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99)
2023(4430)
2022(3870)
2021(3623)
2020(2998)
2019(6781)
2018(6520)
2017(12907)
2016(7219)
2015(7523)
2014(7560)
2013(7521)
2012(7072)
2011(6579)
2010(6500)
2009(5880)
2008(5882)
2007(5236)
2006(4636)
2005(4156)
作者
(22550)
(19088)
(18814)
(17963)
(11764)
(9397)
(8354)
(7279)
(6911)
(6840)
(6464)
(6409)
(6292)
(6023)
(5948)
(5726)
(5710)
(5433)
(5408)
(5388)
(4832)
(4624)
(4588)
(4337)
(4274)
(4230)
(4128)
(4071)
(3950)
(3913)
学科
(30555)
经济(30525)
(16720)
管理(15718)
方法(13363)
(11884)
企业(11884)
数学(10712)
数学方法(10577)
地方(9662)
(9226)
(7713)
农业(6985)
中国(6600)
(6572)
业经(6341)
理论(5136)
(5038)
地方经济(4722)
(4452)
金融(4451)
环境(4293)
(4080)
银行(4063)
(3935)
贸易(3932)
(3927)
技术(3903)
(3808)
财务(3803)
机构
学院(103789)
大学(101923)
研究(39503)
(38116)
经济(37260)
管理(35767)
理学(30752)
理学院(30247)
管理学(29550)
管理学院(29342)
中国(27970)
科学(27488)
(21976)
(21767)
(21369)
研究所(19845)
(18421)
中心(17441)
农业(17377)
业大(16961)
(16570)
师范(16355)
(15316)
财经(14795)
(14086)
(13755)
北京(13682)
(13489)
(13332)
师范大学(13208)
基金
项目(73898)
科学(58039)
基金(54372)
(50064)
研究(49761)
国家(49651)
科学基金(41141)
社会(32068)
社会科(30423)
社会科学(30414)
基金项目(29754)
(29674)
自然(28046)
自然科(27356)
自然科学(27347)
自然科学基金(26840)
(25240)
资助(22728)
教育(21848)
编号(17868)
(17386)
重点(17213)
(15790)
计划(15255)
(14672)
科研(14379)
成果(14022)
(13958)
创新(13748)
国家社会(13657)
期刊
(43140)
经济(43140)
研究(27917)
学报(21381)
(20426)
科学(19577)
中国(18832)
大学(14963)
学学(14441)
农业(13764)
(13235)
管理(11714)
(8472)
金融(8472)
教育(8434)
(7527)
业经(7349)
财经(7235)
(7020)
资源(6830)
经济研究(6521)
(6387)
旅游(6387)
(6387)
(6288)
技术(6240)
问题(6026)
(5977)
业大(5418)
学刊(5139)
共检索到1494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何庆元  张宇龙  韩伟  徐智明  李正鹏  任义  杨豪  詹秋文  
选取25份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系在淮河中下游地区进行2年的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鉴定,并用66对在8条染色体上分布基本均匀的SSR标记对25份品系进行基因分型。结果表明,苜蓿的产量相关性状(鲜重、株高和主茎节数)均受到年份、茬次和品系的显著性影响,第2年的产量是第1年的2.24倍。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也都受到3个因素的显著影响,粗脂肪含量仅受到品种和茬次的显著影响。并且第1茬和第2茬的产量最高,品质最好。苜蓿产量与株高和主茎节数之间没有相关性,分蘖数是产量的决定因素。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5个品种分为3个亚群,其中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单独聚为1个亚群,相对高产的5个品系聚为1个亚群,其余21个品种聚为1个亚群;基因型聚类分为2个亚群,7个半休眠品系聚为1个亚群,其他的聚为另1个亚群。育种中,亲本选配应在选择表型高产优质、性状互补的基础上,同时选择基因型差异较大的,才更有利于选育出优良组合。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单磊  魏开建  张桂蓉  邹桂伟  王卫民  
利用12对微卫星引物对长江中下游4个二倍体泥鳅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个微卫星位点在武汉、洞庭湖、鄱阳湖和太湖4个种群中总共检测到64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2~11,平均等位基因数为5.3。每个种群的平均等位基因丰度(AR)为3.502~4.615,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395~0.517,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360~0.515,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32~0.465,说明4个种群表现出中度的遗传多样性。在12个位点中有4个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HWE),每个种群均不同程度偏离HWE,表现为杂合子不足。种群间遗传分化系...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谭云飞  蓬国辉  熊礼静  彭波  吴毅博  宋朝伟  白旭峰  
用8个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分子标记分别对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的13个克氏原螯虾野生群体的等位基因数(Na)、期望杂合度(He)、观测杂合度(Ho)、多态性信息含量(PIC)、Hardy-Weinberg平衡指数与遗传距离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各群体不同标记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3~5个,平均期望杂合度、平均观测杂合度与多态性信息含量分别分布在0.37~0.57、0.23~0.48与0.40~0.56,表明在这些群体中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距离聚类分析得出:13个克氏原螯虾群体初步分化为3个类群,分别为以太湖(TH)与鄱阳湖(PYH)为代表的类群,以重庆与巢湖为代表的类群和以洪湖、洞庭湖与洪泽湖等为代表的类群。以上结果表明我国具有遗传多样的克氏原螯虾种质资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范亚民  何华春  崔云霞  吴涛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湖泊水域面积日益缩小,不仅影响了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也造成了湖泊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的破坏及湖泊水环境质量的下降。以淮河中下游洪泽湖为例,通过收集洪泽湖地区1930~2001年不同时期的地形图和遥感影像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RS)技术的支持下对洪泽湖地蛆70多a来水域动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30~1961年,洪泽箕面积减少了130.3km2,年均递减率为0.23%;1961~1971年,洪泽湖面积减少了31.99km2,年均递减率为0.17%;1971~2001年,洪泽湖面积减少了154.93km2,年均递减率为0.3%;193...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武茹  王姣梅  夏胜明  凌霄霞  谢国生  
2018年,结合大田和盆栽试验比较了9个供试杂交中稻品种的平均生育期、平均产量、平均光能生产效率、平均积温生产效率、温室气体(CH_4、N_2O)累积排放、开花期耐热性和再生力,并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了供试品种对于长江中下游气候变暖和作再生稻种植的适应性。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综合农艺性状表现不同程度的差异;根据平均隶属函数值的大小,从9个杂交水稻品种中筛选出综合性状较优的品种C两优华占、两优6326、荃优华占和隆两优3188;其中,隆两优3188的产量较高,耐热性强,生育期为140d,作再生稻种植时要适时早播;两优6326、C两优华占和荃优华占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作再生稻种植;筛选出的4个杂交中稻作再生稻大面积种植可以减缓水稻生产对在长江中下游稻区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徐浩  鲁翠云  郭薇  孙效文  
利用30个微卫星标记分析了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4个品系,即芬兰虹鳟、挪威虹鳟、美国金鳟及日本金鳟的遗传多样性,并对部分品系2005年及2011年采集的样品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了在养殖及育种的选择压力下同品系虹鳟的遗传多样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30个微卫星标记均可用于4个虹鳟品系的种质鉴定;②4个品系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77~5.80,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90 6~0.722 1,平均观察杂合度为0.587 5~0.786 1,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535 0~0.647 0,说明4个品系均属高度多态,遗传多样性较高;③计算4个虹鳟品系遗传距离,并进行聚类分析...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姚海芹  刘福利  王飞久  梁洲瑞  汪文俊  孙修涛  李晓蕾  
为获取3个食用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新品系("海天1号"、"海天2号"、"海天3号")和"黄官1号"海带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信息,为海带种质保存及新品系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从2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8对扩增效果好的引物,对4个海带品系的120个样本进行了种群遗传分析。结果显示,8对引物共检测到28个具有多态性的等位基因,9个特异性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等位基因数为4.6250个。4个海带品系的Nei?s基因多样性(H)和香农指数(I)平均值分别为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彪   南丽丽   姚宇恒   夏静   汪堃   陈洁   何海鹏  
探究苜蓿种质资源亲缘关系,为苜蓿品种鉴定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采用ISSR和SSR分子标记方法对30份苜蓿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12条ISSR标记引物共扩增出125条带,多态性条带117条,多态性条带比率(PPB)为93.01%。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香农多样性指数(I)均值分别为1.465 9,0.281 3,0.431 4;12条SSR标记引物共扩增出152条带,多态性条带144条,多态性条带比率(PPB)为94.05%。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香农多样性指数(I)均值分别为1.542 7,0.313 9,0.470 1。2种标记遗传相似系数及聚类分析表明,材料Zxy2010p-7900、Zxy2010p-7740可单独分为一类,与其他材料亲缘关系较远;清水紫花苜蓿、陇东紫花苜蓿、甘农4号杂花苜蓿可分为一类,其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较大,亲缘关系较近。2种标记方法客观真实地检测出供试苜蓿种质的亲缘关系。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黄妮  刘殿伟  王宗明  
生态安全是指能够维持和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不损害和威胁生态系统本身健康和完整性的生态系统状态,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达到高度和谐状态。生态安全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本文从辽河中下游流域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了辽河中下游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运用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对研究区1986年、2000年2个时段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虽然近几年的退耕还林等生态环境建设活动,使得辽河中下游流域的生态安全状况有所好转,2000年流域整体生态安全指数比1986年增加0.08,但是目前流域的生态安全状况...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玉强  和留宪  马耀光  李宝琪  李嘉楠  昝伯阳  
【目的】研究渭河中下游铬(Ⅵ)的分布及迁移转化规律。【方法】以铬(Ⅵ)含量为测定指标,采用三点三线法,于2011-03采集渭河中下游陕西段13个水文监测站附近的水样,研究渭河河水中铬(Ⅵ)含量的分布规律;此外,采集了陕西段主要城市排污口污水及代表性断面的底泥,研究污染源及泥沙吸附作用对渭河中下游河水中铬(Ⅵ)含量的影响,并采用一维稳态水质模型模拟了渭河中下游铬(Ⅵ)的沿程迁移规律,对水流自净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从上游至下游,渭河中下游陕西段河水中铬(Ⅵ)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西安段代表断面河水中铬(Ⅵ)含量达到最大,为0.113mg/L;对渭河中下游陕西段各主要城市排污口污水中铬(...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瑞霞  张震宇  鲁鹏  周昆叔  张瑞云  
"数字地球"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为环境考古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机会,以多学科交叉为主要特征的环境考古研究越来越倚重数字信息的获取与应用,"数字环境考古"概念也顺应而出。黄河中下游作为中国新石器文化重要策源地,也是夏、商时期中国经济、政治与文化中心,长期以来受到考古与环境考古研究的高度重视。文章从黄河中下游数字环境考古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等方面进行讨论,试图叩响黄河中下游数字环境考古研究之大门,为今后数字环境考古研究的广泛与深度开展提供些许借鉴。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唐毅  郑永华  刘建虎  付梅  吴荣华  冯兴无  
2011年4月对横江中下游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种类、现存量、群落组成和生物多样性,评价了横江流域水质营养状况。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26科33属78种(含变种)。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以硅藻和绿藻为主,分别占藻类总种数的71.80%和16.67%。优势种主要有变异直链藻(Melosira varians C.a.ag)、偏肿桥弯藻(CyMblla veatriCosa Kütz)、短小舟形藻(naviCula exigua(grey.)Mull.)、普通等片藻(DiatoMa vulagare bory.)、系带舟形藻(naviCula CinCta(ehr.)Kütz)、中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缪恒彬  陈发棣  赵宏波  房伟民  石丽敏  
【目的】揭示选育出的菊花新品种遗传多样性并建立ISSR指纹图谱,为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选用21个ISSR引物,对新选育的25个小菊品种的基因组DNA进行随机引物PCR扩增。【结果】共获得122条扩增带,其中多态性谱带114条,占扩增谱带数的93.4%;品种间相似系数变幅在0.282~0.757;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6390,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620,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为0.5323;在21个引物中,引物ISSR35扩增的谱带可把25个品种完全区分开。【结论】ISSR标记技术能较好地从分子水平揭示出菊花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并能有效应用于菊花品种指纹图谱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昕芫  娄金秀  刘清源  胡健  张英俊  
【目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被誉为牧草之王,近年来,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紫花苜蓿质量与产量仍不足以满足中国畜牧业发展的需求。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紫花苜蓿根瘤菌遗传多样性,为紫花苜蓿高效固氮根瘤菌的筛选与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表面消毒和平板划线法从根瘤中分离纯化根瘤菌单菌落;使用BOX-PCR方法对供试菌株进行基因型划分;选取代表菌株进行持家基因(atpD、glnII和rpoB)和共生基因(nifH和nodC)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从中国东北和华北19个采样地共分离纯化了499株根瘤菌,BOX-PCR可将供试菌株分为37种BOX型,BOX型存在显著的地理分布现象,同时寄主品种对根瘤菌基因型具有一定的选择作用。97.60%(487/499)的根瘤菌为Sinorhizobium meliloti。其余12株分别为S. adhaerens、Mesorhizobium huakuii、Rhizobium loessense、R.mesosinicum、R. vignae、Mesorhizobium sp.和Phyllobacterium sp.,这12株根瘤菌仅在中国东北地区发现,华北地区根瘤菌均为S. meliloti。3个持家基因在紫花苜蓿根瘤菌种间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一致,但其揭示优势种S. meliloti的种内多样性存在差异。共生基因系统发育结果显示,在根瘤菌属间和属内发生了共生基因的水平转移现象。nifH在S.meliloti种内显示出比nodC更丰富多样性。【结论】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紫花苜蓿根瘤菌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根瘤菌存在显著的地理分布特征和寄主选择现象。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陈会娟  刘明典  汪登强  董微微  吕浩  陈大庆  李云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长江是其重要的种质资源库。为了研究长江中上游鲢群体遗传多样性现状,比较中上游群体的遗传分化,本研究采用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b基因(Cyt b)和控制区(D-loop)序列分析了长江中上游鲢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状况,为鲢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采集了长江中上游江津(JJ)、宜昌(YC)、嘉鱼(JY)、黄冈(HG)等4个鲢群体共151尾样本。结果表明:135条Cyt b序列共检测出53个多态位点和19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