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12)
- 2023(7407)
- 2022(6115)
- 2021(6221)
- 2020(5010)
- 2019(11834)
- 2018(11874)
- 2017(20932)
- 2016(12233)
- 2015(14283)
- 2014(14266)
- 2013(13515)
- 2012(12672)
- 2011(11776)
- 2010(11960)
- 2009(10607)
- 2008(10502)
- 2007(9150)
- 2006(8344)
- 2005(7821)
- 学科
- 济(42497)
- 经济(42448)
- 管理(24569)
- 业(21902)
- 中国(21875)
- 教育(20090)
- 方法(17080)
- 企(16438)
- 企业(16438)
- 数学(14961)
- 数学方法(14801)
- 贸(12061)
- 贸易(12053)
- 易(11875)
- 农(11519)
- 理论(10677)
- 学(10071)
- 财(9081)
- 制(8825)
- 教学(8818)
- 发(8331)
- 业经(8185)
- 银(7908)
- 银行(7903)
- 行(7677)
- 融(7464)
- 金融(7463)
- 农业(7111)
- 技术(7072)
- 发展(6972)
- 机构
- 大学(168736)
- 学院(162068)
- 济(68234)
- 经济(66867)
- 研究(65469)
- 管理(52663)
- 中国(45898)
- 理学(44367)
- 理学院(43716)
- 管理学(42992)
- 管理学院(42661)
- 京(38711)
- 科学(35227)
- 所(32512)
- 范(32429)
- 师范(32235)
- 教育(31049)
- 财(30711)
- 研究所(29506)
- 中心(27554)
- 师范大学(26748)
- 北京(26580)
- 江(24338)
- 财经(24230)
- 院(23169)
- 经济学(22624)
- 经(22345)
- 农(20548)
- 经济学院(20291)
- 技术(19481)
- 基金
- 项目(100150)
- 研究(83375)
- 科学(80218)
- 基金(70307)
- 家(60780)
- 国家(60187)
- 社会(51530)
- 科学基金(49688)
- 社会科(48585)
- 社会科学(48575)
- 教育(46505)
- 省(36092)
- 编号(35519)
- 基金项目(35018)
- 划(34097)
- 成果(32837)
- 资助(29563)
- 课题(28299)
- 自然(27854)
- 自然科(27231)
- 自然科学(27225)
- 自然科学基金(26777)
- 部(25968)
- 重点(24484)
- 年(23509)
- 发(23351)
- 教育部(23249)
- 中国(22674)
- 性(22442)
- 国家社会(21488)
共检索到2653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郭礼贤 饶耀平
面对21世纪教育国际化和全球化趋势,中国比较教育经历了范式的转变,表现为利用方法论工具,构筑新的理论框架,加深(或拓宽)研究的领域。通过对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有关国际和比较教育的会刊、期刊和报告进行文本分析,作者试图阐明在上个世纪中国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化与比较教育的历史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找到中国比较教育在“全球浪潮”中的定位。所谓的“全球浪潮”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比较教育话语源的多样化;比较教育学会之间的互通信息;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不断增强的张力。文章最后得出了对中国比较教育发展演进的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关键词:
比较教育 范式 转变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曼塞萨·玛诺普 张梦琦 刘宝存
在当前快速变化的21世纪,对课程的概念化和定位限制了它保持与未来-相关性的潜力。为摆脱这一困境,可以从八个维度对课程进行重新定义,优化课程的未来-相关性,促进课程向全球性的范式转变,从而培养学习者应对未来的能力。但其中有些维度存在一定风险,需要认真对待和慎重纾解。同时,为使课程的未来-相关性在21世纪得以发展,课程必须不断预测并适应多变的关键驱动力,而且必须使课程作为建设性颠覆者的一分子。尽管课程变化的具体方向尚不清晰,但确保课程为学习者的将来做好准备不是一道选择题,它无论是从道德、社会正义,还是从全球稳定、全球安全和全球和平的角度来看都势在必行。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高晓杰
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在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承担更大责任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调查发现,北美的高等教育面临着学生参与、绩效评估、财政创收、全球战略等四个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一定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但了解北美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对于把握北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缩短我国与高等教育强国之间的差距,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步伐,无疑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北美 高等教育 挑战 启示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黄尧
中国与澳大利亚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已历经多年, 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澳两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迅速扩大,并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签署关于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备忘录,双方还建立和实施了一系列交流与合作项目。其中,职业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始终是一个亮点,受到两国政府的关注和重视,中澳(重庆)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就是一个标志。中澳两国尽管国情和社会制度不同,但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有着许多共同关心的问题和广泛的合作领域,有着许多值得相互学习借鉴的做法和经验。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哈里·李维斯
按照通常的看法,美国拥有一个非常成功的教育制度,但目前对美国教育制度的不足和挑战却产生了大量的争议。在我看来,我们首先需要想清楚我们究竟想让高校发挥什么作用。不同的人往往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观点。家长和学生希望高校能够提升学生个体的利益,社会则更希望高校更多地服务于公共利益,高校应该保存、传承过去积累的知识,同时也应该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学校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尼尔·陆登庭 刘莉莉
作者简单地介绍了哈佛大学的历史,并特别提到成立哈佛亚州研究中心的目的是对亚州经济、文化等方面作更广泛,更深入地探索,以便于美国与亚洲国家更好地相互促进和交流。其次,作者提出哈佛和美国其他大学当前面临的挑战是:第一,大学应该提供一种什么样的教育;第二,大学如何适应拥有众多的学习领域、充满着众多社会问题的世界;第三,要保证大学联合体的开放性。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哈佛大学 教育发展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曾蕾 张甲
数据库产业是现代化信息产业的基础,本文分析国内数据库和信息服务业与国外的差距,建议开发国家级的综合性大型数据库,扩大数据库的覆盖面,保证数据库质量。作者认为,我国应将数据库生产和数据库检索服务分家,由信息服务部门对数据库进行高质量的增值处理,同时建立配套的文献源服务体系。我国以INTERNET为基础的信息服务技术起步并不算晚,应该尽快培养一批跨世纪的信息人才,首先建立我国信息服务业在亚洲的领先地位,缩小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
关键词:
信息产业,数据库,信息服务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胡国杰 张颖丽
探讨本世纪水资源污染治理的对策的问题,是当前世界各国政府重点的议题之一。有人说:“21世纪是水的世纪”、水是生命之源,中国是缺水国家,人均水资源量约为世界人均量的四分之一。另外,中国水环境恶化和水质污染严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中国必须对水环境采取保护措施,迎接挑战。
关键词:
水环境 保护 挑战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伟中 周海林
本文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2 0多年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状况的全面分析 ,指出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并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倒U字型曲线关系 ,提出了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应该采取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倒U字型曲线 全球化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玉龙 王秋兵
在简短回顾20世纪土壤科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土壤科学所面临的挑战、任务和发展方向。认为20世纪的土壤科学研究领域得到不断扩大,提出了土壤圈、土壤水能量、运动方程、土壤生态系统、土壤质量综合调控理论、土壤系统分类等一些新观点和新理论,为21世纪土壤科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1世纪中国土壤科学面临着食物安全、生态环境的挑战,面临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土壤学自身发展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社会认同的挑战。21世纪中国的土壤科学应当加强土壤基础理论研究,提高研究水平,为世界土壤科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在食物安全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应用研究方面,土壤学应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争取社会的...
关键词:
土壤科学 发展方向 中国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吴忠观 刘家强
21世纪中国人口科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进入 2 1世纪之后 ,中国人口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既面临机遇 ,也面临挑战 ,既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 ,也出现了许多困难和障碍 ,未来中国人口科学的发展会更趋理性 ,更加成熟。
关键词:
人口科学 机遇 挑战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艾伯瑞海姆·埃斯拉吉 王跃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熙
"跨文化理解"是当代国际教育的重要理念。它提倡人们对不同价值观念的欣赏、包容与反思,并强调人们之间相互理解、尊重和关爱。从社会参与性学习的观点出发,文化的学习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沟通中对自我身份的不断反思与超越。本文参照温格的身份建构理论,对具体案例展开分析。核心问题是:如何促进学校参与者的沟通与交流?如何提高跨文化身份的可协商性?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赵中建 邵兴江 黄丹凤
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竞争力(competitiveness)和创新(innovation)已经成为美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而创新教育(innovate education)和创新美国(innovate America)("创新"在这里为动词)也时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美国竞争力委员会(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在2004年12月出版了《创新美国:在挑战和变革的世界中达致繁荣》(Innovation America:Thriving in aWorld of Challenge and Change),认为"创新将成为决定美国在整个21世纪获得成功的唯一最...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希尔伯特·迈尔 迈纳特·A·迈尔 林凌
本世纪初以来,德国学校教育在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下发生了诸多变革。在宏观层面,学校教育在寻求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能力导向和基于证据的发展方向;在学校层面,学校自治权遭遇挑战;在课堂教学层面,学校与课堂中的异质性逐渐增加,教师面临着能力导向的教学要求所带来难题。与此同时,德国普通教学论和教化理论的研究也遭遇到学科教学论和基于证据的研究范式的挑战,德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也在这些变革中反思前行。这些变革一方面受到国际上基于证据的学校教育研究范式的影响,但另一方面更激发了学校教育研究者对德国社会内部发生的根本性变化的反思。
关键词:
德国 学校教育 教学论 教师专业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