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454)
2023(15165)
2022(13182)
2021(12215)
2020(10177)
2019(23506)
2018(22984)
2017(43692)
2016(23729)
2015(26426)
2014(26249)
2013(26289)
2012(24188)
2011(22037)
2010(21826)
2009(20078)
2008(19268)
2007(16550)
2006(14612)
2005(12796)
作者
(71451)
(59630)
(59203)
(56376)
(37766)
(28785)
(26657)
(23578)
(22609)
(21059)
(20326)
(20021)
(19021)
(18842)
(18394)
(18325)
(17825)
(17764)
(17019)
(16782)
(15115)
(14550)
(14368)
(13542)
(13517)
(13198)
(13089)
(12989)
(12132)
(11635)
学科
(111449)
经济(111347)
管理(65651)
(60866)
(48571)
企业(48571)
方法(45096)
数学(39660)
数学方法(39298)
(26587)
中国(26076)
地方(25559)
(24948)
(23702)
业经(21941)
(18984)
贸易(18974)
农业(18495)
(18363)
环境(17556)
(16189)
(15509)
地方经济(15404)
理论(14279)
技术(14012)
(13801)
金融(13799)
(13587)
(13576)
财务(13515)
机构
大学(341787)
学院(339081)
(143474)
经济(140701)
管理(132148)
研究(121842)
理学(115137)
理学院(113774)
管理学(111767)
管理学院(111185)
中国(88106)
科学(77479)
(72650)
(62693)
(62586)
(61200)
研究所(57682)
业大(55535)
中心(53937)
财经(49513)
农业(49410)
(47887)
北京(45716)
(45091)
(43713)
(43689)
经济学(43625)
师范(43187)
经济学院(39120)
(38783)
基金
项目(238120)
科学(185480)
基金(173350)
研究(166840)
(154304)
国家(153085)
科学基金(129638)
社会(106257)
社会科(100727)
社会科学(100700)
基金项目(92682)
(92257)
自然(86124)
自然科(84055)
自然科学(84031)
自然科学基金(82533)
(78460)
教育(74892)
资助(70854)
编号(65866)
重点(53713)
成果(51976)
(51706)
(51613)
(49043)
科研(46058)
创新(45902)
课题(45120)
计划(45068)
国家社会(44187)
期刊
(157566)
经济(157566)
研究(101020)
学报(62029)
中国(61508)
(56224)
科学(54648)
管理(47623)
大学(45522)
(44976)
学学(43392)
农业(38653)
教育(30508)
技术(27582)
经济研究(26740)
(26429)
金融(26429)
财经(24385)
业经(23976)
(20945)
问题(20218)
(19835)
技术经济(17573)
科技(17309)
(16430)
业大(16353)
理论(16295)
图书(16166)
资源(15606)
(15367)
共检索到4967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慧卿  李青玉  
基于公平原则,将中国2005~2030年CO_2排放量在地区间进行了分配,并计算各地区CO_2排放余缺,以探讨缺口地区向结余地区购买CO_2排放配额的可行性。采用计量模型估计了各地区CO_2排放量的产出弹性系数,据以模拟测算CO_2排放分配对地区经济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平均权数时,山东、江苏、山西等经济发达或资源富裕地区所分配到的CO_2排放比重较高,而海南、青海、宁夏等所分配到的较小;测算各地区余缺发现,广东省的结余最多,而山西省的缺口最大; CO_2排放分配对北京、河北、广东等地区的经济影响较大,其影响的方向和程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长期来看,CO_2排放分配对全国的经济总量将会是一种正向的影响,能够实现减排与增长的双赢。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文芳  
基于1998-2007省际面板数据,利用STIPAT模型,就人口增长、城市化及产业结构的变动等因素对CO_2排放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地区,人口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对环境的影响不同:发达城市,体现出很强的后工业化时代特征,人口增长是其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城市化水平提高和工业化水平的变化对二氧化碳排放影响不明显。东部和中西部省份来说,处于工业化推动的城市化阶段,能源强度的增加、城市化水平和工业水平的提高均对二氧化碳的排放有正影响,人口增长对东部二氧化碳排放有显著正的影响,而对中西部省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龙志和  陈青青  
笔者在测算我国1953年~2007年间CO2排放量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的经济计量检验,建立联立方程组模型,研究CO2排放量与人均GDP间双向因果关系,并分析各种因素对CO2排放量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我国CO2排放量与人均GDP间变动关系并不是简单EKC模型中的倒U型,有着更为复杂的相互作用关联。人均GDP提高导致CO2排放量上升的同时,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以及资本设备更新速度的加快,都将减少CO2排放。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杜婷婷  毛锋  罗锐  
随着全球能源消耗的持续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气候灾变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有关区域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效应演变规律和态势的研究亦方兴未艾。本文旨在采用SPSS统计软件和Excel系统,以库兹涅茨环境曲线(EKC)及衍生曲线为依据,对中国CO2排放量与人均收入增长时序资料进行统计拟合得出中国经济发展与CO2排放的函数关系。研究表明,三次曲线方程较之标准型的环境库兹涅茨二次曲线方程更能映示中国数十年来经济发展与CO2排放变化之间的相依关系。这种似“N型”而非“倒U型”的演化特征,意味着我国在同时推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事业上仍处于过渡期,尚无法达到两者协同发展的阶段。为此,本文对我国未来经济、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君华  李霞  
基于2000—2011年中国工业全部行业能源消费量,运用IPCC推荐的CO2计算方法,推算了中国工业全部行业2000—2011年间的CO2排放量,通过运用Tapio脱钩指标建立工业行业经济增长与CO2脱钩模型,测度了2000—2011年间中国工业全部行业以及分要素密集度行业的经济增长与CO2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及程度,分析了二者脱钩发展的时间演变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工业行业存在一定的脱钩效应,不同行业的脱钩指数差异较大,强脱钩行业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不同要素密集度行业的脱钩状态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同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相比较,资源密集型行业的脱钩指数总体上处于较高状态。政府要充分利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加大对企业在能源技术、新能源产品开发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从根本上减少碳排放,促进工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健  甄庆媛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带,其绿色低碳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采用2000~2015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首先,运用Tapio脱钩模型归纳了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碳排放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特征。然后,通过扩展EKC曲线,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并采用滞后期工具变量法,对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与CO_2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水平方面,CO_2排放总量和人均GDP呈倒U型关系,EKC曲线成立;经济增长方式方面,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技术水平以及对外商直接投资有显著的CO_2减排效应,区域治理无显著的减排效应。最后,本文预测了CO_2排放总量的达峰时间,并为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林屾  
选取武汉市1996~2011年16年的人均GDP与CO2排放量的统计数据,借助stata系统软件,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了CO2排放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及其成因。研究发现:武汉市CO2排放量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近似"倒U形"曲线的左半段。也就是说,CO2排放量仍处于上升期。
[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作者] 闫云凤  杨来科  张云  黄敏  
文章采用投入产出和结构分解分析,定量分析了我国CO2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促进我国CO2排放增长主要因素是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而起到抑制作用的因素只有效率效应。从最终需求角度看,资本投资和城市居民消费增加是CO2排放增长的两大主要来源,农村居民、政府消费和净出口的影响相对较小。从部门来看,机械设备制造业、旅客运输等服务业以及建筑业是CO2排放增长的三大部门。最后,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了节能减排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谢志明  晏奎  周乐明  杨盼盼  
采用线性面板计量方法,依据2000~2014年中国30个省区CO_2排放因子数据,考量经济增长、能源转型与CO_2排放的长期均衡关系。结果表明:工业经济部门能源消费是导致CO_2排放增加的重要因素;能源强度与CO_2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与长期均衡性,能源强度降低1%,CO_2排放量将减少0.22%;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对CO_2排放具有长期抑制作用,可再生能源占比每增加1%,CO_2排放量将减少0.48%。鉴此,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能源转型战略,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替代等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谢志明  晏奎  周乐明  杨盼盼  
采用线性面板计量方法,依据20002014年中国30个省区CO_2排放因子数据,考量经济增长、能源转型与CO_2排放的长期均衡关系。结果表明:工业经济部门能源消费是导致CO_2排放增加的重要因素;能源强度与CO_2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与长期均衡性,能源强度降低1%,CO_2排放量将减少0.22%;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对CO_2排放具有长期抑制作用,可再生能源占比每增加1%,CO_2排放量将减少0.48%。鉴此,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能源转型战略,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替代等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春霞  宁满秀  
采用双向分量回归法探讨1985—2009年中国CO2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且在模型中引入共同边界技术效率比,以解决一般固定效应模型无法捕捉不随时间变动的因素对两者间内在关系的影响这一问题。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地区,人均GDP对人均CO2排放量的弹性系数越大;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均CO2排放量与人均GDP的关系曲线逐渐平缓,低、中收入地区的EKC不呈倒U型,高收入地区的EKC呈不明显的倒U型。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潘文卿  刘婷  王丰国  
本文运用LMDI方法,采用"三层完全分解法",对中国1997—2014年的CO_2排放总量进行分解,探讨了8大区域的CO_2排放特征及其对全国碳排放的贡献,并分析了能源结构、能源强度、产业结构、人均产出、人口结构及人口总量6大因素对CO_2排放的影响。文章基于CO_2排放增长与经济增长联系紧密的基本特征,分4个阶段考察了区域CO_2排放特征及各因素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8大区域中,京津和南部沿海地区对全国碳排放增长的贡献最小,中部和北部沿海地区的贡献最大,西北地区的贡献呈上升趋势;在影响CO_2排放的因素中,人均产出的变动为主要助长性因素,能源强度的变化为主要抑制性因素,能源结构变动的助长性逐年减弱,并在近年成为抑制性因素;2007年之后,随着经济增长放缓,产业结构也由助长性因素转为制约性因素。据此,本文提出了需要协调区域发展、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升级产业结构、改善能源使用的技术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潘文卿  刘婷  王丰国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范德成  王韶华  张伟  
基于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建立了CO2排放的分解模型,并以1994年为基年,对1999~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S)、结构效应(S)和技术效应(T)对CO2排放变化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CO2排放总量在不断增长;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S)是增长的推动因素,技术效应(T)起抑制作用,结构效应(S)影响力甚微,规模效应(S)的拉动作用明显大于技术效应(T)的减排作用;技术效应(T)对CO2排放增长的抑制作用在减弱,减排的突破口在于经济发展的结构效应(S)。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陶长琪  宋兴达  
本文利用我国1971-2008年的样本数据,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对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能源消费、人均国民总收入、人均国民总收入的平方和外贸依存度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计量研究。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能源消费对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存在长期和短期的因果关系。ARDL估计结果表明,人均能源消费量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解释力度最大,其次是人均国民总收入和对外贸易,并且推导出了一个持续增长的二氧化碳排放模型,同时给出一些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