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59)
2023(5782)
2022(4803)
2021(4921)
2020(3997)
2019(9471)
2018(9211)
2017(16390)
2016(9011)
2015(10759)
2014(10400)
2013(10502)
2012(10323)
2011(9588)
2010(9310)
2009(8831)
2008(9091)
2007(7752)
2006(6879)
2005(6586)
作者
(25970)
(21833)
(21828)
(20848)
(13935)
(10543)
(9841)
(8550)
(8430)
(7720)
(7604)
(7471)
(7230)
(7115)
(6857)
(6673)
(6563)
(6256)
(6196)
(6129)
(5639)
(5339)
(5267)
(5002)
(4994)
(4831)
(4721)
(4654)
(4506)
(4422)
学科
(41198)
经济(41156)
管理(23337)
(21360)
方法(18459)
数学(16663)
数学方法(16484)
(15899)
企业(15899)
中国(15406)
(11257)
贸易(11251)
(11108)
(11099)
(10243)
(8229)
(8122)
(6975)
银行(6967)
(6889)
金融(6889)
农业(6838)
(6775)
业经(6691)
关系(6661)
(6441)
(5980)
(5774)
(5765)
财务(5754)
机构
大学(136211)
学院(131172)
(64747)
经济(63846)
研究(55581)
管理(45662)
中国(44965)
理学(38666)
理学院(38167)
管理学(37568)
管理学院(37324)
科学(31156)
(30794)
(28767)
(28163)
研究所(26084)
中心(24184)
(23728)
财经(22242)
经济学(21511)
(20735)
北京(20414)
(19448)
经济学院(19254)
农业(18757)
(17950)
(17677)
业大(17614)
师范(17518)
科学院(17263)
基金
项目(83356)
科学(65986)
基金(63669)
研究(60356)
(56892)
国家(56510)
科学基金(46786)
社会(40572)
社会科(38545)
社会科学(38537)
基金项目(32296)
自然(28808)
自然科(28162)
自然科学(28154)
自然科学基金(27696)
教育(27511)
资助(27421)
(27093)
(25041)
编号(22297)
(20934)
中国(20587)
成果(19378)
重点(19359)
国家社会(18702)
教育部(18003)
(17793)
(16401)
大学(16391)
人文(16122)
期刊
(70663)
经济(70663)
研究(45428)
中国(30909)
学报(22577)
(22028)
(21443)
科学(21148)
管理(17964)
大学(17510)
学学(16229)
农业(15907)
教育(14110)
(13412)
金融(13412)
经济研究(12489)
财经(12170)
(12075)
国际(11593)
世界(11493)
(10731)
技术(10379)
(9950)
问题(9828)
业经(7855)
技术经济(6796)
(6455)
统计(6385)
图书(6290)
资源(6274)
共检索到2164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顾海兵  翟萃  
自古言,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古今中外皆把粮食当作战略性资源、关键性产品。作为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问题更为敏感。中国粮食生产的震动波及效应很大。中国粮食生产若减产10%,则会对世界粮食贸易量的20%以上产生影响。一个自然需要关注的问题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佩民  俞家宝  
2000—2030年中国粮食供需平衡及其对策研究黄佩民俞家宝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承担着养活世界22%的人口,在今后30—40年的较长时间里,能否做到粮食供需基本平衡,这是关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一、粮食供需平衡的分析(一...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黄佩民  俞家宝  
000~2030年中国粮食供需平衡及其对策研究黄佩民俞家宝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承担着养活世界22%的人口,在今后30~40年的较长时间里,能否做到粮食供需基本平衡,这是关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一、粮食供需平衡的分析(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封志明  孙通  杨艳昭  
国家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2003—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乃至2015年"十二连增",世人瞩目。论文以分省为基本单元,采用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产量、单产等数据,从全国和分省两个尺度,定量分析了2003—2013年我国粮食增产状况及其区域差异,全面探讨了我国粮食增产的地域格局及其贡献因素。研究表明:1)全国粮食"十连增"主要得益于稻谷、小麦和玉米等三大粮食作物的增产,且由于期间其他作物的减产,三大粮食作物增产贡献率达到105.73%;2)三大粮食作物中,玉米增产最为明显,无论在增产幅度、贡献率、增产速率还是增产区域角度均高于小麦和稻谷;3)单产提升对全国粮食"十连增"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通  封志明  杨艳昭  
2003—2013年,中国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十连增",2015年更是达到了"十二连增"。文章采用2003—2013年粮食播种面积、产量等为基础数据,以分县为研究单元,定量分析了2003—2013年间中国分县粮食增产的特征、格局与贡献因素,结果表明:1)2003—2013年间我国超过75%的县域单元粮食均出现增产,但主要增产仍集中在东北和黄淮海平原地区的产粮大县;2)粮食增产增幅的两极分化较为明显,处于"滞后增产"和"超速增产"的县域单元占比均较高,其中"超速增产"的县域单元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黄淮海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黄土高原以及新疆等地;3)对于大部分县域单元而言,播种面积和单产水平对其粮食增产均有正向贡献作用,其中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西部、河西走廊、新疆、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等地播种面积贡献较大,而单产水平贡献较大的地区为黄淮海平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东南部等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影  肖池伟  李鹏  姜鲁光  
运用区域重心、地理集中度和CGE等方法,基于全国粮食主产区1978-2013年省域层面粮食产量和地区生产总值(GDP)数据,计算改革开放以来主产区粮食重心、经济重心、粮食集中度、经济集中度和粮-经耦合系数,并对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粮-经"关系)及其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1978年以来主产区粮食重心和经济重心均位于主产区几何重心的西南侧;主产区粮食重心总体向东北移动,移动幅度较大且不稳定,经济重心总体向主产区西南方向移动,移动缓慢且稳定;1978年粮-经重心相互偏离1.17个纬度,2013年经济重心位于粮食重心的西南方,粮-经重心相互偏离1.51个纬度,粮-经重心南北偏...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国祥  
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亿吨水平,估计居民直接和间接消费粮食近5亿吨,其中,口粮和饲料粮消费量分别大约为2亿吨和3亿吨,粮食总产量与居民粮食消费量比率大约为1.2。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人口数量、城镇化率、城乡居民食物消费量变化等因素,本文估计,2020年,中国居民粮食消费总量大约为6亿吨,其中,口粮和饲料粮消费量分别大约为2亿吨和4亿吨。按照国内粮食总产量与中国居民口粮和饲料粮消费量保障系数1.2的要求估算,2020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要达到7亿吨。从中国目前的粮食安全保障政策及其资源条件看,2020年,中国具备7亿吨的粮食生产能力,但是,需要注意防范政策执行不到位等风险。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正佳  钟会民  李裕瑞  文琦  刘雪琦  简钰清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用占世界不到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国家及区域尺度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以省为研究单元,借助GIS空间分析与统计工具,分析了1999—2018年中国粮食生产变化的总体特征、地域格局演变特征及这些变化对区域粮食供需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国粮食总产量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增长率为0.11亿t/年。北方粮食总产量呈显著增长趋势,而南方粮食总产量基本维持稳定。玉米产量的增加对这些变化起到了主导作用。在省域尺度上,近20年五种主要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豆类和薯类)产量时空变化具有较大差异。粮食产量的变化对区域粮食供需格局产生了较大影响。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广东、浙江、福建三省,从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供过于求型变为了供给不足型省份。但在全国尺度上,人均粮食占有量在Y 1999—2003时段(1999—2003年五年平均情况)和Y 2014—2018时段(2014—2018年五年平均情况)分别为368.0 kg/人和461.5 kg/人;人均两大口粮占有量在Y 1999—2003时段和Y 2014—2018时段分别为220.3 kg/人和247.6 kg/人。播种面积的变化是全国及区域尺度上粮食作物产量变化的直接原因。但其根本原因则更多归因于土地利用价值驱动的属性、功能及质量的变化。此外,根据导致耕地减少的四种主要类型——"非农化""非粮化""荒废化"和"生态化",探讨了其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提高区域粮食生产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区域粮食种植格局调整及实现两大口粮需求省份向自给型省份转型提供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晋科  张凤荣  张迪  吴初国  安萍莉  
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是当前自然和技术条件下可以实现的产量,用该单产水平计算我国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更具现实意义。本文以全国105个农业生态小区为研究单元,确定了能够充分发挥其气候生产潜力的种植制度;并以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计算了各农业生态小区各类耕地的粮食单产;在此基础上,乘以各县各类耕地的面积,得到各县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进而汇总出各农业生态小区乃至全国的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为9.20×108t。这一结果与全国同期的粮食产量和粮食消费量相比,表明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依然有较大的增产潜力,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程度较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甄霖  王超  成升魁  
粮食补贴政策是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论文分3个阶段系统梳理和分析了1953—2016年期间实施的粮食补贴政策特点和演变趋势,分4个环节即粮食生产、加工、存储、销售环节分析了补贴政策的时空变化,总结提炼了目前粮食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分析表明,我国粮食补贴的形式、对象、范围和目标等在起步阶段(1953—1978年)、探索调整阶段(1979—2003年)和改革发展阶段(2004—2016年)变化明显,补贴资金投入逐年增长且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性;补贴政策逐渐向粮食主产区、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倾斜。目前我国粮食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补贴效果和目标的差距、补贴对象和范围的核定、补贴结构以及补贴政策的影响力和农户的认知度等方面。研究以期为完善粮食补贴政策制定和提高政策实施效果起到借鉴作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金朔  曹雪  金晓斌  周寅康  
从粮食生产、粮食供需和粮食运输变化等角度,采用对比分析、交互引证等方法,分析1644-1949年(清朝和民国时期)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运输格局的变迁过程,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清代,粮食富余区主要是湘、鄂、赣、皖,粮食不足区主要是闽及粤琼地区。清中后期,川渝和东北地区由粮食自足区变成粮食富余区,同时,苏、浙、京津冀、豫、鲁等成为粮食不足区;民国时期,粮食不足区进一步扩大,而皖、赣、湘、桂和东北地区是主要的粮食富余区;2清代粮食运销以水运为主,陆运为辅,粮食流通主要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民国时期,川渝不再作为粮食输出省份,皖及东北地区成为主要供应地,鄂成为重要的粮食中转省份。...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杨言勇  
Using Box-Jenkins mode1,the author analyses and forecasts the cycle of grain production in China.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甄霖  王超  成升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