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64)
2023(5278)
2022(4384)
2021(4342)
2020(3508)
2019(8554)
2018(8211)
2017(15734)
2016(8312)
2015(9359)
2014(8954)
2013(9299)
2012(8872)
2011(8273)
2010(8125)
2009(7561)
2008(7383)
2007(6202)
2006(5590)
2005(5307)
作者
(23980)
(20070)
(20001)
(19192)
(12765)
(9633)
(9083)
(7837)
(7705)
(7097)
(7037)
(6731)
(6726)
(6498)
(6448)
(6226)
(6020)
(5805)
(5700)
(5480)
(5240)
(4916)
(4782)
(4561)
(4524)
(4423)
(4300)
(4046)
(4004)
(3985)
学科
(44669)
经济(44639)
方法(19579)
管理(18955)
(18531)
数学(18455)
数学方法(18338)
中国(14647)
(12460)
企业(12460)
(11901)
(10445)
贸易(10440)
(10245)
地方(8823)
(8585)
(7930)
农业(7578)
(7382)
业经(6943)
(6433)
(6421)
金融(6420)
(6205)
银行(6198)
结构(6152)
(6102)
(6069)
关系(6012)
环境(5966)
机构
大学(126343)
学院(122838)
(65649)
经济(64935)
研究(52232)
管理(44296)
中国(41032)
理学(38405)
理学院(37899)
管理学(37378)
管理学院(37133)
科学(29157)
(28030)
(26650)
(26271)
研究所(24528)
经济学(22631)
中心(22041)
(21761)
财经(21688)
经济学院(20458)
(20147)
(18472)
北京(18432)
农业(17175)
科学院(16891)
业大(16671)
财经大学(16414)
(15989)
师范(15835)
基金
项目(83333)
科学(66947)
基金(64938)
研究(59699)
(58156)
国家(57814)
科学基金(48369)
社会(41852)
社会科(39912)
社会科学(39906)
基金项目(33407)
自然(29609)
自然科(28946)
自然科学(28937)
自然科学基金(28475)
资助(27571)
(27106)
教育(26213)
(24836)
编号(20930)
(20830)
中国(20558)
国家社会(19661)
重点(19488)
(18995)
教育部(17907)
成果(17221)
(16498)
人文(16407)
科研(15989)
期刊
(68157)
经济(68157)
研究(41866)
中国(23709)
(19895)
科学(19715)
学报(19563)
(17890)
管理(16253)
大学(15208)
学学(14363)
农业(14315)
经济研究(12858)
财经(11581)
(11441)
金融(11441)
世界(10524)
(10227)
(10209)
问题(9896)
国际(9375)
技术(8915)
(8863)
教育(8401)
业经(8278)
统计(7186)
技术经济(6858)
资源(6533)
经济问题(6093)
(5963)
共检索到1882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落成  
解放以后,中国的地区粮食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1984年以来,总的变化趋势是:粮食生产从南方地区向北方地区转移。虽然目前还没有明显转移到西部地区,但从发展的观点看,西部地区将成为中国的三大粮食生产的区域之一。在2030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将达到7亿t,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35%、50%和15%,南方与北方地区的比例是1∶1.5。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梅方权  
中国人口的继续增长,将在21世纪30年代达到高峰期,耕地将继续减少,人民生活开始进入富裕阶段。21世纪前期中国粮食状况如何,举世瞩目。分析表明:到21世纪的30年代,中国的16亿人口不仅能自己养活自己,而且能由小康水平进入到富裕的食物消费水平。21世纪初期是中国粮食、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发展历史时期。人口继续增长,在21世纪30年代达到高峰期,耕地将减少到更低的低谷,非耕地资源开发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人民生活将开始进入富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的粮食状况如何,成了举世瞩目的重大问题。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晓勇  张橹  
“中国的粮食问题:现状分析及21世纪的预测”国际讨论会综述[美]南希·赫斯特第一次会议:可供选择的长期预测“一个农学家的观点”──世界观察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LesterR.Brown)存四个因素对于全球粮食问题有着广泛的影响。即:(1)由于海洋...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潘石  
粮食,中国最大的问题———序胡岳岷著《21世纪:中国能否养活自己?》潘石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22%的世界公民拥挤在只有世界平均水平1/3的耕地上找饭吃。吃饭问题,就毫无疑义地成了最大的问题。由于耕地不仅不是一个可以无限扩大的增量,而且随着经济发展,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殷培红  方修琦  马玉玲  田青  
利用2000—2003年县级统计数据,揭示21世纪初我国粮食供需的空间格局。我国粮食供需平衡以东西分异规律为主,其次是南北分异。地势第二级阶梯以东,主要余粮区分布最广,北方明显多于南方;胡焕庸线以西,常年缺粮区为主;两线之间,潜在缺粮区居多。东北地区、华北平原生产全国近70%的余粮。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既是我国温饱水平缺粮总数最多的地区,也是第三大余粮生产区。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农牧交错带,温饱水平缺粮总量列第二位,是我国粮食安全最脆弱的地区。上述地区主要位于环境变化敏感地带,粮食安全自然风险最大。因此,加强环境变化对粮食供需平衡的影响研究,对深入认识我国粮食供需平衡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笑涓  曲长祥  
21世纪我国粮食消费的新趋势张笑涓曲长祥一、建国以来我国粮食消费的简要回顾回顾我国粮食消费的历史过程,有两个突出表现:一是1978年前后的差异性。1978年以来实行改革开放,整个经济体制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有些是根本性改变,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粮食消费...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21世纪的绿色食品──人工合成粮食为了解决人口增长与粮食供求之间的矛盾,科学家们正在探寻各种有效的捷径。生物技术专家们利用示踪原子等方法已经证明,在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经过电子传递,不仅能生产碳水化合物,而且能生产蛋白质、脂肪、淀粉、葡萄糖、维生素...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新平  王克林  
湖南粮食发展具有自然资源和条件优越、科技水平高、基础较好的优势。 2 1世纪前期 ,面对中国加入 WTO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湖南粮食产业应在创造良好区域经济环境 ,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 ,采用调整总量和品种结构、加大稻米深加工、扩大出口创汇和提高科技含量等途径 ,实现自身高效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新平  杨林章  
长江流域光、热、水、土等农业资源时空组合优势明显 ,土地自然生产力较高 ,粮食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2 1世纪初中国加入WTO以后 ,长江流域作为“大米带”的优势将更为明显。长江流域粮食产业发展除应考虑国家宏观发展战略 ,需要采用与国家粮食产业发展相协调的政策体系外 ,还应解决自身存在的总量不稳、产业化程度低、产业效益差以及品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聂常乐  姜海宁  段健  
粮食安全与国际粮食贸易是世界各界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而已有研究对此关注依然有限。文章尝试利用2000—2018年231个国家和地区的粮食贸易关系数据,采用网络密度、平均距离、聚类系数等复杂网络指标,对全球粮食贸易网络演化规律及其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球粮食贸易网络逐渐趋于复杂化,网络发育程度逐渐增强,全球粮食贸易组团始终处于不断分化融合的动态演化中;2000—2018年全球粮食贸易格局发生重塑,中亚和东南亚在全球粮食贸易网络中地位逐渐上升,而欧洲则呈下降态势;法国、美国、加拿大、荷兰、南非、英国是全球粮食贸易网络中的核心国家,在全球粮食贸易网络中处于枢纽地位,而中国在其中的影响力较低。最后从自然、经济、政治、政策及文化等方面对其演化机制进行分析。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周文保  林翊华  欧阳怀东  王家丽  王梦浩  魏建华  
粮食主产区在全国农业发展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全面总结了农村改革以来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剖析了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提出了 2 1世纪初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的思路和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玉茹  任新平  
粮食安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粮食流通是粮食安全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一环。文章选择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考察了在世界市场体系框架下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流通状况,对粮食的流向、流量和流通费用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分析,认为粮食流通成本过高对当时的粮食安全产生了较大的负面效用。它造成了粮价的大幅波动,因赈粮不能及时运到也大大影响赈灾救荒的效果。同时,还导致国产米谷与洋米麦的竞争失败,使得粮食产区相对过剩而引发“谷贱伤农”,给粮食安全带来长期的隐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