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529)
- 2023(3838)
- 2022(3429)
- 2021(3391)
- 2020(2302)
- 2019(5709)
- 2018(5070)
- 2017(8444)
- 2016(4721)
- 2015(5105)
- 2014(5004)
- 2013(4962)
- 2012(4672)
- 2011(4375)
- 2010(4333)
- 2009(3983)
- 2008(3859)
- 2007(2787)
- 2006(2586)
- 2005(2345)
- 学科
- 济(22650)
- 经济(22632)
- 中国(12207)
- 地方(9114)
- 管理(8689)
- 城市(6462)
- 方法(6222)
- 业(6194)
- 数学(5694)
- 数学方法(5645)
- 农(5269)
- 学(5161)
- 人口(4877)
- 城市经济(4725)
- 环境(4684)
- 发(4100)
- 地方经济(4006)
- 农业(3783)
- 业经(3510)
- 企(3127)
- 企业(3127)
- 财(2970)
- 贸(2928)
- 贸易(2926)
- 资源(2828)
- 方城(2816)
- 和(2739)
- 易(2726)
- 发展(2648)
- 展(2647)
- 机构
- 大学(64125)
- 学院(62925)
- 研究(30571)
- 济(27130)
- 经济(26348)
- 中国(21788)
- 管理(21689)
- 科学(19164)
- 理学(18431)
- 理学院(17968)
- 管理学(17620)
- 管理学院(17488)
- 所(15603)
- 京(15306)
- 研究所(14281)
- 中心(13235)
- 范(11732)
- 师范(11683)
- 院(11554)
- 财(10896)
- 师范大学(10028)
- 北京(9877)
- 科学院(9748)
- 农(9510)
- 研究院(8707)
- 经济学(8504)
- 业大(8500)
- 发(8488)
- 财经(8432)
- 江(8277)
- 基金
- 项目(47387)
- 科学(39001)
- 基金(36135)
- 家(32561)
- 国家(32348)
- 研究(32157)
- 科学基金(28203)
- 社会(22374)
- 社会科(21239)
- 社会科学(21233)
- 基金项目(20426)
- 自然(18837)
- 自然科(18416)
- 自然科学(18415)
- 自然科学基金(18045)
- 省(17412)
- 划(15812)
- 教育(13209)
- 资助(12673)
- 编号(11461)
- 重点(11225)
- 发(11204)
- 国家社会(9858)
- 部(9829)
- 创(9211)
- 计划(9080)
- 发展(9051)
- 展(8947)
- 创新(8756)
- 科研(8625)
共检索到1023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宋伟
2002年以后河南县级城市、地级城市、郑州市均进入了一个城区人口快速增长期,但进入新常态后增速发生分化:县级城市城区人口快速增长趋于结束,进入增速放缓的内涵式发展期;地级城市城区人口增速小幅放缓,基本能够维持稳定增长;郑州大都市区城区人口仍将维持快速增长态势。展望2030年,河南多数县级城市、地级城市应适度控制城市空间规模扩张,重点转向已规划区、建成区优化发展,提升生态、宜居、宜学水平,吸引更多农民进城、提升人口集聚水平。郑州大都市区应提升规划层次和水平,从省级层面制定具有较强约束力的整体规划,打造组团发展、分工合理、功能完善、优势突出的全国一流都市区。
关键词:
人口空间格局 城镇化 城镇体系 河南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郭志远
城市生态空间是城市复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城市生态环境功能和提供生态产品的重要空间载体,是城市居民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场所,合理有序的生态空间是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河南省各城市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全省城市生态空间呈现面积持续增加、空间结构不断优化的特征。但是,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城市相比,特别是与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河南城市生态空间建设仍存在数量不足、分布不均、使用负荷较重等问题和不足,亟待在今后的城镇化建设中加以完善提升。
关键词:
生态空间 空间分布 生态服务价值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史本林 孟德友 万年庆
高速公路建设最直接的空间经济效应是缩短地区间的时空距离,进而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借助于GIS空间分析功能结合场强模型对河南省2004和2011年中心城市辐射场强运算的基础上,对各区域的空间场能进行比较与分类,继而依据场强取大原则对各城市的腹地范围进行划分。研究表明:随着全省高速公路网络的建设和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各地区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场能均获得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地区间空间分异特征还较为显著,中心城市及邻接地区的场能较强,中原城市群地区高于外围地区,豫东平原地区高于豫西山地区;腹地划分显示郑州以其优越的交通优势和较强的综合实力而在腹地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多数城市的腹地范围与行政区划存在较大的偏差,由此认为按照腹地原则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或区域经济空间组织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速公路 场强模型 城市腹地 河南省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元亮
在综合测度城镇化水平的基础上,运用空间统计方法定量分析了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显示:2003—2013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城镇化水平重心在113.540 5°E—113.574 5°E、34.451 3°N—34.504 7°N之间波动,重心轨迹向东南方向移动,10年间移动距离16.792km,重心向东偏移的距离大于向南偏移的距离。城镇化水平的标准差椭圆变化幅度不大,呈现东北—西南格局,且有向东—西格局转变的趋势。标准差椭圆中心位于中部偏北的位置,范围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元亮
在综合测度城镇化水平的基础上,运用空间统计方法定量分析了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显示:2003—2013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城镇化水平重心在113.540 5°E—113.574 5°E、34.451 3°N—34.504 7°N之间波动,重心轨迹向东南方向移动,10年间移动距离16.792km,重心向东偏移的距离大于向南偏移的距离。城镇化水平的标准差椭圆变化幅度不大,呈现东北—西南格局,且有向东—西格局转变的趋势。标准差椭圆中心位于中部偏北的位置,范围以郑州为中心,东至商丘西部、周口中部,西接三门峡,南连驻马店北部、南阳东北部,北抵鹤壁中部、安阳南部。这表明位于河南省东部和南部的黄淮地区尤其是东部城镇的空间集聚能力不断提高,城镇转移农业人口的绝对量逐渐变大,城镇化水平提升加快,对城镇化的影响日益增强。根据预测,2020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重心进一步向东南方向偏移,呈现东北—西南格局,并继续向东—西格局演进。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耀军 任正委
经济社会越发展,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力度越大,同时,沿海地区聚集的人口也越多。21世纪以来,沿海城市人口规模及其变化的市别差异较大,个别城市出现了人口自然负增长的态势,总体上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显著高于内陆城市,人口迁移流入集中于24个沿海城市,约占沿海城市总数的一半。借助GIS技术,应用空间聚类的方法分析,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沿海城市人口重心向西南略微移动;人口分布趋于均匀,从人口密度方面看,2010年较2000年在空间上人口聚集程度有所下降。提出了优化沿海地区城市人口分布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GIS 沿海城市 人口 空间分布格局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孟德友 赵文亮
采用GIS网络分析获得城市间公路交通的OD时间距离对引力模型的距离进行修正,对河南各地市间1997年和2007年的经济联系进行测算和比较,继而采用分形模型对各城市对外经济联系总量及联系强度的分形维数进行测算,探讨了地市对外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表明,河南各城市经济联系总量等级特征明显,地市间经济联系初步形成了"十"字形主轴的网络化发展空间结构;郑州对外经济联系趋于约束型位序-规模分布,大多数城市对外经济联系空间分布向位序-规模分布态势演变;通过对河南中心城市间经济联系空间结构的研究,有利于识别各地市对外经济联系的空间导向,有利于协调地区间经济联系与合作,为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江伟涛
以城市人口密度和城区面积的乘积来估算历史时期城市人口数量或可说是一种最为简单高效的方式,然而由于相关历史数据难以获得,这一方法极少见于相关研究中。近年来随着GIS技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日趋普遍地运用,加之逐步发掘的民国实测地形图资料,使得获取民国时期江南各城市的城区面积成为可能,而根据部分县市的人口调查资料可以分析不同类型城市的人口密度,进而也就可以估算那些没有资料的城市的人口数量。以各城市聚落在地形图中所表现的形态特征为依据进行类型划分,其中筑有城墙城市可分为4类,平均人口密度分别为28 988.65人/km~2、13 544.42人/km~2、5 748.48人/km~2、2 160.18...
关键词:
城市人口 江南 民国地形图 GIS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华 张炜 宋辉 袁智勇 周国华 李秋泓 陈奕璋 朱佩娟
基于人口普查数据,利用人口结构指数、人口密度与标准差椭圆,解析人口空间分布演变特征,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夜间灯光数据与POI地理大数据等多源数据,利用队列因素法、FLUS-Markov模型与多源信息融合方法,预测未来人口规模及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模拟未来长沙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长沙市主城区人口呈现“集聚—离散”的双重特征、“圈层—分异”的空间结构、“单中心+多组团”有机疏散的分布格局,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从“中心高度集聚”逐渐向“边缘迅速发展”转变,人口重心向西南侧迁移,呈现“内疏外扩”的发展趋势。(2)2021—2035年长沙市主城区人口分布格局整体保持相对稳定,常住人口规模将稳步增长,增速逐年下降。利用FLUS-Markov模型预测未来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总体Kappa系数为0.91,建设用地的向外扩张与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将进一步强化未来人口空间分布的圈层式结构与向外拓展趋势。(3)未来长沙市主城区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整体保持相对稳定,核心区、中心城区和近郊区街道人口密度的空间差异显著,逐渐形成4个人口密度高集聚区和2个次集聚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孟德友 陈层层
在阐述网络范式下城市空间格局分析的新思路的基础上,以河南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城市省内外铁路客运班次对河南城市省内外联系网络的空间格局及演进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城市省内外联系网络的均质度不断提升,尤其是随着高速铁路的大规模建设,河南城市直接联系的省外城市数量和联系强度明显提升。(2)趋中型城市在省内联系网络中的权力地位突出,边界型城市在省际联系网络中的权力地位逐步提升,边界型城市在省际经济联系与合作中的门户职能和区位优势逐步凸显。(3)城市省内外联系呈现出典型的高等级城市指向、高铁沿线城市指向和城市群指向的新特征,高速铁路逐步替代普速铁路成为城市省内外联系的主导轴线。(4)高速铁路建设有利于强化城市间联系的空间近邻效应,但空间距离约束下城市省内外联系的距离衰减效应仍较显著。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周鹏超 张宏敏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Kernel密度分析、均衡度分析和Logistic模型,分析河南省18个城市人口增长与土地扩张的演变特征、协调性及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城市土地扩张速度整体上快于人口增长速度,二者增量在空间分布上均呈现以郑州、洛阳、漯河等核心城市增长为主和以安阳、南阳、信阳等边缘城市增长为辅的核心一边缘形式。(2)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增量的空间分布关系以均衡型为主,其城市主要分布在以郑州、安阳、洛阳为轴线的西北部地区;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空间协调性较弱,以土地超前发展为主,其城市主要集中在京九铁路和陇海铁路沿线、以郑州为中心,洛阳、开封为副中心的经济相对发达地区。(3)预测结果表明2003年之前城市人口增长与土地扩张保持同步,之后二者关系出现失调;2030年城市人口与土地规模分别为3474万人、2710km2,结果比较可信。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黄向球 苗长虹 麻永建 吕可文
利用全国与河南省六普数据,对河南省流动人口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1)流动人口省内空间格局具有很强的不均衡性,具有向重要热点、重要轴带、重点区域集聚的特征,呈现出"一心多点、一区四带"的空间格局,形成"多点+弓箭"的空间迁移模式;(2)河南省迁出人口具有较强的沿海指向性与地域临近性的特征,而省外外来人口具有明显的地域临近特征;(3)在全国人口流动的趋势与流动人口空间集聚影响下,河南省成为全国的重要人口输出大省与人口净流出区域,人户的空间分离现象日益突出,并且人口规模东南多西北少的分布格局逐渐改变,人口分布与空间格局正发生重组。基于此,提出了河南省实现未来一系列的空间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空间格局 河南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发曾
河南城市发展与布局的历史启示王发曾城市的今天是过去的延续,城市的演化深刻反映了一定区域人文、社会、经济、环境演化的历史进程,也为区域城镇体系今后的发展与布局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一、河南城市发展的历史沿革我国的城市最早诞生于中原地区。本世纪70年代在河南...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马兰 孙学敏 张启
分析了河南省城市的形成发展和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认为: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的分布、开采和利用状况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对城市的分布特征、发展程度、城市功能有着深刻的影响。指出自然资源的匮乏与不合理利用是城市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城市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自然资源 城市形成 城市发展 河南省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周岩
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有助于准确反映城市旅游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潜力,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本文构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选取河南省辖18个市级行政区划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对河南省城市旅游竞争力现状进行了总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