶剂处理下所得的总生物碱成分和抑菌活性的变化。【结果】TLC分析结果表明,经过乙醇、甲醇、碱溶液和丙酮作用后,所得总生物碱(分别为SEtOH、SMeOH、Sbase和Saceto...
关键词:
小果博落回 生物碱 抑菌活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冷平 张国军 吴晓云 齐建勋
本测试结果表明 ,原产日本中部的栽培柿‘富有’(Diospyros kaki cv.Fuyou)的抗寒性为 (- 2 5±0 .7)℃ ,而原产于亚热带台湾的台东豆柿 (D.taitoensis)的抗寒性仅为 (- 18± 0 .6 )℃。试材枝内酚类物质总含量在 9~ 11月中旬上升至最大值 ,富有柿增加了 0 .7倍 ,台东豆柿增加了 0 .8倍。此后至 2月中旬维持在较高水平 ,3月中旬以后迅速下降。 9~ 11月中旬富有柿枝内黄酮类物质含量显著上升了近 4倍 ,台东豆柿增加了近 1倍 ;此后至 2月中旬维持在较高水平 ,3月中旬以后迅速下降。 2树种枝条皮层中的酚类物质总含量分别为其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兆林 任美玲 欧阳呓林 林西 张柏林
对毛竹、苦竹、绿竹及黄甜竹竹叶黄酮类化合物一年四季变化规律的研究表明,4种竹叶总黄酮含量在3~13.1mg/g干竹叶之间;从秋季、冬季、春季至夏季,4种竹叶总黄酮含量呈上升的趋势,每种竹叶中主要黄酮化合物的含量变化与该种竹叶总黄酮变化的趋势一致。竹叶中所含黄酮化合物的种类与竹种有关,毛竹叶中以单碳苷黄酮居多,苦竹叶中氧碳双苷及双碳苷黄酮占的比例较高,绿竹叶中双碳苷黄酮占的比例较高,黄甜竹叶中氧碳双苷黄酮占的比例较大,不同类型的黄酮化合物含量从秋季至夏季的变化幅度不等。
关键词:
竹叶 黄酮化合物 季节 变化规律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建 魏刚 高成德 刘昌迎 马连宝
为了揭示银杏种子生长发育对矿物质养分的需求规律,研究了不同生长发育时期银杏种子中N、P、K、Ca、Mg等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银杏种子中N、P、K、Ca、Mg元素的含量随时间呈从高到低的规律性变化,但不同元素间变化的幅度不同,整个生长季中4月底至5月下旬和5月下旬至6月上旬银杏种子中营养元素含量变化较大。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各有其特点。同一时期正常发育种子和脱落种子中营养元素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成熟种子中8种主要营养元素含量为N10.4g/kg,P1.3g/kg,K14.9g/kg,Ca1.3g/kg,Mg0.9g/kg,Mn3.2mg/kg,Zn27.6mg/kg,Fe10.0m...
关键词:
银杏,种子,营养元素,生育期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霞 阎秀峰
以滤光膜遮光处理1年生黄檗幼苗,测定了幼苗生物量及根、茎外皮中的小檗碱、药根碱和掌叶防己碱含量.红色、黄色、蓝色和绿色滤光膜对黄檗幼苗的根和茎生物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黄膜的抑制作用最小,而蓝膜和绿膜的抑制作用最强.滤光膜处理也不同程度地抑制了小檗碱、药根碱和掌叶防己碱的合成和积累,红膜的抑制作用最小,蓝膜和绿膜的抑制作用最强.滤光膜处理后,3种生物碱的单株产量都低于对照,红膜处理小檗碱的产量显著高于黄膜处理的,但红膜和黄膜处理下的药根碱和掌叶防己碱的产量差异不显著,蓝膜和绿膜处理的3种生物碱的产量都始终最低.滤光膜处理不利于黄檗幼苗的生长和上述3种生物碱的积累.
关键词:
滤光膜 黄檗 小檗碱 药根碱 掌叶防己碱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芳 高瑾 张艳 李乔仙 梁倩
测定了白三叶草提取物的石油醚相、氯仿相、乙酸乙酯相和水相的黄酮含量,并以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普通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5种细菌及可可葡萄座腔菌、尖孢镰刀菌、腐皮镰刀菌、多主棒孢霉和尖孢炭疽菌5种真菌为供试菌,采用抑菌圈法和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石油醚相的黄酮含量为12.98 mg/g(12.98%),氯仿相的黄酮含量为13.89 mg/g(13.89%),乙酸乙酯相的黄酮含量为7.4 mg/g(7.4%),水相的黄酮含量为1.5 mg/g(1.5%);石油醚相对5种细菌无明显的抑制作用,氯仿相对普通变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有抑制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M...
关键词:
白三叶草 黄酮含量 抑菌活性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潘佳佳 叶生月 丁东栋 金政 杨萍
以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石竹Phyllostachys nuda和高节竹Phyllostachys prominens等4种竹子为研究对象,用硝酸铝-亚硝酸钠比色法测定黄酮质量分数,并采用DPP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法和ABTS+·[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法测定竹叶黄酮的抗氧化活性,以考察竹叶黄酮质量分数和抗氧化活性随季节和竹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春季毛竹的竹叶黄酮质量分数最高(2.12%±0.15%)(P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梁曼 马丽 赖芳 刘雄民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不同季节软枝八角和硬枝八角新鲜枝叶中的挥发油,用GC-MS对挥发油的成分进行分析。考察了两种八角枝叶挥发油含量和化学成分随季节变化的规律,以挥发油的提油率为指标,确定八角叶最佳的采收季节。结果表明,硬枝八角叶的挥发油含量大于软枝八角叶的;秋季(9—11月)和冬季(12—2月)两种八角叶挥发油的含量高于春季(3—5月)和夏季(6—8月),并且在秋季为挥发油含量较高的季节,软枝八角叶和硬枝八角叶含量最高分别达到了0.83%和0.84%,是八角叶采摘最佳的季节。不同季节挥发油化学成分基本一致,但各组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挥发油主要成分是反式茴香脑、草蒿脑、对甲基苯甲醛、桉叶油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