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23)
2023(11177)
2022(9594)
2021(8735)
2020(7395)
2019(17180)
2018(16899)
2017(32521)
2016(17978)
2015(20215)
2014(20494)
2013(20645)
2012(20094)
2011(18374)
2010(18791)
2009(17272)
2008(17442)
2007(15926)
2006(14015)
2005(13084)
作者
(56165)
(47194)
(46912)
(44626)
(30075)
(22816)
(21504)
(18371)
(17837)
(17047)
(16160)
(15781)
(15229)
(15098)
(14896)
(14538)
(14419)
(13863)
(13700)
(13555)
(11968)
(11876)
(11548)
(10702)
(10701)
(10651)
(10639)
(10588)
(9769)
(9565)
学科
(83227)
经济(83149)
(47452)
管理(46172)
(35718)
企业(35718)
方法(33048)
数学(28876)
数学方法(28610)
中国(24634)
(24264)
地方(23211)
(18602)
(18170)
业经(17855)
农业(16527)
(15194)
(15036)
贸易(15022)
(14460)
(14453)
银行(14405)
(14242)
金融(14240)
(13905)
地方经济(12825)
(12158)
(12156)
环境(11953)
技术(11822)
机构
学院(266077)
大学(265238)
(110172)
经济(107759)
研究(99678)
管理(95290)
理学(80679)
理学院(79623)
管理学(78128)
管理学院(77622)
中国(74616)
科学(62939)
(57976)
(54499)
(53544)
(51115)
研究所(48450)
中心(45063)
农业(42909)
业大(42538)
(42430)
财经(39649)
北京(37149)
(36729)
师范(36308)
(35820)
(35147)
(34042)
经济学(33979)
(32903)
基金
项目(170939)
科学(132213)
研究(122446)
基金(120896)
(107286)
国家(106336)
科学基金(88328)
社会(76007)
社会科(71985)
社会科学(71961)
(68651)
基金项目(63771)
(57905)
自然(56913)
教育(55843)
自然科(55556)
自然科学(55537)
自然科学基金(54528)
资助(50192)
编号(49435)
(42523)
成果(41205)
重点(39604)
(37449)
课题(35519)
(35135)
发展(33563)
(32999)
科研(32947)
创新(32941)
期刊
(128584)
经济(128584)
研究(80804)
中国(58603)
(51116)
学报(47382)
科学(41891)
(39560)
管理(34873)
大学(34540)
农业(34337)
学学(32577)
教育(30385)
(28119)
金融(28119)
技术(22950)
业经(21913)
经济研究(20644)
财经(19889)
(18867)
问题(17322)
(17123)
技术经济(13704)
(13651)
(13554)
商业(12807)
图书(12672)
科技(12522)
统计(12363)
世界(12237)
共检索到4152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杨秀莲  施婷婷  文爱林  王良桂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GC-MS技术对3个四季桂品种盛花期花瓣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鲜花与短期超低温冰箱保存后花瓣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四季桂品种的香味主体成分比较接近,主要成分为β-紫罗兰酮、二氢-β-紫罗兰酮、顺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型)、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型)、γ-癸内酯、α-紫罗兰酮、正己醛、叶醛、顺式-芳樟醇氧化物(吡喃型)、芳樟醇、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吡喃型)、顺-3-己烯醛。短时间的超低温保存对花瓣挥发性成分和含量影响不大,因此,在测定样品较多时可以在超低温冰箱中短期保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艳  张越  陈姗姗  赵春波  赵靖  宋述尧  
【目的】明确东北地区扁豆挥发性物质的化学组成,筛选主要风味物质,为其优质栽培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对东北扁豆果荚热加工前后的挥发性物质组成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从未经热加工的东北扁豆青荚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40种,其中醛类10种、醇类6种、酮类及酯类各8种、烃类3种、羧酸类及杂环类各2种、酚类1种;40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1-壬醇(相对含量为27.46%)、青叶醛(21.75%)、己醛(8.04%)、2,5,5-三甲基-2-环己烯酮(4.89%)、反-2-壬烯醛(4.14%)等。从热加工后的东北扁豆熟荚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25...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冉慧  冯璐璐  毛运芝  周利  刘世尧  
【目的】对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樟科4种野生植物资源叶片进行精油提取、挥发性成分鉴定与组成分析,为重庆4种常见樟科植物资源化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通过代表性取样法样品采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叶片精油、利用GC-MS分离叶片精油组分,并结合计算机自动检索辅助人工解析鉴定挥发性成分。【结果】1)大叶新木姜子、粉叶新木姜子、近轮叶木姜子、毛叶木姜子样品精油提取率分别为0.211 6%、0.063 4%、0.258 4%、0.698 2%,毛叶木姜子叶片精油含量最高,粉叶新木姜子最低。2)GC-MS从4种植物叶片精油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160种,其中大叶新木姜子78种,主要含乙酸龙脑酯(9.11%)、β-桉叶醇(7.85%)、(-)-4-松油醇(7.58%);粉叶新木姜子65种,以(-)-4-松油醇(8.75%)、长叶烯(7.72%)、β-石竹烯(6.79%)为主;近轮叶木姜子67种,α-香柑油烯(7.72%)、(1R)-α-蒎烯(6.70%)、α-石竹烯(6.58%)相对含量较高;毛叶木姜子67种,主要包括D-苎烯(8.46%)、β-榄香烯(7.66%)、反式-香叶醇(7.01%)。3)大叶新木姜子叶片精油属乙酸龙脑酯型,粉叶新木姜子叶片精油属长叶烯型,近轮叶木姜子叶片精油属α-香柑油烯型,毛叶木姜子叶片精油属β-榄香烯/反式-香叶醇型,4种植物叶精油挥发性组成与含量差异主要由物种遗传背景决定。4)4种樟科植物叶片精油挥发性成分共包括烃类53种、醇类48种、酮类19种、酯类11种、醛类10种、萘类4种、苯类2种、其他13种,4种植物叶片精油挥发性组成均以烃类、醇类为主,烃类和醇类化合物多数具有较强的香气,是样品叶片精油芳香气味的主要来源。【结论】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种野生樟科植物资源叶片精油挥发性成分种类与组成特征,主要功能性组分相对含量较高,生物活性显著,样品精油主要挥发性组分的产业化应用价值高,为重庆野生精油植物资源化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元成  张萌  周晓星  单玉莹  孙振元  李振坚  
[目的]药用石斛花朵有解郁补虚、清热消炎功效,常用于茶饮、食疗。研究5种石斛花朵的挥发性成分及其含量,探明其香气组成,以期为石斛花保健功效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了肿节石斛、棒节石斛、玫瑰石斛、束花石斛、报春石斛花朵的挥发性成分。[结果]5种石斛花朵中,共鉴定出110个挥发性成分,主要成分为烷类、烯类、醇类、酮类等。肿节石斛、棒节石斛、玫瑰石斛、束花石斛的花朵挥发性成分皆为首次测定。[结论]不同石斛花朵的芳香成分不尽相同,肿节石斛为芳樟醇、罗勒烯、β-石竹烯;棒节石斛为罗勒烯、β-石竹烯;玫瑰石斛为d-柠檬烯、蒎烯、罗勒烯;束花石斛为罗勒烯、蒎烯、芳樟醇。棒节石斛和肿节石斛中含有具有解郁功效的β-石竹烯。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华堂  黄文忠  朱颖茵  张学锋  赵红霞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质谱联用法分别对中蜂龙眼蜜和意蜂龙眼蜜样品进行挥发性成分分离检测,并结合中药色谱指纹图谱评价系统建立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结果表明:供试中蜂龙眼蜜和意蜂龙眼蜜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种类相近,但各组分的相对百分比含量差异显著(P<0.05);共分离鉴定出38种挥发性成分,分别建立了由16个共有峰组成的中蜂龙眼蜜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以及由15个共有峰组成的意蜂龙眼蜜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其中,乙酸苯乙酯仅在中蜂龙眼蜜样品中被检出,其相对百分比含量为2.22%±0.40%,而在意蜂龙眼蜜样品中无检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园  向思敏  王江波  吴翠云  唐章虎  龚涵  张雪  徐娟  
分别采用甲基叔丁基醚(MTBE)萃取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法提取成熟期(盛花后180 d)库尔勒香梨果实的挥发性物质,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在筛选适宜的挥发性物质提取方法的基础上,比较果实不同组织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差异。结果表明:相较于MTBE萃取,HS-SPME对库尔勒香梨挥发性物质有更好的萃取效果。MTBE-GC-MS法在库尔勒香梨中共检测到15种挥发性物质,未检测到酯类、芳烃及酮类物质;HS-SPME-GC-MS法共检测到98种化合物,主要为醛类、酯类、醇类以及萜烯类,(E)-2-己烯醛、己醛、α-法尼烯、1-壬醇、乙酸己酯是其主要挥发性物质;果皮比果肉含有更丰富的挥发性物质,32种物质为果皮所特有。进一步利用GC-MS对果肉中初生代谢物质进行分析,共检测到果糖、葡萄糖、山梨醇等共17种糖以及苹果酸等共8种酸,糖酸比为71.49。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悦齐  李春生  李来好  杨贤庆  陈胜军  吴燕燕  赵永强  魏涯  
为探明鱼露在不同发酵时间点挥发性物质的差异以及脂肪酸对传统鱼露的香气物质形成的影响,实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鱼露发酵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在5个不同发酵时间点的鱼露样品中共检测出7大类56种挥发性化合物,并用内标法对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定量。以OVA值为依据,从56种挥发性化合物中筛选出12种对鱼露风味轮廓贡献显著的主体呈香化合物如3-甲硫基丙醛等。鱼露的主体特征风味可描述为蘑菇香味、土豆香味、麦芽香味、香草味、水果香味和鱼腥味。鱼露中的脂肪酸主要分布范围为C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毛运芝  冯璐璐  冉慧  刘世尧  
【目的】对缙云山5种野生乡土楠木植物资源叶片精油进行提取和成分鉴定,分析5种楠木植物精油挥发性成分组成差异研究和亲缘关系,为野生乡土楠木类资源的开发应用与分类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按照代表性原则于7月初在叶片年光合效率最高时采样,采用水蒸气蒸馏法进行叶片精油提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离,计算机自动检索辅助人工解析,对缙云山5种乡土楠木资源叶片精油组分进行鉴定与差异分析,用SPSS 19.0软件对挥发性组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缙云山5种乡土野生楠木植物资源叶片精油提取率分别为0.313 5%、0.003 6%、0.096 4%、0.075 3%和0.070 7%,白楠出油率最高,雅安琼楠次之,峨眉楠最低,白楠是峨眉楠的87倍。通过GC-MS鉴定,从5种乡土野生楠木植物资源叶片精油中共鉴定出挥发性组分187种,其中白楠78种,主要为喇叭烯(2.911 0μg·g~(-1))、δ-卡迪烯(2.043 5μg·g~(-1))和α-杜松醇(1.634 9μg·g~(-1));峨眉楠62种,主要为正十六烷酸(0.230 4μg·g~(-1))、亚油酸(0.076 3μg·g~(-1))和植醇(0.058 6μg·g~(-1));雅安琼楠79种,主要为α-蒎烯(1.687 1μg·g~(-1))、δ-卡迪烯(1.316 0μg·g~(-1))和乙酸龙脑酯(1.249 2μg·g~(-1));贵州琼楠79种,主要为α-蒎烯(1.607 5μg·g~(-1))、δ-卡迪烯(1.448 7μg·g~(-1))和古巴烯(1.393 9μg·g~(-1));利川润楠54种,主要为13-烯十四醛(6.495 7μg·g~(-1))、十四醛(2.375 4μg·g~(-1))和癸醛(0.934 7μg·g~(-1))。从成分种类上看,缙云山5种乡土野生楠木植物资源叶片精油挥发性组分以烯烃和醇类为主,此外还有酯类、烷烃类、醛类、萘类、酮类、有机酸类、苯类和其他多种化合物类型;但共有性成分少,仅有7种。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5种乡土野生楠木植物资源可明显分为3类,雅安琼楠和贵州琼楠植物叶片挥发性成分组成相似,聚为一类;峨眉楠和利川润楠聚为一类;而白楠挥发性组分明显不同于其他几种,单独聚为一类。【结论】缙云山5种乡土楠木植物资源叶片精油挥发性组分均以烯烃和醇类为主,但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叶片精油化学分类研究结果与传统形态学的亲缘关系具有一定差异。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学敬  李聪  王玉峰  王赟  张万刚  徐宝才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德州扒鸡的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方法]以德州扒鸡为试验材料,用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结合GC-MS分析德州扒鸡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对萃取头、样品量、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等因素进行优化,并分别用非极性柱TR-5MS和极性柱DB-WAX进行双柱定性分析,确定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种类。加0.01 M L 2-辛醇(质量浓度为82.5μG·M L-1)作为内标,准确定量其风味成分。根据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通过风味强度计算,确定其对德州扒鸡整体风味的贡献大小。[结果]SPME法分析德州扒鸡风味成分的最佳条件为75μM CAR/PDMS萃取头、样品量3 G、萃取温度60℃、萃取时间45 ...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吴燕燕  王悦齐  李来好  王锡昌  杨贤庆  蔡秋杏  赵永强  辛少平  
为探究不同生产工艺对腌干带鱼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实验采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新鲜带鱼、传统和发酵腌干带鱼的风味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电子鼻能对不同处理方式腌干带鱼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有效区分,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96.44%,第二主成分贡献率为2.60%。采用HS-SPME-GC-MS法在新鲜带鱼、传统腌干带鱼和发酵腌干带鱼中分别检测出27、45和56种挥发性物质,醛类、醇类和酮类是构成腌干带鱼挥发性风味差异的主要化合物。研究表明,鱼肉的特征风味物质包括己醛、苯甲醛、辛醛、(E,E)-2,4-庚二烯醛、1-辛烯-3-醇、己醇、3-甲基丁...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熊敏  周明芹  向林  吴华  陈龙清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蜡梅鲜花与干花中的挥发油,并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对蜡梅鲜花与干花挥发油的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蜡梅鲜花与干花的挥发油提取率分别为0.57%、0.71%。从蜡梅鲜花挥发油中鉴定出45种化学物质,占挥发油色谱总峰面积的92.62%;从蜡梅干花中鉴定出41种化学物质,占挥发油色谱总峰面积的87.08%。蜡梅鲜花与干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基本一致,主要成分为石竹烯、长叶烯、β-揽香烯、大叶香烯、茅苍术醇、α-愈创木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朱春华  李进学  高俊燕  周东果  龚琪  岳建强  
利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云南德宏栽培的小莱檬、塔西提2个莱檬品种果皮精油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莱檬、塔西提莱檬果皮精油中分别检测到17种和24种挥发性成分,烯烃类物质是莱檬果皮精油挥发性的主要组分,其中特征香气成分D-柠檬烯含量最高,β-蒎烯、γ-萜品烯次之。塔西提莱檬特征香气成分物质种类和含量高于小莱檬。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哲辉  刘园  王江波  张红艳  吴翠云  徐娟  
为探究梨果皮挥发性物质和感官属性之间的潜在联系,为梨的风味品质育种和采后贮藏等提供理论支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库尔勒香梨(Pyrus sinkiangensis)、雪花梨(P. bretschneideri)及黄冠梨(P. bretschneideri)果皮挥发性物质;组建15人的感官评价小组对3个品种梨果实香气品质进行快闪剖面分析;并进行感官评分与挥发性物质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3个品种梨果实中分别检测到50、48和37种挥发性物质,且均以醛类、萜烯类和脂肪酸类为主,占总挥发性物质的85%左右;库尔勒香梨以脂肪酸类及醛类含量占优,雪花梨以萜烯类含量占优,黄冠梨中各类物质含量均为最低。3个品种梨果实中属性强度最高的均为果香,属性强度最低的则为酸味;库尔勒香梨中,仅甜香属性显著高于雪花梨,而除莲雾味外的其他香气属性均显著高于黄冠梨。感官评分与挥发性物质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戊二酸二甲酯、丁香酚、2-十一烯醛、2-乙基-3-羟基己基-2-甲基丙酸酯、3-亚甲基-1-氧代螺环[4.5]癸-2-酮等8种挥发性物质的含量与花香、青草香和果香等多种感官属性的评分呈显著正相关。感官评价和代谢物的关联分析有助于解析影响梨果实风味的关键化合物。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胡文杰  高捍东  
为分析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叶片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金钱松叶片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对金钱松叶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以面积归一法计算各个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从挥发油中检测出49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3.35%。其主要成分是:(+)-α-蒎烯(31.72%),石竹烯(18.57%),β-瑟林烯(6.16%),α-衣兰油烯(5.71%),β-榄香烯(5.64%),α-愈创木烯(5.28%),β-桉叶烯(3.36%)等,占挥发油总量的82.92%。可为金钱松的深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吕金顺  
The volatile and semi-volatile components in flower of Elaeagnus angustifolia were extracted by using 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extraction and extraction respectively from steam and water residue, a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were determined by GC-M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mponents from ...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