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81)
2023(2236)
2022(1917)
2021(1850)
2020(1733)
2019(3636)
2018(3556)
2017(6307)
2016(4039)
2015(4480)
2014(4484)
2013(4523)
2012(4356)
2011(4116)
2010(4122)
2009(3842)
2008(3985)
2007(3536)
2006(3072)
2005(2883)
作者
(15614)
(13212)
(13169)
(12452)
(8738)
(6658)
(5927)
(5170)
(5100)
(4747)
(4734)
(4628)
(4531)
(4474)
(4330)
(4309)
(4132)
(4042)
(3918)
(3887)
(3676)
(3648)
(3429)
(3089)
(3050)
(3047)
(3037)
(2994)
(2966)
(2838)
学科
(13639)
经济(13623)
(11571)
(6344)
方法(5859)
管理(5752)
数学(4747)
数学方法(4647)
(4455)
企业(4455)
(3289)
理论(3050)
中国(2976)
经济学(2814)
(2668)
生物(2665)
教育(2542)
农业(2399)
(2333)
地方(2298)
(2151)
(2131)
水产(2126)
及其(2012)
(2010)
贸易(2009)
业经(1987)
(1959)
金融(1955)
(1940)
机构
大学(65248)
学院(61697)
研究(27972)
科学(22771)
(22599)
(19298)
经济(18857)
农业(18531)
中国(17369)
(17368)
业大(16440)
研究所(16395)
管理(16271)
(14623)
理学(13893)
理学院(13557)
管理学(13052)
管理学院(12942)
农业大学(12298)
中心(11519)
(11242)
实验(10674)
(10572)
实验室(10284)
(10054)
(9958)
重点(9808)
(9657)
科学院(9185)
北京(9090)
基金
项目(44821)
科学(31823)
(30753)
基金(30684)
国家(30550)
研究(24758)
科学基金(22979)
(18514)
自然(17542)
自然科(17108)
自然科学(17092)
自然科学基金(16778)
(16276)
基金项目(15919)
资助(13651)
社会(13452)
社会科(12537)
社会科学(12533)
科技(12234)
计划(12028)
教育(11838)
重点(11295)
(9692)
科研(9619)
专项(9580)
(9452)
(9073)
(8888)
(8694)
创新(8522)
期刊
学报(23699)
(20544)
(19871)
经济(19871)
科学(16313)
大学(15976)
学学(15334)
研究(15313)
农业(14319)
中国(11519)
业大(8009)
(7686)
农业大学(6796)
教育(6469)
(6144)
林业(5608)
(5532)
管理(5131)
自然(4196)
科技(4156)
中国农业(4140)
自然科(3872)
自然科学(3872)
图书(3831)
财经(3471)
技术(3358)
经济研究(3346)
农林(3250)
(3250)
科技大(3055)
共检索到898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贺晓霞  曹琦琦  彭正凯  杨媚  张德涛  周而勋  
较系统地比较了水稻、玉米和小麦3种作物纹枯病菌的培养性状及其在不同培养基、温度、碳源、氮源、pH值和光照条件下生物学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供试的3种纹枯病菌菌株在菌落生长速率、菌落和菌核颜色、菌核数量和菌核在培养皿的分布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水稻、玉米和小麦纹枯病菌在Czapek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产生的菌核最多,在Richard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慢,在WA培养基上产生菌核极少或无;水稻和玉米纹枯病菌菌株生长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30℃,而小麦纹病菌枯菌株生长温度范围为5~30℃,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3种纹枯病菌菌株对供试碳源中的可溶性淀粉、蔗糖和葡萄糖能很好地利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迎青  李明海  杨媚  郑丽  赵东  周而勋  
构建了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水稻纹枯病菌遗传转化系统,并获得了一批pTHPR1转化子。为明确这些转化子的生物学特性,在转化子库中抽取10个经过验证的转化子,从温度、pH值、碳源、氮源和光照5个方面比较了它们与野生型菌株(GD-118)在生长速度、菌落颜色、菌核颜色和菌核数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25℃和35℃且pH值为5.0、7.0、8.0时,以葡萄糖和半乳糖为碳源、以甘氨酸为氮源且完全黑暗的条件下培养,转化子与野生型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有明显差异,有些转化子菌丝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野生型菌株,有些转化子菌丝生长速度则明显慢于野生型菌株;在10℃和35℃且pH值为4.0、5.0、6.0时,以葡萄糖为碳源、以...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志恒  胡积祥  王世维  侯悦  黄欣阳  李忠祥  
对采自吉林省的水稻纹枯病菌多核菌株与双核菌株进行了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测定结果表明:对于菌丝生长速度,多核菌株比双核菌株明显较快,但双核菌株菌落相对致密。多核菌株在PDA上生长最快,稻秆煎汁培养基上最慢;而双核菌株在玉米粉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孟加拉红琼脂培养基上最慢。两者菌株菌丝生长最适碳源均为可溶性淀粉和查氏培养基;多核菌株菌丝生长最适氮源为苯丙氨酸,而双核菌株为蛋白胨。光照能抑制多核菌株菌丝生长,但对双核菌株影响较小。二者菌丝生长最适温度均为30℃。多核菌株在pH值为7时菌丝生长最快;而双核菌株以pH值为8时最适。对于菌核形成,两种菌株均以玉米和查氏培养基为最适。乳糖不利于多核菌株菌核...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许文耀  吕伟成  胡秀荣  
水稻纹枯病菌野生菌株(Jgms)在含井冈霉素的PSA培养基上连续驯化24代,获得一株抗井冈霉素的突变菌株(Jgmr).毒力测定结果,井冈霉素对Jgmr的EC50为11.6766μg.mL-1,是出发菌株EC50(0.3236μg.mL-1)的36.77倍.Jgmr在不含井冈霉素的PSA培养基上连续培养1-10代后,各代在含10.0μg.mL-1井冈霉素的PSA培养基中的生长速度无显著差异,表明Jgmr具有一定的稳定性.Jgmr与Jgms的培养性状、形态特征与致病力的比较结果表明,Jgmr在PSA培养基中的生长速度、菌核形成量均比Jgms差,两者的菌落和菌丝体形态、菌核色泽与形状明显不同,Jgm...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名海  贺晓霞  杨媚  周而勋  
为明确水稻、玉米和小麦纹枯病菌之间的生化差异,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这3种作物纹枯病菌(Rhizoctoniaspp.)18个菌株的可溶性蛋白和酯酶同工酶进行比较。结果发现,3种纹枯病菌的可溶性蛋白和酯酶同工酶图谱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可溶性蛋白图谱比酯酶同工酶图谱更具多样性。水稻和玉米纹枯病菌可溶性蛋白谱带有14~19条,而小麦纹枯病菌可溶性蛋白谱带7~9条;水稻和玉米纹枯病菌酯酶同工酶谱带有5~7条,而小麦纹枯病菌仅有3条,表明它们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ntsYs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水稻、玉米和小麦纹枯病菌菌株可溶性蛋白和酯酶同工酶谱带均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春霞  李加智  何明霞  蔡志英  
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和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 Simmonds)均能引起橡胶炭疽病的发生,胶孢炭疽菌是主要病原。通过对2种橡胶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胶孢炭疽和尖孢炭疽的最适温度均为28℃。胶孢炭疽在全光照的条件下,菌落直径最大;而尖孢炭疽在光暗交替的环境下,菌丝生长最好。2种炭疽菌生长的适宜pH值均为6~8。它们对碳源的利用有较大差异,胶孢炭疽在麦芽糖上生长最好,而尖孢炭疽在甘露醇和乳糖上生长较好。2种炭疽菌对甲基托布津的敏感性差异显著,尖孢炭疽有较强的耐药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孟祥东  傅俊范  周如军  严雪瑞  
对保护地几种主要园艺作物的灰霉菌(Bortrytis cinerea)进行了生物学特性比较、致病性测定和可溶性蛋白质电泳研究,并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菌株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个灰霉病菌可分成3类,第1类为草莓灰霉菌和葡萄灰霉菌;第2类包括番茄灰霉菌和黄瓜灰霉菌;第3类为辣椒灰霉。葡萄灰霉菌和辣椒灰霉菌更容易侵染草莓,因此,在田间彼此应避免间作和复作,番茄和黄瓜可以选择其一适当与草莓进行间作和复作,番茄和黄瓜之间应避免间作和复作。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易润华  陈玉娟  韩静仪  胡倩  李慧琪  吴海燕  
【目的】对广东省徐闻县2~3年生石碌含笑嫁接苗枯梢病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分析其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病枝表皮削除后,取病组织接种到PDA培养基中,25~30℃黑暗培养后,得到纯培养物,将其接种到健康寄主,测定其致病性。将病原菌的ITS、组蛋白HIS、延长因子TEF和微管蛋白TUB的基因扩增测序后,在Gen Bank进行序列比对,采用邻接法(NJ)和贝叶斯法(BI)进行多基因位点系统发育分析,确定病原菌与近缘种的关系。根据系统发育分析以及形态学特征对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将菌饼接种到培养基中,测定不同培养基、温度、p H、碳氮源和光照处理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形成分生孢子座的影响。【结果】从病组织中分离到的菌株可引起健康植株发病,其形态学特性与间座壳菌一致。Gen Bank比对结果显示,病原菌ITS序列与间座壳菌几个种的序列同源性高于99%,而HIS、TEF和TUB基因序列与Diaporthe ueckerae的序列同源性为100%。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石碌含笑病原菌与Diaporthe ueckerae以自展支持率99%和后验概率1.00聚集在同一分枝。病原菌在不同培养基、温度、碳氮源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和产生分生孢子座数量差异显著,在p H 4-8时菌丝生长和产分生孢子座差异不明显,不同光处理对病原菌生长影响差异不显著,但对产生分生孢子座影响差异显著,12 h光照+12 h黑暗处理与12 h光照+12 h黑暗+10 min紫外线处理不利于形成分生孢子座。【结论】石碌含笑枯梢病的病原菌是D.ueckerae Udayanga et Castlebury 2015,对环境因子适应性广,仅在低于15℃和高于35℃时不产生分生孢子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志恒  黄欣阳  刘淼  杨红  孙俊  赵志慧  
对芝麻镰孢茎枯病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在供试10种培养基上均能良好生长,在查氏琼脂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上生长较快;菌丝生长温度范围10~30℃,最适温度25℃;最适pH值为7;光照抑制菌丝生长,菌丝致死温度为64℃10min。病原菌在VBC培养基上易于产孢,产生的孢子多为大型分生孢子,而在CA培养基上产生小型分生孢子较多;产孢温度范围10~30℃,最适30℃,最适pH值为9。分生孢子萌发适宜碳源为1%木糖溶液,适宜氮源为0.01%脲溶液;分生孢子在10~30℃温度间均能萌发,最适25℃;萌发最适pH值为8,光照抑制孢子萌发,分生孢...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博  杨红  傅俊范  邢志远  
对葡萄房枯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该菌在5~30℃中都能正常生长,最适温度为25℃;菌丝致死温度为56℃,10m in;分生孢子在5~30℃之间均能萌发,萌发最适温度为25~30℃;在5%蔗糖、5%葡萄汁中孢子的萌发率较高;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2℃以上。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景耀  孙丹萍  
松色二孢菌(Diplodiapinea)引起湿地松枯梢病。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最适温度为25~31℃,在全光照条件下生长最快,子实体最早形成。分生孢子在10%的湿地松和油松针叶浸汁中萌发最好,6h萌发率达90%以上,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pH值为6~7;在水滴中比在饱和湿度下萌发率高;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几乎无显著影响。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志恒  孙俊  杨红  穆丽松  张睿  
对芦笋茎枯病病株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明确其病原菌为天门冬拟茎点菌[Phomopsis asparagi(Sacc.)Bubak]。对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营养、温度、pH等条件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显著影响。病菌菌丝的生长以PSA培养基为最适;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6.0,光照对菌丝生长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菌丝致死温度为60℃10min。病菌分生孢子在加番茄汁的培养液中的萌发率明显优于其他培养液,其中以麦芽糖番茄汁中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分生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15~30℃,最适温度20℃;最适pH值为9~10,光照对孢子萌发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分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冬静  赵永强  张成玲  孙厚俊  徐振  谢逸萍  
由大蒜叶枯病菌引起的大蒜叶枯病是徐淮地区大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拟通过对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和室内高效低毒化学药剂筛选,为大蒜安全生长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十字交叉法研究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病原菌生长的最适碳源为D-木糖,氮源为硝酸钾,p H值为5~12时均生长较好,菌落直径7.55~9.15 cm,菌丝对光暗条件不敏感,但在黑暗环境下菌落直径最大,为7.30 cm,菌丝致死温度为57℃、5 min,最适温度为22℃,菌落直径为7.78 cm。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显示,5种杀菌剂对大蒜叶枯病菌的毒力差异显著,其中96%苯醚甲环唑Ec50最低,...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任建国  王俊丽  岳美云  张剑峰  
比较烟草赤星病菌和黑斑病菌基本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烟草赤星病菌和黑斑病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25~30℃和20~25℃;pH6~9培养条件更有利于烟草赤星病菌的生长;烟草赤星病菌利用葡萄糖和蔗糖的能力明显大于黑斑病菌;两病原菌对硝酸铵、硫酸铵和干酪素的利用情况基本相同,利用能力大小依次为干酪素、硝酸铵、硫酸铵;马铃薯琼脂培养基、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和蔗糖琼脂培养基对两病原菌生长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玉米粉琼脂培养基对两病原菌生长的影响无差异;扑海因和代森锰锌能完全抑制两病原菌的营养生长,百菌清和翠贝对两病原菌的生长抑制作用无明显差异,甲基托布津对赤星病菌的抑制能力强于对黑斑病菌的抑制能力。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静  梁晨  邢荷荷  
为探究茄白粉病菌的生物学特性,采用水琼脂玻片法测定不同的环境和营养因子对茄白粉病菌苍耳叉丝单囊壳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为20~25℃,最佳萌发温度为25℃,致死温度为52℃10min;适宜的萌发湿度为93%~100%,湿度越高萌发越好;充足的氧气是萌发的必要条件,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影响不大;适宜萌发的pH值为6.2,萌发率可达91%以上;碳源促进分生孢子的萌发,以葡萄糖效果最佳;氮源对分生孢子萌发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