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54)
2023(9415)
2022(7822)
2021(7424)
2020(6131)
2019(13915)
2018(13738)
2017(24901)
2016(13549)
2015(15624)
2014(15655)
2013(15295)
2012(14679)
2011(13704)
2010(13825)
2009(12904)
2008(12859)
2007(11700)
2006(10437)
2005(9793)
作者
(41007)
(34358)
(34107)
(32418)
(22011)
(16281)
(15320)
(13415)
(13251)
(12318)
(11996)
(11538)
(11331)
(11308)
(11132)
(10544)
(10249)
(9957)
(9872)
(9569)
(8974)
(8471)
(8351)
(7900)
(7802)
(7650)
(7580)
(7429)
(7019)
(6842)
学科
(57056)
经济(56995)
管理(42386)
(39720)
(32618)
企业(32618)
方法(22043)
中国(20991)
数学(18446)
数学方法(18277)
(15822)
技术(14743)
(13742)
(13562)
(13353)
贸易(13344)
(13105)
(12764)
业经(12111)
(10725)
(10589)
银行(10564)
理论(10559)
农业(10436)
(10292)
(9817)
金融(9809)
(9366)
教育(9228)
(9209)
机构
大学(208789)
学院(203842)
(89803)
经济(88106)
研究(80155)
管理(73691)
理学(61583)
中国(60886)
理学院(60802)
管理学(59938)
管理学院(59502)
(46806)
科学(46755)
(41099)
(40106)
研究所(37316)
中心(34348)
(33616)
财经(31592)
(31298)
北京(30462)
(29473)
师范(29183)
(28901)
(28585)
经济学(28253)
业大(27530)
农业(26428)
经济学院(25203)
(24614)
基金
项目(129243)
科学(102079)
研究(97509)
基金(94290)
(83524)
国家(82892)
科学基金(69032)
社会(62592)
社会科(59428)
社会科学(59416)
基金项目(47715)
(47260)
教育(45066)
自然(41785)
(41537)
自然科(40838)
自然科学(40823)
自然科学基金(40143)
资助(38902)
编号(38746)
成果(33751)
(30253)
重点(30097)
(28549)
课题(28370)
国家社会(27307)
(27063)
中国(26668)
教育部(25929)
创新(25562)
期刊
(103153)
经济(103153)
研究(69342)
中国(48847)
学报(34034)
科学(32408)
(31439)
(31009)
管理(30719)
教育(29934)
大学(25967)
学学(23780)
农业(21852)
技术(20448)
(18229)
金融(18229)
财经(17683)
经济研究(17127)
(15458)
业经(14276)
(14084)
问题(13712)
世界(13093)
(12977)
国际(12884)
图书(12595)
技术经济(11639)
(11555)
论坛(11555)
科技(10433)
共检索到3304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宗晋  高庆华  
文章在充分分析我国严重的自然灾害总况的基础上 ,讨论了我国目前的减灾形势 ,并提出 2 1世纪初我国的减灾目标和基本任务。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金磊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出发,20 世纪都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快、发生事件最多的一个世纪。灾害及事故作为现代及未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越来越严峻的话题,要求科技界及管理者更加重视减灾科技与灾害管理。本文从回顾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入手,探索了中国21 世纪国家减灾进程所必需的科技、管理、文化教育、立法等问题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金磊  
20世纪90年代作为联合国倡导“国际减灾十年”全球统一行动的第一个十年已经结束,但“让世界走向少灾的21世纪”的目标,尚未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心声及社会管理准则。虽从总体上我国于1998年6月正式颁布《中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黄寰  
在对抗震救灾和科学重建中科技作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防灾减灾科技赈灾体系的设想,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构建"一模式五机制"的科技赈灾体系,指出建立良好的科技赈灾体系是提高防灾减灾质量的主要保障,有利于开创减灾工作的新局面。文章进一步指出了科技赈灾体系的构成、目标与方向、整合的资源对象,并就优化科技赈灾体系提出了多个对策建议。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公建祥  
协庄煤矿地处山东省新泰市小协镇境内,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行安装的第一座大型现代化矿井,国有省属企业,井田面积35.66km2。1958年9月动工建设,1962年12月投产,原设计年生产能力为120万t,设计服务年限90年。当时,是山东省最大的煤矿,被誉为"鲁煤第一峰"。1989年实施改扩建工程后,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由120万t/a提高到180万t/a,尚可服务年限26年。目前,协庄煤矿在册员工5637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金磊  
城市减灾与面向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金磊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质量与城市综合减灾密切联系在一起,它是中国迈向21世纪中求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现实是诸多大城市的安全保障力太脆弱,影响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应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一、纵...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蓝海涛  
长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苏5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水产品生产大省。2011年上半年,发生历史罕见的大旱急转洪涝灾情,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事关粮食安全、价格水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亟须高度关注,积极应对。一、长江中下游旱涝灾害对当前农业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金磊  
本文从归纳2011年中外城市灾害事件与特征入手,系统地给出了国外重大灾害背景下的启示,尤其列举了中国城市发展进程中典型的综合灾情,反思了城市减灾规划的诸多无助。在此基础上从城市巨灾应对、城市减灾管理失当、城市需提升安全责任文化、保障城市安全运行诸方面对2012年的中国城市安全发展作出分析与展望。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金磊  
中国建筑安全减灾系统工程问题研究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金磊一、从日本版神大地震看中国大城市建筑的抗灾能力1995年元月17日日本关西大地震造成的巨大损失震惊了世界,然而在来自新闻界报道的一篇篇悲叹声中及100天的国内外专家的分析中,对灾情的把握及评价日...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文楷  张继红  
本文在对河南省自然灾害灾情综合分析的前提下,研究制定了减灾战略的几点重要依据,提出了如何建立防灾、抗灾和救灾体系。作者认为,搞好减灾,必须要建立和完善领导机构;开展农业自然灾害综合区划,制定区域性防灾预案;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重视大环境综合治理,恢复生态平衡;建立储备制度,增强经济补偿机制等。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金磊  
中国西部开发战略作为迈向 2 1世纪的壮举 ,已引发各界的关注。但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实施防灾减灾战略 ,即如何利用科技减灾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作贡献则成为全部问题的焦点。本文指出 ,应崇尚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及战略观念 ,靠科学评估 ,靠灾害风险分析 ,靠适度的生态环境政策 ,确保 2 1世纪西部开发的规划、设计、建设各个环节中充分考虑防灾减灾这一关系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洪昌富  
我国是世界上灾害发生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本文指出了我国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所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原则、定位及编制方法、以及与城市规划体系整合的方法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我国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框架。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2008年,山东省启动实施了省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重点河道治理规划,确定用三年时间完成158座大中型病险水库和3882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用五年时间完成68条重点河道86个治理项目。2010年,国家启动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山东省又有792座小型水库和86条中小河流114个项目列入规划。面对艰巨的水库和河道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赵金成  曾以禹  张多  贺祥瑞  
当前,全球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多,各种危害与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脆弱性相互作用,形成灾害风险。国际社会认识到,减少灾害风险的努力必须系统地纳入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许多国家通过增强林业活动增强自然生态系统抵御灾害的适应力和恢复力,保护生计恢复生态、重建绿色家园、重振国家经济,在灾害中吸取经验教训丰富林业优良做法,促进转型和转变发展方式,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支柱的可持续发展。总思路是采取立足生态系统减少灾害风险的措施,将增强生计承受力与自然资源管理结合起来,特别在沿海地区和山区,以整体方针建立抗灾能力强的社区。国际实践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加强保护和恢复自然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